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历年博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自然地理学.docx

    • 资源ID:3114802       资源大小:35.98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历年博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自然地理学.docx

    1、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历年博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自然地理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自然地理学一、1大气雾霾形成条件及机制(15,14); 答: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雾是当气温达到露点温度时(或接近露点),空气里的水蒸气凝结生成的,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由于雾和霾外在表象比较相似,而且常常同时存在,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所以统称“雾霾天气”。所以形成雾霾现象无非两点:足够的颗粒污染物物、使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的气象条件。不同地域颗粒物的来源有所不同。京津冀

    2、地区燃煤、机动车和扬尘是主要污染因素。其它地区秸秆焚烧可能是某个时间段悬浮颗粒物增加的主要因素。天气条件是一方面是水平方向的静风,另一方面是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空气流动性差导致污染物因无法扩散,污染物积聚形成雾霾。雾霾的危害a雾霾影响人体健康 雾霾首先危害到的是人体的健康。可吸入颗粒物直接进入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容易引起急性鼻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雾霾天气会使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情急性发作或加重。 b雾霾天气另一个比较明显的负面效果是影响交通出行。 低能见度会导致飞机航班延误、高速公路封闭、交通堵塞。c雾霾还会影响农业生产。一方面植物会吸附空气污染

    3、物,当空气污染物过多,植物的呼吸作用就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雾霾天气时,空气流动性差,同时遮住了阳光,影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利于植物生长。d雾霾等大气污染还会对我国周边地区造成负面影响,影响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糟糕的空气也会影响其它国家的对华投资和中国的国际形象。二、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及机制(14年)1.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溶岩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2. 成因原理: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

    4、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3. 形成条件: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岩石透

    5、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三 流水作用:1 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2流水的

    6、流动作用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气候影响: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三 地质滑坡发生条件及机制(14);1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整体滑落的过程称为滑坡。2条件: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过软弱面的抗滑力的时才能发生。内在因素是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

    7、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滑坡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

    8、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

    9、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土壤结构疏松,易积水,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广泛存在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灾害相当频繁。四 河网密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4);1

    10、.河网密度是流域内干支流总河长与流域面积的比值或单位面积内自然与人工河道的总长度。河流是流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诸要素中,气候起主导作用。例如,降水的形式、总量、强度、过程及其空间分布,对河川径流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蒸发的强弱又制约着降水转变为径流量的多少。上述降水和蒸发又与气温、大气温度和风等因素有关。因此,这些因素实际上对河川径流起着间接的作用。通常气温湿润地区大气降水多河网密集,径流充沛;而气候干燥地区降水少,河网稀疏蒸发强烈,径流贫乏。这说明气候状况严格制约着河流的发育和地理分布。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河流是气候的产物。 此外其他自然地理要素,诸如地质、地貌、土壤、植

    11、被、湖泊、沼泽等下垫面状况也对河川径流施加影响,使大气降水产生再分配。反过来,河流对自然地理环境也有多方面的影响。河流是陆地水的全体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水分循环中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外流河是实现海陆之间水分循环的重要纽带。通过水分循环全球水量达到平衡状态使物质和能量得以交换全球自然环境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五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特点;答: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一定区域的农业生物群体与其周围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立的固定、转化太阳能,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中以作物栽培为主的农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主要有以下特点(1)生物成分发生明显变化

    12、(2)系统结构明显简化(3)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能量和物质大量流通的开放系统(4)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一般较高(5)农田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6)人士农田生态系统的核心,社会因素起重要的导向作用。六 城市生态系统的涵义与基本特征。七 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1沟谷众多、地面破碎 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多数地区的沟谷密度在3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最大达10公里/平方公里。沟谷下切深度为 50100米。沟谷面积一般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地区达到60以上,将地面切割为支离破碎景观。地面坡度普遍很大,大于15度的约占黄土分布面积的6070,小于10度的不超过10。2侵蚀方式

    13、独特、过程迅速 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它们作用于黄土地面的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或称地下侵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等。其中潜蚀作用造成的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称为“假喀斯特”。强烈的沟谷侵蚀或地下水浸泡软化土体,使上方土体随水向下坡蠕移形成的泥流,只有在黄土区才易见到。黄土的抗蚀力极低,因而黄土地貌的侵蚀过程十分迅速。黄土丘陵坡面的侵蚀速率为15厘米/年,高原区北部沟头前进速率一般为15米/年,个别沟头达到3040米/年,甚至一次暴雨冲刷成一条数百米长度的侵蚀沟。黄河每年输送到下游的大量泥沙中,有90以上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河流输

