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仄韵诗.docx

    • 资源ID:3246441       资源大小:31.02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仄韵诗.docx

    1、仄韵诗仄韵诗的特征与辨别凡韵脚上的字声调是仄声字的诗,都是仄韵诗。它既包括仄韵律绝,也包括仄韵古风。本来古风的篇幅一般比较长,句数较多,当然也有句数较少的,如四句、六句的,八句的。许多喜欢读而诗而又未入门的人,往往一见到五言四句式的诗,就认为是五绝,一见到七言四句式的诗,就认为是七绝;或是一见到五言八句式的就以为是五律,见到七言八句的就以为是七律,这是因为这些人还分辨不出近体诗与古风的区别。不论是平韵还是仄韵,近体诗与古风的根本不同之处就是是否用律句仄,而不在于每首诗的总字数、句数及每句诗的字数是否相同。如王维的终南别业,全诗属五言八句五十六字平韵,不少人以为这是一首五律,实际是一首地地道道的

    2、五言古风。 因为这一节是要讨论仄韵诗的特点,所以下面我们以仄韵诗的辨别来说明这个问题,平韵诗中的近体与古风的区别可以类推,就不专门举例来讨论了。 1 仄韵近体诗的特征 (一)就仄韵近体诗的每一单句而言,句子的平仄与平韵的近体诗是一样的,也是有aAbB四种律句平仄句型,每首仄韵诗由这四种平仄句型组成。但由于韵脚平仄相反,四种平仄句型排序不同了。 (二)句与句之间要求在平仄上符合“粘对规律”,且若是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这与平韵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完全相同。 (三)允许邻韵通押,但韵字声调必须一致,不能在同一首诗中的韵脚上“上、去、入”混为一起,只能用一个相同的声调(上、去可偶通)。 (四)当首句脚

    3、节下字(尾字)为仄声字时,可以不入韵,也可以用韵脚声调以外的其它仄声字,这一点比平韵近体诗显得更自由一些。 在仄韵近体诗的写作方面,总的诗篇数量比平韵近体诗要少得多;而在仄韵诗范围内,仄韵的五言律诗和绝句又占大多数,而七言律诗比较少见,至于七言的绝句简直是凤毛麟角了。 以五言仄韵律诗为例,a式平仄句型为“ ”,A式平仄句型为“ ”,b式平仄句型为“ ”,B式平仄句型为“ ”。由于每联的对句必须是仄尾句,因而对句只能是a式或b式句;出句除首联外,都只可能是A式句或B式句。又由于每联必须平仄相对,因此只能将A式句配b式句,B式句配a式句。这样,符合“对粘规则”的仄韵五律的仄起式为Ab(或ab),B

    4、a,Ab,Ba。即: , 。 (Ab) , 。 (Ba) , 。 (Ab) , 。 (Ba) 若首句句尾一字为仄声字,首联平仄为: , 。 (ab) 仄韵平起式五律的平仄为: , 。 (Ba) , 。 (Ab) , 。 (Ba) , 。 (Ab) 若首句句尾一字为仄声时,首联平仄就变为: , 。 (ba) 至于仄韵的五绝,也就是取仄韵五律的上半截或下半截就是了。 七言仄韵律诗的平仄,平起式的也是Ab(或ab),Ba, Ab, Ba;仄起式的是 Ba(或 ba), Ab,Ba,Ab。只是在五律平仄句型的头节前面加上平声顶节或仄声顶节罢了。 上面的平仄格式是标准的仄韵律绝平仄格式。若换成其他任何一

    5、种配对方式,不是失粘失对便是单调。然而偏偏就那么出乎意料之外,不知唐宋诗人们是粗心还是太随便,他们写的仄韵近体诗中,竟极难找出标准的仄韵律绝来,总是有失粘失对或单调的毛病存在。刘长卿的仄韵五绝茱萸湾北答崔载华问,是一首标准的仄韵绝句: 荒凉野店绝,迢递人烟远。 (ba) 苍苍古木中,多是隋家苑。 (Ba) (注意:首句中的“野”字处本应平声,诗中此处为乙种拗,本应用对句相救,但未救。) 另如:王维的孟城坳用Ba,Ab也是标准的仄韵五绝(唐集P175页)。 下面这首仄韵五绝,虽然也是标准的近体诗平仄句型,但由于句型配对不当,“对粘”便全弄反了: 空山不见人, , (B) 但闻人语响。 。 (b)

