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docx

    • 资源ID:3132811       资源大小:24.22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docx

    1、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一、“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十三五”期间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施“调结构转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组织实施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试点十分必要。一是有效地落实 “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二是有效地落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总的要求进行粮食生产的“调结构转方式”新要求;三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

    2、技”战略,有效地解决我国粮食生产长期面临诸多资源和环境压力和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与质量的竞争压力;四是有效地实现我国粮食科技在“十二五”期间粮食丰产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向粮食丰产增效和现代化技术更高目标发展;五是有效地集中力量破解我国丰产增收协同面临的科学、技术难题和生产需求的新问题。因此,实施重点专项,对国家粮食安全、“调结构转方式”、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能力、因势利导发展粮食生产意义重大,十分迫切。专项规划主要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

    3、64号)计划实施,年限为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专项主要目标是围绕粮食丰产增效可持续发展,聚焦3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突出3大主产平原(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的13个粮食主产省)、注重3大目标(丰产、增效与环境友好)、强化3大功能区(核心区、示范区与辐射区)建设、衔接3大层次(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区域集成示范),开展科技创新。 具体指标为:(1)实现丰产增效目标协同:丰产目标:三大作物平均单产新增5%,降低产量损失5%以上;增效目标:肥水效率提高10%以上,光温资源效率提高15%,生产效率提高20%;(2)推进粮食主产省“三区”建设:专项每个实施省(区)核心区

    4、建设:万亩以上12个;示范区建设:50万亩以上;辐射区建设:500万亩以上;“三区”总增产2,300万吨以上,增加效益320亿元以上;(3)提升粮食科技“四大能力”:即前沿理论创新能力取得重大新进展,高水平论文200篇以上,专著10部;共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创新关键技术50套以上,物化产品40个以上;集成示范能力产生新效果,技术规程20个以上,模式25套以上;现代化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高产高效协同、生产生态兼顾。形成高度规模机械化、信息标准化、精准轻简化水平的粮食作物生产体系。在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中,以衔接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与区域技

    5、术集成示范三个层次为指导:在基础研究方面,以作物、环境与措施三者互作关系为核心,以产量与资源效率层次差异性、资源优化配置和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等三方面前沿性科学问题为重点,探索粮食丰产增效、低环境代价的可挖掘的潜力、关键调控机制和技术途径,为关键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在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以突破生产共性关键问题为核心,从良种良法配套、信息化精准栽培、土壤培肥耕作、灾变控制、抗低温干旱、均衡增产和节本减排等7项技术为重点,创新可持续丰产增收和环境支好的关键技术,为技术集成提供核心技术;在区域技术集成示范方面,以构建规模机械化现代新型技术模式为核心,以三大粮食主产区13省(市)的5种植模式 (东北春

    6、玉米、东北粳稻、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长江中下游稻麦和稻作,其粮食总产占全国的75%左右)的“三区”建设为重点,基于理论与关键技术创新,进行集成与示范,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在1.87亿亩面积上的丰产与增效的协同。基于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指南,总项目设计为24项,其中对应基础研究3项,对应关键技术创新8项(其中良种良法配套任务按作物类型拆分为3个项目;土壤培肥耕作任务按农田类型拆分为2个项目;灾变控制任务分为生物与非生物2项目;抗低温干旱、均衡增产和节本减排任务为区域相关的关键技术,与区域技术集成示范任务并行研究),集成示范5种模式分别按13省列为13项目。按着优先启动三分之一

    7、的原则,根据研究的顺序性和紧迫性,优先启动的项目共计10项,其中基础理论项,共性关键技术8项,13项集成示范和1项基础研究随后重点启动。优先启动项目如下。基础研究的项目:1. 粮食作物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异及其丰产增效机理研究内容:以深度揭示不同作物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层次差异性及其调控机制为核心,在东北春玉米与粳稻、黄淮海冬小麦与夏玉米、长江中下游的水稻与小麦、双季稻、中稻、再生稻和玉米种植体系中,通过区域生产力遥感监测技术与多点联合试验平台,开展光温生产潜力、高产纪录、大面积高产和平均产量四个产量水平层次及其光、温、水、肥利用效率差异的理论研究,重点研究:(1)差异分布规律:主要生态区域不同作

