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docx

    • 资源ID:3334585       资源大小:66.99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docx

    1、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分析气候资源包括光、温、降水、气等,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高度在赤道地区16-18km,两极地区7-9km,平均10-12km。尔格=达因*厘米;(属于厘米克秒等单位制.) 焦耳=牛顿*米;(属于米千克秒、SI等单位制.) 因为 1牛顿=100000达因; 所以 1焦耳=107尔格1卡=4.18焦耳 1千卡=4.18千焦1勒克斯=1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1平方米面积上的照度 1流明=发光强度为1坎德拉的点光源,在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光通量一、 一、 光照资源光照资源

    2、主要指太阳辐射及光照指标等(一)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波短波辐射,部分地穿透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其中一部分被地球表面吸收变为长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太阳辐射能量是巨大的,计算资料表明,一年内地球受太阳辐射量为7.031024kJ,约为2000亿t煤燃烧所产生的能量。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太阳的平行光线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称为太阳直接辐射;另一是大气中经过短波散射(天空光)和微粒(水汽、尘埃)散射形成的散射光而投向地面,此称为散射辐射。两者之和称为总辐射,但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是考虑其直接辐射。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多在502.0kJ/cm2以上。由于它受纬度、海拔

    3、高度及云量等影响,低纬度区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我国西北高原地区一般585.8 669.4kJ/cm2,东部平原区为502.0544.0kJ/cm2,西藏高原可达585.8836.8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8.4 kJ/cm2。太阳总辐射量不仅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而且有清晰的时间变化。太阳辐射是土地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地理过程的能量来源,是其物质迁移与转化的动力,其最直接的表现为光照和热量。因此,太阳的辐射强度越大,生物生产量就越高。(二).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光照指标主要有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1.光照强度(照度)光照强度是指可见光0.4m0.7m的平均感觉,其单位为勒

    4、克斯,它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密切关系,多数作物的生长要求有一定的光照强度和光照质量,有些作物要求强光照或耐阴性等。目前,我国以勒克斯表示光照强度的资料还较少,一般多以日照时数表示。我国各地大多全年日照总辐射数约在1200h3400h之内,日照时数随地理位置季节天空状况和大气浑浊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2光照长度(日长)日照长度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没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简称日长。日长随季节与纬度不同而变化着。我国的夏至日由最南的12h多到最北的近18h,可能有56h的变化。日照长度对农作物影响较大,其中基本可分长日照作物与短日照作物。3.光照质量光照质量系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等部分的比例,

    5、这种比例随纬度、地区大气干燥度及其季节而有所变异 如海拔较高的干旱区,由于云量小,其土地的农业垦殖海拔高度较大,而湿润的南方虽然温度允许,但宜于农业垦殖高度低于北方,例如,河北省北部山区的农业垦殖高度可达900m,而四川盆地边缘山地的农业垦殖高度也仅是相类似的高度。 另外,在光照质量较好的温带地区,其作物、水果、蔬菜、牧草等往往质量高、颜色鲜、果实大。山东特产烟台苹果、莱阳梨就处在该区;西北温带区,如解决水资源问题,也是果业发展的佳境区域。太阳光照条件对农业土地资源利用意义重大,光照强度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密切,多数作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强度和光照质量,植物体总干物质中,有90%95%是通过

    6、光合作用得来的,只有5%10%来自根部吸收的养分。太阳辐射强度越大,生物生产量就越高。光对动物的行为和生活中各种周期现象的产生有很大影响。例如光有节奏的昼夜变化,使得一些动物白天活动,另一些动物夜间活动,还有些黄昏活动。光照条件对水生动物的垂直分布也有重要作用,如甲壳类,浮游动物水蚤中比较喜光的种类通常分布在水域的上层,而喜阴的种类分布在下层。光照条件对于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规划与房屋建筑建设,也有重要的价值。二、热量资源如前所述,太阳的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以后,大多转变为长波辐射,这就是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这也是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一切生物化学过程主要由温度来决定的热量的来源。(一) (一)

    7、热量的地带性与其地理带的划分1.世界上分:寒带、温带与热带。2.我国:划分为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温度带。(可参考教材表2-1) 温带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与暖温带; 亚热带划分为北亚热带、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 热带划分为边缘热带、中热带与赤道热带; 在青藏高寒区,可以分为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与高原温带等。(二) (二) 几个热量指标的土地利用意义为了进一步说明上述气候区划的土地资源利用的意义,可利用下列几个常用的农业气候热量指标1、0与10的温度及其积温0的温度一般代表了耐寒作物,如冬小麦、莜麦、马铃薯等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10的温度一般代表了喜温作物,如玉米、棉花等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两者