    6、 返影入深林, 。 (A) 复照青苔上。 。 (a) (王维:鹿柴 b式句型为 ,该诗首联对句头节上字“但”属仄声,可不救。)盛唐时,五律仄韵诗中的各联出句的末字都是平仄相间的,不是“平、仄、平、仄”,便是“仄、平、仄、平”。比如用“ab,Ba,ab,Ba”或“Ba,ab,Ba,ab”式的配对。但这种配对方式使全诗形成“全对平仄”式,就是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本应“粘”而成了“对”。由此可见,出句末字平仄相间虽然在出句末字的声调上更富于错综变化,但并不符合“粘对规则”。当然,绝句只四句,例如用“ba,Ab”、“ab,Ba”配对,是不会因出句末字平仄相间而出现粘对上的毛病的。但仍可能犯“单调”,如王

    7、维的卒夷坞是Ab、Ab式(唐诗鉴赏P181页)。 到了中唐,出句末字就渐渐全是平声了(首句除外)。如韩? 摹兑庑鳌罚?绝代佳人何寂寞(仄)!梨花未发梅花落。 东风吹雨入西园(平),银线千条度灵阁。 脸粉难勾蜀酒浓(平),口脂易印吴绫薄。 娇娆意绪不胜羞(平),愿倚郎君永相着。 下面举几个仄韵律绝的例子来说明它与平韵近体诗的不同之处。 例1: 送方外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鹤:入声(十药);住:去声(六御);处:去声(七遇) 例2: 蒙池 刘禹锡 潆?s幽壁下,深静如无力。 风吹不成文,月来同一色。 地灵草木瘦,人远烟霞逼。 往往疑列仙,围棋在岩侧。 下

    8、:去声(廿二祃);力、色、逼、侧:入声(十三职) 例3: 江上别流人 孟浩然 以我越乡客,逢君谪居者。 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悟野。 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 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 客:入声(十一陌);者、野、下(动词);把:上声(廿一马) 例4: 秋云岭 刘长卿 山色无定姿,如烟复如黛。 孤峰夕阳后,翠岭秋天外。 云起遥蔽亏,江回频向背。 不知今远近,到处犹相对。 黛、背、对:去声(十一队);外:去声(九泰) 例5: 乾宁三年在奉天重围作 韩?仗剑夜巡城,衣襟满霜霰。 贼火遍郊?s,飞焰侵星汉。 积雪似长江,长林如断岸。 独凭女墙头,思家起长叹。 霰:去声(十七霰);汉、岸、叹:去声(十五翰

    9、) 例6: 闲步 韩?庄南纵步游荒野,独鸟寒烟轻惹惹。 傍山疏雨湿秋花,僻路浅泉浮败果。 樵人相聚指惊鏖,牧童四散收嘶马。 一壶倾尽未能归,黄昏更望诸烽火。 野、马、惹:上声(廿一马);果、火:上声(廿哿) 从上面的例1、例2、例3以及本节前面所引用的茱萸湾答崔载华问(首句末字“绝”属入声九屑,其余两韵字“远、苑”属上声十三阮),可证明仄韵律绝的首句末字是仄声字时,可以不入韵或可用与入韵脚声调不同调的仄声字。从例1、例4、例5、例6可证明仄韵近体诗是允许邻韵通押的(须同调)。有不少研究诗律的学者持一种传统的看法,认为仄韵近体诗也是与平韵近体诗一样,不允许邻韵通押,这种观点的理由,看来是不太充分

