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艺术欣赏.docx

    • 资源ID:303960       资源大小:21.25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艺术欣赏.docx

    1、艺术欣赏艺术欣赏在艺术创作的领域,个体生命的投入非常深,因此,艺术创作常常被形容为一种类似生产婴儿的过程。中国清代的伟大文学作品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生命最后十年呕心沥血的创作;俄国19世纪伟大的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以最后十年的生命,投入于他最后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两部伟大的小说,都没有完成,但似乎丝毫不影响它们在人类文学史上长远广大的影响。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已经是家业颓败、穷困潦倒,他对自己一生的回顾,有极深的眷恋、感叹,他形容这本书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好的艺术创作往往是创作者个人执著的痴迷。“痴”这个字,在中国艺术中常常被用到,用来形容艺术创作中最动人

    2、、最不可解,执著而又专注,以至浑然忘我的那种情境。“痴”在一般世俗的意义上,并不是一个有正面意义的字。从字形上来看,“痴”是“广”的部首,合起来,是“理知”的“病”。我们一般说“白痴”,大约也特别指智能上的某种障碍。但是,在中国,许多艺术创作者喜欢“痴”这个字,也有许多艺术的欣赏者,把“痴”当成欣赏艺术的最高情境,我们在一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听某一个人形容自己阅读小说、看电影、欣赏舞蹈或听音乐,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中国古代与“痴”有关的两个艺术家,一个是晋代的顾恺之,一个是元代的黄公望。顾恺之几乎是中国最早被著录的绘画创作者之一。他的女史箴图现在收藏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是中国早期的绘画杰作

    3、之一。顾皑之也以三国时曹植著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题材画成了美丽的故事画,以后历代都有临摹,是绘画史上的名作。曹植的洛神赋据说是描写他一段隐秘不可告人的恋爱,曹植在爱情的失望与感伤中回家,路过洛水,神思恍惚,看到有一美丽的女子在水面云端飘飞,旁边的人告诉他那就是洛水之神窃纪。曹植因此写下了动人的洛神赋,是中国非常早的一篇专门描写女子美丽形貌的文章。这样美丽的传说,加上文字的优美,当然激发了画家顾皑之用绘画表现的渴望。年代太久远了,顾恺之的洛神赋原作已经失传,但是依据宋代的摹本,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顾恺之塑造的“洛神”容貌举止细腻,衣带裙据飘飞,的确是凌波微步、仪态万千的女神。历史上赞美顾悄之,说他

    4、“画绝、才绝、痴绝”。“绝”有“登峰造极”的意思,表示顾俏之绘画、比的“一绝”。才能都到了无人可我们对“画绝”“才绝”,都比较容易了解。在绘画、才学方面的努力,达到一种无人可比的登峰造极之境,使人鼓掌喝彩。但是,怎么解释“痴绝”呢?“痴”如果是一种“理知”的病变,为什么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两方面都如此被特别看重呢?元代的大画家黄公望,以“大痴”作为他画画的名号。不但要“痴”,而且要“大痴”,似乎也继承了顾恺之以下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正如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感慨:“都云作者痴。”“痴”是一种状态,是在艺术创作的领域,创作者完全忘掉现实的理知,像一个疯傻的痴呆者一样,一心专注于别人无法了解的领域

    5、的一种执著和沉迷。曹雪芹的痴,顾恺之的痴,黄公望的痴,都是经由艺术创作,把自己的生命提高到了一股理知以上的层次。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大多在追求“理知”。从小到大,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考试,也都在测验、培养我们“理知”的能力。一个是非题。训练我们判断“是”与“非”;一个选择题,训练我们辨别的能力。这种理知、分析、判断的能力当然对我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人是不是只需要理知、思维、判断?用一生的时间,培养了判断是非与选择的能力,生命就没有了介于是非之间、难以选择判断的时刻?当然不是。是不是说明我们的我们的生命,其实充满了各种复杂的矛盾。我们理知所能了解的部分,在整个宇宙中,其实微乎其微。真正的理知

