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docx

    • 资源ID:3339       资源大小:73.31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docx

    1、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绪论 关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一、 文化的含义u “文”:各色交错的纹理u “化”: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u “文化”合用,见于易贲卦u 对文化三个层次的理解:1. 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 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3. 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u 马克思认为:1. 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2. 文化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二、 分类与结构(一) 物质生产文化(二) 制度行为文化(三) 精神心理文化三、 功能(一) 记录功能(二) 认知功能(三) 传播功

    2、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四) 教化功能(五) 凝聚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六) 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一、 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u 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u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人生的热爱u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在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第一章 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第一节 中国

    3、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u 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u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u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占统治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u 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开端)-夏末至商代(由原始氏族公社变为奴隶主贵族庄园)-周代初期(土地分封制)-秦时期封建国家形成(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u 封建经济的基础:分散的个体生产。耕织结合构成了以家庭为主的经济单位的主要的经济活动内容。u 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原因:1. 重农抑商政策2. 由中国传统土地所有制和统治者残酷

    4、的经济剥削造成3. 由孔孟儒学灌输的与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一致的重农抑商思想所致u 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独立自由”的手工业者与商人u 历代官府手工业也属于自然经济的性质范畴。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二:血缘宗法制度一、 含义:u 宗”:与祭祀之庙宇有关,有宗社之义,是中国文化祖先崇拜的代码u “族”:在血统上相联系的人u 祖先崇拜与血缘关系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的核心,形成血缘宗法制二、 形成u 宗法制度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或家庭公社时期-“家天下”(形成于商,完善于周)u 在国家最初形成过程中,血缘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形成宗法世袭制。u 商朝仍是“家天下”,国家形式仍是以王为首的奴隶

    5、主贵族政体。u 西周完善和实行了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分土封侯制度。土地分封制和血缘宗法制构成周朝的社会制度和政权机构。u 春秋末期,孔孟要恢复周礼。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u 汉代独尊儒术,神化王权,把封建政权与族权、神权、夫权紧密结合起来,代表了全部的宗法思想制度。u 魏晋隋唐时期是宗族、宗法制度盛行的时期u 隋唐五代之后,门阀大族逐渐解体u 与血缘宗法制度紧密结合的官职世袭制,在隋唐以后发展演变为任子制和恩荫制(清代以后演变成恩生制)三、 中国传统社会是重视血缘宗法关系的社会,是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的四、 类型:u 周代的“宗子法”,即嫡长子继承法u 东汉后兴起的门阀氏族制度u 宋

    6、代以后的家族或宗族制五、 血缘宗法制度的三大特点:u 父权系统和孝道观念是宗法社会的基础u 夫权u 军权六、 血缘宗法制度始终延续不衰,孔儒学说起了重要作用七、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以家庭为本位八、 中国社会最重要、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制度:血缘宗法制度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一、 雅俗之分(一) 雅文化(士大夫文化或精英文化)u “雅”,是“正”的意思,从诗经的“雅诗”中套用过来u 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雅诗分为大雅(31篇)与小雅(74篇),大部分主要描写的是祭祀祖宗、社稷、土地,记叙历史、征战等内容。(二) 俗文化(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u 包括农民文化和市井文化,可追溯到诗经中

    7、的“风诗”u “风”是“声调”的意思,大都是民歌,产生于黄河中、下游及汉水流域一带,共有十五国风(国风就是地方声调)。代表作七月(豳风)、硕鼠(魏风)u 中国传统俗文化以“富贵利达”为最高价值u 唐代传奇的出现使小说形成独立的文学形式。代表作昆仑奴、霍小玉传、李娃传、郭元振(牛僧儒)、聂隐娘(裴硎)u 唐代变文是“俗讲”的底本,分为三种形式(1-3):1. 用一段散文、一段韵文相间写成。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2. 全部用韵文写成,如舜子至孝变文3. 全部用散文写成,如刘家太子变文4. 另外,文图相配的变文有看蜀女转昭君变文(吉师老)、王昭君故事卷子(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雅文化

    8、。唐代文化以唐诗为主,唐诗中又以律诗为宗二、 显隐之分(一) 中国传统儒家显文化u 五个方面1. “义以为上”的价值观2. 重视现世3. 天人合一4. 刚健自强的人生思想5. 修身为本、以德为政u 儒家显学体现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就是“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如孟子-滕文公下(二) 法家隐文化u 在价值观上,法家重利轻义、尚力黜德u 法家是战国末期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学派 战国初,魏国李悝著法经u 法家集大成者是韩非。汲取了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和李悝的“法”u 法家把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u 法家隐文化认为:“法、术、势”三者,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提出“以法为教”

