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古生物学适合地大学子复习资料大全.docx

    • 资源ID:337268       资源大小:1.27M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生物学适合地大学子复习资料大全.docx

    1、古生物学适合地大学子复习资料大全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以化石为对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古生物学以化石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科学。)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具备生物特征:形状、结构、纹饰、有机化学成分、生活活动痕迹等。或者具有生命活动信息:生物遗迹、遗物、工具等。)假化石与化石相似,但与生命活动无关,主要是矿物集合体、泥裂、砾石、矿质结核、树枝状铁质沉积物等。如姜结石、龟背石、鹅卵石等。古生物的时间界限: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即全新世以前化石形成的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

    2、件1)生物硬体 矿化硬体 矿化程度矿化组分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 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2)有机质硬体 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即生物死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物理条件、化学条件、生物条3.埋藏条件:与埋藏的沉积特性质有关: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 生物成因的沉积物;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 脂、冰川冻土等;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 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生物遗体。4.时间条件a 埋藏前的暴露时间b 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c 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d 石化作用时间e

    3、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f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5.成岩石化条件a: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 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b: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 压实作用、结晶、作用 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 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 的过程 。化石的保存类型:a实体化石 (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 b模铸化石 (印痕:生物 软体 在围岩上留下的 印痕 、印模:生物 硬体 在围岩表面上的 印模 、核: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 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 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

    4、、铸型:原壳体被全部溶解后,沉 积物在原空间再次充填形成 的化石 ) c遗迹化石 (包括痕迹和遗物)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 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d化学化石(分子化石) 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化石的用途:a.确定和对比地层时代;b.阐明古地理、古气候;c.阐明某些沉积矿产的成因和分布标准化石:地质历史时期中,演化迅速、生存时间短、数量多、平面分布广泛,能准确确定地层年代。指相化石:能指示特定沉积环境的化石。早期生物的发生和演化四大飞跃:a.化学进化到生物进化;b.生物的分异带来种类的多样性;c.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演变;d.后生动物的出现。 古动物原生动物门-蜓亚目一 原生动

    5、物门 (Protozoa)概述1、概况原生动物是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只有一个细胞。但它是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有机体,具有新陈代谢、感应刺激、运动、繁殖等功能。原生动物没有真正的器官,但细胞分化产生“类器官 ”如鞭毛、纤毛、伪足就是运动类器官。原生动物个体微小,由细胞质+细胞核组成,一般需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属微化石。有些原生动物具有骨架或坚硬的外壳。原生动物分布广泛,生活在淡水、海水、潮湿的土壤中,有的营寄生生活。2、原生动物门分类根据运动类器官的有无和类型分为4个纲:鞭毛虫纲1条或数条鞭毛;无重要化石纤毛虫纲体表具许多短纤毛;化石稀少肉足虫纲具伪足;化石丰富,比较重要的有放射虫目和有孔虫目孢

    6、子虫纲无运动类器官,寄生生活,无化石二、原生动物门-蜓亚目(Fusulinina)分类位置:属肉足虫纲(Sarcodina),有孔虫目(Foraminiferida)地史分布:早石炭世晚期出现;早、中二叠世最繁盛;晚二叠世末灭绝。地层意义:蜓类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数量多、特征清晰,是全球C-P纪重要的标准化石,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三、蜓壳的基本特征大小:一般4-5mm,小者不到1mm,大者可达3-6cm形态:纺锤形、椭圆形、圆柱形、球形、透镜形初房:位于壳的中央,一般呈圆球形,最早形成 的房室旋壁:虫体分泌的硬体,它围绕一假想轴增长, 同时向旋轴两端伸展,包裹内部的房室四、蜓类的研究方法

