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云南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1讲 文言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

    • 资源ID:3108311       资源大小:93.63KB        全文页数:8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云南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1讲 文言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

    1、云南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1讲 文言文阅读复习习题第1讲文言文阅读(一)孔子语录论语3精题演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2)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YW:怨恨)(3)不亦君子乎君子(指有才德的人;YW:指道德修养高的人;SJ:道德高尚的人)(4)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YW:对自己的言行反省与检查;SJ:反省,检查自己)(5)为人谋而不忠乎谋(谋划)忠(竭尽自己的心力;YW:忠诚,尽心竭力)(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YW:诚实不欺,守信用)(2013普洱、2010曲靖)(7)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YW:

    2、有所成就)(8)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9)不逾矩逾矩(超过法度;SJ:超越规矩)(10)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YW:通“惘”,迷惑;SJ:同“惘”,迷惑而无所得)(11)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SJ:同“怠”,疲倦而无所得)(12)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爱,爱好;YW、SJ:喜爱)(14)饭疏食饮水疏食(粗粮;SJ:疏,粗粮)(15)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学习)(16)子在川上曰川(河流)(17)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18)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19)博学而

    3、笃志笃(坚定;YW:专一,心意不改变)(20)切问而近思切(恳切)(21)仁在其中矣仁(仁德;SJ:仁德,高尚的道德)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A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B可以为师矣 何以战C必有我师焉 不可亵玩焉D有朋自远方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解析】A项表转折,但是,却/表顺承,就,接着;C项于此,在其中/助词,无实义;D项从/在;只有B项中“以”均是介词,“凭借”的意思。3下列加点的“之”与“曲肱而枕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公将鼓之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解析】“曲肱而枕之”中的“之”在句中为助词,补充音节,可

    4、不译。A项“之”与例句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项“之”为代词,代指学问和事业;D项“之”为动词,译为“往,到去”,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013普洱)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

    5、停。(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5(2019云大实验中学名师预测)颜回身处“陋巷”时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颜回虽然身处“陋巷”,但却不曾改变他的兴趣,体现了他安于清贫、坚守志向的高尚品质。6学习与思考是什么关系?请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分析。学习和思考是辩证关系。如果我们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疑惑不解,只注重其中一点,都会学无所获。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7(2013普洱)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益处有: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

    6、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宽容对待他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8(2013普洱)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论语仍然获益匪浅。请结合文中有关学习态度方面的语句,谈谈你获得的启示。【示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提醒人们学习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我们周围一定存在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一定存在有缺点、有错误的人。我们要学习前者的长处,避免后者的短处。要培养学习别人的优点,并以别人的缺点作鉴戒的虚心好学精神。4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7、(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四)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

    8、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注释】善:善于,擅长。还(xun):通“旋”,转身。故:特意,故意。盍:何不。坐:通“座”。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温故而知新新:新的理解和体会(2)学而不思则罔 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3)王生不说 说:同“悦”,愉快(4)王生惊觉,谢曰 谢:认错,道歉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译文: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取别人的优点来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11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围绕“选择他人的优点

    9、并向其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回答即可。12【甲】【乙】两文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他们都认为善于思考并能择善而从的人才是“善学者”。启发:在我们求学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方法不正确,可能事倍功半。像【乙】文中那位好学而不得法的王生那样,即使背了再多的知识,学习方法不正确,也只能是一个两脚书柜而已。附【乙】文参考译文:王生喜爱学习,但没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对此感到)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

    10、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却不去思考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对李生的话不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取别人的优点来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人于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何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

    11、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作醒目的警戒。”(二)鱼我所欲也3精题演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二者不可得兼得兼(同时得到)(2)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YW、SJ:苟且取得,意思是为了生而不择手段)(3)死亦我所恶恶(讨厌,憎恨)(4)故患有所不辟也故(所以,因此)患(祸患,灾难)(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因此)(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是故(因此)(8)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9)蹴尔而与之蹴(踩踏;SJ:践踏)(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优厚的俸禄)(11)乞人不屑也不屑(认为

    12、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SJ: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12)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有什么益处)(13)妻妾之奉奉(侍奉)(14)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SJ:本来的思想,即“义”)(2015云南)2(2018昆明第三中学名师预测)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舍生而取义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皆以美于徐公C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D为宫室之美 不足为外人道也【解析】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C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D项为了/向;B项“于”都是介词,比。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13、义者也。译文:(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译文: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015云南,2012曲靖)译文:不仅仅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踩踏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015云南)译文: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

    14、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些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6)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文: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7)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这就叫作丧失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4(2015云南)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5(2015云南)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则会遭到人们的唾弃。6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

    15、有误的一项是(A)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解析】A项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7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

    16、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并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示例】南宋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敌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或举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例子)4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

    17、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师觉授孝子传曰:老莱子者,楚人也,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因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选自太平御览老莱子彩衣娱亲)【注释】师觉授:南朝人,著有孝子传。行年:经历的年岁,指当时的年龄。蒸蒸:这里指孝顺。这一句是同义反复。跌:失足摔倒。因:于是。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2)是