    14、沙量大于 5000吨/(平方公里/年)的区域约占黄土高原面积的65.6,其中陕北窟野河的神木水文站至温家川水文站区间输沙量达到35000吨/(平方公里/年)。3、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 一般有三级:各流域的最高分水岭为第一级,其顶面高程彼此相近,为黄土的最高堆积面;降低6080米为第二级;再降低4060米为第三级。各级地形面的地层结构互不相同。构成第一级地形面的黄土地层层序完整;第二级地形面离石黄土上部地层(中更新世晚期)较第一级地形面区薄,甚至消失;第三级地形面多数地面只有马兰黄土(晚更新世)堆积。第二级和第三级地形面可以分别构成完整的谷形,第三级地形面之下是现代沟谷。此外,在较大的河沟沟谷

    15、内,还有两级发育不良的沟阶地,其中第二级阶地比较明显,第一级阶地仅见于局部地点。沟道流域黄土地貌层状结构,是黄土地貌发育历史过程的记录。黄土的特性为流水侵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流水是黄土地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营力。此外,还有重力剥蚀、潜蚀和风蚀等。黄土地貌可分为沟谷地貌和沟(谷)间地地貌两大类。a黄土沟谷地貌按形态特征,黄土沟谷可分为细沟、浅沟、切沟、冲沟和河沟等几种。1、细沟与浅沟细沟是由坡面上的一些集中细流冲刷而成,在已开垦的地面最易形成,对耕作不利。随着地面水流汇集成较大的股流,冲刷力增大而成浅沟。浅沟横剖面呈宽浅的V字形,深只有几十厘米,多出现在梁峁坡上。2、切沟与冲沟流水进一步集中

    16、和侵蚀,浅沟变为切沟。切沟切入黄土可达数米,长可达数十米,切沟纵剖面起伏较大,横剖面呈尖锐的V形,有明显的沟缘,流水下切非常活跃。切沟进一步发展成为冲沟。冲沟是黄土区沟谷中的重要类型,是流水强烈侵蚀和沟坡块体运动等作用的产物。冲沟纵剖面呈凹形,上陡下缓,起伏不平,横剖面呈V字形,向下游逐渐扩宽,有明显的沟缘。流水对沟谷的下切和旁蚀及其引起沟坡的崩塌和滑坡,使沟谷不断增宽,可见重力作用也是沟谷发育的重要因素。若冲沟的沟底已停止加深,沟坡受旁蚀、滑坡与坡面流水等作用也逐渐变得平缓稳定时,沟谷就发育成为浅U字形的坳谷(坳沟)。3、河沟是沟谷与河谷的过渡类型。纵剖面较平缓,横剖面略呈梯形,旁蚀作用较活

    17、跃,沟内有常流水,有时发育曲流和阶地。河沟可由冲沟发展而来,但我国黄土地区的河沟大都是黄土堆积时已形成的古凹地或古谷地上发育起来的,所以,大型沟谷多是在古地形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继承性沟谷。b黄土地区沟间地地貌主要是源、梁、峁。这些地貌类型分布在冲沟、河沟等大沟谷之间,并由大沟谷分割而成。塬是黄土覆盖的范围较广的平坦高地。在塬面上流水主要是片状侵蚀,在塬的周围为沟谷侵蚀。塬的边缘由于受沟谷溯源侵蚀而变得支离破碎。塬受到沟谷长期切割,面积逐渐缩小,也可变得比较破碎,成为破碎塬。塬是黄土覆盖在大片平整古地形上形成的。梁是长条形的黄土丘陵。我国黄土地区当地所指的梁,梁顶较窄,呈明显的穹形。另一种是

    18、顶部较平的平顶梁。梁的形成多与条状古地形有关。峁是穹状的黄土丘陵。我国黄土地区群众所指的峁,峁顶面积不大,呈明显的穹起,整个外形很象馒头。另一种是连续的黄土平顶峁,峁顶之间有一个分水鞍地。峁的形成多与古地形有关。在沟谷和沟间地上,地下水沿垂直节理潜蚀,使坡地边缘或沟谷源头形成陷穴,在谷坡上发生崩塌和滑坡,坡面上常有碎土泻溜等现象。我国黄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这不仅对黄土高原建设带来危害,而且也给黄河下游带来水害。由于黄土疏松,遇水易散,垂直节理发育,多孔隙,地形起伏大,切割破碎,降雨强度大,植物被破坏等原因,使地表侵蚀、剥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当地人民创造了许多保持水土的有效措