    8、物4个产量水平及光、温、水、肥效率差异的幅度与区域变化特征,光温生产效率及其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关系;(2)形成机制:不同作物4个产量层次及其光温水肥效率差异形成的土壤与生态环境、物质生产与分配、光合生理过程、碳氮代谢、激素调控等机理及其调节机制;(3)障碍控制:导致作物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形成的主控因子及其制约过程与关键技术调节机制;(4)技术途径:提出主要粮食作物提高产量潜力、缩小产量及效率差异,实现大面积丰产增效的技术途径。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阐明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水稻、小麦、玉米产量与光温水肥效率差异的区域特征,并阐明其形成机制和缩小差距的障碍限制因素,提出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消

    9、减产量和效率差的技术调控途径68套;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0篇以上。【预期性指标】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三大区域水稻、小麦、玉米大面积试验区产量和效率缩差10%15%,综合增效20%以上;创立评估产量、效率差异的系统模型和诊断方法23套;出版专著2部以上,申请专利34项。支持年限:2016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2. 粮食作物丰产增效协同的资源优化配置机理与高效种植模式研究内容:以探索不同种植模式的季节间资源优化配置与季节内高效利用为核心,在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长江中下游稻麦、双季稻、稻油、再生稻、稻玉和双季玉米等周年两季,以及东北一熟区轮作体系中开展丰产增效和低环境代价理论研究。重点研

    10、究:(1)空间分异: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不同区域粮食产能、资源潜力和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异、资源匹配与要素驱动机制;(2)协调过程:不同熟制模式下光、热、水、肥等资源要素在季节间优化配置和在季节内与作物群体结构、功能的动态适应协调过程与机制,作物“间、混、套、轮”复合种植的互补竞争机制及作物连作障碍形成机理;(3)响应机制:研究作物对水肥光热气等生境因子的响应过程,阐明高效利用的生理生态协同机理;(4)模式创新: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以“突出调结构、转方式,重点模式创新,重点开展种养结合、合理轮作、机械化间作套种等技术模式集成和示范推广”为指导,创新三大粮食作物不同熟制地区用养结合的丰产高效种

    11、植模式;(5)技术途径:通过优化肥水管理、土壤耕作、机械化配套等技术创新与集成,提出不同尺度不同区域提高光能利用效率(RUE)、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养分利用效率(NUE)的技术途径与综合体系;(6)综合评估:针对各区域不同生产主体需求,进行丰产高效种植模式的选型与优化以及生态经济效益评估研究。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阐明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主要产粮区水稻、小麦、玉米生育过程中要素的季节间资源优化配置特征、季节内高效利用机制及其周年均衡丰产增效原理,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水、肥、光、热多因素动态调控过程与作物响应机制等方面研究取得重要理论突破,提出构建不同区域丰产增效新型种植模式与技术途径

    12、10项以上;发表论文70篇以上。【预期性指标】光能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丰产增效15%以上;出版专著2部以上,申请专利34项。支持年限:2016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关键技术研究的项目:3. 玉米密植高产宜机收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内容:以良种良法配套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对已育成品种的特性和栽培技术进行研究,进一步挖掘良种良法配套的增产增效潜力,在玉米主产区,以春玉米、夏玉米、青贮专用玉米为重点,开展以下研究:(1)适应性:筛选适应机械化作业、轻简化栽培和区域光温水条件的优良品种,建立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标准与区域布局体系;(2)丰产性:通过品种筛

