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校教育中传承彝族烟盒舞的实践反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

    • 资源ID:3289698       资源大小:223.42KB        全文页数:8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校教育中传承彝族烟盒舞的实践反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

    1、学校教育中传承彝族烟盒舞的实践反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名称: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彝族烟盒舞为个案课题批准号:DMA090343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 课题资助经费:2万元学科分类:民族教育课题鉴定时间:2011年6月课题负责人:普丽春 云南民族大学主要成员:安学斌 雷 兵 陈 柳 胡 洁 鲁德忠 李云芳 张晓梅 彭艳云 李文杰 刘亚君 郑惠帆 周凤丽 任 红研究总报告“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彝族烟盒舞为个案”序言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

    2、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形成了大量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本民族存在的基础,既是其先民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标识。少数民族文化带给我们众多人类发展的珍贵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去解读、探索、认知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是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就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摘要少数民族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是一个特殊的文化过程。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一方面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

    3、命题。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个把被长期忽略的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融入主流教育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对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更具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教育传承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形式。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应肩负起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本课题应用教育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借鉴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立足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现状,探讨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提出学校教育如何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思路。 2009年7月,课题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彝族烟盒舞

    4、为例获准立项后,按照开题报告中的组织分工和计划安排,主持人普丽春教授及其课题组成员积极努力,于2010年3月基本完成课题主体调研之后,课题组对云南省学校教育中彝族烟盒舞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了认真整理和分析,经过进一步深化和综合研究,形成本报告。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一)研究目的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问题,是世界各多民族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千百年来,战争与和平重要诱因之一。在建设和谐世界的今天,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负责任大国,以向历史负责的态度和构建和谐生态文化的高度,传承各兄弟民族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继承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源于其独特的精

    5、神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本民族基础的文化识别标志和精神财富,是族群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内驱动力。民族史研究表明,某一特定民族在其文化消失之时,也就是其民族逐步消亡之期。民族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和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过程,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随着社会发展,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应肩负起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研究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传承,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移植到学校教育这个大花园里,为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教

    6、材、更多的色彩和教育选择的可能性。(二)研究意义少数民族文化学校教育传承命题的深入探索,本身是一个特殊的文化苦旅与概括。对一个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民族在其文化消失之时也就是其民族消失之时。 随着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主流文化对弱势文化和边缘文化的侵蚀。导致许多民族传统文化发生着急剧的改变。世界似乎朝着同一种经济模式、同一种物质需求、同一种价值观念发展,人们忽略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习俗、不同生存价值观等等区别。彝族是我国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776.2

    7、3万,广泛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云南占其总人口五分之三以上。彝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蕴藏着丰富文化资源的民族,在其曲折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毕摩文化,留给后人的彝文古籍浩如烟海。烟盒舞是彝族民间舞蹈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舞蹈,广泛流传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带,是我国民族舞苑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调查,目前云南民族大学等民族高校,以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石屏等县的中小学均开展了彝族烟盒舞传承的教学活动,也存在问题和困难,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切。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进程尤其是在西部大开

    8、发过程中,研究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具有代表意义,对探讨民族教育发展的出路和改革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在理论上拓展了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新视域。研究成果不仅在同类研究领域中居于前沿地位,而且在实践中对于扩展现代学校教育的功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推动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教育学意义。(三)研究假设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是国家建构的过程,以及作为国家主流文化代表的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同化与融合过程。这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存在的,具有全球性意义的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过程。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公民”、“国家”及“中华民族”认同相统一。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也是一个全球化的过

    9、程。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渗透到本土文化中去,成为各国、各地、各族群或社群文化,特别是它们的城市文化再生产不可或缺的“佐料”。同时,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也是一个地方化和本土化的过程。(1)文化宰制下的少数民族教育在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在“文明”的强势话语下,往往有意无意地否定少数民族文化,忽视少数民族的“人观”、宗教信仰、文化理念和文化传承。 在现代话语下,从自然村、行政村、乡镇、县城、州府(地市)、省城、直辖市、首都这八个行政空间的梯级秩序同时构成了文化的等级分别,既被认为从缺乏文明的自然村,到了具有最高文化水平的首都。而在这种行政和文化空间秩序下,占有或居住在这些不