    6、,到了深邃之处,也可能不是是非与选择。甚至,没有解答,只是一种近于“痴”的专注与执著而已。我们其实对“死亡”一无所知。科学上对“死亡”的界定,是心脏停止,是呼吸停止,是脑波停止,也都还有争论;而在广阔的哲学或宗教的领域,“死亡”更是不断被不同的理论所拴释。庄子曾经怀疑过简化的是非二分法。他说:“此亦一是非,被亦一是习F。”这种对于是非理知的质疑,为中国保留了一个个人继续执迷、探索、思考的过程。艺术创作中的“痴”,艺术欣赏中的“痴”,都非常像这种执迷、探索、思考,却又不断进人新的困惑的处境。艺术创作者呕心沥血,在创作的过程中,是一种“痴”;艺术欣赏者,在作品中陶醉痴迷,如醉如痴,也是一种“痴”。

    7、前者比较辛苦,后者则是分担前者的伤痛与喜悦,也同时释放了自己的忧伤与喜悦。因此,“如醉如痴”的确是欣赏艺术的一种情感,也是一种健康的态度。“醉”和“痴”都有一点逃开理知的暗示。我们平常的现实生活中,“理知”的运用太多了,我们总是用太过目的性的方式看待生活,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一切都从现实的利益考虑,一切都斤斤计较。但是,当我们微“醉”和微“痴”的时候,我们会忽然发现生命除了现实之外,还有其他海阔天空的领域,我们借着艺术欣赏上的“醉”和“痴”,把自己从狭窄的理知世界中解放出来,得到一种自由,得到另一种对生命不同的爱与享受。因此,艺术的欣赏,虽然不同于艺术创作,没有那种整个生命投人其中的呕心沥血

    8、的辛苦,但是艺术欣赏本身,也一定是个人生命经验一次难得的释放。我们是否曾经被一首诗感动,到了眼热心酸的地步呢?唐代的李商隐写他自己的爱情,写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或许都心中一惊。我们小时候也许养过蚕,看到春天的蚕,不断吐丝,把自己缠绕起来,那吐丝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生命死亡的过程,然而,它那么专注,那么执著于完成一个茧;蜡烛也是我们熟悉的经验,蜡烛一燃烧,放出了光亮,也同时是它毁灭自己的过程。李商隐这首诗,一般被认为是一首恋爱的诗,但是,好的艺术作品,经历一千年,与千千万万人分享它的忧伤与喜悦,通常都不会狭窄到只是很个人的恋爱。或者说,李商隐是借着自己对爱情的执著痴迷,分

    9、享了春蚕与蜡炬的生命的庄严,又借着春蚕与蜡炬,和我们分享了生命不可言说的美丽与辛酸的情境。在这首诗的欣赏中,我们可以借由李商隐的生平传记,经由唐代社会的一些资料,经由一些有关诗的典故或格律的知识,来增加我们欣赏的信心。但是,我们已经在前面讨论过,艺术欣赏是对我们理知层次的一种提高,伎我们从单一狭窄的理知思维中解放出来。因此,真正使我们进入艺术欣赏核心的,永远是艺术作品本身。分析性的资料或许有佐助的好处,但绝不能代替艺术欣赏经验本身。李商隐的生卒年代、李商隐的出生地、李商隐做过什么官、哪一年中进士,这些是属于理知范围的资料,我们在其他课程中,都可能有机会得知。这种理知的训练也比较容易用考试来测验

    10、一个人的用功程度。例如:李商隐生于哪一年,可以设计成是非题,或选择题,答案也只有一个。但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好像一下于说出J我们自己的心事,使我们经验到生命中那种自负而辛酸的记忆,使我们仿佛感觉到一种至死无悔的爱的执著,使我们一刹那经验到宇宙间一种生命本质的庄严,使我们有了生命的慨叹、观照,使我们对这似乎又可爱又可怜的生命有了一点点领悟,这些,远远超出一般是非题与选择题的判断,也远远超出理知的范畴,是我们与自己、与历史、与直古宇宙的对话,没有人可以测验,也没有人可以判断。艺术欣赏的态度,其实是一种专注。我们在聆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感觉到一种层层的阻碍,而生命在阻碍中前行