    7、蜓个体小,包旋壳,只有切片才能研究内部构造。轴切面通过初房,平行于假想轴(旋轴)的切面;可见:初房、旋圈、旋脊或拟旋脊、褶皱的隔壁旋切面通过初房,垂直旋轴的切面;可见:初房、隔壁、房室、拟旋脊、旋圈多少弦切面不通过初房平行于旋轴的切面;可见:隔壁褶皱情况、旋脊或拟旋脊斜切面:与旋轴斜交的切面;e.)房室:由壳壁包裹的空腔。F.) 隔壁:分隔壳体与旋向垂直的壳壁。平直或 不同程度地褶皱。g)旋壁:分隔壳体与旋向一致的壳壁 。h)旋脊:隔壁基部单一开口两侧的两条隆脊 。 G). 拟旋脊:隔壁基部分个开口之间的多条隆脊 。筳旋壁的分层形式1) 致密层:一层薄而致密的物质。在薄片中呈一条黑线。所有蜓都

    8、有致密层2) 透明层:位于致密层之下,一层透明的壳质,成分为方解石(一般较低级蜓具有)3) 蜂巢层:位于致密层之下,一层较厚具蜂巢状构造的壳层,呈梳状,断面为多角形(高级蜓)4)疏松层:位于致密层上、下方(外疏松层;内疏松层),或透明层下方。为一层疏松不均匀的灰黑色半透明层。终壳圈的外面不见外疏松层,说明疏松层为次生堆积物。五、蜓类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生态:蜓类是浅海底栖动物,生活于100m左右热带、亚热带平静浅海中。地史分布:始现 C12 极盛 P2 衰退 P3 灭绝 P末腔肠动物门珊瑚纲四射珊瑚亚纲(Tetracoralla)重点一内部构造纵列构造:隔壁:珊瑚体内辐射排列的纵向骨板。分为一、二

    9、、三级横列构造:横板:横越腔肠的板,可完整地跨越体腔,也可以交错、分化边缘构造:鳞板:位于隔壁之间上拱的小板。泡沫板:切断隔壁的大小不等的板轴部构造:中轴:一条实心的轴。中柱:一种交织的蛛网状构造重点二构造组合类型据纵列、横列、边缘和轴部构造组合成四种类型: 单带型隔壁+横板 ?O-P(O,S为主)双带型隔壁+横板 +鳞板(泡沫板)或 中轴 S-P(以S,D为主)三带型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中柱(中轴) D3-P(以C,P为主)泡沫型泡沫板充满整个珊瑚体 O3-D2(以S,D为主)重点三古生态全部海生,固着底栖,造礁或非造礁型非造礁型小型单体,少数复体,可在各种深度(6000m)和低温(

    10、4.5-10,最低达-1.1 )下生活,适应性强造礁型均为复体深度在20m左右最适宜温度18-30,最适宜温度20-25盐度34-37; 水体清澈现今赤道南北30度范围内(28度更佳)光照强,海水流通,珊瑚礁发育重点四四射珊瑚与横板珊瑚的区别四射珊瑚:有隔壁, 边缘构造,轴部构造和横板构造; 有单体与复体之分横板珊瑚:仅有横板构造( 隔壁不发育,没有中轴;边缘构造不发育(仅在高级类型中才发育泡沫板),仅有复体四射珊瑚最早出现于O2,有O3至S2、D1-2、C1和P1世四个繁盛期,至P末灭绝。 外形:单体和复体形态1).骨骼构造外部构造:1) 顶部虫体居住 的杯形凹陷:2)表面上的横向 皱纹:

    11、年轮内部构造:1) 纵列构造: 隔壁: 珊瑚体内辐射排列的纵 向骨板。分为一、二、三 级2) 横列构造:横板:横越腔肠的板,可完整地跨越体腔,也可以交错、分化边缘构造:1)鳞板:位于隔壁之间上拱的小板。2)泡沫板:切断隔壁的大小不等的板。轴部构造:1)中轴:一条实心的轴。2)中柱:一种交织的蛛网状构造。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头足纲双壳纲(Bivalvia)重点一壳 形两瓣壳一般相互对称、大小相等每瓣壳本身前后一般不对称固着、躺卧、漂游生活者壳形各异重点二外部构造喙:最早形成的壳尖,多指向前方(p30,正、后)壳顶:包括喙周围壳体最大弯曲区后壳顶脊:由喙向后腹方延伸的一条隆脊后壳面:后壳顶脊与后背