    8、各自的积温数分别代表了两种作物于当地成熟的可能性,以及一定种植制度的选择适宜性。(为了简单的进行比较,可以参考教材表22)。在我国,几条标示10积温等值线具有特殊意义当然,不同空间的相似积温也存在不等效问题。2.气温的变化规律由于辐射平衡的日变化、年变化和随纬度的变化,使土地资源的地面气温性质产生了日变化、年变化和在空间上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由于太阳辐射在一天内是变化的,而使气温也表现出日变化。正午太阳辐射最强,但气温最高值不在正午,而在午后的2h左右。随后太阳辐射减弱,到夜间地温和气温都逐渐下降,一日之内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而不在午夜。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气温的日较差

    9、4。日较差的大小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尤其是日较差越大,越有利于块根块茎作物的膨大和物质的积累。气温日较差的大小与纬度、季节等因素有关。一般高纬度气温日较差比低纬度小,热带为12,温带为89,极地34。就季节来说,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气温日较差也因其他情况而异,如阴天的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干燥天气大于潮湿天气。(2)气温的年变化地球上各点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导致气温的变化。年气温最高值在北半球陆地上出现的月份一般为七月,最低值在一月。一年中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月平均最低气温之差称为年较差。它的大小与纬度、地表性质等有关。在不同纬度,呈现出不同的土地利用强度(作物熟制)。(3)气温的空间分布在对流层中

    10、,气温随海拔高度而降低,其变化程度一般用单位高度内气温的变化值来表示,如/100m,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对流层,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5。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明显影响着土地类型和植被的变化等。3.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无霜期是每年的终霜期与初霜期之间的无霜期天数,它与温度生长期有关,但两者并不相等,因为有些耐寒的越冬作物,如冬小麦,在初霜以后及终霜期以前照常生长,因此,某一地区的温度生长期的确切天数是难以准确计算的。多以无霜期作参考。多年极端低温有杀伤性低温、抑制性低温等,二者与极端低温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长短等有关;也与小气候条件有关,特别是在一些过渡性地区,在经济作物发

    11、展与规划时,对这种气候条件要严格加以注意和研究。温度对动物的影响比起光来重要的多。因为温度直接影响动物有机体的体温,体温决定它的新陈代谢过程的强度和特点,从而影响到生长和发育等一系列生命活动。根据动物热能代谢的特点,把所有动物分为冷血动物(变温动物)和温血动物(恒温动物)。温度也可影响动物的地理分布,尤其对变温动物影响最大。温度条件对于城市规划,特别是建筑设计有重要的价值。三、降水资源降水是指从大气落到地面的液态水或固态水,包括雨、雪、冰雹等。与降水对应的水分运动是蒸发,它是指液态水转化为水汽的过程。水是土地资源及其生产潜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水资源分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降水不仅决定土地资

    12、源的水文条件,同时直接影响地下水的成分、数量与分布等。(一)降水量的时空变化降水取决于大气环流、海陆分布与地形条件等。这种降水量的分布与其气候区划的关系十分明显。我国因属季风气候,降水量从空间和时间分布极不平衡。1.降水量的空间变化400mm等雨量线北从大兴安岭起,经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松林、兰州、玉树、那曲至日喀则附近。这是我国降水量最重要的一条界线,对于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此线以西、以北降雨量较少,气候由半干旱逐渐向西过渡到200mm以下的干旱和荒漠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是我国的主要牧区。该线以南、以东,季风盛行,雨量充沛,光、热、水配合较好,为湿润、半湿润区,是我国主要

    13、农业区。800mm等雨量线基本上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分界线。此线以北的华北和东北区,土壤的矿质淋溶适中,旱作农业发达,此线以南的华东和华南区的土壤往往偏酸性,以水田农业为主。2.降水时间变化由于受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际和年内变化都比较大。由于降水量与时间的变化,往往形成旱涝等灾害。(二)降水、蒸发与温度的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综合地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类型的特点,也反映了该地区总的土地利用特征,由图22可以看出,它们基本可分为四个气候类型,即季风性、干旱荒漠型、海洋气候型与地中海气候型。一般在我国以前二者为主,但没有地中海类型。在季风型中有温带季风(如华北),亚热带季风(如华南

    14、)和印度洋季风(如云南与藏南)。季风气候的特点是水、热同步,因此有利于发展旱作农业。图21气候类型模式图降水和蒸发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时间上的变化因地理纬度、海陆位置、季风等原因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水分性质和利用在空间上的差异。如我国因海洋季风的影响,全国降水量的分布大致与海洋的远近成比例。距海洋越近,降水越多。以干燥度(最大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为指标,全国从东南向西北,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个干湿分区。蒸发量的变化一般与气温变化相一致。一日内,午后温度升高,蒸发最大;日出前气温最低,蒸发量最小。一年内,夏季蒸发量最大,冬季最小。纬度越低,气温越高,蒸发量越大。在同温

