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 资源ID:3228150       资源大小:24.36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1、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代码为准)学 时 数:总学时 54 (其中:48理论6讨论) 课程类别:专业课 开课学期:第4学期适用专业:行政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开课单位:成教院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用科学和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与行为,培养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运用管理

    2、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管理能力。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本课程内容体系是按照组织行为学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和环境特点等几个层次安排的,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会大量运用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等内容,同时,它又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与其他课程的课程的衔接,避免脱节与内容重复;着重本课程独特的知识内容的教学,同时通过各门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知识掌握的系统性。三、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基本要求由于本课程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一般在高年级开设,所以要求老师在熟练掌握本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思

    3、考和运用,通过课堂案例、课堂和课后作业以及学生小组汇报等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知识的系统性。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本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特点;掌握学习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意义,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研究方法,人性假设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认识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状况,了解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教学重点: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特点;人性假设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认识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教学难

    4、点: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性质与特点;人性假设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问题课时分配:6学时内容摘要: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概念以及含义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一)、边缘性、综合性(二)、两重性(三)、实用性三、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和作用(一)、强化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二)、人才合理使用(三)、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提高领导水平(五)、有助于组织变革和发展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由组织管理学到组织行为学(二)、由人事管理学到组织行为学二、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基础(一)、心理学(二)、社会学(三)、人类学(

    5、四)、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三、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四、组织行为学与行为科学(一)、行为科学的定义五、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研究程序的公开性(二)、收集资料的客观性(三)、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四)、分析方法的系统性二、模型(一)、模型的概念(二)、模型的分类(三)、模型的结构三、行为变量的测量(一)、量表(二)、变量的处理方式(三)、测量的信度与效度四、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一)、观察法(二)、调查法(三)、实验法(四)、谈话法(五)、测验法(六)、案例研究法第四节 有关人性的假设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二、人

    6、性的假设(一)、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二)、社会人的假设(三)、自我实现人性的假设(四)、复杂人性的假设三、对人性假设理论的分析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为我所用。思考题:1、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是什么?2、试述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3、如何认识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 个体行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影响人的行为的主要因素;掌握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态度、价值观与人的行为,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内容。教学重点:重点掌握影响人的行为的主要因素;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教学难点:个性非倾向性

    7、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课时分配:9课时内容摘要:第一节 人的行为分析一、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特征(一)、人的行为的类型: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二)、人的行为特征1、自发的;2、有原因的;3、有目的的;4、持久性的;5、可改变的。二、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一)个人主观内在因素(二)客观外在环境因素第二节 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一、个性的概念与特点(一)、个性的概念与组成1、倾向性心理特征2、非倾向性心理特征(二)、个性的特点1、社会性;2、组合性;3、独特性;4、稳定性;5、倾向性;6、整体性。二、个性理论1、特质论:重点是阿尔波特的观点;2、心理分析论:重点是弗洛依德、荣格和阿德勒

    8、的观点;3、社会学习论:4、个性性格类型论:荣格理论和麦迪理论三、个性理论的应用1、提高工作成就2、提高健康水平3、提高管理水平第三节 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一、气质差异与应用(一)、气质的概念(二)、气质差异(三)、气质差异的应用1、气质绝对原则2、气质互补原则3、气质发展原则二、能力差异与应用(一)、能力的概念(二)、能力差异 (三)、能力差异的应用1、能力阈限原则2、能力合理安排原则3、能力互补原则三、性格差异与应用(一)、性格的概念(二)、性格差异(三)、性格差异的应用1、性格顺应原则2、性格互补原则第四节 知觉与行为一、知觉的概念及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一)、知觉的概念1知觉2感觉3社会

    9、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2自我知觉:自我知觉、自我意识、自我调节(二)、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 1主观因素 2客观因素二、知觉错误1、知觉防御2、晕轮效应(哈罗效应)3、首因效应4、近因效应5、定型效应四、管理者知觉与管理方式第五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一、价值观(一)、价值观的概念(二)、价值观的作用二、态度(一)、态度的概念(二)、态度的特性:两极性、间接性(三)、影响态度的因素:社会因素、个性因素、态度系统特性第六节 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一、职业生涯及其设计与开发的概念(一)、职业生涯的概念(二)、职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的概念二、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三、职业生涯的选择(