    12、缘之间的壳面铰合线:两壳背缘铰合的边缘线前耳、后耳:喙前和后方翼状伸出部分耳凹:耳与壳体之间的槽状凹陷分为足丝凹口(右壳)和凹缺(左壳)具有分类学意义和时代意义重点三壳 饰同心饰:同心纹、线、脊、同心层(皱)放射饰:线、脊、褶,(分叉与插入式)网状饰剌、瘤、节等重点四壳的定向壳分前、后、背、腹、左、右。1背腹:两壳铰合的一方称背方,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2前后:一般喙指向前方壳前后不对称者,一般后部较前部长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扩散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前耳外套湾位于后部肌痕,单个位于中偏后,两个则前小后大3左右: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左侧壳瓣为左壳,右侧壳

    13、瓣为右壳重点五腕足动物与双壳动物的比较腕足动物双壳动物单瓣壳两侧对称两侧不对称双瓣壳大小不等大小相等双瓣壳分背、腹分左、右对称面垂直两壳接合面位于两壳接合面上固着构造肉茎孔足丝凹口(缺)齿和槽分别在不同壳在同一壳上间列重点六地史分布始现于,为辐射分化期, 且,为海生,S-D进一步分化新类别、并出现淡水类型,Mz迅速发展,Rec.达全盛头足纲(Cephalopoda)重点一体管类型根据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和连接环形状,体管可分为五种类型:无颈式:隔壁颈甚短或无,无连接环直短颈式:隔壁颈短而直,连接环直亚直短颈式:隔壁颈短、尖端微弯,连接环微凸弯短颈式:隔壁颈短而弯,连接环外凸全颈式:隔壁颈向后

    14、延伸,达到或超过后一隔壁,连接环或有或无重点二缝合线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接触的线一般只有剥去壳表皮才能露出。隔壁不褶皱或褶皱,则缝合线平直或弯曲注意定向:口朝前、朝下,箭头向上鞍:缝合线向前弯曲的部分叶:缝合线向后弯曲的部分重点三缝合线类型根据隔壁褶皱的程度,可分为五种类型鹦鹉螺型:平直或平缓波状,无明显的鞍、叶之分寒武-现代(O-S)无棱菊石型:鞍、叶数目少,形态完整,侧叶宽,浑圆状(D-T)棱菊石型:鞍、叶数目较多,形态完整,常呈尖棱状(D2-T)齿菊石型:鞍部完整圆滑,叶再分为齿状(C1-T)菊石型:鞍、叶再分出许多小齿(T-K)重点四生态全为海生。现代鹦鹉螺(只有一个属Nautilus)

    15、生活于浅海区,也可达较深的海区,营游泳或底栖爬行生活化石外壳类都具气室,壳壁较薄,壳面的脊或瘤也是空的,因此推测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其游泳能力的强弱因壳形不同而有所差别重点五生活方式1旋卷形壳快速游泳较深水或远洋类型:壳旋卷紧、腹缘尖锐、壳体扁平呈流线型、壳面光滑、缝合线复杂2旋卷形壳不善于游泳类型:壳体膨凸,腹部圆厚,壳饰发育,缝合线简单3直锥形壳沿水平方向或上斜游泳类:长锥形壳,体管细小,气室内无沉积物。如直角石类4直锥形壳善于游泳类型:壳短粗呈流线型,壳内无沉积物或很少。周期性截去其壳的始端,在成年期不保存整个发育期间的壳,而使壳体保持平衡,如袋角石类5直锥形壳栖息海底类型:体管粗并靠近

    16、腹部,体管内及气室内沉积物发育,如内角石、珠角石类6直锥形壳底栖爬行或浮游类:壳体短粗,口部收缩为裂缝状,如短粗角石7直锥形壳海底爬行或底栖固着:壳形呈螺塔状或蠕卷状,壳体笨重点六地史分布始现于晚寒武世,早古生代全为鹦鹉螺类,晚古生代到中生代菊石较为繁盛,尤其中生代被称为菊石的时代,白垩纪末菊石绝灭,新生代以内壳类繁盛为特征节肢动物门三叶虫形超纲三叶虫纲重点一一般特征是地球上出现较早的一种较高级的动物分布时代:Cambrian (570Ma) -Permian, Cam.-Ord.最盛, 始现于寒武纪, 灭绝于P,是节肢动物门中化石最多的一类 伊迪卡拉动物群(Ediacara Fauna) 6

