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读书笔记.docx

    • 资源ID:3013555       资源大小:33.34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读书笔记.docx

    1、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读书笔记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读书笔记222012313011012 师范一班 罗建波一作者简述费尔南德布劳代尔(1902一1985年),法国年鉴学派最著名的代表,所著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是年鉴学派最有名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名著之一。二因子 年鉴学派是由布洛赫和费弗尔共同创立的。1929年1月,他们共同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现改名为经济、社会、文化年鉴),培养了一批门徒。有人称这一学派是史学史上最大的史学流派。有人说,正是年鉴学派的出现,才使法国站到了历史学的前列,才使法国产生了世界上最好的历史学家 布劳代尔的

    2、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与和地中海世界的出版,则标志着年鉴学派进入了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也是这个学派在法国取得优势地位并形成世界性影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包罗万象的“综合史”或总体史。按布劳代尔的说法,研究的内容包括“听有广泛的集体生活形式:经济、社会制度和结构,特别是文明及各种各样的现实生活。 布劳代尔原是一农家子弟,上完大学在阿尔及亚一所中学任教时,对地中海历史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开始撰写博士论文,二战中他度过了五年战俘囚徒生涯,战后进入了年鉴杂志编辑部。1947年他的博士论文发表,也就是这部作为年鉴学派扛鼎之作的地中海世界。该书后又多次修订出版。 全书长达一百五十万字,分为三个部分,“每个

    3、部分自成整体,单独阐明一个问题”。 第一部分分析地中海的地理背景,包括周围山川、平原、海岸、岛屿、气候、交通、城市等。这一部分“论述一种几乎静止的历史人同他周围环境的关系史。这是一种缓漫流逝、缓慢演变、经常出现反复和不断重新开始的周期性历史。 第二部分由单篇的论文组成,研究16世纪地中海地区的经济状况,包括人口密度、劳动力、贵金属流通、物价、商业、财政、运输、海盗、宗教等,还有国家、社会、战争方式等等。布劳代尔说,他在这一部分思考的是那些“深海暗流怎样掀动了地中海的生活”。他认为:“在这种静止的历史之上,显现出一种有别于它的、节奏缓漫的历史。人们或许会乐意称之为社会史,亦即群体和集团史”。第三

    4、部分是单纯的政治史,叙述西班牙帝国与土耳其帝国在地中海的争霸。照布劳代尔看来,这是“传统历史的部分。换言之,它不是人类规模的历史,而是个人规模的历史。这是表面的骚动,是潮汐在其强有力的运动中激起的波涛,是一种短促迅急和动荡的历史。这是所有历史中最动人心弦、最富有人情味、也最危险的历史。它们对历史的深层只是蜻蜒点水。”可以说,这部书在年鉴学派史学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以特有的方式总结了这个学派的历史观点和方法。其一,这是年鉴学派“综合史”或总体史的代表作,他把地中海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环绕地中海这个话题,力图把握16世纪后半期这一地区的历史发展全貌,地理、经济、社会、思想、政治、军事、外交各

    5、个方面无所不包。其二,利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冲破了历史科学和其他学科的界线,而且还大量使用了计量方法,用统计图表来表述历史。其三,反映了年鉴学派一般的和布劳代尔个人的历史观,特别重视地理的、经济社会条件的因素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而轻视政治事件的作用。 布劳代尔后来对自己分三个部分研究历史的理论进行总结,于1958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文中说,历史科学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由历史时间概念决定的。历史时间慨念有长、中、短三种时段,就像物理学的波长有长、中、短三种波段一样。 他发现历史事件只在一个短时段里突然出现,而且瞬急变幻,对整个历史进程只起很微小的作用,政治事件