    9、、“以吏为师”,为推动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u 法家又称“刑名家”,注重“参验”的认识理论,宣扬进化的历史观。三、 山林庙宇之分(一) 山林文化u 称为隐逸文化,以道家思想为核心,主张无为u 道家舍弃“从政”,如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释私论有所体现u 山林文化代表人物-陶渊明,作品现存120多首代表作归园田居(二) 庙堂文化u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倾心于庙堂之内u 庙堂,指太庙的明堂u 儒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入世的代表人物:王勃、宋代理学家张载、文天祥、范仲淹、苏轼、岳飞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同时又具有儒道互补特色的文化体系。第一节 先秦

    10、:中国文化的萌芽与争鸣u 中华民族三个大的文化区1. 黄河中下游的河洛文化区(中华文化主要起源),代表:龙山文化、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2. 长江中下游的江汉文化区,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3. 黄河下游和黄淮之间的河岱文化区,始祖为伏羲氏,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u 氏族是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基本经济单位和生活群体,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连续的阶段。u 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夏商周时期,即青铜文化时期本时期最重要文化事件:文字的产生(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a)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六种形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b) 世界上最早的三种文字符号:埃及的圣书体、苏美尔人和古巴比伦人的楔

    11、形文字以及中国的汉文字。本时期形成两个重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奠定了中国古代族权和政权合一的家国同构的特点。u 周易,成书于殷周之际,我国早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化元典,周文王作由卦象、卦辞、爻辞三部分组成卦象有八卦,卦辞是对卦象的解说,爻辞是对爻象的阐释卦象顺序: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运用阳爻和阴爻排列组合形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u 春秋战国以诸子百家为文化标志,尤其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汉司马谈将诸子划分为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西汉刘歆总结出十大流派: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和小说家诸子之中,儒墨两家是显学,其次

    12、是道家、法家和阴阳家u 春秋战国杰出人物:1. 史学家左丘明春秋左氏传2. 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3. 诗人屈原离骚、九歌、九章4. 政治家管仲、商鞅、晏婴5. 外交家苏秦、张仪6. 医学家扁鹊7. 水利家李冰u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中国文化两个重要思想:1.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和命题)2. 民本思想(有重大实践意义)u 春秋战国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第二节 汉魏六朝:中国文化的一统与多元u 文化统一的基本政治条件: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u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u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

    13、礼、智、信u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今文经”:田何传的易、伏生传的书、申培传的诗、高堂生传的礼、公羊和穀梁传的春秋“古文经”:尚书、礼、孝经、论语、春秋左氏传、周官u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经学结合演变为谶纬学。“谶”是“诡为隐语,预决吉凶”u 秦汉大一统的文化格局到了魏晋时期,演变成儒、道、佛、玄思想多元互动、并立丛生的局面u 魏晋玄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发生碰撞的产物,是三教相互排斥、相互融合的结果“文学的自觉”、“人性的自觉”体现在魏晋玄学中“三玄”:老子庄子周易玄学从本体论出发,论证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u 官吏选拔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朝正式产生比

    14、较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主要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第三节 唐宋:成熟与辉煌u 儒学的最高形式:宋代理学u 唐代经济文化繁荣的原因:1. 它采取海纳百川式的开放政策2. 完善的科举制u 唐代三教并行:儒佛道三教并举衍生出中国文化特色的宗教派别: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和禅宗,其中禅宗流行最广u 唐代文化、中国文化最优秀的代表:唐诗全唐诗(清),收录2000多位诗人的48000首作品u 宋代文学最大成就:词u 唐宋散文达到先秦之后又一个高峰。唐代的古文运动扭转了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奠定了散文中古文的正宗地位。u 书法绘画1. 唐代草书:怀素的狂草自叙帖、张旭2. 唐代楷书:颜真卿

    15、、柳公权(使楷书真正成熟),颜筋柳骨3. 唐代绘画:阎立本步辇图、“画圣”吴道子(誉为“吴带当风”)4. 宋代书法:赵孟頫、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5. 宋代绘画:开创了诗、书、画一体的格式u 科技发展1. 唐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平稳而全面2. 天文学:僧一行“恒星自动”现象、测量子午线、开元历3. 医学:“药王”孙思邈千金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4. 建筑史:都城长安5. 四大发明:三个在宋代(火药、活字印刷、指南针)6. 宋代大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百科全书式的科技作品)u 宋代建立的理学(中国古代最完整最严密的哲学理论系统)1. 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2. 又被称作宋学、道学或新儒学3.