    13、选确立增产与资源利用的潜力及其挖掘技术途径;(3)专用性:筛选适用饲用玉米的专用品种,完善其质量标准和品种适应范围;(4)互作机理:阐明产量、品质与效率的品种环境栽培措施间的互作关系与协调途径,确立高产优质高效配套的技术体系;(5)配套技术:在典型生态区对筛选出的新品种开展配套栽培技术试验,集成不同生态区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制订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东北、黄淮海、南方玉米区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标准各4个(套),筛选一批适应机械化优质高产高效玉米新品种;在不同区域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和生产技术规程各2套以上,相关专利4项以上,技术应用5,000亩以上,产量

    14、增加10%以上、节约氮肥和水分10%以上、玉米全程机械化水平提高15%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5篇以上。支持年限:2016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4. 小麦优质高产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内容:以良种良法配套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对已育成品种的特性和栽培技术进行研究,进一步挖掘良种良法配套的增产增效潜力,在小麦主产区,以冬小麦为重点,开展以下研究:(1)适应性:筛选适应区域光温水条件的优良品种,建立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标准,提出区域布局体系;(2)丰产性:通过品种筛选确立增产与资源利用的潜力及其挖掘技术途径;(3)专用性:筛选强筋、中筋、弱筋的专用小

    15、麦品种,确定不同专用品种的适应范围;(4)互作机理:阐明产量、品质与效率的品种环境栽培措施间的互作关系与协调途径,确立高产优质高效配套的技术体系;(5)配套技术:在典型生态区对筛选出的新品种开展配套栽培技术试验,集成不同生态区小麦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制订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小麦主产区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4个(套),筛选一批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和生产技术规程5套以上,相关专利3项以上,技术应用5,000亩以上,产量增加10%以上、节约氮肥和水分10%以上、节本增效10%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篇以上,

    16、其中SCI论文5篇以上。支持年限:2016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5. 水稻优质高效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内容:以良种良法配套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对已育成品种的特性和栽培技术进行研究,进一步挖掘良种良法配套的增产增效潜力,在水稻主产区,以北方粳稻、南方单季稻、双季稻、再生稻(包括多年生水稻)为重点,开展以下研究:(1)适应性:筛选适宜机械化直播、轻简化栽培和区域光温水条件的优良品种,建立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标准,提出区域布局体系;(2)丰产性:通过品种筛选确立增产与资源利用的潜力及其挖掘技术途径;(3)专用性:筛选适用优质稻米、加工用稻、饲用稻谷的专用品种,完善其质量标准和品种适应范

    17、围;(4)互作机理:阐明产量、品质与效率的品种环境栽培措施间的互作关系与协调途径,确立高产优质高效配套的技术体系;(5)配套技术:在典型生态区对筛选出的新品种开展配套栽培技术试验,集成不同生态区水稻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制订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水稻主产区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4个(套),筛选一批水稻适应机械化直播、轻简化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在不同区域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和生产技术规程5套以上,相关专利3项以上,技术应用5,000亩以上,产量增加10%以上、节约氮肥和水分10%以上、水稻作业效率提高15%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篇以上,其中

    18、SCI论文5篇以上。支持年限:2016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6. 粮食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与精确栽培技术研究内容:针对粮食作物现代生产技术中的信息化和精准高效的发展趋势与丰产增效的需求,以作物生长监测与精确栽培为核心,在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重点研究:(1)生长动态:基于产量目标的作物适宜生长指标时序动态模型,结合快速监测的作物实际长势,建立多途径的作物生长诊断与水肥调控模型;(2)形成过程:定量分析作物光谱碳氮积累转运产量品质形成之间的定量关系,构建基于遥感的粮食作物产量和品质预测模型;(3)技术平台:研制开发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仪、基于传感网的作物生长感知设备、基于无人机的作物

    19、生长监测诊断平台,构建农田感知与智慧管理综合系统;(4)精确栽培:通过多年多点联网试验,建立基于便携式监测仪、传感网、无人机等多平台的作物生长实时监测诊断技术、精确灌溉施肥作业机具和相应的作物精确栽培技术体系,实现田块、园区、区域等不同尺度粮食生产的无损化监测、智能化诊断、定量化调控和规模化预测。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三大粮食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与精确栽培技术体系5套以上,研制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仪2套,开发农田物联网感知设备2套,构建基于无人机平台的作物生长监测技术2套,研发精确作业机具1套,提出基于遥感的作物产量品质预测技术3套;在粮食主产区设立6个以上的核