    6、就是这样。他称之为“变化无常的事件”。 有一些历史现象则在较长的时段里形成周期和节奏,如人口消长、物价升降、工资变化、生产递减等,这些现象可以用“局势”来概括,可称之为“运动着的局势”。这些现象对历史的作用比事件的作用大得多。 还有一些因素则在更长的时段中一直起作用,比如地理气候环境、社会组织、思想文化传统等,这些因素可称之为结构,“静止不动的结构”。 可以看出,地中海世界的三部分就是这三个时段的具体化过程。三. 全书综述 地中海世界全书概要如下。(一)、环境的作用 第一部分论述的是一种几乎静止的历史,是人同他周围环境的关系史。这种历史,是一种缓慢流逝和演变,经常出现反复并不断重新开始的周期性

    7、历史。研究地理,不如说就是研究历史。要阐明1550 至1600年间地中海的生活,就必须涉及这时期及其前后的形象和影响地理作为一种手段,能够帮助人们重新找到结构性的事物。地中海是其有双重性质的。一方面,“它是由一系列半岛组成的;另一方面,地中海好像一个“群海联合体”,由一系列深人内陆的海所组成。但光看到这两点还不够,还要看到地中海与南面的沙漠分不开,这些沙漠从大西洋边一直延伸到北京城外的戈壁;另方面,它在北面与欧洲常形成冲击与反冲击的运动总之,地中海是具有多样性的。半岛:山脉、高原、平原 地中海有五个半岛:意大利、巴尔干、伊比利亚、小亚、北非。五个半岛都有山脉、平原、丘陵和高原,因而各个半岛的地

    8、理都有相似之处。 首先是山。地中海可以说是处在群山围绕之中。地中海是从直布罗陀到南海群岛的第三纪褶皱和断裂带的一部分,山就是在剧烈的褶皱作用下,地表升高或撞击而成的。著名的山脉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亚平宁山脉、高加索山脉、安纳托利亚高原、黎巴嫩山、阿特拉斯山以及西班牙的科迪勒拉山脉等。山上山下形成了立体式气候,山顶大雪覆盖,山脚下却是酷日灼烤。1568年,曾有西班牙王子在炎热7月暴饮雪水而丧命之事发生。那些常常呆在城市钻进故纸堆里的历史学家们,发现了高山会感到很吃惊。 无法对山下一个定义。从文明角度说,山区人日稀少,通常是远离文明世界的。但也有例外,如在加泰罗尼亚的比利牛斯山区,就诞生

    9、了在1l和12世纪极为流行的罗马建筑艺术。又如,山区常常有新的宗教进人,而且不归附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巴尔干山区流行伊斯兰教而放弃东正教就是一例。当然,巫术和迷信也充斥着落后的山区。 文明难以进人山区,同理,欧洲的封建制度也难以渗透到山区,因而山也容易制造出亡命之徒。有这样的说法:不偷不盗非好汉。也有这样的信条:法律由我订,取用凭我心。不过山虽然是社会进步的一种障碍.同时也是自由人的藏身之地,文明所带来的束缚和统治,便难以强加给山区的人们。 地中海地区的山并没有形成完全封闭式的地区,山间常有道路相通,阿尔卑斯山有二十三座关隘,还在罗马时期就被利用了十七座。山区也有丰富的资源。有真正的森林可供采伐

    10、,有高山牧场养牛养羊,还有山坡和山谷地可栽种橄榄、橙、桑等经济林木。当然,山区资源并不很贫乏,但要在山区生话下去也不容易。因此生活的艰苦和贫困,都在促使着山民下山。加泰罗尼亚有一谚语,水远向下走,永不往上走。除了季节性地赶着畜群下山放牧,还有相当多的人常在收割大忙季节下山打工,有的甚至季节性地移居平原和城市。 或许可以说,通过向各地输出人力,山区养育了地中海,山区是地中海历史的开创者。山区的生活就是地中海最初的生活而地中海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一样,畜牧业是最早的基础。 山区也不是等一的,有高山,也有高原和大小丘陵。高原是大片地势较高的开阔平地,土地干燥,河流少,但高原常常是道路的交汇地,是交通联