    11、,一次一次地仆倒,一次一次地沮丧与绝望,而最后,不知道是不是通过了一切的阻碍,只是感觉到阻碍已不再成为压力,因为生命的前行找到了自己的意义,可以昂首挺胸,可以高声欢唱,可以站起来迎向巨大的光明。我们专注地进入声音的领域,声音会告诉我们有关贝多芬的种种:和我们一样,和大部分的生命一样,他,有过梦想,有过渴望,有过梦想的破灭,有过致死的沮丧与悲痛,然而,他也和我们一样,要穿过那黑暗、幽邃、阴郁的通道,努力攀爬到光明的顶峰。在贝多芬的乐曲中使自己热泪盈眶吧!也许从来没有一种课程,使我们知道“热泪盈眶”的意义。生命,只有在触到自我最深的底层时,才可能热泪盈眶。而一切对生命的理解与信仰,都要从“热泪盈眶

    12、”开始。“热泪盈眶”中,没有绝对的是非,没有选择的武断,“热泪盈眶”是因为我们知道生命艰难,我们愿意向艰难中挣扎的生命致敬,我们不去判断生命的是非,我们只是致敬,致敬不只是理知,也是一种信仰。艺术的欣赏也正是一种对生命宽容的学习。一般来说,人在现实中,常常有从个人利益出发的喜恶爱恨。但是,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往往可以把这种太过个人的利益抽离,使我们的喜恶爱恨可以扩大,也可以提升。例如,我们阅读小说时,小说中的人物,有时候会很近似现实中的人物,而小说中的人物,又不完全是我们现实中的人物。这种艺术上的若即若离,使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得以与现实保持一种游离关系,也保持一定的距离来观察现实,对现实的喜恶

    13、爱恨就不会那么胶着,相对有了可以净化和沉淀的机会。越伟大的文学,越伟大的艺术,越有能力使人对现实进行持续不断的思考与反省,也往往使一件好的文学或艺术作品使人看了又看,听了又听,似乎永远可以获得启发与满足。红楼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许多人都反复阅读着这部小说,而且都有共同的一种奇异经验,就是:不同的年龄读红楼梦,会有不同领悟和启发。一般来说,一部小说,如果只是一个故事,阅读完之后,知道了故事情节,就不会想读第二次。是什么因素使人想一再阅读红楼梦?为什么在每次阅读中会得到不同的经验呢?我们大概逐渐会发现:文学艺术上的阅读,不只是在阅读作品,其实也有一部分在阅读自己。艺术欣赏的过程,不只是欣赏艺术作

    14、品,也同时是在学会以宽容之心欣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红楼梦提供了许多人物的典型,贾宝玉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他摇摆于薛宝钗和林留玉之间的爱情成为全书的主轴。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他们彼此眷恋、向往,爱恨纠缠,使我们想到自己年少时的种种。随着全书的发展,我们也仿佛经历着一次青春的爱恨,只是,随着年龄的不同,对爱根的看法也可能很不一样,年少时执著缠绵的恋爱,很可能在中年以后,会变成一种淡然一笑的自嘲。因此,曹雪芹不只提供了他的爱情,其实也伎读者在他的世界中经历了每一个人自己的成长与变迁。好的文学与艺术一定会留很多的余裕与空白给欣赏者自己去避游。文学与艺术,借着“欣赏”这样的心情,跨越了创作者与阅读者,跨

