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民间嫁娶风俗参考资料.docx

    • 资源ID:335801       资源大小:28.94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民间嫁娶风俗参考资料.docx

    1、民间嫁娶风俗参考资料民间嫁娶风俗1、解放前,男女青年的婚姻一般都禀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请人排八字、算命占卜等,带有强烈的封建色彩。但一些婚嫁习俗仍沿袭了下来,并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 旧时,乡间男女一般在岁左右开始择偶,央人作伐。男女青年和双方家庭一经同意,即择日订亲。男方托介绍人送礼金或饰服作聘礼至女方,叫“押日”,并宴请至亲好友,“老沙”一带称“小婚”,亦即订婚,双方婚事才算确定。结婚,男方须备彩礼,选日子,由介绍人去女方商定完婚日期,男女双方到政府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男方办喜酒,新郎由介绍人陪同上岳家迎娶,然后回家恭候新娘,妇方随之“起妆”。妆奁多为家具、被褥、家用电器等。新娘

    2、于下午盛装出嫁,告别父母亲人,在介绍人前导和同村几个少女陪同下乘坐自行车或汽车于华灯初上时至夫家。男方在门口放爆竹欢迎。婚礼开始,入席宴饮,新娘参见公婆及长辈。宴后,亲朋参观新房,说笑取乐,称“闹新房”。婚后三日,新妇偕夫回娘家谢亲,俗叫“回门”,当天返回。满月后,回娘家探亲。“老沙”还有“会亲”旧习,即男方于婚后数日,邀请新妇的长辈及兄弟姐妹等亲属来家聚宴,作为来往走动的开始。 随着新风尚的逐渐兴起,旧时的习俗日渐淡化,男女青年自找对象,或托人介绍,经自由恋爱,双方同意,并征询父母意见后,即可商谈婚事。一般由男方送礼下聘,约定婚期。婚期通常选在“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婚前,备新房,

    3、添置家具,领取结婚证。婚日,男女方都以香烟、糖果款待来客,办几桌酒筵欢宴亲戚朋友,以示喜庆。婚事简朴、热闹,少数旅行结婚的,就更简便。但乡间不少地方在筹办婚事时仍保留着“押日”“回门”“会亲”等风俗。2、新中国成立前,新乡有早婚习俗,男子婚龄一般在15至20岁,女子婚龄一般在15至18岁。男女婚姻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嫁娶过程中有许多繁文缛礼。 议婚:初议婚,家长先托媒人,经媒人往来通话,了解对方属相,按阴阳学的迷信说法看双方属相的冲合。犯冲的属相有鸡与狗、龙与虎等,最合的属相为龙与兔,称之为“龙缠兔辈辈富”。女方年龄可大于男方二三岁,但不可大一岁,民间说法:“妻大两,黄金长”,“

    4、妻大三,做高官”,“女大一,没饭吃”。 相亲:在相互探问对方家境后,进行相亲。双方约定相亲日期,女方由媒人导引,与陪相人一同前往,到男方或媒人指定的地点同男方见面,媒人当面介绍双方情况。看相后,男方给女方见面礼。如双方均满意,为初定婚约。 定亲:择吉日,男方父母商定结婚日期,并报知亲友。 套新:女双方的新被褥和新枕头须由子女双全和夫妇双全的妇女缝制。缝制前先由婆婆抓三把棉花铺开,然后,抓一些花生、红枣、核桃撒在上面,由缝制者缝入被褥中,意为“早生贵子”。 压箱:女方在出嫁的前一天,由新娘的嫂子或姐姐将新娘的嫁衣装进箱子后,在嫁衣上面放压箱钱。新娘到婆家后,婆婆要在此箱内放钱,且多于压箱钱数。出

