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精编.docx

    • 资源ID:323800       资源大小:37.23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精编.docx

    1、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精编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

    2、(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

    3、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

    4、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

    5、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写作手法,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有何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诗歌鉴赏 组织成

    6、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一、 要点概括类 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 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 3.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 二、词句品味类 1. 词语品味:A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B.分析修辞手法,体会词语的含蓄意思2. 句子品味:看句式

    7、结构: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五、 文段结构类用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 用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用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文章的主旨等。2.概括内容(1)记叙文全文的主要内容:抓六要素。(2)议论文的文段:抓段首句和关键句。议论文开头一

    8、般有三个作用(1)(列举生活中的现象或从生活中的情景或引用诗歌等)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吸引读者(2)引出下文的议论(思考,观点,论点,论题)(3)充当什么什么论据证明论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类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B、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2.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A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C暗示社会环境。D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增强文章感染力。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类 塑造人物手法包括:语言、动作、外貌(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

    9、面、细节)描写。答题方式: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 塑造了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语文答题公式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古代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诗

    10、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易混术语区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

    11、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3、答题模式: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分析句意型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3、答题模式: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

    12、的深层意思;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简要说明艺术效果。分析语言特色型答题模式: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分析主旨型题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社会现实。4、答题模式:分析具体

    13、诗句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分析技巧型题1、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答题模式: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出人投地(头) 走头无路(投) 众口烁金(铄) 中流抵柱(砥)直接了当(截) 自曝自弃(暴) 置若惘闻(罔) 真知卓见(灼) 张慌失措(皇/惶/徨)仗义直言(执) 再接

    14、再励(厉) 运筹帷握(幄) 欲盖弥张(彰)营私舞敝(弊) 沓无音信(杳) 同仇敌慨(忾) 投机捣把(倒) 图穷匕现(见)退化变质(蜕) 文过是非(饰) 无耻滥言(澜) 相形见拙(绌) 消声匿迹(销)形消骨立(销) 修茸一新(葺) 修养生息(休) 宣宾夺主(喧)诩诩如生(栩) 暇思迩想(遐) 一张一驰(弛) 言简意该(赅)挺而走险(铤) 磬竹难书(罄)轻歌漫舞(曼) 前踞后恭(倨) 迫不急待(及) 破斧沉舟(釜) 披星带月(戴)披肝历胆(沥)篷筚生辉(蓬) 沤心沥血(呕) 奴颜卑膝(婢bi) 按步就班(部) 白璧无暇(瑕) 别出新裁(心) 病入膏盲(肓)并行不背(悖) 不加思索(假) 草管人命(

    15、菅) 层峦迭嶂(叠) 缠绵悱测(恻)陈词烂调(滥) 穿流不息(川) 惮精竭虑(殚) 飞扬拔扈(跋)蜂涌而至(拥) 斧底抽薪(釜) 富丽堂黄(皇) 感人肺腹(腑) 膏梁子弟(粱) 功亏一匮(篑) 好高鹜远(骛) 和霭可亲(蔼) 怙恶不俊(悛)涣然一新(焕) 积毁消骨(销)激流勇退(急)坚如盘石(磐) 金榜提名(题)金壁辉煌(碧) 精神焕散(涣) 苦心孤旨(诣)口干舌躁(燥) 烂竽充数(滥) 离经判道(叛) 历兵秣马(厉) 历精图治(励) 缭原烈火(燎) 留芳百世(流) 流言非语(蜚) 龙盘虎据(踞) 落英宾纷(缤) 貌和神离(合) 美玉无暇(瑕) 明辩是非(辨) 名列前矛(茅) 明火直仗(执)名

    16、记不忘(铭) 摸糊不清(模) 目不交捷(睫) 脑羞成怒(恼) 凤冠霞佩(帔pei) 振人心魄(震) 民生凋弊(敝) 不温不火(瘟) 前扑后继(仆) 融汇贯通(会) 巾国英雄(帼) 背景离乡(井) 如洪气势(虹) 空空如野(也) 淋漓尽至(致) 蛋丸之地(弹) 怨天由人(尤) 无可非异(议) 洁然一身(孑) 直言不诲(讳) 锋芒必露(毕) 故名思义(顾) 相反相承(成)事得其反(适) 包罗万项(象) 轻而一举(易) 不可名壮(状) 道貌暗然(岸) 无精打彩(采) 浮想联篇(翩)无可质疑(置) 及及可危(岌) 人才倍出(辈)养尊处悠(优)受益非浅(匪) 不求慎解(甚) 出类拔粹(萃) 自立更生(力

    17、) 不可就药(救) 忧心重重(忡) 孩啼时代(提)争争日上(蒸) 功不可抹(没) 致关重要(至)1.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2.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5.筚(b)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作的艰苦。6.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10.别无长(ch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12.不足为训:不值得很为效法的准则。训,准则。16.不为(wi)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已甚,过分。17.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即,接近。18.不卑不亢:对待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了不

    18、傲慢自大。卑,低下;亢,高。19.不稂(lng)不莠(yu):比喻人不成材,没出息。稂、莠,田里的野草。20.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21.不容置喙(hu):不容别人插嘴。喙,嘴。2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23.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意。然,对,正确。25.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除,修改。26.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一急促。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27.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形容拘谨畏惧而又愤怒的样子。29.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

    19、。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35.从善如流:接受善意的规劝,如同水流向下那样迅速而自然。36.大快人心: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37.大而无当:虽然大,但是不合用。39.大器晚成:指能担当大事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40.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勇于承担,不谦让,不推托。仁,引申为应该做的事。41.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含贬义。42.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水平。43.顶礼膜拜:比喻崇拜到极点,含贬义。49.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都能够详尽地说出来。50.耳提在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耳朵叮嘱。形容恳切教导。语出诗经。

