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3038268       资源大小:40.06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1、线装书代指古籍。它是我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中最进步的一种。其实,它只是对包背装的改进。题目二:目录的意义及作用 1.提要钩玄,治学涉径目录的“类例既合,学术自明”,便可藉此“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司得读书治学门径,少走弯路。可见,目录,特别是一些著名学者编写的解题目录、举要目录,可以担负指导读者阅读的任务,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目录可帮助读者挑选自己需要阅览的书籍,解决如何读书,先后缓急的问题。对于读书治学确有释疑指径、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目录学是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2.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章学诚有部名著校雠通义,把校雠之学的崇高境界论述得最为充分。他所说的校雠之学大约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目录之

    2、学。夫目录学分类之目的,正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同类之书,所以须按时代排列者,正欲“考镜源流”。编目之法,所以详列各书梗概者,正欲“辨章学术”。(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程千帆先生所谓:“研究古典文学的人,连师石山房丛书、四库提要都不读,是不知道如何开步走的。”(詹詹录) 3.鉴别旧刊,校雠异同古典目录著录的各种图书,多按经史子集等分类体系依时序编排,经常翻检目录书,可以熟悉其编排体例,用起来便得心应手,即可查到自己需要的有关图书文献,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节省劳动,提高功效。有利于很快就了解诗集名称、卷数、版本、作者简历、诗的特色及影响,以及注本等各种情况。若要研究作者,还可据此再读唐书

    3、文艺传本传,若要研究其诗,则可据此再读诗集本书。4.纲纪群籍,簿录甲乙题性目录除著录书名、作者、卷数、存佚之外,还要说明书的内容旨意、作者生平、学术源流、版本优劣,以及考订篇章次第、文字舛讹等。以目录研究图书状况,余嘉锡先生在目录学发微一书中,总结得尤为详尽具体:一曰,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二曰,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三曰,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四曰,因目录访术阙佚;五曰,因目录考亡佚之书;六曰,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题目三:目录的结构一、古书作者汉代以前,古代文献,一般不题撰人。如诗经的作者似可从诗序中考知,然而对于诗序的作者,历来就众说纷纭,或孔子、或

    4、子夏、或卫宏、或国史等,其本身都很难确信,以此为凭,更难考知。先秦诸子,题为某子,也所不是他本人亲手所著,实为其后人、弟子、宾客所撰定。汉魏文人著作,也不自题姓名。如著名的古诗十九首就未标注姓名,作者是谁,历来说法不一。魏、晋时期,文献自署撰人,即标明作者姓名。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社会风尚、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的不同,一些古书经后人编纂、增删、修订、注释,作者在署名方式上也不完全相同。大体有以下一些情况:1.标出作者姓名、字号、时代、籍贯、官职、封爵、谥号东汉蔡邕的蔡中郎集,题为“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汉”为时代,“左中郎将”即官职,“蔡邕”是姓名,“伯喈”乃蔡邕的字。三国魏时曹植的曹子

    5、建集,题为“魏陈思王曹植撰”。“魏”为时代,“陈”是封地,“陈王”乃封爵名,“思”即谥号。2.标出作者和注释者的姓名、时代、学衔、官职及其著作方式史记,卷端题署“汉太史令司马迁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骃集解,唐国事博士弘文殿学士司马贞索隐,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表明作者是司马迁,注释者是裴骃、司马贞、张守节;“汉、唐、宋”为他们分别所处的时代;“太史令”、“中郎外兵曹参军”、“国学博士、弘文殿学士”等,分别是他们的官职、学衔;“撰”、“集解”、“索隐”、“正义”是他们参与的著作方式。3.标出著作的主修、纂修、协理者及其官职清代重修岳飞的岳忠武王文集,卷端题署“护理河南巡抚等处承宣布政司