    19、施。实践证明,防止水土流失必须采取农、林、牧等各业统筹安排,田间工程和沟谷工程相结合等综合性措施。成因及过程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黄土塬、梁、峁等地貌类型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各种沟谷则是强烈侵蚀的结果。黄土区的侵蚀有古代和现代之分。现代侵蚀是指人类历史近期发生的地貌侵蚀过程,它和古代侵蚀的主要区别是有人为因素的参与,表现为侵蚀速度的加快。古代侵蚀纯为自然侵蚀,其速率通常是缓慢的。现代侵蚀和古代侵蚀在多数地区以大规模农耕兴起时期为界。现代侵蚀都以沟道流域为基本单元。沟道流域内,谷缘线以上的

    20、谷间地和以下的沟谷地侵蚀特点是不相同的。八 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答:研究对象:人类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 (1)研究自然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2)研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变趋势。(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4)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以及自然灾害防治的研究,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服务。(5)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九 什么是大气污染?简述其成因。答:大气污染通常

    21、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大气污染源就是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1)工业:工业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工业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性质复杂,有烟尘、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化物、碳化合物等.其中有的是烟尘,有的是气体.(2)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城市中大量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煤炭在燃烧过程中要释放大量的灰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污染大气.特别是在冬季采暖时,往往使污染地区烟雾弥漫,呛得人咳嗽,这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污染源.(3)

    22、交通运输: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是当代的主要运输工具,它们烧煤或石油产生的废气也是重要的污染物.特别是城市中的汽车,量大而集中,排放的污染物能直接侵袭人的呼吸器官,对城市的空气污染很严重,成为大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汽车排放的废气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前三种物质危害性很大.十、岩石分为哪几大类型?分别简述其成因。答:岩石主要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来自地球内部的熔融物质,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当熔浆由火山通道喷溢出地表凝固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或称火山岩。常见的火山岩有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等。当熔岩上升未达地表而在地壳一定深度凝

    23、结而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按侵入部位不同又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花岗岩、辉长岩、闪长岩是典型的深成岩。花岗斑岩、辉长玢岩和闪长玢岩是常见的浅成岩 。 沉积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物质、火山碎屑、有机物及少量 宇宙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层状岩石。按成因可分为 碎屑岩 、 粘土岩 和化学岩(包括生物化学岩)。常见的沉积岩有 砂岩 、凝灰质砂岩、 砾岩 、粘土岩、 页岩 、 石灰岩 、 白云岩 、 硅质岩 、 铁质岩 、 磷质岩 等。 变质岩:原有岩石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根据变质作用类型的不同,可将变质岩分为5类:动力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区域变质岩、混合岩和交代变 质岩。常见的

    24、变质岩有 糜棱岩 、碎裂岩十一 风化壳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在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不但水分多,温度高,而且植物生长终年处于旺盛状态。因此,无论化学风化和物理风化以及生物作用都非常强烈。风化作用几乎全年都在强烈进行,矿物分解最为彻底。风化壳可达最大的厚度。表层呈红色或砖红色。不同形态的铁锰氢氧化物以及铝的氢氧化物,还有高岭土和多水高岭土类的新生粘土矿物,都是这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风化产物。而K、 Na、Ca、Mg和SiO2则强烈淋失。在这种条件下发育的典型风化壳有:富铝型酸性风化壳主要分布于热带部分地区。铝和铁都非常富集。富含铁、铝的岩石,如基性和超基性岩以及一些中性岩和类似的沉积岩,特别有利

    25、于它们的形成。 我国南部有类似的风化壳出现,常形成铝和镍等风化矿床。硅铝铁型酸性风化壳广泛地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与前者的差别主要是铁铝分离不如前者显著,硅和铝在一起组成以高岭土类为主的粘土矿物。这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都可见到,以花岗岩为代表所发育的红色风化壳最为典型,厚度可达5070米,常形成优质高岭土和稀土元素等风化矿床。另外,在这个地区石灰岩上发育的风化壳也已被强烈淋溶,成为弱酸性或中性的红色石灰土型风化壳。其特点是质粘,硅少铝多,有时在下层尚含钙质。在我国西南有大面积分布。在湿润的温带森林区,无论水分循环和生物循环都相对减弱,低温影响加强。淋溶作用相对较缓,除碱与碱土金属淋失较强外,其

    26、他阳离子淋失不明显,硅酸仅部分淋失,高岭土等粘土矿物可为代表性产物。风化壳的厚度也较薄,颜色主要呈棕色或黄色,这与含一定数量的褐铁矿有关。 总的来说,这类地区属于中度的化学风化,形成的是硅铝粘土型弱酸性风化壳。在我国华北与东北南部水分较多的山地丘陵区分布较广泛,南方海拔较高的山地也有类似的风化壳发育。在水分较少的半湿润或半干旱的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区,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型中性至微碱性风化壳。由于淋溶作用较弱,在干旱季节水分又可以向上移动,因此在风化过程中所释放的钙质又在风化壳一定层位中积聚起来,它们和硅铝铁的含水氧化物以及含硅较多的粘土矿物如蒙脱石共同混合在一起,形成颜色不深,厚度不大,主要含钙质的