    16、 代表人物:周敦颐-程颢、程颐兄弟-朱熹、陆九渊4. 三个阶段:开创期-发展期-集大成期第四节 明清:继往与开来(P71)u “继往”:对传统文化进行的总结运动1. 考据学的兴起创始者:顾炎武、阎若璩形成潮流:“乾嘉学派”,该学派的两大支脉:以惠栋为代表的吴学、以戴震为代表的皖学2. 编纂类书1) 永乐大典(明永乐年间明成祖),22877卷,是大型类书编纂的开始2) 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年间陈梦雷),1万卷,目录40卷,记6117部3) 四库全书(永瑢、纪昀),收书3503种,记79337卷3. 编纂字书与辞书1) 康熙字典(封建社会字书顶峰)2) 佩文韵府(以字韵为纲目的文学词典)4. 明代王

    17、守仁的“心学”1) 王守仁,自称“阳明子”,世人称为阳明先生2) 心学体系是对宋代理学的纠正补充,也是对禅宗心论的哲学定位和提升,倡导知行合一。u “开来”之一:反传统倾向代表人物:李贽(启蒙思想家),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中已经包含民主意识、主体精神和平等观念。u “开来”之二明清小说创作1、 代表作:1)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2) 明末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全景写实)3) 清初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国文言短篇小说最高成就)u 圣方济各由印度到达广东,是西方传教士第一次进入中国u 明代科

    18、学发展: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u 明代耶稣教士来华前,中华农耕文明两次与外部文明交汇:1. 中原农耕文化VS西亚和中亚的游牧文化2. 东汉、魏晋和隋唐时期的中国儒道文化VS南亚次大陆佛教文化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征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u 可追溯到中国文化最早的代表尚书和诗经中u 与之相对的是主静尚柔、涵虚无为,即先秦时期的道家学派u 两宋时期,中国儒学最高形态理学形成,“主静”因素加强u 该精神体现在两方面: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个人人格的独立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二 人本主义精神(一) 以民为本(二) 重人伦远鬼神(三) 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三

    19、天人合一精神u 一方面,强调天是万物的起源,另一方面,强调人事的作用u 天人合一思想有劝谏作用:劝谏皇帝、考核官员u 天人合一思想的三个根源(P91)u 天人合一思想的积极性与消极意义(P91)四 礼治精神u 礼中最重要的是孝,其次是男女之别,最后是自觉精神。u 礼治精神对社会生产的作用(P93)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P94)一 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二 中和谐与融合三 重实际、追求稳定四 重理性与人文教养人文教养的核心是礼乐精神。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第一节 思维方式一、 辩证思维(一) 对事物生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探究u 古代思想家认为“气”是事物本原u 构成万物

    20、的基因:五行(水、火、木、金、土)(二) 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立统一(P119)老子对立统一,班固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穷则思变(三) 对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认识(P120)(四) 辩证思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P122)二、 直觉思维(P123)三、 中和思维(P126)用中和思维来指导人生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把中庸看成是最高的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第二节 价值取向(P129) 一、积极进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 三、重义轻利 四、尚古倾向与平均主义第五章 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是核心第

    21、一节 先秦儒家人伦一、 孔子与先秦儒家学派的初创u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孟之学为其学术代表儒家经典: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论语孟子u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删修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第一个创办私学的教育家u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个派别,称为儒家八派二、 孔子的天命观和仁、礼思想u 礼首先指社会制度,其次才是伦理道德规范u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u 早期儒学被称为“人学”三、 孟子的仁政说和性善论u 继承孔子儒学的两大派别:孟子之儒、荀子之儒u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被尊为封建社会的“亚圣”,主张性善u 孟子在经济关系方面主张“制民之产”u

    22、孟子的道德政治思想发展了古代的“民本”思想u 孟子继承孔子思想的主要贡献是把伦理范畴和性善说联系起来,仁政学说的基础是性善论。u “四心”: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端”:仁、义、礼、智“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u 孟子提倡“尽心”“知性”四、 荀子的隆礼重法和性恶论u 荀子主张“隆礼”,要求“重法”,主张“性恶”论u “性恶”“性善”区别:1. “性恶”论强调“性伪之分”,以“天人相分”为基础;2. “性善”论强调天赋“四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u 在社会思想方面,荀子提出“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提出“礼法”并重的政治思想第二节 汉代儒家观念一、 汉代儒学对儒家思想的第一次

    23、改造u 中华名族思想文化的统一是在:秦汉时期u 董仲舒在政治上主张德刑并用、礼乐教化;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u 董仲舒(西汉)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举贤良对策春秋决事董仲舒对儒学的最大贡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学说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天法古为旗号,以先王之道为楷模,吸收阴阳五行和韩非思想。二、 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和三纲五常的伦理观u “天人感应”这一命题由董仲舒推导出u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主旨是:恢复宗教化的神灵之天u “天人感应”说的主要内容:使阴阳五行伦理化u 董仲舒的“性三品”:“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第三节 宋明理学:儒家文化新形态一、 宋明