    6、布政使兼理河南何谓署,河南布政使河南等处提刑按察使杨景素鉴定,彰德府知府黄邦宁纂修,汤阴知县李林校阅”。此书作者是岳飞,编纂者是黄邦宁,其它都属挂名。“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知府”、“知县”都是他们的官职。4.古代小说、话本、杂剧等,不用真名而另起别名如英烈传就未署作者名;石点头署名“天然痴叟”,金瓶梅词话署名“兰陵笑笑生”等,有些别名已难以查考出作者的真实姓名以及他们的生平情况。二、书名1.古书多无书名古人著书,或叙事抒情,或论辩说理,都是动情于中,而形于言,往往是先写作而后命题,并不是先命题而后写作。古代文献,特别是先秦以前的书籍,一般都不题书名。有些书名,多属后人追题。顾炎武

    7、日知录:“古人之诗,有诗而后有题;今人之诗,有题而后有诗。有诗而后有题者,其诗本乎情;有题而后有诗者,其诗徇乎物。”如:诗经本无书名,后人收集整理时名为诗,后来才被称为诗经。韩非的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都是单篇别行,汉书艺文志后将其汇集著录,称为韩子,直到宋代才称为韩非子。2.关于古书的命名 以著作开头二字为书名者 王国维在观堂集林卷五中所说:“诗、书及周秦诸子,大抵以二字名篇,此古代书名之通例,字书亦然。”他这里所指的字书,即仓颉、爰历、博学、凡将、急就诸篇。如急就篇的首句,便是“急就奇觚与从异”可以印证。 以作者姓氏或称号为书名者 作者本名的,如骆宾王文集、孟浩然集; 字号别名

    8、的,如李义山集,唐李商隐字义山; 斋舍名的,如玉茗堂全集,明汤显祖爱有玉茗堂; 官衔的,如阮步兵集,三国魏阮籍曾住步兵校尉; 封号的,如诚意伯集,明刘荃曾封诚意伯; 谥号的,如范文正公全集,北宋范仲淹谥号文正; 籍贯的,如宛陵集,宋梅尧臣为宛陵人,宛陵即安徽宣城; 居住地的,如甫里集,唐陆龟蒙曾在松江甫里居住过; 别墅的,如樊川文集,唐杜牧在樊川有别墅; 编书年代的,如白氏长庆集,唐白居易此书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编纂。以概括内容命名者如春秋时鲁国史书称春秋,就是一年四季的春秋来概括一年。尔雅书名:“尔雅所以训释五经,辨章异同,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贤而不惑者也,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取而取正也”

    9、。(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以寓意命名者 韩非的五蠹孤愤说难等篇屈原离骚:“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馅之避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三、篇章古书篇题列于正文之后例如荀子书中的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篇赋,每一篇的末尾是: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礼。夫是之谓君子之知。知。广大精神,请归之云。云。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蚕。既以缝表,又以连理,夫是之谓箴理。箴。楚辞里的九歌、七谏、九怀、九叹、九思等,其篇名也都写在各篇之末。就是今天能够见到的宋本说文解字系传、玉篇、汗简,也都是目录在正文之后。至于何时将目录移置卷首,已难确

    10、考,大概是雕版印刷术盛行以后的事,书籍应用日广,目录置于全书之末,翻检不便,也就会很自然地发生这样的变化。卢文弨在钟山札记中说:“史记、汉书,书前之有目录,自有版本以来即有之,为便于检阅耳。然于二史之本旨,所失多矣。夫太史公自序,即史记之目录也;班固叙传,即汉书之目录也。乃后人以其难于寻求,而复为之条例以系于首,”而现在的情况是,有些人不懂古书篇章题目列在各篇之末的体例,甚至把篇末的题目误作衍文而一笔删去,造成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题目四: 目录的分类及沿革 文献目录的分类起源 我国古典目录分类大体经历了六分、四分、七分、四分等几个阶段,这里主要就六分与四分即七略和四部的分合变迁作简要介绍。(一

    11、)七略的六分法 (汉)七略分类法的基本结构 全书七部分,包括总序(辑略)和六大类(六略),每类都有大序;六大类又分出三十八小类(种),其中三十三类有小序,“诗赋略”中五小类无序。小类下又有家(603家),家下列书13219卷。所有序皆收于“辑略”中,用于叙述学术源流。这种为每一类撰写小序的目录体例,为七略首创。全书虽分为七部分,但“辑略”是叙述学术源流的,所以实际登录书名的门类,只有六略。班固作汉书艺文志,门类条例,完全依照七略。七略类目体系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