    17、30Ma身体扁平,披以坚硬的背甲,腹侧为柔软的腹膜和附肢. 背甲有两条纵向背沟,划分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 故名”三叶虫”海生重点二头甲构造隆起部分为头鞍和颈环,(颈环上可长有颈刺),其余扁平部分称颊部头鞍:形状一般为锥形、截锥形或梨形,后端有颈沟与颈环分开鞍沟:头鞍上横向或倾斜的浅沟,一般5对鞍叶:头鞍被鞍沟隔开分成(5个)鞍叶前边缘:头鞍之前的颊部。它被边缘沟划分为内边缘和外边缘颊角:头甲侧缘与后缘之间的夹角;颊角向后延伸形成颊刺重点三颊部构造面线:头甲背面一对穿过眼和眼叶之间的狭缝,推测三叶虫蜕壳时虫体沿此缝蜕出。面线类型:面线位于眼叶前端的部分为面线前支,位于眼叶后端的部分为面线后支1

    18、后颊类面线面线后支交于后边缘2前颊类面线面线后支交于侧缘3角颊类面线面线后支切于颊角4边缘面线面线处于头甲边缘(隐颊类)重点四三叶虫的生态全部海生,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底栖:浅海底栖爬行身体扁平、眼在上挖掘泥沙头甲坚硬,前缘似扁铲,肋剌发育,尾刺发达游泳:个体小,身体流线形,眼在头侧方或腹方漂游:个体小,或多刺,球状,无眼重点五三叶虫的地史分布分布时限:寒武纪至二叠纪最繁盛期:寒武纪,占统治地位仍然繁盛:奥陶纪,不占统治地位急剧衰退:志留纪至二叠纪,只留少数类别灭绝:二叠纪末重点六地史时期三叶虫的特征早寒武世(1):头大尾小,小尾型;眼叶大,新月形;多节多刺;头鞍锥形,向前收缩中寒武世(2):等

    19、尾型;胸节减少; 头鞍两侧平行或截锥形;眼叶减小奥陶纪-志留纪(O-S):头鞍向前扩大;胸节进一步减少;尾甲大,大尾型;鞍沟背沟不明显泥盆纪-二叠纪(D-P):少量孑遗分子二叠纪末(P3):灭绝三叶虫形态的演化特点:胸节减少,尾增大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重点一壳的定向背腹:一般两壳(瓣)大小不等,背壳(瓣)较小,腹壳较大前后: 壳喙:壳体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呈鸟喙状 茎孔:壳喙附近的一个圆形小孔壳喙及茎孔的一方为后方,壳体张开的一方为前方边缘:壳喙旁边缘为后缘,相对的壳体增长方向为前缘,两侧边为侧缘重点二壳体度量壳长:从壳后端到前缘的最大距离,平行于对称面壳宽:两侧缘间的最大距离

    20、,正交于长度线壳厚:腹壳和背壳之间的最大距离对称面:把壳体分为左右对称两部分的假想平面接合面:背腹壳之间的接触线称接合缘,通过接合缘的假想平面重点三外部构造喙: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背壳和腹壳后端均具壳喙,腹喙一般较明显,或尖耸或弯曲铰合线:壳后缘两壳铰合处,或长或短,或直或弯主端:铰合线的两端,圆或方,或尖伸作翼状壳肩:喙向两侧伸至主端的壳面基面:壳肩与铰合线包围的三角形壳面。背基面较小,腹基面较发育三角孔:基面中央呈三角形的孔洞。在背壳的称背三角孔。三角板:三角孔上覆盖的三角形小板。有时由两块板胶合而成,称三角双板重点四内部构造1)腹壳内部构造铰合构造:位于壳体后部壳内,两壳铰合的枢纽,开闭