    11、系频繁之处。至于位于平原与山区交接处的山坡地,其农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比平原有时更优越,亚平宁山脉的斜坡地春意盎然、鲜花遍开的时候,波河平原上枝条光光的杨树、柳树还在忍受着严寒。丘陵地遍布地中海沿岸大多数丘陵地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有的还是地中海文明的发源地(希腊丘陵),但也有一些不值得开垦的荒芜丘陵,如下朗格多克某些区域。 提到平原,人们似乎就会想到富足、财富和夏收的生活,但在16世纪下半期这种想象可能会受骗。其实人类首先选择的是山丘、高地,在那里聚居,在那里建林建城,相反平原并不是首选。辽阔的平原人类征服它很有困难。沿河平原往往是水乡泽国,淤泥阻隔,洪水泛滥,热病流行,野物充斥,蝇蚁乱飞,尤其

    12、是滋生疟疾等严重危病。有人甚至认为疟疾是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之一。人类所在平原很早就修建了水利工程,有的是为灌溉,有的则是为排水,城市通过这类工程而建起了所需要的田园和麦地。典型者有如伦巴底平原上各城市。 平原是富人的天下,常属领主所有,大地产所有制是这里的主要特征,城堡耸立在平原上,领主可以为所欲为。农民只占有富饶平原上不过百分之几的土地,他们多是为地主而生产。富者极富,穷者日穷,似乎是地中悔世界各平原区的一条普遍规律。不过,随着城市向四周乡村扩展着影响,平原的地理和人文格局也不断地被打乱。平原在经济上也不是自我封闭的.由于临近海洋,它们就可利用这一优势而大力种植供出口的大宗作物,例如油橄榄、

    13、葡萄等等。无论怎么说,实行大规模耕作的平原,是经济和人口方面的一支强大力量。 在地中海世界,人和畜群的定期迁徙是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其中以季节性迁徙最为常见。有“正常的”季节性迁徙:平原上的牧主和牧民,每年夏天将畜群赶到山区放牧。也有“反方向”的季节性迁徙;冬天来临时,牲畜和牧民为躲避山区的严寒而乱哄哄地下到平原,这种迁徙往往扰乱了平原农民的有序生活。此外还有兼顾冬夏、定居半山腰的混合型迁徙。一言以蔽之,地中海地区的季节性迁徙,就是从平原的冬季牧场笔直地向高地的夏季牧场转移。这些“季节性迁徙意味着存在分工,必须有固定的农业,要保留耕地,要有固定的房屋和村庄。随着季节不同,这些村庄总有一部分人外出

    14、,或去平原,或上高山”有些调查表明,在中世纪里,山区村庄几乎有一半居民不在村子里,留下的只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比季节性迁徙更古老的是游牧生活,游牧通常意味着人、牲畜甚至连同房屋一起长途跋涉,并非有明确的目的地,而且也不是那种浩浩荡荡的规模。值得注意的是,各种迁徙常常还有政府的制度规定,具体而又细致,诸如羊群经过的道路,途中的休息地,最后的目的地等,都在管辖之列。之所以这样,主要是政府征税的需要,同时也能对迁徙者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关于这种迁徙,可以西班牙卡斯蒂利亚为例。从这些例子可得出几点结论。其一,季节性迁徙大多沿袭某种稳定的程式,受到一些措施、条例甚至特权的保护,并且多少有点脱离主体社会自

    15、行其是。其二,任何季节性迁徙都是根据农业生活的需求而进行的。正是农业使牧民和农民强制性地分离。农村由于不能承受放牧活动的负担,又不想放弃牧民活动的好处,于是就把这些活动推给了山上和山下的草场,从一张季节性迁徙的交通道路图可以指出,16世纪的地中海地区的季节性迁徙主要是在西班牙、法国南部和意大利,而巴尔于、安纳托利亚、北非等地,则主要为游牧半游牧活动. 中世纪里,地中海地区经历了两次大入侵。7世纪开始的阿拉伯人入侵,这些骑单峰骆驼的人来自南方“炎热的沙漠;9世纪起的突厥人入侵,这些人是骑双峰骆驼的人,来自东方“中亚寒冷的沙漠,。这两种骆驼差别很大,双峰驼是不怕寒冷的,单峰驼恰恰是不能走山路,也不

