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四川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Word文件下载.docx

    • 资源ID:2969805       资源大小:50.64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四川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Word文件下载.docx

    1、针对传统铁路轨道几何测控误差大的难题,提出了高铁轨道几何测量控制网建立原则、误差控制和精调标准制定的理论依据,发明了单点形式轨道控制CP网建网、无砟轨道标准框精密标定、基于轨迹偏差的轨道快速精调等技术,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现了高铁轨道几何状态的亚毫米级精度控制,形成了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发明点二】发明了特殊区段多层结构变形监测与协调控制技术针对无砟轨道与基础层间变形差异显著的难题,揭示了高铁线路特殊区段基础不均匀变形与轨面不平顺间的映射关系,提出了路基及过渡段、桥梁墩台工后沉降与差异沉降的限值,开发了基础不均匀变形的检测与监测技术,发明了梁端伸挠装置、桩板及桩网路基新型结构,获得发明专利4

    2、项,实现了线下基础均匀连续变形和层间变形映射隔阻,保障了线路结构持久稳定与多层协调。【发明点三】发明了线路动态平顺检测与轨道低动力保持技术针对线路结构动力冲击过大的难题,揭示了轨道结构在环境和高速列车荷载耦合作用下的动态变形特性,提出了无缝线路、无砟轨道、高速道岔结构的低动力优化方法,开发了轨道动刚度宽频测试装置,发明了钢轨新型减振护套、整体道床无砟轨道、桥上无缝线路结构、轮载过渡前移及缩短的高速道岔,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现了轨道结构的低动力承载和缓变形,提升了轨道结构的高平顺性保持能力。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4项,出版论著3部、发表论文近百篇(SCI/EI收录50

    3、余篇),培养硕/博士研究生70余名。突破了我国高速铁路线路结构平顺性诊断与控制技术的瓶颈。成果在多条高铁线路上成功应用,据高铁相关建设、设计、制造、运营等单位提供的应用证明统计,取得逾10亿元的重大经济效益。客观评价:一、与国内外相关技术的比较本项发明成果成功解决高速铁路轨道平顺状态多维诊断的难题,大幅提升了轨道高平顺性长久保持能力,高速铁路轨道平顺状态诊断与能力保持技术指标的先进性如下:以应用本项目整体技术的沪昆高速铁路为例,DK206+643.04DK556+750.95区间采用单点形式轨道控制CP网的方法,CPIII控制点数量从11200个减少到5600个,作业效率从13001500m/

    4、d提高到25002600m/d;线下基础采用新型路基桩板结构,并对线下基础平顺性进行了长期监测工作,使得路基工后沉降控制在1.2cm以内,基础平顺状态稳定性提高了近2倍;中国自主研发的高速道岔与德国引进技术道岔相比,采用轮轨系统低动力设计后,瞬时轮重减载率峰值从0.86降为0.78,竖向平稳性指标从2.25降为2.12,横向平稳性指标从2.07降为1.92。轨道不平顺所引起的轮轨动力响应和行车安全性、平稳性或乘车舒适性的影响均随行车速度的提高而显著增大,因而我国建造及运营维护中的轨道平顺性控制指标均高于国外同等级高速铁路,如表1所示。表1 技术指标先进性与国外高铁的比较(mm)主要成果对比点沪

    5、昆高铁(中国350km/h)东海道新干线(日本270 km/h)曼海姆-斯图加特线(德国280 km/h)平顺状态诊断技术指标(验收标准)轨道高低254轨道方向3轨道轨距1轨道水平轨道扭曲高平顺性保持(养护标准)1067二、国家相关部门正式作出的技术鉴定结论四川省组织的“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成套技术”鉴定会的鉴定意见(附件2-1):研究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构建了我国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体系,填补了我国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空白,成果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轨道控制网与轨道基准网建网理论与技术、研制的轨道板精调标准框检测台及其校准技术等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四川省组织的“高速