    5、嫁前一日或当日早晨,由女方或弟将娘家所办嫁妆均插一柏枝,送至男方家中,意为万年长青。嫁妆送到后,男方家以酒席款待,由陪客人向送嫁妆人索取开箱钥匙,并给持钥匙者封钱,对方满足以后才将钥匙交出。 娶亲:娶亲的前两天,男方送通信盒给新娘,内装化妆与丰轿时的衣物(衣物必须成双成对)、首饰,另加酒一瓶,肉一块,米、面各一升。娶亲的前一天,男方整置洞房,当晚由新郎的小弟压床,且允许在新床上撒尿。娶亲之日,男方备花轿四顶,一顶轿坐新郎,一顶轿坐新娘,一顶轿坐娶客,一顶轿坐压轿孩子。 迎礼:引礼人引导新郎进新娘家,每一道门,引导新郎向客人作拜施礼,新娘家须给新郎和引礼人各盛一碗饺子汤,奏乐三遍,新娘方可上轿。

    6、 上轿:新娘上轿须穿蓝鞋子,此鞋不许再穿回娘家。上轿前,其母给女儿离母钱,并把婚书交于新娘,由新娘将婚书带至婆家压在床头,以示两家平安。上轿分大娶、小娶。大娶,新娘上轿不踩地,坐在椅子上由四人抬着上轿。小娶,新娘步人轿内,轿顶大升。途中若遇拦轿者,须落轿奏乐后方可再行。 下轿:新娘下轿前要梳头,边梳边说:“一梳金,二梳银,三梳骡马跑成群。”婿家还须给新娘赠下轿礼,然后由扶客搀扶下轿。若遇瞎年(即年中无“立春”),新娘下轿时须手持照明物前行,以示瞎年照生子女。新娘下轿后,脚不得落地须用蓝布自轿门铺至天地堂,新娘脚踩蓝布,行至天地桌前,由男家向新娘身上撒草料。 拜天地:拜天地为完婚仪式。天地桌上放

    7、一只盛满粮食的斗,用红纸封口,两边各放红蜡烛一只,斗前放几只果碟子。桌前铺红毡或席子一条,席前放盛花,花前放马鞍。新娘要跨过马鞍,摸盛花,叫做“骑鞍摸盛”,以示家境平安,有余有盛。接着新郎、新娘立于天地桌前,面向天地神们,一拜天地,二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 入洞房:拜天地后,新娘入洞房,由小姑(婆家妹妹)端洗脸盆,水中放一个馍馍,一个硬币,新娘须将馍馍捞出扔至床下,再由小姑将水送走。然后,小姑把做熟的饺子送入洞房,让新娘用筷子挤开给新郎吃。 宴席:家设宴款待客人。开宴时由男方陪客领路,引礼人陪新郎至女方送客前看菜,男方陪客高喊:“新郎看菜!”女方长辈回话:“省事三揖。”然后引礼入陪,新郎作揖三

    8、个。待女方送客席毕,再由陪客领路,新郎长辈手托酒盘说:“酒寒席清,请亲家多多担待。”对方回答:“酒足饭饱,亲家办事满好。”新郎长辈对说:“人盅酒你们先尝,俺娶媳妇你家忙。”对方答说:“都忙!都忙!”这套礼节俗称“安大盅”。 看新人:新娘的送客在席毕回程前,要去看新娘,以示安慰。拜 送客走后,内客(新郎的亲友)、坐底客(本家长辈)齐聚,由新娘上拜,逐个磕头,受拜人均付给拜礼钱。 闹洞房:新郎的小字辈或同辈人进洞房嬉闹新人到深夜。 婚灯:新婚之夜在床头放桌一张,燃红蜡烛两只,俗称“婚灯”。新郎、新娘各一只,谁的婚灯燃的时间长,表示谁的寿命长。 回门:迎娶第九天,由新娘的兄弟接新娘回家住几天,俗称“

    9、叫九”。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颁布婚姻法,废除旧的包办买卖婚姻,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但一般还要趁节假日或选农历三、六、九日举行结婚仪式。在婚事操办上,有的仍保留着见面礼、套新、送嫁妆、压箱钱、宴请、闹洞房等传统色彩,但较旧时已简单得多。丧葬风俗旧时办丧事有多道程序,要做道场、烧灵屋、唱夜歌等等,还要用白纸写对联,所以在民间办丧事也俗称“白喜事”。中国人向来把死与生看得同等重要,民间相信人的灵魂不死,死人能投胎转世还有来生。人死之后家人进行隆重的丧葬仪式,不但对生者有利,对死者也有利。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倡移风易俗,办丧事逐渐简化,火葬的方式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是在我国农村的一些边远地区,人们仍然