    21、作用的支点铰齿(牙):腹壳三角孔前侧角各有一个突起齿板:铰齿之下,沿三角孔的侧缘向下延伸的一 对支板,支持铰齿。可与壳壁相连或悬空2)背壳内部构造铰窝(牙槽):背壳三角孔前侧角各有一个凹槽,承纳铰齿与双壳类不同是:铰齿和铰窝分别在不同的壳瓣上重点五腕足动物生活环境现代腕足动物:各种水深均能生存,但在水深200m左右最多化石腕足类:大多生活于浅海,少数生活于各种水深,具体要根据共生生物、围岩及形态功能分析来推测总之,古代腕足类的生活环境为:大多数生活在温暖、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中。但中生代以来发现它们与某些深水类别共生重点六地史分布始现于早寒武世三次大繁盛:奥陶纪、泥盆纪、石炭二叠纪二叠纪末急剧衰

    22、退进入中生代,数量虽然还较多,但己明显进入衰退期,而软体动物双壳类却大发展新生代,腕足动物面貌己接近现代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笔石纲重点一半索动物门的一般特征(与无脊椎不同)1 特有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的一条短盲管。争论1:口索是最初出现的脊索,因而曾作为一个亚门归属于脊索动物门。争论2:口索是内分泌器官,相当与脑垂体,不是脊索,因而归入半索动物门。2 具背神经索:背神经管的雏形(p. 38 correct)3 消化管前端有鳃裂:呼吸器官重点二胎管胎管:第一个个体分泌的锥形外壳,开口朝下,尖端朝上。分成基胎管和亚胎管,亚胎管上具芽孔, 是第一个胞管或茎系长出的位置线管:胎管上

    23、方伸出的一条细线状小管,是一种附着器管中轴:由线管硬化而成重点三胞管A胞管长出过程:正笔石类:第一个胞管由亚胎管侧面的一个小孔出芽生出;第二个胞管从第一个胞管的口部长出树笔石类:茎系从亚胎管侧面的一个小孔出芽生出;从茎系上再长出正胞、副胞和新的茎系B有二种胞管类型:正胞、副胞。茎系连接正胞和副胞。茎系由硬化变黑的芽茎串连而成。仅树形笔石类有这二种胞管,较大的正胞管和较小的副胞管,茎系连接成枝正笔石类仅有正胞,但其胞管形态复杂多样,有10种类型 重点四笔石枝的定向笔石枝:成列的胞管构成笔石枝始端:近胎管的一端末端:胞管增长的一端共通管(沟):在笔石枝背部连通各个胞管腹侧:胞管所在的一侧背侧:靠近

    24、共通管(沟)的一侧每个胞管靠近共通管一边为背,另一侧为腹重点五笔石枝的生长方向正笔石目笔石枝的生长方向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可以分为六种类型:重点六生态生活方式:树形笔石类大部分为固着生活,其它各类笔石都是浮游生活生活环境:滨海、陆棚边缘到陆棚斜坡等海域(滨、浅海)重点七笔石的保存及其意义保存岩性:可以保存在各类沉积岩中,但以页岩为主,尤其黑色页岩笔石页岩相:黑色页岩中含大量笔石,几乎不含其他化石,并含有较多的炭质和硫质成分,常见黄铁矿化,反映一种较深水的滞流还原环境指相化石重点八地史分布整个地史分布2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

    25、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脊索动物门(Chordata)重点一脊索动物门与半索动物门的主要区别半索动物门的一般特征(与无脊椎不同)1 特有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的一条短盲管。2 具背神经索:背神经管的雏形(p. 38 correct)3 消化管前端有鳃裂:呼吸器官脊索动物门的一般特征脊索:位于身体背部,富有弹性,不分节。低等种类,终生保留;高等种类,只在胚胎期保留,成年时由分节的脊柱所取代背神经管:位于消化道的背侧、脊索(脊椎)的上方咽鳃裂:水生种类,终生保留;陆生种类,仅见于个体发育早期重点二脊椎动物的分类位置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