    12、属、荀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七略分类法的主要特点 1.将“六艺略”列于首位 2.“诸子略”分诸子学派为九家,儒家为首3.“诗赋略”为有韵之文 4.“兵书略”中,兵权谋主讲战略,兼三小类5.“数术略”杂有大量迷信内容 6.“方技略”中,医经类收医药原理方面书籍 章学诚认为七略类目划分基本思想是:七略以兵书、方技、数术为三部,列于诸子之外者,诸子立言以明道,兵书、方技、数术皆守法以传艺,虚理实事,义不同科故也。至四部而皆列子类矣。”诸子为“明道”之“虚理”,兵书、方技、数术皆为“传艺

    13、”之“实事”。七略的分类方法 1.依据学术性质; 2.同类书籍约略依时代先后为次; 3.书少不成一类者附入性质相近之类; 4.学术性质相同者再依思想的派别或体裁的歧异分类; 5.一书可入二类者,互见于二类; 6.一书中有一篇可入他类者,得裁篇别出; 7.摘抄叙录纲要; 8.但列书目而无篇目等等。七略类目划分存在问题诸子略以思想系统分;六艺略以古书对象分;诗赋略以体裁分;兵书略以作用分;数术略以职业分;方技略则以体裁作用分。所用标准,很不一致。另外,个别分类之间,也有重叠或割裂现象。虽有小疵,但无伤于大体 汉书艺文志 汉班固撰。简称“汉志”,一卷。汉书艺文志为汉书十志之一,专记西汉一代藏书之盛。

    14、其所著录之书分为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一、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二、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家、小说;三、诗赋略:屈原等、陆贾等、孙卿等、杂赋、歌诗;四、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五、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汉志分类的改进1.更新体例 将七略中的辑略加以分解移易,置总序于六略之前,分置大序、小序于六略与各类书目之后,将各类图书与有关论述更紧密结合起来,使书目更加明了清晰,读者也可免省反复检寻之劳。2.变更著录 对所著录的图书内容及其类别,一一详加考

    15、核,凡七略中归类不当、著录重复之处皆进行适当合并或改移。如司马法原属“兵书略兵权谋类”,则改归“六艺略礼类”;伊尹、太公、管子、蒯通、孙卿子等原既入“诸子略”,又入“兵书略”,则全部移归“诸子略”。3.简化叙录 对七略的叙录,进行了简化、修改与补充,并均以本注形式附于各书之下。本注内容广泛,文字精要。或注明“有列传”,提示读者可将“艺文志”与史传结合起来参阅;或注明同一图书近本篇目与七略著录篇目的不同,如“六艺略论语类”有“论语古二十一篇”,本注云:“出孔子壁中,两子张。”又“齐论语二十二篇”,本注云:“多问王、知道。”或注明图书缺佚、真伪情况,确定图书价值;或注明图书内容性质;或注明图书作者

    16、;或注明附录等等。4.补充著录 对七略未收的图书,尽量加以补录。如补入西汉末年杜林、扬雄、刘向等人的著作,使汉志“首尾洽通”,真正成为纪录从上古到西汉图书的完整目录,便于了解文化史、学术史的发展变化。汉志开创了正史艺文志即史志目录新体例 (二)荀勖(x )中经新簿的四分法中经新簿又称晋中经簿按照隋书经籍志序的记载,荀勖中经新簿类目如下:甲部:六艺、小学 乙部: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以上共收四部书1885种,20935卷。新簿对于七略的承袭与创新 甲部,相当于七略中六艺略,即后世经部。尊儒家经典为首从汉至清一直未有改变。