    6、铁路路基设计理论体系及其关键技术的应用”鉴定会的鉴定意见(附件2-2):该课题研究了路基动力学理论与动力试验技术、路基设计参数和路基新结构等关键技术,构建了高速铁路路基设计理论体系,为高速铁路路基的设计施工和长期动力稳定性能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并在武广、郑西等客运专线中得到了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四川省组织的“高速铁路道岔设计关键技术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 鉴定会的鉴定意见(附件2-3):该课题基于道岔轮轨多点接触关系,首次建立了高速道岔动力学设计理论,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的无缝道岔转换卡阻技术难题,首次建立了理论仿真与实车动测试验相结合的高速道岔行车安全性、平稳性评估系统,缩短了高速道岔研

    7、制周期。填补了国内空白,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动力学设计理论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典范。三、国内外重要科技奖励1)相关课题“高速铁路道岔设计关键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获200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附件2-4);2)相关课题“高速铁路轨道设计理论体系及在关键结构技术中的应用”获2011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附件2-5);3)相关课题“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成套技术”获2013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附件2-6);4)相关课题“高速铁路路基设计及其关键技术”获2012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附件2-7)。四、国内外同行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评价意见

    8、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何华武院士在其论文时速250km级18号道岔设计理论与试验研究中引用项目完成人王平的论文,认为该理论可用于指导高速道岔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降低结构不平顺幅值(附件2-8);美国UIUC的Saat教授在其综述论文Overview of issues and research related to special track work for shared high-speed-rail passenger and heavy-axle-load freight operations中多次引用项目完成人王平的论文,肯定其所提出的有效控制道岔转辙器几何不平顺发展的尖轨减磨设计(

    9、附件2-9)。五、其它评价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官方网站在2009年8月26日发表了题为“西南交通大学三项自主创新成果服务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报道,报道指出:西南交通大学适应铁路大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依托大交通的学科优势,自主研发的“高速道岔系列”、 “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控制网技术体系及标准”等三项科技成果,为铁路第六次提速和高速铁路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为国家节约直接建设资金上亿元(附件2-10);项目完成人王平的相关专著高速铁路道岔设计理论与实践获得2013年中国图书“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附件2-11);项目完成人王平的代表性论文高速铁路道岔设计关键技术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

    10、文平台F5000(附件2-12);项目完成人刘成龙的代表性论文高速铁路CPIII交会网必要测量精度的仿真计算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F5000(附件2-13)。推广应用情况:本项发明技术成果在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五公司、南昌铁路局、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四川西南交大铁路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高速铁路线路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及养护维修等环节均发挥了重大作用,保障了高速铁路的运营安全性和和平稳性要求,见附件3-13-8和表2。项目整体技术已在投入运营的武广高速铁路(应用时间:20

    11、08年2月-2009年10月)、沪昆高速铁路(应用时间:2010年6月-2015年11月)、成绵乐客运专线(应用时间:2011年9月-2015年11月)中获得了成功应用(应用时间超过3年)。表2 主要应用单位情况应用单位名称应用技术应用的起止时间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应用情况南昌铁路局发明点12009.01-2015.11高速铁路线路几何控制测量,节约直接投资约3043万元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五公司2008.06-2015.11高速铁路控制测量的效率控制,节约投资约2840万元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发明点1、3无砟轨道精调标准框标定、无缝线路,节约投资约1389万元四川西南交大铁路发展

    12、有限公司发明点1、22008.01-2015.11高速铁路地基沉降检测技术,CP建网与复测产生效益约12480万元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发明点32006.01-2015.11高速铁路道岔设计关键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产生效益约33306万元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效益证明高速铁路道岔设计关键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产生效益约25668.4万元成绵乐客专公司发明点1、2、32010.08-2015.11整体应用,节约投资约3200万元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地区)授权号授权日期证书编号权利人发明人发明专利有效状态发明专利动刚度的测试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210472392