    10、还是相信所谓“入土为安”的“古训”,因此传统的丧葬形式仍然比较流行。传统丧葬礼俗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送终 当老人生命垂危之时,老人的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准备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有的地方也把死者是否在板床上死看做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家

    11、里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往会受人非议。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落气纸”。此外还要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人未死时通常是“禁止”哭泣的。报丧死者咽气后家人应当尽快地向亲友发出报丧帖,或登门通报死讯,对于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当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入殓 死者在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发、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用白绸

    12、(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民俗认为,不能给死者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者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而脚朝外。 守铺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者铺侧以示服孝,这叫做“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传统当中,守灵也是表达对逝者尊重。 搁棺因为要选择吉田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棺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馆”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

    13、搁棺十几天甚至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使搁棺,时间也不会太长。 居丧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孝帽。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就会不吉利。 吊 唁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其礼数、方式由与死者关系的远近而决定。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

    14、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逝者亲朋友邻虽不至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一些。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迎接陪同。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上“折祭元”、“尊敬二元”的字样。礼品有匾额、挽联、挽樟、香烛、纸钱等。 接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

    15、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天堂。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送三时要用纸扎一些车马,以供死者上路时用。 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礼俗。据说焰口就是饿鬼,在地狱受苦受难。民间举行仪式,摆放三宝,即佛、法、僧,便可以让饿鬼得到救助,脱离苦海。焰口有佛教的瑜伽焰口,比较常用。还有道教的缸罐焰口。在丧葬礼仪中还有做道场的。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这种道场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放焰口和做道场目前已不多见。 出 殡 出殡即“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

    16、先要辞灵。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头。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签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棺”的意思。 以下为出殡的程序: 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品,由礼生主持礼仪,丧主跪拜,礼生读祭文后,由僧道引导孝男孝妇“旋棺”,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之后,再用绳索捆好棺材,盖上棺盖。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们持裹着白纸的“哭丧棒”,大儿媳抱“馅食罐”。准备妥当后,即可起杠,伴随起杠,起杠之际还有两项礼仪: 第一

    17、项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把里边的荞麦皮等和枕头套一起烧掉;另一项礼仪是“摔盆”,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这个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不过也叫“吉祥盆”。这个仪式十分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或是关系非常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孙,而不得不由别人来摔盆,这一仪式就会使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变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盆讲究要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瓦盆一摔,杠夫起杠,则为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 出殡的顺序一般为: 草龙铭旗孝灯吉灯放生笼铭旌香亭像亭魂轿纸轿乐队灵枢遗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亲友。 当然,各地风俗不同,出殡的队

    18、列、形式也是有区别的。富裕人家仪式隆重讲究,冥器齐全;穷人家的葬礼,则可能要简单得多,讲究也会少一些。在传统丧礼出殡器上,还有几项礼仪。如扬纸钱、摆茶桌路祭等。扬纸钱是扬撒由白纸做成的状如铜钱的纸钱,一般由专人在孝子前面扬撒。在起杠后遇有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街庙、城门以及下葬时都要扬撒纸钱。 茶桌和路架棚多为丧家的亲朋摆设,对丧家表示哀悼和慰问。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孝子要跪下叩谢。路祭是指在出殡队伍所经之路设供桌或祭棚,祭奠亡灵,遇有路祭,送葬队伍一般要停棺进行祭奠和答谢,祭奠完毕即起棺继续前行。 落葬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基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

    19、后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丧礼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其家人必须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这就是居丧。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为什么是三年呢?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父母死后,孝子应服丧三年,以示回报。三年之间还会有很多小的礼仪,礼仪繁多,要求严格。在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有人仍要居丧,只不过比古时短得多了。传统丧葬礼仪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日益淡化了,旧时的很多丧葬礼仪,人们已不再遵循。但老人的去世仍会继续,作为家庭的一件大事,丧葬也必须还有一定的礼仪