    18、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3)万钟于我何加焉加:益处(4)恐伤父母之心恐:恐怕9下面选项中与“因僵仆为婴儿啼”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B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D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解析】“因僵仆为婴儿啼”中的“为”和C项的“为”都是“动词,做”;A项的“为”是“为了,表目的”;B项的“为”是“被”;D项的“为”是“向”。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叫作丧失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2)至孝蒸蒸,常著斑斓之衣,为亲取饮。译文:(老莱子

    19、)非常孝顺,经常穿着色彩斑斓的衣服,为父母取送饮食。11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甲】文阐述的观点。见利忘义是由于丧失了人的本心。12概括【乙】文内容,谈谈你对文末“孺子之心”的理解。【乙】文讲述了老莱子彩衣娱亲孝顺父母的故事。“孺子之心”指的是子女孝敬父母、体贴父母、关注父母的感恩之心。附【乙】文参考译文:师觉授所著的孝子传中说:老莱子,是楚国人,年纪到了七十岁,父母都还健在。(老莱子)非常孝顺,经常穿着色彩斑斓的衣服,为父母取送饮食。进入大厅的时候,(他)失足跌倒,恐怕让父母见到伤心,于是便不动地躺在那里学婴儿啼哭。孔子说:父母老了以后,平常说话就不要提到“老”字,因为这会伤到父母的心。像老莱

    20、子这样,可以算是没有失去孺子之心啊。(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SJ: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精题演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2)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是(这)(4)必先苦其心志心志(思想,志气)(5)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6)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7)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常)(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困惑,忧愁)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表现)色(脸色,表情)(10)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则(连词,如果)(2011曲靖)法家(守法度的大臣)(11

    2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敌(匹敌、相当)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B)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B人恒过 国恒亡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公问其故D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解析】A项介词,从/介词,在;C项因此/缘故;D项违背/通“弼”,辅佐;B项都是“经常,常常”的意思。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舜发于畎亩之中。(2013大理)译文: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译文: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降临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心志苦恼,使他的筋骨劳累。(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011曲靖)译文:用这些

    22、方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017昆明)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心事)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011曲靖)译文:这样以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选用文中的句子回答)5文章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作用?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是为了举实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

    23、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也从正面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先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进一步论理奠定了坚实基础。6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意思对即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衰亡(意思对即可)。7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从下面的句子中得到的启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示例】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有顽强的毅力、坚韧的性格,通过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努力磨砺自己,增长自己的才干。8依据

    24、本文阐述的观点,结合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忧患意识”的理解。材料一: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材料二: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悠闲自在,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示例】国家、个人,乃至动物,如果缺少了忧患意识和在忧患中坚持与奋起的决心,都将走向衰败。4比较阅读【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

    25、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上:指唐

    26、太宗。守成:保持成就。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忽:不注意,不重视。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行拂乱其所为乱:扰乱(2)发于声 发:显露、流露(3)创业与守成孰难 孰:哪一个(4)征与吾共安天下 安:使安定,管理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译文:但是创业的艰难(时期),已经过去了。11【甲】文第二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试对此做简要说明。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1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

    27、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附【乙】文参考译文:唐太宗问左右大臣说:“创业与保持现有的成就哪一个更难?”房玄龄说:“开创新朝代的初期,与群雄一起用武力争斗,然后使他们臣服,是创业难。”魏征回答说:“历代帝王,没有哪一个不是在艰难时得到权力,而在安逸时失去权力的,(所以)保持成就难。”太宗说:“房玄龄和我共同夺取天下,出生入死,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和我共同使天下安定,常常害怕骄奢从富贵中生成,祸乱从疏忽中生成,所以知道守成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时期),已经过去了,眼下守成的困难,才是各位大臣必须

    28、谨慎对待的。”(四)曹刿论战3精题演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齐师伐我师(军队)伐(进攻)(2)肉食者谋之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谋(谋划)(3)乃入见乃(于是,就)(4)衣食所安安(指安身)(5)弗敢专也弗(不)专(独自享有)(6)对曰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7)虽不能察察(明察)(8)必以情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9)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2013曲靖)(10)战则请从从(跟随)(11)齐师败绩败绩(大败)(12)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13)下视其辙辙(车轮碾出的痕迹)(14)遂逐齐师遂(于是,就)逐(追赶,追击)(15)既克既(已经)(

    29、16)一鼓作气作(鼓起)(17)彼竭我盈竭(士气)枯竭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18)难测也测(推测,估计)(19)惧有伏焉伏(埋伏)(20)望其旗靡靡(倒下)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B衣食所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C小惠未遍 大王加惠D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解析】A项类/嘱托;B项安身/怎么;D项讨伐,攻打/砍,砍伐;C项都是“恩惠”的意思。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何以战 以伤先帝之明B再而衰,三而竭 学而时习之C公将鼓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公问其故 其真无马邪【解析】A项介词,凭、靠/连词,表结果,以致;C项音节助词,无实

    30、义/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D项代词,代作战取胜这件事/表示加强诘问语气。B项中的两个“而”均为连词,表顺承。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010昭通)译文: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文: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3)何以战?译文:凭借什么作战?(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2010玉溪)译文:(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您去。(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文:(他)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6)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010楚雄、红河)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已经枯竭了。(7)彼竭我盈,故克之。(2010昭通)译文: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8)


    注意事项

    本文(云南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1讲 文言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