    20、心示范区,推广面积1,000万亩以上、产量增加8%以上、节约氮肥和水分15%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0篇以上,其中SCI收录论文18篇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以上,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以上;登记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15项;制定地方标准3项以上。支持年限:2016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7. 粮食主产区主要气象灾变过程及其减灾保产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粮食生产中气象灾害多发和重发的特点,以预防和减损技术创新为核心,在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重点研究:(1)灾害发生规律:研究粮食主产区作物生产过程中,主要气象灾害发生过程及频率、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构建不同

    21、作物气象灾变监测技术体系;(2)预警平台:研究构建由农业气象数据库结合区域农业生产信息系统和GIS的不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信息平台;(3)综合防控:利用气候变化田间模拟试验平台,开展三大粮食作物气象灾害的化学和生物物理调控试验,筛选提出有效防控技术,构建减灾保产技术体系。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明确粮食主产区气象灾害发生规律,构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体系3套以上,构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信息平台1个以上,主要气象灾害预测准确率提高20%以上;构建不同作物减灾保产技术体系6套以上,开发减灾产品3个以上;减灾保产技术推广面积500万亩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

    22、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登记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支持年限:2016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8. 粮食主产区主要病虫草害发生及其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粮食生产中病虫草害发生日趋严重的问题,以病虫草害监测与绿色防控为核心,在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重点开展以下研究:(1)发生规律和暴发成灾机理:研究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成灾机理,明确导致成灾的主要生物与非生物因子;(2)监测预警平台:建立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成灾监测预警平台,突破准确预警技术瓶颈,提升预警准确率;(3)新型农药筛选:针对主要病虫害和田间恶性杂草,对新型先导化合物的活性进行筛选,开展室内活性、作用特性和田间

    23、药效研究;进行产品全分析、毒理、环境生态等效果研究,筛选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创制农药;完善加工制剂和应用技术,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4)统防统治策略和技术规程:建立主要病虫草害的绿色化学防控技术和非化学防控技术,实现多种防控技术的协调应用,形成多种防控技术联合使用的统防统治策略和技术规程。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明确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三大粮食主产区水稻、小麦、玉米810种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建立东北春玉米、东北粳稻、黄淮海麦玉、江淮稻麦、南方双季稻五大种植模式主要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技术56项,预警准确率达到90%以上;分别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三大粮食主产区建立信息化预警平台

    24、各12个,并对基层技术人员开放运行;筛选高活性化合物10个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创制农药34种;建立东北春玉米、东北粳稻、黄淮海麦玉、江淮稻麦、南方双季稻五大种植模式主要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58项,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与标准58项;建立东北春玉米、东北粳稻、黄淮海麦玉、江淮稻麦、南方双季稻五大种植模式主要病虫害防控核心各1万亩,技术示范应用面积共500万亩以上,核心区、示范区内病虫害损失率降低20%,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预期性指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8篇,获得技术发明专利810项;实现防控技术与策略的推广应用,实现绿色化学防控技术与非化学防控技术的协调使

    25、用,减少粮食产量损失,降低农药残留,提升农产品品质。支持年限:2016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9. 旱作区土壤培肥与丰产增效耕作技术研究内容:针对我国旱作农田土壤质量下降、耕层浅薄、秸秆还田难等问题,以土壤培肥与耕作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在东北、黄淮海主要产粮区,重点研究:(1)变化特征:阐明不同区域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肥力与生产力的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力,提出区域大面积的耕层关键障碍因子及突破途径,明确高产高效农田的理想耕层特征;(2)培肥技术:创建轮作换茬改土、秸秆还田、有机肥增施、生物碳应用等理想耕层构建和全耕层培肥关键技术;(3)耕作技术:创建适合不同生态区主要作物系统的传统耕作、深松、