    10、同秩序空间的社会主体,便同时被赋予或视为,有文化和没有文化的人。而教育正是要把没有文化的人变成有文化的人,在文化上,把欠文明的少数民族乡下人变成具有现代文明的城市人。于是,少数民族学校变成“飞地”、“孤岛”、“异己”的空间、“村落中的国家”。在实践层次上,城乡社会文化的等级结构关系被化为城市为本的教材和课堂内容。在少数民族的乡村学校的课堂和课本上,学生们不仅读不到与他们的农村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难以看到他们熟悉的乡村图景和听到抒发情感的民族民间音乐。而在全球化和旅游业兴盛的今天,这些民族民间艺术和文化遗产,往往被视为珍贵的世界的物质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少数民族学校课堂与当

    11、下的上述社会认知的强烈反差,正是我国教育的指导理念中存在的上述“文明”和“落后”强势话语的突出反映。(2)游离于传统文化的少数民族教育学校的位置、围墙、大门、标语、口号等仿佛“村落中的国家”,与村落和日常生活隔离。学生们从家中来到学校,也就等于从散漫的乡土社会进入一个更为严整,由人为秩序控制的场所。借用安东尼吉登斯的说法,场所作为与社会互动相联系的自然和人工化了的环境,它特别关注的是社会日常生活所赖以进行的那些环境的物质方面如何被用于于人类生活的主体活动过程,又如何在社会活动中生成和复制。场所要经过时空上的分割才能成为互动互动的环境,这就是所谓的区域化。在少数民族学校,借由空间位置和文化意义上

    12、的区域分化,学校成为外在于学生日常经验的场所,在这个场所里,由家庭和村落获得的个人经验和文化行为与国家的规训短兵相接。在这样的情形下,个人需要在村落、国家的二重空间中不断进行转化与调适。例如,孩子刚入学,首先要学会处理的是严格划分的活动周期、时间安排及其相应的行为规范。在辍学中,害羞是十分普遍的原因。在有的少数民族社区,一家人年龄的大小,有时连母亲都说不清楚。在家庭劳力的规划和劳作安排方面,通常也没有一个严格区隔的时间段及任务规划,而是根据季节更替,随农时变化,做出适当的安排,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起主导作用的是经验,而非纪律。乡土社会的时间观是循环的,而非线性的。没有时间及纪律的制约,个人自我

    13、意识主体性更强,一旦进入学校,就必须设法适应按时上课、下课,每日的课程、习作、娱乐全部一板一眼地规定在课程表上。小考、大考、留级、升学的压力,造成个人心里上的难以适应。“人”是由社会文化界定的,“女人”和“男人”同样受制于不同社会给与的界定。在有的少数民族的“人观”中,刺绣是女人的基本功课,是一段人生经历,是学做女人,是走向婚姻和成熟的必要实践。学校侵占了她们实践“女人”这一性别身份的时间和空间。在有强烈家户导向,或说家户中心的少数民族社会,家户成员的随着性别、年龄、自身身体和身份的变化,家户长者对幼辈成员的人生安排,既根据他们对幼辈成员才能和性格的评价判断,又服从当时家户成员和社会文化再生产

    14、的需要。通常经济的实际,保持家户的生机和内部的和谐是它们最重要的考量之处。男女家长地位平等,在家户内部,在日常生产生活安排及子女教育即婚姻方面,女家长权利大。在社区层面,如对外交涉及祭祀等方面,男家长权利大。子女均有继承权。在有的少数民族社区女主内、男主外的社会性别分工,在很大程度上与外向型的学校教育发生矛盾。正是妇女在家户中的中心地位,使她们难以融入外来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属于公共领域的学校。一旦她们在外导向学校教育的诱导下离开自己以家户为中心的社区,就意味着将丧失其原有社会所赋予她们的社会性别地位。这也就成为女性少年离开乡村到乡或县上中学的社会文化障碍。有的少数民族在民族社区有自己传统的姓