    10、的。另外,以往的诗律学著作,对于仄韵近体诗的首句末字声调问题,以及为什么符合粘对规则的仄韵近体诗不多的问题,都没有进行过较深入的探讨。 2 仄韵近体诗与仄韵古风和词调生查子的区别 (一)仄韵近体诗与仄韵古风的区别 它们的区别,主要是仄韵近体诗的每一句都应符合律诗的平仄句型,而仄韵古风的平仄非常自由(平韵古风也一样),凡是律诗平仄句型以外的平仄句型,都可以是古风的平仄句型。 在近体诗出现以前,诗人写诗,字的平仄完全是听其自然,在形式上只须注意诗的用韵就行了。近体诗出现以后,诗人们当中还是不少人有意模仿的“古风”句型尽量避免用近体诗的平仄句型。若不能做到完全避免的话,那么至少在一联之中,不能让出句

    11、和对句同时入律。古诗论家所说的以对句救出句,或以出句救对句,也就是指的是这种方法。我们应该明了的是,古风是指后人模仿古体诗平仄写的诗作,而不是说律诗产生前就有“古风”,亦即古风是区别于律诗以前的古体诗的。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是“真古体诗”,一个是“仿古体诗”。 从诗句的最后三字来看,平韵近体诗的平仄形式是“仄平平”和“仄仄平”,而平韵古风是“平平平”和“平仄平”;仄韵近体诗的平仄,后三字是“平平仄”和“平仄仄”,而仄韵古风是“仄仄仄”和“仄平仄”。 当然,古风的这种“三字尾”的平仄格式也可能与律诗的相同,但只要不是律句,“三字尾”前面的两个字或四个字,它们的平仄绝不会与律句相同。 实际上,律绝与

    12、古风很难截然区别,因为有些诗近体诗不像近体诗,古风又不像古风,介于近体诗与古风之间,或可称为入律古风。但是,有的诗中仅有一句不合律(拗救句除外),究竟将其划入近体诗还是划入古风?尚若将它划入古风,它又确实与律绝相差无几,几乎人人认为应划入近体诗;尚若将它划入近体诗,那么一首诗中有两句不合律的又应划归哪一类呢?因此,这个划分标准也确实不太好订。例如: 暮节看已谢, (古句) 兹城愈可惜。 (古句) 风淡意伤春, (A式) 池寒花敛夕。 (b式) 对酒始依依, (A式) 怀人还的的。 (b式) 谁当曲水行, (B式) 相思寻旧迹。 (b式) (韦应物:三月三日寄诸弟兼怀崔都水) 韵字惜、夕、的、迹

    13、均入声,除“的”属十二锡外,其余属十一陌上面这首诗八句有六句是律句,中间两联对仗也工整,只是颈联与颔联失粘,尾联失对。 那么,什么样的诗才算是古风呢?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五言古风的标准是: 1、诗中的“三字尾”有三平调(平平平)句子的。 2、句中第三字拗而不救的。 3、诗中有丑类拗(仄仄平仄仄,或平仄平仄仄,或仄仄仄仄仄,或平仄仄仄仄)而不救的。 4、除子类拗(平平仄平仄)以外,第二四字声调相同的。 5、一诗中只要有一处符合前列四条标准中的任何一条,即使其他地方都符合律句的平仄和拗救规则,就只能划入古风。 依照这一标准,前例韦应物的诗便只好划归古风一类了。理由是: 1、首句是五仄调,符合第4条标

    14、准; 2、首联对句是 ,可以认为是五言b式( )的乙种抛,但没有救(出句是古句),而三仄调是典型的古风句(乙种拗应尽可能救)。 下面,我们将依照五言古风标准来分析几首仄韵五言诗平仄符号下有点的为拗,有圈的为救 例1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此诗基本符合律诗平仄,但因首联的出句拗第三字而且未救,因此这是一首古风。尾联出对两句第一字都拗,也可以说是出句属丙种拗而自救(Aab式第一字的拗可不救)。 例2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此诗A式平仄句型的第一字拗可不救,b式平仄句型的拗救属子种拗救,因此它是一首仄韵五绝

    15、。(注:该诗韵字“事”去声四真,“未”属去声五未,也是邻韵通押) 例3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钩寒江雪。 该诗两联的对句都是a式平仄句型,首句为b式子种抛救。尾联出句是标准的aB联丑种救拗的平仄句型,然而它的对句并不存在丑种拗(丑种拗的a式平仄应是“”),因而用不着采用出句前位相救。如果将尾联出句“ ”看成是B式平仄句型“ ”的第三字拗,则它的对句又未采用同位相救。这样,这首诗便入了古风之列。不过,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仍将他称之为绝句,大约是因这首诗四句中的三句属于律句之故。但是这样一来,便与王力先生自己订下的“五言古风标准”自相矛盾了。由此也可见,仄韵诗的