    26、门(Vertebrata)(个体发育晚期脊索被脊椎取代)两个超纲,九个纲:鱼形超纲(Pisces) 无颌纲(Agnatha)盾皮纲(Placodermi)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棘鱼纲(Acanthodii)硬骨鱼纲(Osteichthyes)四足超纲(Tetrapoda)两栖纲(Amphibia)爬行纲(Reptilia)鸟纲(Aves)哺乳纲(Mammalia)补充:鱼类的演化根据化石记录及推测,现代各种鱼类由盾皮鱼发展演化而来。化石发现于S纪后期地层中,繁盛于D纪。具成对鼻孔、颌及偶鳍,从而增强了感觉、取食、运动的能力。泥盆纪,地壳运动,原在淡水生活的鱼类不在适用干旱环境

    27、,迁移至海洋;另一部分为了适用干旱环境,形态器官发生了一些变化鱼形动物,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和哺乳类在演化方面的关系重点三两栖纲的起源由鱼形动物的一支演化过来过渡型化石:晚泥盆世-早石炭世(D3-C1) 的鱼石螈最早原始两栖类重点四爬行纲中的恐龙恐龙:是爬行纲双孔亚纲的蜥臀目和鸟臀目的俗称,而不是生物分类单元,命名时可称龙,而不能称恐龙重点五爬行纲的起源:由两栖动物的一支演化过来过渡型化石:早二叠世的蜥螈(现置两栖纲)重点六鸟纲(Aves)起源由爬行纲的一支演化过来过渡型化石:可能有始祖鸟、中华龙鸟因为:具爬行类特点:头骨双孔型,无喙,颌上有齿,胸椎彼此未愈合,尾椎多达20个,骨骼不中空

    28、,前肢具三个分开的肢具鸟类的特征:全身披羽毛,前肢基本成翼,后肢及腰带似鸟类重点七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类出现到现代,大约经历了2-3Ma,属灵长目据目前研究,人是由猿演化来,分为2阶段森林古猿腊马古猿南方古猿人早期猿人(能人)晚期猿人(直立人)古人(早期智人)新人(晚期智人)重点八哺乳动物的起源爬行动物的一支演化过来过渡类型化石:最有可能起源于三列齿兽类,犬齿兽类,包氏兽形类因为:具爬行动物的基本特点:具一个枕髁,头骨具颞颥孔,肺呼吸,脊柱发达,分化为颈椎、躯干椎(胸腰椎)、荐椎、尾椎具哺乳动物的特征:牙齿极度分化(分化为门齿、犬齿、和颊齿),头部骨片减少,颞颥孔与眼眶孔相通重点九脊椎动物亚门(

    29、Vertebrata)脊椎动物演化中的 4 件大事颌的出现:有效捕食(棘鱼、盾皮鱼开始,S),在进化中有重要意义水生陆生:进化史上又一里程碑(水陆两栖, D3)羊膜卵:它的出现是进化史上的第三件大事,完全脱离 水,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爬行类,C3)变温恒温(鸟类,J),卵生 胎生(哺乳类,T):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加快了动物发展的步伐,以致最后产生人类重点十脊椎动物的地史分布最早发现于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中泥盆纪D:鱼类的时代石炭-二叠纪C-P:两栖类的时代中生代Mesozoic: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Cenozoic:哺乳动物时代,鸟类、硬骨鱼类全面发展 脊椎动物的分类位置 脊索动物门与半索动物门的主要区别 恐龙 鱼形动物,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和哺乳类在演化方面的关系 由猿到人的演化阶段 脊椎动物演化的几件大事 脊椎动物的地史分布: 鱼类的时代 两栖类的时代 爬行动物时代 哺乳动物时代,古植物一. 概述古植物学(Paleobotany):研究地史时期植物界的科学植物界与动物界最根本的区别是:、营养方式: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为自养生物; 动物为异养生物、生活方式:植物为固着型,动物大多为活动型、生长方式不同:动物生长的一定阶段就不再生长而植物一直长到死研究意义:生命起源:最早出现的生命属于植物界


    注意事项

    本文(古生物学适合地大学子复习资料大全.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