    20、,那么新式丧葬礼仪又有哪些呢?新式丧礼一般有以下程序: (1)移尸确认老人已经死亡,可将其遗体移到厅堂或灵堂中,一般仍要燃放鞭炮,点上香和烛。 (2)报丧死者家人在亲人去世后,应当尽快通过各种渠道通知亲友,通知的方式可以是电报、电话、讣告或亲自登门通报。 (3)整容为死者擦洗身子,梳好头发,换上比较整洁的衣服,并将其移入棺材。 (4)讣告用讣告的形式向亲友近邻进行通报。 (5)开追悼会追悼会一般要在丧家所设的灵堂里举行。灵堂要庄严肃穆,在正后方墙壁上要扎“花牌”,一般以深绿色为底色,配上黄色花朵图案。花牌正前方放灵桌,灵桌后方正中央放死者遗像,周围放黄色鲜花,灵桌上可置备素色鲜花,中间放灵位。

    21、会场中央悬挂黑色或蓝色横幅,用白纸黑字书写“追悼会”字样,遗像正后方花牌上挂孝家的挽联,灵堂两边的墙壁上则可挂客人送的挽联挽幛。花圈、花篮则放在屋内门口两侧。灵堂内左右可摆放长桌子,并配座椅桌子,可放置茶水,以备吊唁者休息时使用。在灵堂门外两边分别放一长桌,一处用来收礼,另一处用来签名。 追悼会一般在原设灵堂举行,但也可另找场地,死者的骨灰盒要摆放在灵堂中间的桌子上,如果遗体未火化的,可放于灵堂中间。在追悼会仪式上,亲属一般站左边,主要亲属在前排,吊唁者站正中,面向遗像或遗体。主持者站前排左边,侧身,一半向着死者家属,一半向着吊唁者。 追悼会的仪式大致过程为: (1)在会场门口迎候亲友和来宾,

    22、并发给白花或黑纱。迎候者一般为丧家委托的亲友。 (2)宣布追悼会开始奏哀乐。 (3)宣读悼词。 (4)来宾致哀辞或发言,宣读唁电、唁函。 (5)众人绕遗体一周,向遗体告别。 (6)慰问逝者亲属。 (7)追悼会结束。 吊唁者要注意自己的穿着和谈吐,不可穿红戴绿,浓妆艳抹;不可三五成群,窃窃私语;不可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行礼时动作要真挚自然。 丧服现在丧葬不提倡穿白戴孝,带孝者只在左胳膊上带一黑布,上面写一“孝”字,表示老人去世,自己正在孝期,还表示对亡者的哀思怀念。一般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去世后,举行追悼大会时,在场的同志左胳膊上也都套戴黑布,表示对亡者哀悼,但不写“孝”字。最后要强调的是现在大力提

    23、倡火葬,因此一些传统的丧葬仪式有些变化。礼仪风俗在中国以前,很讲究的,现在人不是很讲究的譬如在饭桌上:1.茶七,饭八,酒要十。就是茶要给客人倒七分满,饭要盛八分满,但就一定要满满的,就是所谓的十分满。2.给人倒完茶茶壶嘴不要对着人。(对着谁表示你在骂谁)3.吃饭不能吧唧嘴。(表示对人不礼貌)4.吃饭要守着自己这面的吃,就是在夹菜的时候要夹离自己近的那边不要夹到离别人近的那边。5.不要只吃一种你爱吃的菜,都要吃一点。6.吃饭时不能讲话。7.要双手扶碗,保持两只手都在桌子上。8.吃饭时,不能把腿翘的超过饭桌。9.不要狼吞虎咽。10.喝汤时不能出声,汤匙不能碗碰出声音。再有就是和人打礼仪习俗婚姻 1