    16、能耐低温。这两种牲畜所处的生态环境大致以伊朗扎格罗斯山脉和陶鲁斯山南侧沿线为界线。阿拉伯人之所以远征小亚细亚失败。在波斯之所以也步履艰难,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单峰驼的低能。他们在入侵过程中,从叙利亚到马格里布的高地,他们也都放弃了,对沿海的山地森林区他们亦没兴趣,以至于在北非留下了许多被孤立了的山区,这里的生活十分落后、封闭。而骑双峰驼的突厥人则对小亚细亚,甚至于对巴尔干地区的进攻则取得了成功。但是,这种季节性迁徙,游牧生活以及山区居民与平原居民的交往,一般都要经历几个世纪才能完成。哪怕是一个山上居民向山下发达地区的移民运动。也要经历几个世纪。因此,只有把观察的时间范围扩大,才能觉察到其中的运

    17、动。历史常常只关心危机和剧变,殊不知危机都要经过长期的酝酿,事后又有无穷的后果而目缓慢演变中,历史运动又逐渐改变特征。当然,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看起来常常是静止不动的,它们的波动再加上周期较短的经济波动,“所有这些重叠交错的运动都支配着人类生活的节奏”。然而必须重视地理因素,因为“长时段的地理观察终于使我们认识到曲折的、极其缓慢的历史发展”。(二)、地中海的中心:海域和沿海地带 辽阔的海域只有用人类活动的尺度来衡量才显得有意义。大海浩瀚无垠,人类只占领了边沿的一些点和线,大海也只在沿海一带才显得有生气。早期的船行总是紧贴海岸进行.称为“沿岸航行”;在偶然的情况下,有时也进行“岛屿间航行”这些航行

    18、的人为不利因素,是沿岸海港所索取的通行税。但在地中海沿岸航行的最大好处,是这种方式适应地中海海域的分隔状态,在这里,“始终看得见的海岸,是最好的导航线,是最可靠的指北针”,而且海岸还是避风的所在,也可随时抗拒海盗们的追踪。所以,说地中海直没有穿洋航行,其原因并不是技术上的无知,地中海的水手们早就会使用星盘和磁石了。近海航行还可以随时搭客载货,因此船只在航行中常常是走走停停,每有一艘大船通过时,常有数十只列队的运货小船在海岸停靠。 地中海不是一个大海,它是有宽窄不等的门户相通的系列海域。在地中海东西两大海域内,有许多各具特点的小海域,它们也还有着独特的船型,民风民俗和历史规律“而且一般来说,海域

    19、越狭窄,其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就越丰富,似乎人最先所选中的只是这些面积有限的内海这些狭窄的海域,由于有海路相接,能够开展大规模的贸易;相反东西两大海域却由于面积过大而不利于航行向,地中海的每一个海湾都能单独构成一个小天地,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世界”。 地中海中的几个大海域各有其特色。黑海只能推算为半地中海,那里四周是被蛮荒未开化的状态包围着,其东面、南面为崇山峻岭,北面是辽阔的俄罗斯平原,西而为多瑙河入海口、整个海域的贸易为君十坦丁堡所独占,只有在13世纪中期至15世纪中期时曾为威尼斯和热那亚的贸易领地。 爱琴海被称为“世界上最好客的海”,岛屿及海岸都很穷困。这里在古代曾是雅典的阅兵场,后来成