    20、51.繁文缛(r)节:不必要的仪式或礼节繁多。也比喻多余锁碎的手续。53.分庭抗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54.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55.粉墨登场:化妆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56.俯拾皆是:形容地上的某一些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57.感同身受:心里很感谢,如同亲身感受到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58.高屋建瓴(lng):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建,倾倒;瓴,水瓶。59.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60.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正确的一套做。是,对,正确。63.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故步,走老步子

    21、;封,限制住。“故”也作“固”。64.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65.管窥蠡(l)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蠡,贝壳做的瓢。67.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69.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到家,却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语出庄子。70.沆瀣(hngxi)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71.好为人师: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72.鹤发童颜:形容老年人气色好。73.怙(h)恶不悛(qun):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怙,依靠,依仗;悛,悔改。75.讳莫如深:隐瞒得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76.祸起萧墙:祸乱从内部发生。萧墙,照壁,比喻内部。77.

    22、济济(j)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含有在一起。济济,众多。79.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程,计算。80.间(jin)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81.(82)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83.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84.胶柱鼓瑟(s):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85.金科玉律:必须遵守、不能改烃的信条。多含贬义。86.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揖,作揖,表示欢迎。87.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88.梁上君子:代称窃贼。90.廖若晨

    23、星:稀少得好像早晨的星星。92.鳞次栉(zh)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94.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96.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97.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椟,匣子。语出韩非子。98.满目疮痍:形容受到严重破坏的景况。疮痍,创伤。100.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披,揭开。102.期期艾艾:形容口吃。103.七手八脚:形容大家一起动手,人多手杂的样子。106.如履薄冰:如同踩在薄冰上面一样。比喻做事非常小心谨慎,存有戒心。108.如数家珍: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109.三缄(jin)其口:形容说话过分谨慎,不敢

    24、或不肯开口。缄,闭。111.色厉内荏(rn):外表强硬,内心空虚。荏,软弱。112.闪烁其辞:指说话稍微露出一点想法,但不明确。也形容说话躲躲闪闪,吞吞吐吐。113.身无长(chng)物:再没有别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有。长物,多余的东西。114.身体力行:亲身经验,努力实行。115.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涂炭,烂泥和炭火。11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语出后汉后。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日落时太阳的余光照在桑树榆树之间,指傍晚。117.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118.拾人牙慧:拾取人家只言片语当做

    25、自己的话。120.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121.豕突狼奔:像野猪和狼那样逃路。122.矢志不移:发誓立志,永不改变。123.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冲,要冲。124.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语出汉书。125.韬(to)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韬,弓或剑的套子,比喻隐藏。12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比喻只要为人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蹊,路。128.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129.投鼠忌器:想扔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东西。比喻欲除恶而有顾忌,不敢放手干。132.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134.为渊

    26、驱鱼、为丛驱雀: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或笼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136.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137.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138.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风调雨顺。142.宵衣旰(gn)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143.胸无城府:比喻襟怀坦白,没有什么隐藏。城府,比喻令人难于揣测的深远谋算。144.烜(xun)赫一时: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烜赫,气势很盛。含贬义。145.虚与委蛇(wiy):对人虚情假义,敷衍应酬。虚,假意;委蛇,敷衍。146.一蹴(c)而就:踏一步

    27、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蹴,踏。147.一傅众咻(xi):一个人教,众多的人干扰,形容环境对人影响极大。148.一鳞半爪: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149.贻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贻,遗留。150.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来示意。指有极势的人傲慢的神气。151.以耳代目:把听来的当成亲见的。形容不亲自调查研究,专门听信别人的话。152.以邻为壑:拿领国当作排洪水的沟壑。比喻把自己的困难或灾害转嫁群众给别人。153.意兴阑珊:形容兴致将尽。154.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丰富多彩。155.养尊处优:处于尊贵的地位,对着优裕的生活。156.仰事俯畜:对上待奉父母,对下养活妻子

    28、儿女。泛指维持一家生活。157.寅吃卯粮:寅年吃了卯年的粮。比喻入不敷出,预先借支。寅、卯,地支的第三、四位。158.杳如黄鹤:比喻一去不见踪影。语出崔颢黄鹤楼。杳,见不到踪影。159.饮鸩止渴:喝毒酒解渴。比喻采取极有害的方法来解决眼前困难,不顾后果。160.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161.余能可贾(g):还有力量没有用完。贾,卖。162.越俎代疱: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164.昭然若揭: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昭,明显;揭,举。165.振聋发聩(ku):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人们清醒过来。聩,耳聋。166.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

    29、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167.濯濯童山:光秃秃无树木的山。濯濯,光秃秃的样子;童,秃。169.紫气东来:表示祥瑞,语出列仙传。紫气,祥瑞之气。170.罪不容诛:判死型还抵不了他的罪恶。形容罪大恶极。诛,判处死罪。171.自怨自艾(y):原指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艾,治理,改正。172.空穴来风;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174.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语,错。178.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179.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180.一言九鼎:说话

    30、有份量。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181.首鼠两端:迟疑不决。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182.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常误用于褒义场合。188.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191.望其项背:可以赶上。只用否定形式。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192.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193.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194.风声鹤唳:惊慌疑惧,常与“草木皆兵”连用。195.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196.人满为患:强调人多的坏处,贬义。错用于表示人很多的情景, 197.鬼斧神工: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202.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203.明日黄花:过时的新闻报道或事物不能写作昨日黄花。204.评头品足:比喻在小节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精编.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