    13、.22015年11月4日1833890西南交通大学王平、肖杰灵、赵才友、徐浩、陈嵘、徐井芒有效专利一种单点形式建立轨道控制CP网的方法ZL201310224519.32015年4月22日1641838杨雪峰、刘成龙铁路无碴轨道桥梁梁端伸挠装置ZL200710175542.22010年12月8日711329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刘名君、朱颖、唐向东、郭一民、曾玲一种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加强构造ZL201310273082.22015年7月8日1719631王平、肖杰灵、魏贤奎、陈嵘、徐井芒一种高速铁路结构物沉降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ZL201110060874.22012年11月21日10823

    14、75苏谦、张文超、白皓、黄俊杰、廖超、赵伟、王武斌、宋苗苗一种基于轨迹偏差的高铁无砟轨道快速精调方法ZL201110418953.62014年7月16日1443063江西日月明铁道设备开发有限公司陶捷、朱洪涛无碴轨道钢筋混凝土桩网结构路基及其构筑方法ZL200710050181.92010年04月14日607751魏永幸、蒋关鲁、朱颖、李海光、肖宏、孙利琴实用新型一种直接测量轨道中线的装置ZL2013 20615461.02014年04月02日3484872一种无砟轨道构造ZL201020153015.92010年11月24日1602984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朱颖

    15、、颜华、刘辉、潘自立、李保友、周立新、钱振地、刘学毅、熊维、傅丽霖、杨荣山、张志勤、陆明、杨明辉软件著作权道岔几何形位精调软件登记号:2011SR0316670295341/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姓 名王平排名行政职务系主任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发明了高速铁路线路工程轨道动刚度的测试系统与铁路线路稳定性加强构造等,为轨道平顺性状态诊断、基础结构变形限值要求、结构低动力保持等第1、2、3项主要技术发明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代表性发明专利【动刚度的测试方法及系统,ZL201210472392.2】,【一种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加强构造,ZL201310273082.2】,【铁路

    16、道岔横向冲击测试装置,ZL 201110024029.X】等。朱颖总经理教授级高工发明了铁路无碴轨道桥梁梁端伸挠装置、无碴轨道钢筋混凝土桩网结构路基及其构筑方法等,为高速铁路新型路基结构及梁端协调技术、无砟轨道平顺性控制技术等第2、3项主要技术发明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代表性发明专利【铁路无碴轨道桥梁梁端伸挠装置,ZL200710175542.2】,【一种铁路钢轨用的减振降噪护套,ZL201110023977.1】、【无碴轨道钢筋混凝土桩网结构路基及其构筑方法,ZL200710050181.9】等。刘成龙院长助理发明了一种单点形式建立轨道控制CP网的方法、轨道板标准框标定装置等,为高速铁路轨道几何

    17、精密测量技术、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标准框精密标定技术等第1项主要技术发明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代表性发明专利【一种单点形式建立轨道控制CP网的方法,ZL201310224519.3】,【轨道板标准框标定装置,ZL201210046912.3】等。陶捷董事长江西日月明测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了一种基于轨迹偏差的高铁无砟轨道快速精调方法,为高速铁路几何形位快速调整技术等第1项主要技术发明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代表性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轨迹偏差的高铁无砟轨道快速精调方法,ZL201110418953.6】等。苏谦副院长发明了一种高速铁路现场动荷载加载技术和结构物沉降长期监测技术及高速铁路路基结构性能现场静动力试验

    18、装置,解决了特殊土地区路基不均匀沉降、沉降量过大以及弱稳定性等技术难题等第2项主要技术发明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代表发明专利【一种高速铁路动荷载现场模拟试验系统,ZL200910058226.6】,【一种高速铁路结构物沉降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ZL201110060874.2】等陈嵘无副教授与第一完成人合作发明了高速铁路线路动刚度的测试方法及系统、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加强构造等,为高速铁路轨道几何精调、动态平顺检测与低动力保持技术等第1、3项主要技术发明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代表性发明专利【动刚度的测试方法及系统,ZL201210472392.2】,【一种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加强构造,ZL201310273