    20、为了拜占庭海军扩张的基地;几个世纪后,它又成了威尼斯和热那亚这两个敌对城市的天下,其主要岛屿均被它们所瓜分。 位于西西里和突尼斯之间的海没有名称,也缺乏特色。但这是东西地中海之间的往来通道,因而贸易发达。类似的海上走廊还有直布罗陀海峡及其东向的一片海域,从南往北穿越这条“海峡”极为容易,或者说,“海峡”就像是一条内河,把伊比利亚半岛和北非大陆连成一片,使二者构成“双大陆”。16世纪末,这片海域异乎寻常地活跃起来,为打破西班牙人的控制,英国人、荷兰人,甚至北非的阿尔及尔人都多少采取了强攻的手段。 西地中海上宽广的第勒尼安海,邻近的沿海地多是物产丰富、人口稠密的地区,因而它很早就被争夺和瓜分了。此

    21、海有“湖中湖”的价值,又有作为海上门户握守出人口之地位,开放的性质使它永远也不会成为某一强国或某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有古代的罗马帝国稍有例外。当然在另一方面,这也促进第勒尼即安海在民族、文明、语言、艺术等方而的混合交融能够十分深人。而亚得里亚海可能是地中海结构最严密的海域。它呈狭长状,犹如一条南北通道,而且在其南端呈瓶颈状收缩,这就使整个海构成了一个整体,谁控制了这个通道,谁就控制了整个海域,科孚可能是最佳的地点选择。该海长期掌握在威尼斯人手中,因此亚得里亚海的统一性,更确切地表现为种文化上和经济上的统一性,而且是意大利色彩的统一性,即便是在亚得里亚海东岸,意大利文明也“织出了幅线条紧密、光彩

    22、夺目的织锦”。然而,由于亚得里亚海的从西北到东南的走向,它既是条古老的贸易和交往之路,也是一道向东方疾病和瘟疫敞开的大门。文明在这里深度地混杂着,东方的影响一直延伸到这里,种种因素促成了这交接地带的独特性。亚得里亚海地区还是一条两大世界的分界线: “地理、政治、经济、文明、宗教等对建立一个清一色的亚得里亚海起了促进作用。这个世界越出了亚得里亚海的边缘,深入巴尔干大陆,直达拉丁国家和希腊世界的主要分界处。在另一边,即在西侧,它从北到南划了一条贯穿意大利半岛的巧妙分界线。人们通常只看到意大利半岛北部和南部之间非常严重的对立。然而,东西之间,即第勒尼安地区和利凡特地区之间的对立,虽然不很明显,但也是

    23、确实存在的。在所有以往的岁月中.这种对立起着无形的联系作用。半岛东部长期备受重视并胜过半岛的西部。但是,正是西部的佛罗伦萨和罗马进发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冲力在16世纪末才传到威尼斯。在经济方面,也是同样的来回摆动:威尼斯日趋衰落,热那亚便欣欣向荣。东部和西部,亚得里亚海和第勒尼安海在意大利半岛这台硕大无朋的天平的两侧交替起落,由此决定着意大利的命运,也决定着整个地巾海的命运” 不过,地中海的东部和西部虽是两个世界,贸易和人口移动大多在两大海域分别进行,但两大海域之间的联系久己有之,一方面东地中海的人如腓尼基人早就殖民到西地中海地区,而拉丁人也有对东方的殖民话动。而在16世纪,西班牙确定了西地

    24、中海的政治地图,而东地中海(伊奥尼亚海、克里特海)则是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海。敌对双方控制的这两大地中海,各自的自然条件、经济和文化大有差异,特别是在16世纪的经济剧变中,东方彻底失败了,但这种差异又铸就了两大海域的某种经济统一性,各种障碍尤其是政治障碍的自然存在,但这种生活差异使经济统一成为必要。东方需要与西方的优势结合起来,东方要寻求西方的贵金属,即美洲的白银,还需要追随欧洲的先进技术,反过来,日益强大的西方工业也需要推销自己的产品。东西方的差别越大,就像电势差的位差太大,电的流动就越有必要一样。 地中海被说成是乐园和天堂,当然有海上居民,但不能太乐观,因为资源的原因,海员世家也是很有限的。地