    26、免耕覆盖综合的周年或多年轮耕技术;(4)产品研制:研发适合不同区域主要土壤类型的肥力快速恢复的秸秆快速分解制剂、缓释肥、水溶性肥、有机肥、绿肥、生物肥、机械配套施用肥料、高效螯合肥料、根际养分增效剂、高肥效生长调节剂等绿色替代产品与技术;(5)改良途径:进行轮作系统优化及技术配套和产品筛选,形成旱作区土壤培肥技术体系和丰产增效耕作制度。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东北、黄淮海区域粮食作物土壤培肥和耕作技术新途径和模式34套,创新深松、秸秆还田、肥田增产、新型肥料等关键技术或产品810项,示范应用500万亩以上;项目示范区土壤质量主要指标提升5%、肥料利用效率提高10%、粮食单产提高5%、节本增

    27、效50元/亩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8篇以上;获得发明专利68项。支持年限:2016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10. 稻作区土壤培肥与丰产增效耕作技术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稻作区农田土壤质量下降、土壤酸化、土壤养分不均衡、秸秆全量还田难等问题,以土壤培肥与耕作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在长江中下游、黄淮海、东北等主要稻作区,重点研究:(1)变化特征:阐明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肥力与生产力的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力,提出大面积的耕层关键障碍因子及突破途径,明确高产高效农田的理想耕层特征;(2)培肥技术:创建秸秆全量还田、生态培肥、生物培肥、有机肥增施等全耕层培肥关键技术;(

    28、3)耕作技术:创建适合不同稻作系统的传统耕作、深耕、免耕覆盖综合的周年或多年轮耕技术;(4)产品研制:研发适合主要土壤类型的肥力快速恢复的秸秆快速分解制剂、缓释肥、绿肥、生物肥、机械配套施用肥料、高效螯合肥料、高肥效生长调节剂等绿色替代产品与技术;(5)改良途径:进行轮作系统优化及技术配套和产品筛选,形成稻作区土壤培肥技术体系和丰产增效耕作制度。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稻作区土壤培肥和耕作技术新途径和模式34套,创新秸秆全量还田、深耕、肥田增产、新型肥料等关键技术或产品810项,示范应用500万亩以上;项目示范区土壤质量主要指标提升5%、肥料利用效率提高10%、粮食单产提高5%、节本增效5

    29、0元/亩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5篇以上;获得发明专利68项。支持年限:2016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注:集成示范项目待启动)申报要求1. 项目申请书须经过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科技主管机构推荐,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推荐。2. 项目须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3. 同一申报材料不得多头重复推荐,同一推荐主体对同一项目只能推荐1项。4. 项目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项目参加人员,对同一项目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5. 鼓励项目的示范推广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相结合。6.

    30、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集成示范类项目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申报,且要求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7. 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10个,每个课题参加单位不超过5家(含主持单位)。二、“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序号姓 名单 位职称/职务1赵 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教 授2李春喜河南师范大学教 授3任 军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4姜 东南京农业大学教 授5薛吉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 授6王俊河黑龙江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研究员7邹应斌湖南农业大学教 授8胡春胜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9宋凤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1

    31、0王敏欣中化化肥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11史记亚江苏三零面粉有限公司经济师12孙 克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农药所教授级高工13毛留喜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正研级高工14彭少兵华中农业大学教 授三、“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申报项目须符合以下形式审查条件要求。1. 推荐程序和填写要求(1)由指南规定的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推荐函。(2)申报单位同一项目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3)项目申报书(包括预申报书和正式申报书,下同)内容与申报的指南方向基本相符。(4)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按格式要求填写完整。2. 申报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1)项目及下设任务(课题

    32、)负责人申报项目当年不超过60周岁(1956年1月1日以后出生)。(2)项目及下设任务(课题)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3)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提供全职受聘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受聘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4)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限申报一个项目,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研项目(含任


    注意事项

    本文(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