    10、一)、职业的选择(二)、组织的选择四、职业生涯的几个阶段思考题:1、人的行为有哪些特点?2、个性的特点有哪些?3、如何认识气质、能力和性格?4、如何认识知觉的选择性?5、价值观、态度与行为有何关系?第三章 激励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激励的主要理论及应用,掌握激励的含义及机制,激励的模式及激励理论的发展;了解激励的作用。教学重点:重点掌握激励的主要理论及应用教学难点:激励的含义及机制,激励的模式及激励理论的发展课时分配:6课时内容摘要:第一节 激励概述一、激励的含义(一)、 激励的概念及理解二、激励机制(一)、需要是积极性的本源(二)、认识是积极性的导向器和调节器(三)、环境对

    11、积极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制约和推动作用三、激励的作用四、激励理论的发展(一)、基本的动机激发模式(二)、三类激励理论:内容性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五、激励的基本模式(一)、第一模式(二)、第二模式(三)、第三模式第二节 代表性的激励理论一、内容型激励理论(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三)、成就需要激励理论(四)、ERG理论二、过程型激励理论(一)、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二)、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模式(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二)、归因理论(三)、挫折理论四、综合激励模式第三节 如何提高激励水平一、进行有效

    12、激励的要求(一)、奖励组织所需要的行为(二)、善于发现和利用差别(三)、掌握好激励的时间和力度(四)、激励时要因人制宜(五)、系统设计激励策略体系二、激励的手段和方法(一)、思想政治工作(二)、奖惩(三)、工作设计(四)、职工参加管理(五)、培训激励(六)、榜样激励思考题:1、简述激励的过程。2、如何认识主要的内容型激励理论?3、如何提高激励的有效性?第四章 群体行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群体决策的方式及方法、影响群体行为和绩效的主要因素;掌握人际关系的特点、功能和研究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人际交往的原则、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群体冲突来源及处理;其他了解。教学重点:重点掌握群体决策

    13、的方式及方法、影响群体行为和绩效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影响群体行为和绩效的主要因素;群体冲突来源及处理。课时分配:9课时内容摘要:第一节 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一、群体的概念与类型(一)、群体的概念(二)、群体的类型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2、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3、同质群体和异质群体二、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一)、安全需要(二)、情感需要(三)、尊重和认同需要(四)、完成任务的需要三、群体的发展阶段(一)、定向、冲突和挑战、内聚性、迷惑、醒悟、承认六个阶段。(二)、塔克曼的形成、风暴、正常化和发挥作用四个阶段。第二节 影响群体行为和工作成果的主要因素一、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一)、观众效应;(二

    14、)、共同活动效应;(三)、社会助长作用;(四)、社会抑制作用。二、群体的规模(一)、群体规模的上限和下限;(二)、群体组成人员的奇数和偶数问题;(三)、群体规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三、群体的结构(一)、群体结构的概念和意义 ;(二)、群体结构的同质性和异质性;(三)、群体中的角色:自我中心角色、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四)、群体成员的地位四、群体的目标(一)、目标与群体规范的关系(二)、群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关系;(三)、目标的普遍性。五、群体的领导(一)、多头领导;(二)、有效的群体领导人。六、群体规范(一)、规范的概念;(二)、规范的形成;(三)、群体规范的维度;(四)、群体规范的功能;(五)、

    15、群体规范分析法。七、群体压力(一)、顺从或从众八、群体的内聚力(一)、群体内聚力的概念;(二)、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三)、群体内聚力与生产率(四)、群体内聚力的测量。第三节 群体决策一、如何把个人的择优选择变成集体决策形成群体决策可以采用下述四种集中个人意见的策略:(一)、简单多数策略(二)、等级累计策略(三)、最小离差策略(四)、最优预见策略二、群体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在群体决策中应避免两种不良倾向:(一)、“冒险转移”现象(二)、“小集团思想”三、群体决策的方法(一)、头脑风暴法(二)、德尔菲法(三)、提喻法(哥顿法)(四)、方案前提分析法(五)、非交往型程序化决策术第四节 群体中的人际

    16、关系一、群体中人际关系的一般问题(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内容与方式(二)、人际关系的类型:按结构划分、按纽带划分(三)、人际关系的特点和功能(四)、研究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五)、影响人际关系因素二、人际关系的确立和发展(一)、人际关系确立的条件1、人;2、人际接触;3、人际需要。(二)、人际关系发展的动力1、人的生产;2、物质生产;3、精神生产。(三)、人际关系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三、管理系统中的人际关系(一)、管理系统中职务关系的类型(二)、管理系统中个人之间的关系(三)、管理系统中的交往圈子四、人际交往的原则(一)、平等原则(二)、互利原则(三)、信用原则(四)、相容原则五、人际关系的测量

