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8.docx

    • 资源ID:331196       资源大小:23.54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8.docx

    1、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8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阅读“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完成下面的题目。74分别说说下面句中两个加下划线字的作用。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75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的正确观点是什么?76联系选文内容回答“中国的脊梁”指的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反复地强调“中国的脊梁”?【答案】74“总”表明时间长,频率高;“只”表明根本不作别的考虑。

    2、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鲜明的指向性。75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提出的正确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76“中国的脊梁”是指那些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于下层,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解析】74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议论文语言特点是严密、鲜明、准确、概括、生动,考查最多的是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分析词语的作用、表达效果时可从以上特点进行考虑。结合文本内容可知,“总”表

    3、明时间长,频率高;“只”表明根本不作别的考虑。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副词往往都能严密地证明所论述的观点。75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点的判断能力。通读全文后,根据题干要求提取相关语句作答即可。如从第一段中即可摘引敌论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从第五段中“然而”一句中即可摘引作者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7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先整体感知全文,搞清作者的写作目的,抓住语段的关键语句,紧密围绕文章主旨作答。一问,文中第六段“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

    4、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结合文中作者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中国的脊梁”指的是指那些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二问,本文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很明显,其一,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其二,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民族的真正代表。答此题前一定要看懂文章内容,把握好文章观点后再作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知入”与“知出”张运辅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

    5、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

    6、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

    7、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

    8、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7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78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79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80第段中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81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77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

    9、“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78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79第段,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与第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80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81举例论证。通过举苏轼阅读陶渊明饮酒诗的事例,论证了“在熟读基础上的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这个观点,使论证

    10、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解析】【分析】77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分析判断能力。论点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论点的提取方法有多种:有些议论文的题目就是论点;在文章的开头;在文章中间;在文章结尾。另外还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往往是一个判断句,是明确表明观点态度的句子。本文题目是论题,依据“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这一语句可概括出本文的论点应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7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需抓住与

    11、文章结构有关的符号或关键词,还要加上一些表示议论文结构层次(思路)特征的词语来概括。答题格式为:首先运用了什么论据或提出了什么分论点,然后再用什么论据论证论点,最后再次论证论点(补充论点)或得出什么结论。本题可以这样回答: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后,用“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这句话作结,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7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的理解。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阅读文本可知,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

    12、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与第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所以应该放在第段。8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代词的指代作用。一般情况下,行文中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才可以用“是”“这样”等来代替。所以,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都在代词前面。也可以把这句话还原到句子中来代替“是”,就能得知正确与否。分析语句要结合语段内容,尤其要认真读词语附近的文章。结合第段的内容可知“这样”在文中指代的内容: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8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

    13、们的特征,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阐述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根据不同的论证方法用相应的评价语,如举例论证“有力地证明”;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阐述”等。第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文章列举了苏轼阅读陶渊明饮酒诗的事例,具体有略地论证了“在熟读基础上的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这个观点,使论述的内容更明了,论证具有说服力。据此理解作答。【点睛】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

    14、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怀疑与学问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

    15、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的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

    16、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练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 ,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

    17、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 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8、8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83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84“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85“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82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83提出了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以及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二者之间是递进关系。84不能。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要善于经常怀疑、提问

    19、、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立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85对比论证,通过正反对比,突出“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解析】【分析】8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分析判断能力。论点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论点的提取方法有多种:有些议论文的题目就是论点;在文章的开头;在文章中间;在文章结尾。另外还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往往是一个判断句,是明确表明观点态度的句子。阅读文本,本文的标题只提出了本文议论的问题,即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所以只是论题。根据这一论题,结合“这一番事前的

    20、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这些内容可提炼出本文的论点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83本题考查学生对分论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在议论文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在议论文中,分论点也很重要,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通读全文,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以及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从文章概括两

    21、个分论点的一句话运用的关联词看出来。这句话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采用的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仅还”,所以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据此理解作答。84本题考查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做这类题,可以采用以下答题模式:不能+词语起修饰、限制作用+词语在文中含义(扣住论点和分论点)+去掉的后果+准确周密。结合文章中的这个句子分析作答。本题的解答可以概括为:不能。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要善于经常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立新学说的基本条件。如果去掉这些词则变成必须的,与客观事实不符,这些词语的运