    24、949年以前,河源地区实行的是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制度。男婚女嫁不能自主,决定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和“八字”相合。盛行早婚,童养媳、等郎媳、老少配、一夫多妻的现象普遍存在。婚姻礼仪非常讲究,一般要经纳彩、问名、纳吉、行聘、请期、迎亲拜堂“六礼”程序才算完成婚事,还要讲求聘金、彩礼、嫁妆、摆宴请客、新娘坐轿等习俗。寡妇,在封建礼教和宗族的束缚下,大部分被迫终身守寡。个别受族长、翁姑所迫改嫁的,出嫁时半途写婚书(交接),不准从大门走出,不准坐花轿,不得打鼓吹乐。民国初年,城里曾提倡文明婚礼,新郎穿中山装,新娘穿旗袍、婚纱、戴红花,在礼堂举行仪式,有主婚人、证婚人、伴郎伴

    25、娘等。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行婚姻自主,一夫一妻制,废除买卖婚姻。婚礼也有较大改革。男女双方通过认识了解,自愿结合,到区、乡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结婚证就算是结婚。婚礼仪式也从简,有的以开茶会、吃喜糖代替酒席。但多数仍摆酒席。到20世纪90年代末,社会上有少数情侣倡导集体婚礼新风尚。如市区2000年元旦前夕,在茶山公园有50对连理新人参加市团委、市青联、河源报社、河源电视台等单位主办的“千年之缘,世纪婚典河源市首届青年集体婚礼”。也有少数情侣喜欢旅游度蜜月。但也滋生了比排场、讲阔气的风气。家有婚宴,设在高档酒楼,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穿旗袍、披婚纱、胸佩红花;主婚人、证婚

    26、人、伴郎伴娘一应俱全;高档轿车队迎送;聘请专业司仪主持婚礼,行拜高堂、拜宾客、新郎新娘对拜之礼。同时,还讲究嫁妆。农村有的地方还有变相买卖婚姻和索取高额礼金(身价银)的现象。 生育 新中国成立之前,生育子女处于无政府状态。讲究人丁财旺(丁即男孩),“多子多福”、“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早婚、早育和多生多胎的现象普遍存在。一般夫妇生35个小孩,多者十个八个,有“不怕羞,生到四十九”之说。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农村一对夫妇生12胎,城市一对夫妇生一胎。 旧时生小孩均在家,一般在村中请有经验的妇人或请“接生婆”接生。由于缺医少药,婴儿成活率很低。在重男

    27、轻女思想影响下,妇女分娩(坐月子)就有生男生女之分,产妇生女孩一般会受到家里人或社会冷落,有的产妇受到凌辱,甚至溺杀女婴。如生男孩则皆大欢喜,产妇得到较好的待遇。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医疗卫生事业,产妇一般都到县、镇医院分娩,婴儿成活率大大提高,妇女、儿童权益受到保护,溺杀女婴现象根本杜绝。 旧时,小孩呱呱坠地的第三天给孩子洗澡叫“洗三朝”。三朝日,小孩父亲要给岳父母和亲戚送酒礼,俗称“送姜酒”。岳父母则把女婿家送来的酒礼分发给近亲,叫“散姜酒”。岳父母和其他亲戚要备办鸡、鸡蛋、糖等物品探望小孩,称“喝姜酒”。小孩满月时,做父(翁)的设宴请客,谓“做满月”。小孩要剃发命名。到100天,小孩

    28、父母办筵席招待亲友,俗称“做百岁”。翌年是月是日,小孩周岁,要做“对岁”。时至今日,“送姜酒”、“做出月”等习俗仍然传沿。 寿庆 河源地区习俗相传,男女满60岁才算“上寿”,60岁以前每年的诞辰叫“生日”。少儿“生日”,一般人家,父母往往给孩子煮几个鸡蛋就算庆祝;富有人家则要办丰富的筵席,全家高高兴兴地祝贺。有些地方很重视小孩16岁那年的生日,略备酒菜宴请近亲好友,谓“出花园”。20世纪90年代后,在中小学学生中风行时尚生日,相好的同学之间互致生日礼物;家里为孩子准备蛋糕、水果、饮料;届时,点燃蜡烛,大家齐唱生日歌,场面好不热闹。成年人过生日,多数都是家人备点酒菜以示庆祝。到41、51岁有些人