    15、越了时间与空间,使我们觉得文学与艺术中的事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事,可以与古人对话,也可以与不同族群、不同文化领域的人对话。因此,我们说,艺术欣赏是学习宽容。红楼梦中也有心机狡诈的人,如王熙风,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子,却非常好强,喜欢表现自己的能力。她与尤二姐争风吃醋,便设计害死了尤二姐,我们初读这段,大概都会觉得王熙风狠毒,但是,作者还是很心平气和地写王熙风其他的事:她年纪轻轻,一个人掌管几百口人的大家族,处事非常果断明快,又很像一个自主能力强的现代女性。曹雪芹在小说中不让我们立刻觉得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红楼梦的每一个人物似乎都有可爱之处,又都有可怜之处。好的文学与艺术让我们学会用更全面的方式去“欣

    16、赏”一个人,而不是用片面的成见去判断一个人。我们在现实中,一定也常常碰到自己喜欢的人或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人,做同学或做同事,朝夕相处,大概是很痛苦的事。因为我们已经有了成见,有对他人“不喜欢”的判断。如果有机会用欣赏小说中人物的方式去观察这个自己“不喜欢”的人,你可能会发现好的小说不会单方面只写坏人的坏,或好人的好,因此,我们就需要一种全面周全的观察,也慢慢会发现,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一个人大多受周遭环境的影响,形成某种特性,小说或艺术,都是要处理这种特性,也就必然要抛弃成见,逐渐养成对人的“欣赏”,而不是“判断”。因此,我们可以说,怀有艺术欣赏的心情去看人生,是一种有福气的生命。

    17、因为“欣赏”是一种包容,一种宽恕,一种同情与悲悯,也是一种真正的爱。在现实社会中,看到妓女,我们可能会咳之以鼻,觉得是败坏道德的人。这个妓女若是犯了罪,被人判定是谋杀亲夫,被押解到法院审判,我们大约也会不加怀疑地判断这是一个“坏”人吧。中国传统戏剧中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出戏叫玉堂春,描写一个叫苏三的妓女,被进京赶考的书生王金龙爱上,在妓院中欢度一段时光,钱花完了,王金龙被赶出妓院,潦倒街头;苏三便偷偷拿了钱给王金龙,鼓励他去参加考试。王金龙赴考,中了状元;苏三却被妓院卖给一个性沈的商人为圭,被大妻陷害,下毒调杀了沈氏,苏三便被诬告为下毒的人,从此下狱,受尽苦刑。她从洪洞县被押解进省城受审的一段,叫

    18、做“苏三起解”,是许多人爱看的一段。通过戏剧的欣赏,我们忽然觉得苏三不再是我们成见中的“妓女”或“罪犯”,她和我们一样,有爱情的渴望,有对人的深情,她到了下狱受苦,仍念念不忘曾经信誓旦旦的王金龙,惦记着他的安危,希望有他的讯息。艺术的欣赏,一步一步,使我们学会了宽容,学会了以更全面的方式观照生命,使冰冷残酷的现实中多了一些温暖的深情。一片风景或一个人,被一个画家处理成一张画,就不只是一种现实,也同时加入了作者对风景或人的信仰与爱。我们透过画去看一片风景或一个人,也是在经验这风景与人所透露出的信仰与爱。我们在看一张画时,常常会忍不住赞美说:“画得真好,像真的一样。”我们在欣赏一个人的时候,也常常会忍不住赞美说:“真美,像画儿一样。”艺术使我们懂得“欣赏”真实的人生,“艺术”与“人生”本来就是一体的两面。欣赏人生,使人生变成艺术;欣赏艺术,使我们更懂得宽容人生。生命中有现实的苦闷、污秽、残酷、不幸,那么,到艺术甲云职烁自己,去看画、听音乐、读诗、读小说、看戏剧或电影,让我们在苦闷中看到舒畅,在污秽中看到明净清洁,在残酷中看到温暖仁慈,在不幸中期待一切的圆满幸福。艺术,在某一个意义上,非常像宗教,懂得欣赏艺术,懂得向美致敬,也就懂得了宽容、悲悯与赎罪。选自艺术概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蒋勋,艺术史家、诗人艺术欣赏


    注意事项

    本文(艺术欣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