    16、划分近体与古风并不那么容易。 例4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首联出句第三字拗而对句同位救拗;尾联对句属子种拗救。诗的四句均为律句,因此这是一首仄韵五绝,而非五言古风。 (注意:本诗韵字为去声七遇,而首句末字为上声且不入韵,亦可证仄韵近体诗的第四特征。) 例5 春带沅湘有怀山中 李白 沅湘春色远, 风暖烟草绿。 古之伤心人, 于此断肠续。 予非怀沙客, 但美采菱曲。 所愿归东山, 寸心于此足。 分析如下: 首联:出句属b式平仄句型。对句本应为a式平仄句型,第一字拗为甲种拗,除B式句型外可不救;第四字拗为丑种拗,但出句并没有“救”,若采用丑种

    17、拗救,首句平仄应为“ ”。所以,首联符合五言古风第3条标准(或特征)。 颔联:出句出现四平调,就“三字尾”来说是三平调,这符合五言古风特征的第一条;由于出句为“ ”,同时第2、4声调相同,又非子类拗,又符合五言古风的第4条特征。对句的甲种拗可以不救,乙种拗(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由于出句是古句而无法救,拗而未救,a式的拗句也就成了古句了,这符合五言古风的第2种特征。 颈联:出句的第2、第4字同调且非子类拗,符合五言古风的第4条特征。对句为a式平仄句型拗第3次,出句是古句没法救它这个乙种拗,又符合五言古风的第2条特征。对句第一字拗属甲种拗,可不救。 尾联:对句为a式平仄句型,拗第4字(丑种拗)

    18、,它的出句为A式平仄句型,采用丑种救拗(另一联的前位相救)后,将“ ”变成了“ ”,形成了句尾三平调,符合五言古风第1条特征。李白的这首诗具备了五言古风的所有特征,因此它是一首典型的仄韵五言古风而绝非五言仄韵律诗。 (二)仄韵近体诗与词调生查子的区别 喜爱诗词的人们当中,有不少人对于词调生查子像一首五言仄韵律诗感到迷惑,是不是凡是五言仄韵律诗就可以称为生查子?明明是首诗为何却列入词的范围里去了呢? 生查子又名楚云深、梅和柳、愁风月等,是唐代教坊的曲名,传为唐韦应物始创制。词本就是诗,谱上曲的诗当然是词了。实际上,生查子词与五言仄韵诗几乎没有很明显的区别。它们的不同,在于五言八句的仄韵诗属五律,

    19、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而生查子不是一首律诗,而是曲子的两段词,每段五言四句,并不要求一定有对仗。它的每段词,也就是一首五言仄韵绝句。仄韵五绝的首句末字可平可仄,而生查子只能是平声。 从历代词家所填制的生查子来看,它的平仄句型各家很不一致,王力的汉语诗律学中将生查子的词谱定为“Aa,Aa;Aa,Aa”,狄兆俊在填词指要一书中将它订为 “Ba,Aa;Ba,Aa”,民国初年刘公坡著的学诗百法学词百法中则将它订做“ , 。, 。 , 。 , ”,每段的开头一联都是Aa,各段后面一联的出句就不好说了,但第一段的尾句是a式平仄句型,第二段的尾句是b式平仄的子种拗救句型。这说明:生查子的平仄是以Aa联为主的句型

    20、。实际填制时,还是比较灵活的。在诗与词两种文学体裁之间,生查子可以说是“两栖仄韵作品”。(“两栖平韵作品”有竹枝词和柳枝词,都是七言四句式的绝句或近似绝句,原属民歌体,后成为唐教坊曲词。前者专咏民俗或眼前之景,后者则专咏杨柳。历来诗集、词集都收录这种体裁)。 平韵七言还有“清平调”,仄韵七言还有玉楼春仄韵近体诗的特征 (一)就仄韵近体诗的每一单句而言,句子的平仄与平韵的近体诗是一样的,也是有aAbB四种律句平仄句型,每首仄韵诗由这四种平仄句型组成。但由于韵脚平仄相反,四种平仄句型排序不同了。 (二)句与句之间要求在平仄上符合“粘对规律”,且若是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这与平韵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完