    29、便开始做“生日”。到60岁以上,每逢一为大寿,61岁为花甲重逢,曰初寿;71岁为古稀之年,曰中寿;81为耋,曰上寿;91为耄,曰高寿;百岁为期颐寿。每逢大寿,由子女告知亲友,亲友则以衣服、鞋帽、鸡蛋、猪肉或礼金等为祝寿礼,到寿星家祝寿,寿星家属以酒肴招待,俗称“做生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提倡在国家机关不搞祝寿活动。在农村也较少举行祝寿仪式,但送礼习俗相传。80年代后,在农村祝寿旧习有所再现。 丧葬 新中国成立前,丧葬礼仪繁琐。其基本程序有:送终长者患病医治无效寿终前,其子孙都到病榻前送终,然后用水给逝者净身,穿上寿衣、帽、鞋、袜,停尸在堂;报丧由族人定讣告通知逝者生前的亲戚朋友前来吊唁;

    30、入殓经族人商议择吉,便设主成服将逝者放入棺材;做斋请地理先生选阴宅(有的在逝者生前择定宝地),请和尚设道场念佛颂经,超度亡灵,少则半夜至一天一夜,多则七天七夜,逝者儿孙则披麻戴孝日夜守灵;出殡封棺出柩时,由儿子跪求族长、外家允许后,抬出场院,子孙、族戚分别举行祭奠,三跪九叩,宣读祭文,鸣锣击鼓吹乐放鞭炮,以旌轴龙狮送往墓地,俗称“还山”。各地均为木棺土葬,俗称“大葬”。大葬七八年后,拾骸骨入罂埕,俗称“大起身”。然后请地理先生看山头选阴宅择吉日立坟墓,俗称“小葬”,也有用原葬地的。新中国成立后,丧葬改革较大,礼仪渐趋向简便,不再请和尚做斋,有些则以悼念形式,给死者送花圈,开追悼会寄托哀思。但许

    31、多人仍沿用报丧、吊唁、烧香点烛、送挽幛等旧风俗,20世纪80年代后,少数人还迷信地理风水、占选阴宅。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府提倡火葬。进入60年代,开始推行火葬,由城市逐渐推向农村,进入90年代,火葬制度实行规范化,火化率逐年上升。 迁居进火 河源客民,旧时,新屋落成,要择吉迁居,称“入新屋”。入新屋多在黎明前进行。入新屋要“传火”,或称“接火种”,即从自己旧宅的炉灶中移火种到新房的炉灶中点燃。迁居日,由家长率领,家属秉着灯火,带着火种(以旧宅炉灶中烧红的木炭)、衣服、被帐、家具、粮食、葱、蒜种及柏枝等吉祥物,在炮竹声中进入新屋。入新宅后,在中堂焚香安奉祖先;择吉时,在厨中灶上升火。迁居进火,有

    32、的地方还更讲究,要火种、公鸡在先,由男方的家长亲自点燃第一把火,并说上一些吉利话。 贺新灶 河源客民,旧时,农户拆了旧灶,砌上新灶,又要重新安上灶君神位。新灶进火,首先在锅里炒糯谷数升,曰“报谷”,然后,给人们争抢着吃,意味着人多兴旺。有的亲戚还要上门贺灶,送上点什么吉祥物,燃放鞭炮表示祝贺。女儿女婿分家,另立灶火,岳父母送给各式炊具,谓之贺新灶。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淡化。 招呼:尤其是长辈,一定要说“您”。不能你我他仨。还有很多,这都是原老北京的一些讲究,挺麻烦的。还有很多啊!这算是基本的。倡议书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盲目攀比、大操大办各种酒宴、结婚排车队比数量等不良的社会现象,侵蚀着人们的灵魂,败坏了社会风气,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一些党员干部中间也存在请客送礼、公款吃喝问


    注意事项

    本文(民间嫁娶风俗参考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