    15、名,在进入学校有又有“书名”、学名或汉名。由于有的少数民族人名一般有名无姓,或者家长说不清自己的姓,老师给学生取学名时随意性很大,于是出现同胞兄弟姊妹异姓的情况。传统名字其后隐藏着庞大的亲缘、村邻关系网络,在乡土社会中不会混淆,这种文化上的细微差异和实际体验,绝不是冠以“杨”或“王”之类的汉性可以涵盖的。从家户到村落到学校名字的变化,可以看出不同文化场域的灵活应对策略。对于民族名字的排斥,正应对着对地方性知识的贬低。学名、汉姓与书名,即是国家化与现代化的教育设置试图将歧异性和多样性纳入同质性的尝试。当然,传统社会也有应对策略,一般孩子在学期间或者离开社区参加工作,母亲会把他或她的原名加学名连起

    16、来称呼,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新人名,这类“新人名”更多地与“读得出来”、“走得出去”、“有文化”等有关。孩子读完书回家务农或在家结婚以后,学名一般不再使用,表明他又重新回到社区,成为传统社区真正的一员。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不仅是一种把被长期忽略的各民族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学校教育传承是目前民族文化保护的最佳形式。因此,学校教育应该肩负起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四)核心概念1、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

    17、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民族文化:一般指少数民族群体在历史上形成并传承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3、文化传承: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4、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最后文本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5、彝族烟盒舞:是流行于滇东南石屏、建水、蒙自、个旧、通海等二十余个县(市)的彝

    18、族民间舞蹈。舞者双手手指各夹住一支用竹皮和树皮做成的烟盒的底与盖,并以手指弹击伴舞,故名烟盒舞。2006年被首批为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保护名录。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一)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成果1、国外研究动态及成果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的国际研究,具有多元文化因素。在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外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理论支撑主要是跨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教育,其中多元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为保障持有多种多样民族文化背景者特别是少数民族和移民等的子女,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并使其独有的民族文化及特点受到应有的尊重而实施的教育。但不同国家和不同学者对多元文化

    19、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并不完全相同,在内容方面,虽然都称多元文化教育,但因各个国家的历史形成、民族特点和社会现实等种种差异,其内容和目标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德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主要是针对近年来自东欧等国移民所产生的文化摩擦;英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主要是针对有色人种问题;日本的多元文化教育,则强调对国外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国际理解教育等问题,而日本的土著民族阿依努人及在日本的朝鲜人等问题被排除在外。对待各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应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2、中国研究现状及成果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国内研究,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与进步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特别是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后,随着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相关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笔者通过卓越网的图书出版和介绍,检索出起始于2004年涉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是对少数民族非文化遗产的介绍,包括了对某个少数民族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例如:安学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巍山打歌为例、白庚胜、向云驹大西北之魂:中国花儿(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桑德诺瓦源自喜玛拉雅南麓的声音丽江古乐(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

    21、遗产推介丛书)、李宏复萨满造型艺术(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中国萨满文化丛书)、刘芝凤戴着面具起舞:中国傩文化(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阎建国中华瑰宝:维吾尔木卡姆(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史军超主编文明的圣树哈尼梯田(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刘亚虎天籁之音:侗族大歌(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杨亮才与赵寅松和谐的社会:中国白族本主文化(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周吉木卡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李云与周泉根藏戏(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对某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成是一个极具文化凝练

    22、的积累过程。例如余未人主编的苗人的灵魂台江苗族文化空间(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马成俊热贡艺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王文章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也包含了大量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汲取民族文化诸多学者的学说,升华其学理,极具文化理论意义。研究发现,有关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学方面的论文集主要有杨源、何星亮主编的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和金星华主编的民族文化理论与实践首届全国民族文化论坛论文集,后者多为涉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文。从文化角度来看,人们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

    23、遗产的研究相对较为广泛,特别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表象的研究和成果较多。分别涉及到民族宗教与祭祀文化,民族传统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婚恋文化、居住文化、服饰文化、生产文化,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绘画、文学艺术的保护与发展,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以及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立法执法问题等等。在民族文化教育与传承方面,则主要有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苗族教育困境与对策思考以沾益炎方苗族学校教育为例、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与民族平等以甘肃省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为例、竹片上的文字黎族的数字符号及数学知识、民族语言文字与民族文化兼论壮文的推广价值及其在壮族文化保存发展中的作用、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