    17、乙部,合七略诸子略、兵书略、术数(含方技)略为一部,即后世子部。 丙部,首次将史书从七略之六艺略春秋类析出单列一部,即后世史部。 丁部,相当于七略诗赋略,即后世集部。中经新簿是见于史实记载的采用四部分类法的首部目录。新簿记录图书的存、亡,也为目录书的著录开创先例。新簿在分类和解题上的不足 皇览为我国最早类书,而非史书。汲冢书是晋代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一说魏安厘王)墓发现的一批竹简,为经史等方面典籍。将皇览列入史类性质的丙部,汲冢书列入文学类性质的丁部,大概是由于当时史学和文学类书籍尚少,为达到四部书籍大体平衡所为。新簿没能继承刘向撰写叙录的传统,对图书的内容和特点,少有论辩。新簿甲、乙、

    18、丙、丁内容相当于后来的经、史、子、集,但次序上稍有不同。而后者次序直到东晋李充编晋元帝四部书目时才基本确立,后一直被沿用。李充所编目录,当时现存图书只有三千零十四卷,限于数量,“遂总没众篇之名,但以甲乙为次。”即只有四部,不立各书的类名。不过,他开始确立四部顺序,在我国图书目录发展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三)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的七分法及新旧分类法的更替 自东晋李充之后,四部分类法在南北朝至隋,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政府藏书目录都使用四部分类法,如南北朝时殷淳大四部目;谢灵运宋元嘉八年秘阁四部目录;王亮、谢胐(fi )四部书目;王俭元徽元年四部书目等。七志和七录在四部分类法逐步占据统治地位但尚不完善

    19、的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些效法七略的分类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王俭七志和阮孝绪七录王俭是南朝宋秘书丞,元徽元年(473)编成政府藏书目录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后来,“俭又依别录之体,撰为七志。七志对七略分类体系的修改 1.类名改动。改六艺为经典,改诗赋为文翰,改兵数为军书,改数术为阴阳,改方技为术艺;2.别立图谱一志。3.附道经、佛经于后。七录分类体系阮孝绪,南朝齐梁间目录学家。他收集宋、齐以来各家目录,并校以官修目录,编成七录。七录早已亡佚,但其序、目录、引用书目存于广弘明集中。其分类体系包括内篇五录(经典、纪传、子兵、文集和术技)和外篇二录(佛法、仙道),共分为七大类、五十五小类,著录图书6288

    20、种,44526卷。通过七录序,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斟酌王(俭)、刘(歆)”,对于前人成果的继承和革新。(四)隋书经籍志与四分法的发展隋书经籍志分经、史、子、集4部40类,收录存书3127部,36708卷;佚书1064部,12759卷,总计著录四部书籍4191部,49467卷。另附道经4类、佛经11类,仅据道佛专目,“录其大纲,附于四部之末”,不列具体书目。经籍志继承了荀勖、李充以来四部分类法的体系构建框架,但较之前者,至少在两个方面更为完善。其一,前者四部仅以甲、乙、丙、丁为序,无正式类名,隋书经籍志将甲、乙、丙、丁四部命名为经、史、子、集,更为明确和清晰;其二,前者在四部之下多无小类,造成“四

    21、部悬立”(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分类篇),隋书经籍志则在细目的厘定上充分吸收了七略系统之分类法,特别是阮孝绪七录的精髓。经籍志受七录影响很大 经籍志的分类体系经部: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小学 特点:其经部十小类中,直接沿用了七略“六艺略”之九小类,只是顺序有所不同。新增所谓解经的“纬书”一类。理由是:虽然谶纬之书“文辞浅俗,颠倒舛谬,不类圣人之旨,相传疑世人造为之后,或者又加点窜,非其实录”,“仍录其见存,列于六经之下,以备异说”。史部: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与七录继承关系明显,实际上就是将七录“纪传录”略加改动而成,

    22、其十三小类中,“删鬼神而增杂史,析注历为古史、起居注”,其余小类或者沿用类名,如旧事、职官,或者将类名略加改动,如国史改作正史、伪史改作霸史等。子部: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合汉书艺文志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之略而成;也是将七录“子兵录”、“术技录”合并而成,只是“删杂艺,并卜筮、杂占、形法入五行,合医经、经方为医方”。集部:楚辞、别集、总集 与汉书艺文志相比,其集部三类是新增的,也沿用了七录之“文集录”,只是并杂文入总集。附道经:经戒、饵服、房中、符录 附佛经: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经籍志取七略系