    24、理学的起源u 理学在两宋兴起,主要讨论“性与天道”u 宋明理学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有佛学与道教思想u 宋明理学的口号:“穷理尽性”u 周敦颐1.理学开山师祖、濂溪学派奠基者2.著作:太极图说易通(又名通书)爱莲说拙赋u 关中学派1. 创始人:张载著作: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文集2. 关学主张:学以致用;把学术思想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联系起来。二、 程朱理学对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u “二程”:程颢、程颐,开创洛阳学派(北宋影响最大的理学派别)1. 洛学主张:“存天理,去人欲”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2. 洛学代表作:伊川易传u 南宋福建学派(朱熹为代表)

    25、朱熹著作:四书集注在庐山建白鹿洞书院提出穷理灭欲,格物致知。三、 陆王心学对程朱理学的发展u 由南宋陆九渊、明代王守仁提出,主张“心外无物”u 陆九渊,著象山先生全集,创立“心本论”u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著王文成公全集u 朱学三部大书: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第四节 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一、 儒家文化基本特征(P168)中国文化系统的共同特征:以伦理道德和儒家思想为核心,将天人相应的世界观、君民相维的政治观、上下相依的伦理观融为一体。二、 儒家的理想人格u 理想人格:圣贤u 理想世界:天下大同u 三纲:“明明德”(根本)、“亲民”(手段)、“止于至善”(界限)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

    26、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 儒家文化的地位作用(P169)第六章 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第一节 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一、 老子u 道家学派创始人u 著作:道德经u 老子宇宙观的核心和最高范畴:道u 老子社会观的目标:入世进而治世;根本途径:法自然,以道立天下。二、 庄子u 庄子33篇,内篇7篇u 庄子在道之下提出了“理”的范畴。u 庄子的社会观:治国以道第二节 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u 老子的道学同原始宗教有渊源关系u 有道家思想的著作:尚书易经道德经庄子列子老莱子u 稷下黄老学派1. 稷下先生包括:杨朱、田骈、慎到、彭蒙、宋钘、尹文、关尹、列子2. 黄老之学是汉初政治的主导思想3.

    27、淮南子(黄老之学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汉代道学最高成就)4. 老子指归:后期黄老中严遵其逻辑形上推理,是魏晋玄学的先河u 魏晋玄学1. 由三国曹魏何晏、王弼开创2. 经典理论支柱:三玄(周易老子庄子)3. 前期:以道统儒前期著作:何晏著道论,集解论语;王弼注老子,解说周易4. 中期人物:阮籍(大人先生传释私论),嵇康5. 后期:向秀、郭象注庄子,把玄学推进到一个新阶段u 道教1. 中国本土最重要的宗教,形成于东汉2. 早期道教代表人物:张陵、张角、张鲁3. 魏晋代表人物:葛洪、葛玄4. 南北朝(成熟时期)人物:寇谦之(北魏)、陆修静(南朝)、陶弘景(南朝)5. 唐宋(更大发展)代表人物:孙思邈、

    28、成玄英、王玄览、马承祯、吴筠、钟离权、陈抟、张君房、张伯端6. 金元(道教活跃):太一教(肖抱珍)、大道教(刘德仁)、全真教(王重阳、马钰、刘处玄、丘处机)-势力最大,成为官方宗教、净明道(周真公)7. 明清(停止发展)代表人物:张正常、张三丰、王常月第三节 道家的理想人格u 道家理想人格总倾向:顺任自然、长生久视、修性养生、超迈逍遥u 实现方法:自足的生活态度;学会守气;注重内修u 庄子人生观的最高目标:“死而不亡”第四节 道家与儒家的互补一、 理论发展u 董仲舒“天人合一”,开始了儒道互补的尝试u 王弼提出:“名教出于自然”,扬道抑儒u 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是道非儒u 郭象提

    29、出:“名教即自然”,以儒解道,引道归儒u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确立了理学行上思维的基本框架二、 历史实践u 汉初,刘邦“文武并用”人物:陆贾著新语u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u 唐,把道教提升到首位人物:魏征著十思疏、唐玄宗撰御注道德真经和御制道德真经疏u 宋代:混元圣纪净明派:儒道互补的代表,周真公、刘玉为代表三、 人格精神的熔铸u 积极进取VS自然无为u 道德践履VS精神超越u 尚刚主动VS贵柔主静第七章 墨、法、兵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第一节 墨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u 墨家风靡于战国时期的原因是:殚心当务之急,守城救弱,兼爱非攻。u 墨子鼓动诸侯变革政治最为引人瞩望的内容:“尚贤之为政之本也”(即打破贵贱的界限,从各个阶层中选拔德才兼备的贤人)u 墨家的十项命题:尚贤、尚同、兼爱、非攻、


    注意事项

    本文(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