    25、中海的水产资源不比陆地资源丰富,因此也就没有能力养育更多的人口。海员数量不足,又使航海舰队所需的驾船水手极为缺乏,这就影响了对地中海的政治统治。16世纪末以后,地中海各国各城市还试图招募北方水手。同时它们还从北方吸收造船新技术。 沿海地区也有不少弱点。由于地中海地质年代古老,海中水产不多,因而靠海吃海的地区太少。只有少数地带如热那亚海岸较为活跃,这些地带一般都位于几个半岛地区。此外,沿海地区对航海事业的资源支持也不很有力,如造船用的木材。沿海森林区就很缺乏。由于海中资源不足,沿海的许多渔村常常渔农结合,但是即使这样还是不能解除贫困状态。 地中海沿岸有不少大城市,它们的出现和存在,它们的参与,促

    26、进了沿海航海事业的兴旺。但当这些城市命运跌宕,或者兴趣他移的时候,航海活动也必定大受影响。反过来也可以说,“沿海地带的活动同地中海总的命运息息相关,其兴衰存亡完全随地中海命运的变化而变化。” 地中海的岛屿比人们想象的多得多,特别是重要得多。海上的有些岛简直就是微型大陆,例如撒丁岛、科西嘉岛、西西里岛、塞浦路斯岛、下地亚岛、罗得岛等,其他还有许多群岛。岛屿的重要性主要是表现为它们是海上航路不可缺少的中途停靠站。例如东部的爱琴群岛、从达尔马提亚到伊奥尼亚海的舰队式的群岛;中段的西西里与非洲之间的群岛;西部的巴利阿利群岛等等。 这些岛屿并非是孤立的小天地,它们同地中海总的历史比较起来,处在既落后又先

    27、进的地位,而且还常常向革新和保守两极分化。例如撒丁岛,虽是一个整体,但却极度贫困,占老的风貌长期存续,但这种“与世隔绝”状态也只是相对的,它也接受了外来的新生活、新文化。它先后处在比萨和热那亚的活动圈内,岛上的金矿对它们有举足轻重的关系。该岛还是著名的奶酪出口中心,势必又要与其他地方保持联系。由于岛上又有专门出卖奴隶和战俘的市场,因而又有着对外开放的窗门,“有时人们甚至可以像站在一个晾望台上那样,从撒丁岛观察地中海的总的历史”。而且,任何一个岛屿不但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并且也有独特的植物和动物,这些特性也迟早能与他人所共享。岛屿确存不少珍稀资源,但这与富足却是两码事。没有一个岛屿的生活有保障,地

    28、中海东部些岛屿如干地亚、塞浦路斯等还经常受到饥饿的威胁。此外,海岛还要受到大海本身的威胁,16世纪中叶的地中海是一好战时代,岛屿都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它们必须修筑工事保卫自己。因此,即使是西西里这样一个看起来最富庶的岛屿,人们所见到的内地也多是陆上没有道路、河上没有桥梁的落后地方。因此各岛屿的内部生活概括起来说,就是朝不保夕。受到威胁的命运然而它们的外部生活,“它们在历史前台扮演的角色,却超过人们的预期。形象地说,“历史在其发展进程中常常在这些岛屿经过”。例如许多农作物如甘蔗的传播,就是利用这些岛屿作跳板的。只不过是,新作物的引进常常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岛屿便成了那些外来者的试验地和种植园。单一的