    22、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据此作答。85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阐述论证方法的作用,即阐述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根据不同的论证方法用评价语,如“有力地证明”“形象生动地说明”等。这个句子通过“否则”一词就可以看出,语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正反对比,突出“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据此理解作答。【点睛】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

    23、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但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阅读下则说明文,完成后面小题。能喷冰的“火山”叶青青随着一声巨响,土地猛烈震动了起来。阿胡那火山开始喷射了。这个庞然大物高约4千米,底部直径30千米左右,大小相当于半座珠穆朗玛峰。这次突然的爆发,地动山摇,构成山体的冰块与岩石大面积滚落。然而,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奇妙之处,阿胡那火山喷出的不是赤红的岩浆,竟是白色的冰岩浆,这种含冰、水、氨、甲烷和氯化物的混合物,被强大的推力射向高空,形成数百米乃至数万米的白色喷流。当落

    24、到地表时,冰岩浆呈液态四下流淌,随后,因为暴露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而凝结成固体。然而,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火山都是喷出岩浆的,为什么这座火山这么与众不同,能喷出冰呢?原因就是这座火山不属于地球,而是矮行星谷神星上唯一一座圆顶形状的冰火山。冰火山是一种在地球上找不到,但在我们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上存在的地貌类型,它们通常出现在冰冻卫星或者其他一些表面温度低于150的天体上。在形态上,冰火山与在地球上的火山类似,它们从地表凸起,顶端有一个巨大的凹陷口,当喷发时,会排放出四处流淌的液体。关键性的差别是地球火山主要由岩石和重金属组成,冰火山主要由坚固的冰壳构成,冰火山的岩浆也是冰冻沉积物,所以,在喷发时,会出

    25、现大量冰块被喷出的奇观。我们知道,地球火山喷发是因为密度和压力差造成的。当岩浆温度比周围的岩石更高时,密度就会更低,这种压力差会使得岩浆做上升运动,当岩浆上升时,岩浆释放的气体会形成气泡,气泡会释放大量的压力,这一压力使岩浆喷出地表。那么,冰火山是如何喷发的呢?冰火山的喷发原理和地球火山相似。由于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导致热能聚集,或由于潮汐摩擦而生热,致使深部的冰层熔融。如果这时上部的冰层破裂,深部融化了的冰水就像地球内部的岩浆一样,在周围压力的挤迫下,沿裂缝喷发出来,这就是奇特的冰火山爆发的过程。而如果冰岩浆跟周围的环境温度相差不大,冰火山就会处于休眠状态,甚至成为死火山。不过,虽然冰火山名

    26、字听上去似乎是火山的一种类型,喷发过程又跟地球火山类似,但严格意义上说,它只是与地球火山相似的地貌,并不是真正的火山。(选自大科技2017年第5期)8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冰火山与火山的不同之处。87下面对冰火山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虽然冰火山形态与地球火山相似,都是从地表凸起,顶端有巨大凹陷口,喷发时都能喷出液体,但它不是真正的火山。B阿胡那火山是矮行星谷神星上唯一一座圆顶形状的冰火山,它喷出的含冰、水、氨、甲烷和氯化物的冰岩浆高达4千米。C冰火山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导致热能聚集,或潮汐摩擦生热,致使深部冰层熔融,冰水受周围压力挤迫,会沿冰层裂缝喷发而出。D冰火山喷发是因为密度和压

    27、力差造成的。如果冰岩浆跟周围的环境温度相差不大,冰火山就会处于休眠状态,甚至成为死火山。【答案】86冰火山存在于太阳系其他行星上,火山存在于地球上冰火山主要有冰壳构成火山主要由岩石和贵金属构成冰火山喷出的是白色冰岩浆(冰冻沉积物),火山喷发出的是赤红岩浆。87B【解析】【分析】86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从文中筛选出与之有关的文字,概括作答即可。本题作答主要对文章第4段的内容筛选并概括,分条列举即可。(1)冰火山存在于太阳系其他行星上,火山存在于地球上。(2)冰火山主要由冰壳构成,火山主要由岩石和贵金属构成。(3)冰火山喷出的是白色冰岩浆(冰冻沉积物),火山喷发出的是赤红岩浆。据此作答。8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问题时,要按照“确定区间抓关键词抓关键句整合比较”的过程,把选项和原文逐个对比分析。依据文章第1段的内容可知,“4千米”是阿胡那火山的高度,不是喷出的冰岩浆高度。故答案为B。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8.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