    15、度条件下,海洋上蒸发量大于内陆,并有自海洋向内陆逐渐减少的趋势。降雨量多的地区蒸发量也大,而干旱地区,蒸发力虽大,但因缺少水源,故蒸发量也小。在降水中一般可分锋面雨、对流雨和地形雨等三种类型。锋面雨与对流雨往往与大区气候有关,但地形雨则不然。地形雨在我国这个季风气候与山地地形的条件下往往具有重要意义,在迎风的山坡面,由于带有大量水汽的气流顺坡而绝热上升因而形成地形雨;而在背风坡的一面,由于已有降水后的气团顺坡而下而产生绝热下降,因而往往形成雨影气候,其降水量大降,且温度上升。在东南季风区的山体的东南坡,在印度洋季风区的南坡一般为丰雨区,其反向坡则往往是梵风谷地。上述这种地形引起的降雨量的分异在

    16、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与评价中要充分加以注意,这种情况在我国山地十分普遍。另外,在同一地区,地形越高,降水量越大;同时,地形高低影响水资源的再分配。因此,水资源的垂直分布,也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因素之一。(三)降水与土地利用的关系1降水对农业来说,是作物需水量与土壤水分的重要来源。a) a) 要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必须根据不同作物对水分条件的要求,保持适时适量的水分供应。作物需水量通常是指作物田间耗水量,即生长期叶面蒸发(蒸腾)量和棵间地面蒸发量的总和(对水稻来说还包括渗漏量在内)。它一方面随不同作物而不同,另一方面受气候条件,尤其是温度、湿度条件的制约,不同作物的需水量也不相同。b) b)

    17、降水分布不均或强度过大,对水土流失也有影响,暴雨对地表侵蚀作用强烈。c) c) 降水的形式也对农业生产有影响,例如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区,冬春降雪过多,大雪掩盖草原,牲畜觅食困难,出现“白灾”;冰雹以急骤形式降落地面,会给作物带来严重的机械损伤。2降水对于工业的影响不如农业显著,但对某些露天作业的部门例如采矿、晒盐等的作用明显。降水影响大气湿度,湿度的大小不但对某些工业生产工艺有所影响,同时对居民有无舒适的湿热感的居住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雨量的多少及降水强度对城市较为突出的影响要数排水措施与设施。此外,山洪的形成,江河汛期的洪水威胁等也给城市用地选择及防治工程带来问题。降水形式不同,也往往影响居民

    18、点的建筑风格,建筑设计时雪荷载、雨水渗漏情况都不可忽视。(四)风力资源除光、温、水气候条件要素外,风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也颇有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是土地形成、演化的重要营力,风灾如台风、寒潮、龙卷风、焚风等都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危害。风蚀作用与风沙天气对土地水土流失和沙化影响显著。尤其是季风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颇有影响,而中国季风气候异常发达。由于季风的影响,使中国广大的亚热带地区,不但不象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地区土地资源的类型与利用多为荒漠或干草原,而形成温暖湿润气候,使土地资源的水分性质较好,利用多为农业。夏季的干热风、龙卷风、台风、冰雹等,不仅能损害或毁灭性的影响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19、,破坏性极大。风于土地利用的关系:1. 风对农业生产的意义,主要在于保证作物呼吸、土壤呼吸,对作物的光合效率,主要是CO2供给方面有一定影响;对田间热量的传播,作物散热,花粉传播等也有作用。2. 风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如防风、通风、工程的抗风设计;对城市用地的功能分区、卫生防护带的配置,也有影响。风向、风速、风向频率是重要的气候指标。具体地说,在城市规划布局中,为了减轻工业排放的有害气体与尘埃对生活区的危害,工业区应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下风方向,居住区应在其上风方向,并要考虑风速的作用,风速越大,污染物扩散越快,危害也就越小。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分析土地资源的地学因素主要集

    20、中于地球表面的地质与地貌形态,它是区域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导致区域水热条件重新分配的主要原因。它与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关系非常密切。一. 一.地质构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构造运动在整个地球演化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不断改造旧的、建设新的地质构造和地表地貌,控制着海陆分布、气候状况和生物的演化环境,进而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利用。新构造运动的结果造成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局势。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主要指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它影响着地下水的储存分布和运动。地质构造还影响水利、程建筑基础的稳定性。(一) (一) 地质构造与土壤分布和改良的关系1、 1、 土壤分布:不同的岩层形成不同的土