    29、作物种植使岛民的生存状态难以为继,移居他乡、输出人口便成一种趋势。地中海世界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拥有众多的半岛,“每个半岛都是一块独立的大陆”。我们说地中海以半岛为主,这是不错的,但不能说半岛就是地中海的全部,无论怎样说,半岛是地中海地区人力资源最丰富、潜力最大的部分,它们领导着历史潮流,积聚力量而又充分使用这些力量。半岛天生就具有统一性,但也有差别,如意大利的整体性就不如西班牙。各个半岛大都有高山阻隔,面对大陆或封闭状态,好像一块块世外之地,具有鲜明的个性,甚至独特的乡音,但它们对海洋都是敞开大门的。半岛与半岛常有结对关系,常常由一个半岛征服另一个半岛。这种组合和分解概括了地中海的历史,政治、经

    30、济、文化等方面的领先地位也不断发生位移,从一个半岛转移到另一个半岛。而地中海生活变得更加强劲有力时,半岛也就被带动了,于是,“大海的历史便用更强硬的语气说话”(三)、边界:更大范围的地中海 可以扩大观察范围,把地中海看成一个更大的“整体”,这个整体在16世纪里可以从西至亚速尔群岛,东到红海和波斯湾,南达尼日尔河湾,北抵波罗的海。地理学家说,地中海从北到南,分别以油橄榄树和棕桐树为界。南下看见了第一棵油橄榄树,那就是来到了地中海,再往南见到了第一片棕桐林,那就离开了地中海,这种以气候作为分界条件的方式,自然也就使地中海最大范围消失了;而用地质学家的标准,地中海在地壳上是-条线。那么根据历史的要求

    31、,地中海只能是一个范围宽广如前述的一个地区。 地中海有三个侧面与一连串的沙漠相连。这些沙漠从大西洋边的撒哈拉一直延伸到中国北部,中间毫无间断。这二个接触面是:利比亚以南的撤哈拉;黎巴嫩山脉以东的叙利亚沙摸;黑海以北的南俄罗斯草原(与中亚沙漠相连)。沙漠商旅的来往流动,同地中海贸易连接起来。完全可以说,地中海历史的磁场,极在欧洲,另极就是这些辽阔的沙漠。 炎热的沙摸在伊朗和阿拉伯以西,可称为广义的撒哈拉,这是一片荒无人烟、无边无际的地方,辽阔、空旷、匮乏、贫困,是这一地区的基本特征。水源缺乏,树木极少,一片稀疏的植被就可称为“牧场”。没有木材,连城市建筑也多是由枯土做成的“干打垒”。一小群、一小

    32、群的游牧民“逐水草而居”。游牧活动主要是两种类型,一是山区的游牧部落,他们只在冬天的时候下到沙漠;另一类则是离开撒哈拉到沙漠边缘的草原度夏。迁徙活动也使游牧民不再满足原来的生活状态,因而与定居民之间的冲突不断发生。 与游牧民不同,沙漠商队的大规模往来,则是穿越沙漠的长途旅行,这种旅行将地中海与远东连接起来,也将地中海与非洲腹地连接起来。沙漠商人是为商人和城市服务的,为世界范围的经济活动服务的,有的还有半宗教性。 沙漠生活的移动性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但不是唯一的特征,沙漠上也有绿洲,有静止不动的城市和周围宝贵的土地。这是文明的杰作,是人类利用河水和泉水创造出来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伊朗、土耳其斯坦、印度河流域是其诞生地。并且不断地向北非传播。不过这些绿洲只是沙漠中的小绿洲而已,而且还经常地不稳固,经常需要防止敌人的侵袭。巧合的是,伊斯兰世界与这一沙漠世界地域上的重合,致使出现了“伊斯兰就是沙漠”的说法。 地中海的北侧与欧洲大陆接壤。欧洲陆地夹在地中海和北方诸海之中,越往西地块越小,从东到西有一系列南北通道,所谓俄罗斯地峡、波兰地峡、德意志地峡和法兰西地峡,它们对交往联系起决定性作用。这个欧洲同地中海一带的陆地形成强烈对照,这甩有茂密的树木,开阔的草原,优良的草地和宽阔的河


    注意事项

    本文(《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读书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