    21、全相同。 (三)允许邻韵通押,但韵字声调必须一致,不能在同一首诗中的韵脚上“上、去、入”混为一起,只能用一个相同的声调(上、去可偶通)。 (四)当首句脚节下字(尾字)为仄声字时,可以不入韵,也可以用韵脚声调以外的其它仄声字,这一点比平韵近体诗显得更自由一些。 在仄韵近体诗的写作方面,总的诗篇数量比平韵近体诗要少得多;而在仄韵诗范围内,仄韵的五言律诗和绝句又占大多数,而七言律诗比较少见,至于七言的绝句简直是凤毛麟角了。 以五言仄韵律诗为例,a式平仄句型为“ ”,A式平仄句型为“ ”,b式平仄句型为“ ”,B式平仄句型为“ ”。由于每联的对句必须是仄尾句,因而对句只能是a式或b式句;出句除首联外,

    22、都只可能 是A式句或B式句。又由于每联必须平仄相对,因此只能将A式句配b式句,B式句配a式句。这样,符合“对粘规则”的仄韵五律的仄起式为Ab(或ab),Ba,Ab,Ba。即: , 。 (Ab) , 。 (Ba) , 。 (Ab) , 。 (Ba) 若首句句尾一字为仄声字,首联平仄为: , 。 (ab) 仄韵平起式五律的平仄为: , 。 (Ba) , 。 (Ab) , 。 (Ba) , 。 (Ab) 若首句句尾一字为仄声时,首联平仄就变为: , 。 (ba) 至于仄韵的五绝,也就是取仄韵五律的上半截或下半截就是了。 七言仄韵律诗的平仄,平起式的也是Ab(或ab),Ba, Ab, Ba;仄起式的是

    23、 Ba(或 ba), Ab,Ba,Ab。只是在五律平仄句型的头节前面加上平声顶节或仄声顶节罢了。 上面的平仄格式是标准的仄韵律绝平仄格式。若换成其他任何一种配对方式,不是失粘失对便是单调。然而偏偏就那么出乎意料之外,不知唐宋诗人们是粗心还是太随便,他们写的仄韵近体诗中,竟极难找出标准的仄韵律绝来,总是有失粘失对或单调的毛病存在。刘长卿的仄韵五绝茱萸湾北答崔载华问,是一首标准的仄韵绝句: 荒凉野店绝,迢递人烟远。 (ba) 苍苍古木中,多是隋家苑。 (Ba) (注意:首句中的“野”字处本应平声,诗中此处为乙种拗,本应用对句相救,但未救。) 另如:王维的孟城坳用Ba,Ab也是标准的仄韵五绝(唐集P

    24、175页)。 下面这首仄韵五绝,虽然也是标准的近体诗平仄句型,但由于句型配对不当,“对粘”便全弄反了: 空山不见人, , (B) 但闻人语响。 。 (b) 返影入深林, 。 (A) 复照青苔上。 。 (a) (王维:鹿柴 b式句型为 ,该诗首联对句头节上字“但”属仄声,可不救。) 盛唐时,五律仄韵诗中的各联出句的末字都是平仄相间的,不是“平、仄、平、仄”,便是“仄、平、仄、平”。比如用“ab,Ba,ab,Ba”或“Ba,ab,Ba,ab”式的配对。但这种配 对方式使全诗形成“全对平仄”式,就是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本应“粘”而成了“对”。由此可见,出句末字平仄相间虽然在出句末字的声调上更富于错综变