    21、壤,地质构造决定岩层的分布,也就决定着土壤的分布。土壤分布一般是按照各种褶皱构造在地面上岩层露头的反映规律分布2、 2、 土壤改良:改良某些低产田必须了解地质构造地形规律(二) (二) 地质构造与农田水利工程的关系山区农田基本建设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密切:如(1)山坡进行挖方或修筑梯田应根据岩层节理的产状(2)背斜轴部节理发育,岩石多碎裂容易漏水,不适于灌溉渠道的位置(3)向斜谷轴部蓄水性较好,是打井取水的好地方。(三) (三) 地质构造与农业合理布局地质构造支配着地形,地形又影响着农业布局。农业规划须考虑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综合其他因素统一布局。二、 二、 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小范围内土地资

    22、源的差异受地形条件的制约,山地丘陵和平原洼地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影响都较大。(一) (一) 山地与丘陵山地与丘陵分布是由于地壳运动相对上升而造成的正地形,其地表特征决定着土地资源的性质与利用潜力。1、 、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是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生态环境对作物布局与耕作制度的一定影响。一般海拔高度升高,积温减少,生长期缩短。其熟制也呈减少趋势,海拔高度大的地区与海拔低的地区比较,其作物生长期推迟,成熟晚,在土地利用中,可利用这种变化,因地制宜布局,延长农产品的供应期,发挥其产品短缺期价格高的超额利润效益。海拔高度对其他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拔高度升高,自然环境恶化可能性大,人类

    23、活动减少2、 、山系走向对土地环境的影响我国几大山系的走向对气候影响较大、地面坡度地面相对起伏大小不仅影响水土流失、农田水利化和机械化,也影响城市建设和交通道路的布局。4、坡形坡向对土地性质和利用也有影响除影响土地侵蚀外还影响接收的太阳辐射和热量。(二)平原平原是指地壳运动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由于在其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我们可进一步划分出扇形地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一般它们多为主要的农业区和城镇。1.扇形地平原一般沿山麓分布,所以也称之为山麓平原,它是河流在山区坡降大,水动力大,带有大量的悬浮物质,出山口进入平原后,坡度变小,河水的相对负载力减低,因而将携带的泥沙倾泻于

    24、平原边缘,根据其颗粒粒径的大小,有规律的距出山口的远近逐渐沉积下来而形成扇形平原。土地利用上可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农林牧及居民点的分配。2.冲积平原河流到达平原以后,由于平原坡度变小,河水中所携带的悬浮物质进一步沉积,形成广大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都是我国的耕地和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3.湖积平原在地质构造的沉降低洼区,由于流水补给而形成湖泊,一般均为静水沉积,质地粘重,肥力较高,淡水湖盆在我国多有良好的渔业与农田。4.滨海平原滨海平原一般均产生于沉降性海岸,其中包括河流三角洲和海积平原两种。河流三角洲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河口附近的沉积;海积平原主要是河流泥沙进入大海以后

    25、又为潮汐、海流与海浪将其泥沙推回近海平原,其中有海岸沙堤、泻湖与海滩等。在我国南方降水量丰富的三角洲地区如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降水量丰富,是良好的农业垦殖与海产垦殖区。北方地区,年降水量少,土壤脱盐较差,淡水资源有限,农业开发受到限制,但对海产品养殖和盐业生产有广阔前景。对三角洲和海积平原的土地资源开发要给以充分注意,一方面是我国现有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必须考虑开发这些地区;另一方面是这些地区往往靠近大城市与工业区,特别是靠近沿海开发区,相对来说,开发效益较大。地貌类型不同,对城市环境条件保护也有一定影响,对工业布局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三、 三、 地表物质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对任何一类土地资

    26、源的优劣来说,其岩性与矿物质影响均很大,因此,土壤学将它称之为土壤发生的母岩或母质,它对土地资源的性状来说也有相类似的地位。(一)地表物质的岩石、母质类型岩石的类型:岩石、矿物风化的残积物质是指在山地和丘陵区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的物质,地表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1.火成岩类其中表现其风化过程及风化后的产物性状差异比较明显者为花岗岩类与玄武岩类。(1)花岗岩类包括流纹岩和伟晶花岗岩在内。由于其矿物组成为石英、长石与云母等,其风化特点是:第一,物理风化快。因矿物组成多,易于物理风化,所以土层厚,这在北方山区为一大优势,但在南方山区就不突出,因为南方山地的水热条件是足以进行深层的化学