    19、082.2】等。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国家“九五”期间已经将修建高速铁路提上议事日程,本项目所有完成人均意识到了轨道高平顺性对高速铁路建设与运营安全的重要性。本项目第一完成人于从2000年开始从事支撑高速列车走行的轨道平顺性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于2002年与第二完成人合作开展铁路基础结构平顺性设计优化方面研究;于2003年与第三、四、五完成人开始合作开展轨道不平顺检测与调整、基础结构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于2006年开始与第6完成人合作进行轨道低动力保持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间,第二完成人作为其单位高速铁路线路设计方面的负责人与第三完成人也合作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合作。由此而形成了高速铁路

    20、轨道平顺性诊断与控制方面紧密合作的研究团队,具体的合作关系如图附4-1所示。附图4-1 项目完成人关系图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第一完成人与第二完成人合作开展了高速铁路道岔设计关键技术理论及工程应用研究,基于道岔轮轨多点接触关系,建立了高速道岔动力分析理论,并设计出适合我国高速道岔的顶面轮廓和弹性均匀的岔区轨道刚度;研发了适应大伸缩量的转换锁闭机构等。研究成果获得200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第一完成人与第二完成人合作开展了遂渝线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关键技术试验研究,进行了无砟轨道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结构设计研究、实尺模型试验及实车综合实验等,为

    21、我国无砟轨道的技术应用提供了支撑。研究成果获得2008年度铁道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一完成人与第二完成人合作开展了高速铁路铁路轨道减振降噪措施研究,提出了轨道减振降噪动力设计原则,研发了吸音钢轨、铁路钢轨用的减振降噪护套等产品,并开展了室内力锤试验及现场试车动测试验。研究成果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铁路钢轨用的减振降噪护套”, 发表论文“减振型扣件理论研制和室内试验研究”;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一完成人与第三完成人合作开展高速道岔区轨道几何形位测量与控制研究,提出了利用轨道高程和平面的绝对偏差值来计算轨道高低和方向平顺性控制指标的新方法,并通过与用三

    22、维坐标计算的精确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研究成果获得软件著作权“道岔几何形位精调软件”;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一完成人与第四完成人合作研究轨检小车对道岔几何状态进行测量的相关技术,建立其数学模型,确定了测量方法,并选择合适的工点应用轨检小车和所提测量方法对高速铁路轨道结构进行精测,以验证和完善测量测量方法,研究成果完成原铁道部项目“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道岔精调测量技术的研究”;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一完成人与第五完成人合作建立了包含车辆、钢轨、轨枕、弹性垫板、道床和路基为一体的路基/轨道/车辆空间时变耦合动力系统分析模型,形成了高速铁路路基动力学设计理论体系,开

    23、展了无砟轨道路基基床结构的优化设计和研究工作,并研发了路基原位动力试验系统。研究成果获得2012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一完成人与第六完成人合作开展高速铁路道岔平顺性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深入研究了车轮踏面与高速道岔的静态轮轨接触几何关系,提出了道岔轮轨关系动力参数评估法;对在不同控制标准控制下轨道不平顺谱范围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道岔几何尺寸静态验收标准建议值,保证高速列车过岔的平稳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研究成果获得2011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2年度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Development and App

    24、lication of Wheel-set Lateral Displacement Test System in High Speed Railway Turnout Zone”、“无砟轨道高低和方向不平顺计算方法研究”,授权发明专利“动刚度的测试方法及系统” “一种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加强构造” “铁路道岔横向冲击测试装置”。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第二完成人与第三完成人合作开展了高速铁路铁路工程测量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特点和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三网合一”的测量要求,开展了涵盖高速铁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各阶段的测量标准研究,并结合京津、武广、郑西、哈大、合武、石太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经验,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标准。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工艺规范“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注意事项

    本文(四川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