    17、社会测量方法(一)、社会测量的概念(二)、社会测量的程序(三)、社会测量图解(四)、社会测量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六、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一)、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二)、根据相互作用分析改善人际交往第五节 群体冲突一、群体冲突的性质(一)、冲突和竞争1、概念;2、区别。(二)、冲突观念的转变二、冲突的来源(一)、沟通因素(二)、结构因素1规模2参与3直线机构和参谋机构4奖酬制度5资源相依性 6权力(三)、个人行为因素三、减少冲突的策略(一)、设置超级目标(二)、采取行政手段(三)、处理冲突的二维模式(附图)四、引起冲突的策略(一)、委任态度开明的管理者(二)、鼓励竞争(三)、重新编组第六节

    18、群体之间的行为一、影响属体之间的行为与工作成果的主要因素(一)、目标(二)、不确定性(三)、可替代性(四)、工作任务关系(五)、资源的共用性(六)、彼此看法二、平行群体之间有效关系的形成(一)、平行群体之间关系的诊断(二)、基本机制第七节 信息沟通一、信息沟通的概念和作用二、信息沟通的形式和方法三、信息沟通的原则和要求第八节 团队建设一、团队的概念(一)、团队的概念(二)、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三)、团队与群体的区别二、团队的类型三、塑造高绩效的团队四、团队管理中的问题思考题:1、如何认识群体以及人们愿意加入群体的原因?2、如何认识群体行为和工作绩效的因素?3、如何认识群体中的冲突现象?第五章

    19、领导行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管理方格图理论、菲德勒模型的内容,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掌握领导的概念与作用、领导的有关理论、信息沟通的概念与作用;其他了解。教学重点:重点掌握管理方格图理论、菲德勒模型的内容,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教学难点:管理方格图理论、菲德勒模型等领导理论内容,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课时分配:9课时内容摘要:第一节 领导的概念与领导的作用一、领导的概念及理解 领导=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二、领导的实质三、构成领导的要素四、领导的作用第二节 领导者的素质论一、对伟人论的否定二、国外对领导者素质的研究1、德鲁克的观点2、美国管理协会的意见3、十大条件论三、我

    20、国对领导者素质的研究1、政治素质2、知识素质3、能力素质4、身体素质第三节 领导者的行为理论一、勒温的专制、民主和放任的领导方式二、坦南鲍母与施密特的领导的连续统一体理论三、利克特的管理系统理论四、两维理论(一)、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二)、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理论(三)、型领导模式第四节 领导权变理论一、菲德勒的模式二、罗伯特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三、弗鲁姆和耶顿的领导规范模式第五节 提高领导的有效性一、有效领导的要求(一)、指明组织目标(二)、命令要一致(三)、加强直接管理等二、科学地配备主管人员三、科学地运用领导艺术(一)、待人艺术(二)、提高工作效率的艺术思考题:1、如何认

    21、识领导行为的作用?2、主要的领导理论的内容有哪些?3、如何理解菲德勒模型的结构和含义?第六章 组织行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组织的概念、组织理论、组织设计的意义、要素与程序;组织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组织文化的涵义与特征、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组织文化建设;掌握工作设计方法、工作压力的来源与后果、对付压力的方法和措施;了解组织结构的类型和各种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教学重点:重点掌握组织的概念、组织理论、组织设计的意义、要素与程序;组织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组织文化的涵义与特征、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组织文化建设。教学难点:组织理论、组织设计的意义、要素与程序;工作设计方法、工作压力的来

    22、源与后果。课时分配:9课时内容摘要:第一节 组织的概念与组织理论一、组织的概念与作用(一)、组织的概念(二)、组织的要素1、有形要素2、无形要素(三)、组织的分类(四)、组织的作用1、人力汇集作用2、人力放大作用二、组织理论(一)、古典组织理论1、泰勒2、法约尔3、韦伯(二)、行为组织理论1、对古典组织理论的补充与修正2、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三)、现代组织理论1、巴纳德的观点2、西蒙的观点3、德鲁克的观点4、彼特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第二节 组织设计一、组织设计的概念二、组织设计的要素(一)、西拉季的四要素观点:(二)、韦克等人的“7S”观点三、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四、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一)、直