    27、风化的,常有球状风化现象,所以常可见到圆滑山脊及夹有大小“石蛋”的地形。第二,风化产物为微酸性。在北方山区就适于果树、板栗等生长,往往形成北方山区与丘陵的特产区;但南方降水量大,这种岩性本质的微酸性及石英砂性(SiO2含量一般为6575)反而助长了岩性风化物的淋溶与贫瘠。第三,花岗岩区由于岩性节理较少,且节理方向性差(与沉积相比),所以其风化壳有利于地下潜水与风化壳裂隙水的保存,因此,一般在花岗岩山地多为富水区。从以上比较就可以看出,花岗岩类的风化产物对我国南北方的土地资源效果是不完全一样的。(2)玄武岩类包括辉岩和辉长岩等,由于其矿物组成以辉石、斜长石、角闪石等深色矿物为主,含钙、铁等矿物质

    28、丰富,物理风化速度慢,因此,在北方山地和丘陵区一般风化层薄,不易利用.相反,在南方高温多雨地区,化学风化强烈,土层深厚,质地粘细,含盐基丰富,土壤性状肥沃,多为较肥沃的农业用地。2.沉积岩类 沉积岩类一般矿物组成比较单一,组织微密,成岩条件与地面环境条件比较一致,所以风化比较慢。对土地资源影响较大者,有以下几类:(1)砂岩类包括砾岩,一般风化慢,故风化层薄;矿物以SiO2为主,风化物颗粒较粗,易于透水、透气,养分贫乏。(2)石灰岩类包括白云岩在内,矿物成分以碳酸盐类为主,物理风化慢,土层薄,没有贮存裂隙水、土层滞水与地下潜水等的条件,因而石灰岩区不仅土层干旱,而且地下潜水缺乏,往往造成农业用水

    29、与生活用水均困难的严重局面,多为生产和生活上的穷困地区。在地形较低或水分充足的地区,石灰岩化学风化以溶蚀为主,因此溶蚀裂隙和溶洞多,风化物内含盐基丰富,土地的保蓄能力强,可以出现相当肥沃的土壤;而且,由于水流的溶解,常常有石芽、石林、溶蚀盆地、天然桥等岩溶地形,可开发为旅游用地。(3)紫色砂页岩一般形成于侏罗纪,白垩纪等地质时期,由于以泥质为主,易于风化。特别是含有一定量的磷、钾、钙等矿质养分,所以在南方高温多雨地区多为优质的农业用地与经济果木用地,但在北方丘陵区,风化慢、雨水少,使其养料优势难以发挥。3.变质岩类它是火成岩类或沉积岩类经过地质过程变化而来,在土地资源意义突出者有石英岩和片麻岩

    30、。(1)石英岩类包括一些硅质胶结岩类在内,它们风化速度慢,一般情况下是以基岩裸露而形成裸岩,难以被农、林、牧业方面应用。(2)片麻岩类其特征同于花岗岩类,所以也称之为花岗岩-片麻岩类,由于矿物组成复杂,加上经过变质作用,一般容易风化,尤其是角闪片麻岩、云母片麻岩形成的土层尚厚,土壤较肥,适于发展农业用地。母质的类型:母质是指岩石、矿物经各种风化作用使之成为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质颗粒。它是影响土地的物质基础。因此,其影响土地资源的特性和利用方式、利用效应。1.残积母质:是指岩石矿物风化后残留原地的物质,多分布于山地丘陵比较平缓的高地部位2.坡积母质:是指山坡上部的风化物在重力和水力的作用下搬运

    31、到山坡的中下部,甚至山麓的堆积物。3.洪积母质:是指山洪将山上的岩石矿物风化物搬运到山前的坡麓山口和平原边缘处沉积而成的沉积物。4冲积母质:是指河流长距离搬运的沉积物在下游的冲击平原和三角洲地势平坦沉积层深厚,养分丰富,水分充足是重要的农业区,但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的地区,常形成盐渍化。5湖积母质:是指湖泊静水沉积物富含有机质土壤肥沃。6风积母质:是指风将其他成因的堆积物搬运沉积而成,养分贫乏。7海积母质:是指海迁的沉积物养分含量丰富,盐分含量高,多为水产养殖用地。(二)岩性及矿物质组成对土壤性质的影响1土壤的机械组成主要是由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2母质的矿物化学成分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3不同母质形成的土壤养分情况不同4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其矿物组成也有差别5母质的透水性有显著影响(三)岩性及矿物质组成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1影响农作物布局及其生产力2影响城市建设:地表组成物质岩性及矿物成分对各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工程设置的经济性影响显著3影响水资源:对地下水


    注意事项

    本文(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