    25、化,但并不符合“粘对规则”。当 然,绝句只四句,例如用“ba,Ab”、“ab,Ba”配对,是不会因出句末字平仄相间而出现粘对上的毛病的。但仍可能犯“单调”,如王维的卒夷坞是Ab、Ab式(唐诗鉴赏P181页)。 到了中唐,出句末字就渐渐全是平声了(首句除外)。如韩? 摹兑庑鳌罚?绝代佳人何寂寞(仄)!梨花未发梅花落。 东风吹雨入西园(平),银线千条度灵阁。 脸粉难勾蜀酒浓(平),口脂易印吴绫薄。 娇娆意绪不胜羞(平),愿倚郎君永相着。 下面举几个仄韵律绝的例子来说明它与平韵近体诗的不同之处。 例1: 送方外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鹤:入声(十药);住:去

    26、声(六御);处:去声(七遇) 例2: 蒙池 刘禹锡 潆?s幽壁下,深静如无力。 风吹不成文,月来同一色。 地灵草木瘦,人远烟霞逼。 往往疑列仙,围棋在岩侧。 下:去声(廿二祃);力、色、逼、侧:入声(十三职) 例3: 江上别流人 孟浩然 以我越乡客,逢君谪居者。 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悟野。 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 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 客:入声(十一陌);者、野、下(动词);把:上声(廿一马) 例4: 秋云岭 刘长卿 山色无定姿,如烟复如黛。 孤峰夕阳后,翠岭秋天外。 云起遥蔽亏,江回频向背。 不知今远近,到处犹相对。 黛、背、对:去声(十一队);外:去声(九泰) 例5: 乾宁三年在奉天重

    27、围作 韩?仗剑夜巡城,衣襟满霜霰。 贼火遍郊?s,飞焰侵星汉。 积雪似长江,长林如断岸。 独凭女墙头,思家起长叹。 霰:去声(十七霰);汉、岸、叹:去声(十五翰) 例6: 闲步 韩?庄南纵步游荒野,独鸟寒烟轻惹惹。 傍山疏雨湿秋花,僻路浅泉浮败果。 樵人相聚指惊鏖,牧童四散收嘶马。 一壶倾尽未能归,黄昏更望诸烽火。 野、马、惹:上声(廿一马);果、火:上声(廿哿) 从上面的例1、例2、例3以及本节前面所引用的茱萸湾答崔载华问(首句末字“绝”属入声九屑,其余两韵字“远、苑”属上声十三阮),可证明仄韵律绝的首句末字是仄声字时,可以 不入韵或可用与入韵脚声调不同调的仄声字。从例1、例4、例5、例6可

    28、证明仄韵近体诗是允许邻韵通押的(须同调)。 有不少研究诗律的学者持一种传统的看法,认为仄韵近体诗也是与平韵近体诗一样,不允许邻韵通押,这种观点的理由,看来是不太充分的。另外,以往的诗律学著作,对于仄韵近体诗的 首句末字声调问题,以及为什么符合粘对规则的仄韵近体诗不多的问题,都没有进行过较深入的探讨。 2 仄韵近体诗与仄韵古风和词调生查子的区别 (一)仄韵近体诗与仄韵古风的区别 它们的区别,主要是仄韵近体诗的每一句都应符合律诗的平仄句型,而仄韵古风的平仄非常自由(平韵古风也一样),凡是律诗平仄句型以外的平仄句型,都可以是古风的平仄句型。 在近体诗出现以前,诗人写诗,字的平仄完全是听其自然,在形式

    29、上只须注意诗的用韵就行了。近体诗出现以后,诗人们当中还是不少人有意模仿的“古风”句型尽量避免用近体诗的平仄句型。若不能做到完全避免的话,那么至少在一联之中,不能让出句和对句同时入律。古诗论家所说的以对句救出句,或以出句救对句,也就是指的是这种方法。我们应该明了的是,古风是指后人模仿古体诗平仄写的诗作,而不是说律诗产生前就有“古风”,亦即古风是区别于律诗以前的古体诗的。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是“真古体诗”,一个是“仿古体诗”。 从诗句的最后三字来看,平韵近体诗的平仄形式是“仄平平”和“仄仄平”,而平韵古风是“平平平”和“平仄平”;仄韵近体诗的平仄,后三字是“平平仄”和“平仄仄”,而仄韵古风是“仄仄仄”和“仄平仄”。 当然,古风的这种“三字尾”的


    注意事项

    本文(仄韵诗.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