    23、统分类法之长,补四部分类法之短,确立了四部分类法在我国古代书目分类史上的正统地位。完成了我国古代书目分类史上七略分类法向四部分类法的转变,其实质是:新立史部;将兵书、数术、方技并入子部;将佛、道二类附于分类体系之后。在后来的四分法目录中,佛、道二类或并入子部之道家;或附于子部之后。汉书艺文志是我国上古时期典籍基本状况的缩影,隋书经籍志则是我国中古时期典籍基本状况的缩影。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第二部现存完整的古典综合性图书目录。自隋书经籍志出现,四部分类基本定型。此后一些史书的经籍志、艺文志都采用四部分类法,直到近代。(五)唐代四部书目分类法 1.群书四部录 开元七年至开元九年(719721

    24、年)历时三年完成,有序、解题,共二百卷,序例一卷,共著录图书二千六百五十五部,四万八千一百六十九卷。它是继七略以后,宋代以前唯一的一部官修解题目录,不论在著录典籍的数量,分类的科学、系统,还是提要的准确、深刻诸方面都有所提高。2.旧唐书经籍志基本沿袭了隋书经籍志的做法,略作更改 。3.新唐书艺文志欧阳修撰,增补了很多唐人著述,虽不能全面反映唐一代的藏书,但却开补史艺文志的先河,功绩不容磨灭。(六)宋代四部书目分类法 1.崇文总目 宋代官修书目,王尧臣等编撰,书名御赐。成书于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至庆历元年(1041)年,历时7年,计六十六卷,叙录一卷,著录馆阁现存书籍3445部,30669

    25、卷。部类后有小序,书目后有解题(亦称为“释”)。其分类因袭旧唐书经籍志,略有改动。2.遂初堂书目为我国现存南宋私人藏书目录之一。作者尤袤,字延之,无锡人,南宋孝宗时官至礼部尚书。 遂初堂书目间或简略记载一书的数个版本,是尤袤就其所藏书籍撰修的目录,特点是略记各书的版本,为后世开辟了注重版本的风气。3.郡斋读书志 郡斋读书志体例仿照崇文总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十五类,四卷。全书有总序,经史子集四部各有大序,二十五个小类有小序。每种书均有解题。这是我国第一部有解题的私家藏书目录。4.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私人藏书目录,它与宋代另一部私人藏书目录郡斋读书志齐名,在

    26、我国目录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直斋书录解题的主要价值在于解题。“解题”也就是提要。它介绍作者生平,撮举每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对于我们读书,辨别学术源流有指导门径的作用。解题目录发端于汉代,到宋代已经趋于成熟。(七)元代四部书目分类法 文献通考 马端临撰写的一部私家书目。撰写历时20余年,计348卷,是在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政书唐代杜佑通典的基础上扩展编辑而成的。经籍考为文献通考当中的第19考,凡76卷,是全书24考中卷数最多的一部分,著录自古迄宋现存图书约5000种。文献通考的分类特点 (1)类序 ,用“自注”或按语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2)类目设置斟酌前人四部目录,略有调整。(

    27、3)每一类目后,将四代史志著录的相关书目依年代先后排列,具体书目的归类也有所调整。钟嗣成录鬼簿(元杂剧专科目录) (八)明代四部分类法 千顷堂书目与明史艺文志 从汉到宋各正史艺文志基本上都是记一朝藏书之盛。而明史艺文志则有所不同,专记一朝之著述。今本明史艺文志由清代王鸿任明史馆总裁编写。清史稿艺文志沿用此例。清代对历代正史中缺艺文志的都作了补撰,使正史都有艺文志,连贯起来就成为中国古代古籍总目了。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与前人目录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主要著录明人著作,并在每类之后补录宋史艺文志未录之宋末著作及辽、金、元三代著作,凡一万三千余种。千顷堂书目首开中国古典书目纪一代著述及补史艺文志之先河。它详于明人著作,宋末及辽、金、元著作则多有挂漏。千顷堂书目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钦定明史艺文志的原始稿本。千顷堂书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49类。17151723


    注意事项

    本文(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