    27、风化壳。它们属轻至中度的化学风化。除黄土外,风化壳中还含有一定数量的岩屑。由于岩性和生物气候条件不同,其中的差别还较大。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北、西北和内蒙古等一些地区。这些风化壳的特点受黄土母质的影响甚为显著。在水分稀少的干旱地区,化学风化更加微弱,只有最易迁移的氯和一部分钠离子与硫酸根离子被淋失。许多易迁移的元素淋溶后大部分都重新吸收到新的粘土矿物中去,盐类的积聚如钙镁碳酸盐比半干旱地区更加显著,成为这个地区稳定的产物。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和蒙脱石。总的来说,这类地区因化学风化微弱,次生矿物的总量不多。相比之下物理风化所占的比重增加,成为颜色浅、土层更薄、含碎屑的富钙化碱性风化壳。 在我国主要

    28、分布于西北和内蒙古较干旱的地区。此外,尚有一类粗岩屑型风化壳。在寒带和高山带以及荒漠地区,由于物理风化占优势而化学风化极微弱,剥蚀作用超过缓慢的风化作用,因此粗岩屑的残积便成为这些地区的典型特征。风化作用为流水、冰川等外力剥蚀、侵蚀作用创造有利条件,因此,风化作用是其他外力作用的先驱。但是,风化作用又以其他外力作用为条件,因为如果地表风化物质不被剥离,风化作用就将减速或停止。风化作用在地貌的发生、发展和地表的夷平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松散,对水、热、气在地表的重新分配和调节起很大的影响。例如,在风化壳中较大的裂隙,有利于水、气的通透,小的毛细孔隙又能保蓄一定量的水分。这对地

    29、表水与地下水的循环和植物的水分供给等,都有积极的意义。风化为土壤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有的岩石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经风化形成风化矿床,如高岭土、铝土矿,次生铜和镍、稀土及砂矿等。风化壳形成后,可能被新的堆积物覆盖,或在平缓的地形条件下保存下来成为古风化壳。风化壳的发育程度和类型反映地形、气候条件和风化作用的阶段。因此,古风化壳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时古地理和古气候的特征。十二 LUCC的含义及其研究概况1含义 LUCC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IGBP与IHDP(全球变化人文计划)两大国际项目合作进行的纲领性交叉科学研究课题,

    30、其目的在于提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系统与人类日益发展的生产系统(农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等)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2.研究概况2.1应用 RS、GIS技术开展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监测、评价与制图在 “为发展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对干旱、 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的评价” 一文中 , 作者为了考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过去 10年 ( 1989 1999) 在人类活动较少的干旱、 半干旱区域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模式评价中的应用情况 , 在利比亚中北部苏尔特地区应用多光谱陆地卫星影像监测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2.2 农村与农业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分析在 “ 1940 1996

    31、年南非前非洲保护区农地利用实践的历史变化分析: 趋势与原因探讨” 一文中 , 作者分析了南非以前称作非洲人保护区的农村社区过去 7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 研究中运用了各种定性与定量方法 , 包括分析研究区图件、 档案、 深入采访土著居民以及一些间接途径等。2.3 城市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分析在 “大都市增长动力学: 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土地利用变化建模” 一文中 , 作者通过调查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城市增长 ,分析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的变化状况2.4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动力学在 “印度中央邦土地利用的时间动力学” 一文中 , 作者发现 , 中央邦休耕地的比例在经过一段时期下降之后又呈

    32、上升趋势。 作者对休耕地的空间范围也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从森林到多种作物阶段 , 土地利用变化最终以一种循环方式在倒退 , 且同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相对应。2.5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在 “津巴布韦古图地区土地利用及其环境影响” 一文中 , 作者利用卫星数据计算了标准差异植被指数 ( N DV Is) , 对不同所有权土地历年的 N DV Is进行相互比较。 发现公用土地与其他区域土地的 N DV Is值差异明显十二 季风环流及其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季风是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对流现象.亚洲地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其季风特征主要表现为存在两支主要的季风环流,即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和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并且它们的转换具有暴发性的突变过程,中间的过渡期实短.自然地理环境 包括1,气候:季风使我国副热带地区没有形成热带荒漠 而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2.河流,我国季风区的河流大多


    注意事项

    本文(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历年博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自然地理学.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