    23、线型组织结构(二)、职能型组织结构(三)、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四)、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五)、矩阵制组织结构(六)、多维立体组织结构五、部门的划分:(一)、部门的概念(二)、划分部门的方法1、按人数分2、按时间分3、按职能分4、按产品分5、按地区分(三)、划分部门的原则第三节 工作设计一、工作设计的概念与意义(一)、工作设计的概念1、工作内容2、工作职能3、工作关系4、工作结果5、工作结果的反馈(二)、工作设计的意义1、减少重复性工作的不良反应2、建立整体性的工作系统3、发挥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工作设计的发展过程(一)、工作专业化阶段(二)、工作的轮换和扩大化(三)、现代方法:工作丰富化和

    24、工作特征再设计三、工作设计的原则四、工作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一)、工作专业化(二)、工作轮换和扩大化1、工作轮换的内容2、工作扩大化的内容(三)、现代的工作设计方法1、工作丰富化2、工作特征的再设计第四节 工作压力一、压力的性质与反应(一)、压力的概念(二)、压力的体验:知觉、经历、工作绩效、人际关系(三)、压力的系列反应二、压力来源(一)、工作压力源(二)、生活压力源三、压力的后果(一)、压力与健康的关系(二)、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三)、压力与工作要求和控制能力的关系(四)、压力与对压力的态度四、应付压力的措施与方法第五节 组织文化一、组织文化的概念与作用(一)、文化的涵义和特征(二)、组织

    25、文化的含义和特征二、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一)、组织文化的结构1、组织文化结构的层次性:物化部分、制度形式和精神形式2、组织文化的结构: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二)、组织文化的内容1、显性内容:组织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经营管理行为2、隐形内容: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组织精神三、组织文化的功能四、组织文化建设(一)、制约因素分析(二)、组织文化的形成机制(三)、组织文化建设的程序和方法第六节 组织环境一、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二、组织环境的特性三、组织环境的类型四、组织外部环境五、组织内部环境思考题:1、组织的主要含义是什么?2、组织设计的基本流程是什么?3、工作设计的主要发展阶段有哪几

    26、个?其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七章 组织发展与变革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对策;组织行为合理化的标准、组织变革的概念、动因、组织变革的内容、组织变革的基本模式;掌握工作生活质量和组织发展的内容及措施;了解当代组织变革的关键问题及组织变革的趋势。教学重点:重点掌握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对策;组织行为合理化的标准、组织变革的概念、动因、组织变革的内容、组织变革的基本模式。教学难点:组织行为合理化的标准、组织变革的概念、动因、组织变革的内容、组织变革的基本模式。课时分配:6课时内容摘要:第一节 组织行为合理化的标准一、组织结构的合理化(一)、组织目标设计的合理性与适应性(二)、组

    27、织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合理性(三)、组织责权体系的合理界定与授权行为的合理性二、组织运行要素的有效性(一)、领导行为的有效性(二)、组织决策的合理性(三)、激励措施的有效性三、组织气氛的和谐性(一)、组织成员的认同感(二)、组织成员的协同性(三)、组织成员参与意识的强弱(四)、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第二节 组织变革与对策一、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一)、内在基本动因1、组织目标的选择和修正2、组织结构的改变3、组织职能的转变4、组织成员内在动机与需求的变化(二)、外部驱动因素1、科技的不断进步2、组织环境的变动3、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二、组织变革的基本模式(一)、组织变革动因模式(二)、组织变革的

    28、系统模式(三)、组织变革的程序模式三、组织变革的对策(一)、组织变革的环节1、变革环节的选择2、组织变革其他环节的配套(二)、组织变革的措施1、以人为中心:调查反馈、群体建议和咨询活动2、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工作再设计、目标管理、建立社会技术系统3、以组织结构为中心:建立规章制度、完善信息沟通系统、调整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建立矩阵组织、弹性工作制等。第三节 工作生质量与组织发展一、工作生活质量概念产生的背景二、工作生活质量的概念三、工作生活质量与生产率四、组织发展的概念及其价值观五、组织发展的干预措施第四节 当代组织变革的关键问题及趋势一、当代组织变革的关键问题1、创新问题2、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远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二、组织变革的趋势1、扁平化;2、柔性化3、分立化4、网络化思考题:1、什么是组织行为合理化?2、组织变革的内在基本动因有哪几个方面?3、组织变革的基本模式有哪些?四、教学安排及方式 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周次内 容学时分配讲授讨论实习作业辅导测验1组织行为学概念;性质及研究方法32有关人性假说33人的行为分析;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34非倾向性心理特征;直觉与行为35价值观、态度与行为;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3


    注意事项

    本文(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