    24、族使用的基拉尔字母、关于散居地区民族文化、关于保护我国濒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思考、经济全球化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的取材、构思与包装、我国西部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强化那达慕特征弘扬那达慕文化等。(二)理论研究的特点和趋势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以往关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侧重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例如重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介绍了重庆市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及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出在一般保护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客观实际情况,探讨开发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振兴方法,在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要

    25、首先加紧对一批土家族、苗族的濒危珍贵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再如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对策,分析了湖北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鄂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五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成分以土家族为主,兼有苗族、侗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大分散、小聚居,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受汉文化以及通过媒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文化有逐渐消失的趋势,并就此对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青海地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文,认识到青海从历史上就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民族人民在这里创造出了丰富

    26、多彩的民族文化,留存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定位与保护好这些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对于发展青海的经济和民族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二,侧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个案研究。例如山区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保护云龙白族耳支歌个案研究,就以云龙县的白族民俗舞蹈“耳支歌”为例,讨论了山区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以社区为主的对这些遗产的保护问题。再如鄂西南土家族织锦文化遗产保护一文,主要讨论了鄂西南土家族织锦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性及其历史沿革和现状,阐述了土家织锦艺术对现代视觉艺术创新的影响以及保护所面临的困难和应采取的对策。另外土家族“茅古斯”文化本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介绍了土家

    27、族民间古老的原生态艺术表演形式“茅古斯”,以融歌、舞、剧为一体的形式,表现土家族先民开荒拓野,从事原始渔猎农耕的创世业绩。“茅古斯”与土家族古老而神秘的原始渔猎文化、原始农耕文化、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及楚巫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作为人类原始戏剧和舞蹈的“活化石”,“茅古斯”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茅古斯”也是土家族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积极抢救和保护这一珍贵的行将消失的文化遗产。其三,侧重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总结性研究。例如,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民族文化遗产的总汇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整理简述(2004年 第1期)和中国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无形遗产的

    28、保护与发展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物存在的问题;彝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从彝族文学和艺术两大方面着手,论述了抢救和保护彝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保护和抢救彝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和措施。其四,侧重利用多学科渗透与交叉方法,进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涉及到民族学、教育学、文化人类学等。例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一文,列举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已取得一系列成就,但怎样开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保护还没有系统地展开,尚未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系,以教育手段与途径

    29、保护、开发、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转型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在区别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总结了二者的密切关系,并进行了比较,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统文化可以变异、创新、重构,但遗产却只能保护其原有形态,不能重新创造,继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深入,具有文化挑战意义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并创新其文化理论,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进步的标志之一。

    30、在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整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以上分析表明,以往研究成果虽然已有一些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角度加以描述、分析和论述,但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为数不多,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研究,尤其是以单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学校教育对策为主题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有待深入。首先,是理论研究的数量少,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存在不相符。以目前来看,已有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31、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就有两项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理论研究的论文还不到2%。其次,是具体研究多,理论总结少。在上面提及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中,大多是对一个少数民族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结,就是对某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结也显得很少,例如陆中午、吴炳升的侗族文化遗产集成第三辑(上、中、下)、马成俊的热贡艺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总体观览的著作仅有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集粹。当然,在其他文化类专著中也有总结的,例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

    32、产普查手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介绍了一些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洪恩、李宝席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就有“民族文化”专题,王文章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和向云驹著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在论述中也介绍了许多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第三,是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研究十分匮乏。从上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的总体概况看,涉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仅有为数不多的几篇,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研究尤其是以单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为主题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在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的文献中,有以下几项研究值得我们关注:其一,由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课程资源开发暨“蒲公英行动”美术专项课题实验,该课题研究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基础教育中的传承问题。之后,中央美术学院于2002年


    注意事项

    本文(学校教育中传承彝族烟盒舞的实践反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