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现代化城市的开发变化历练过程和基本做法报告.docx

    • 资源ID:2963741       资源大小:31.05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现代化城市的开发变化历练过程和基本做法报告.docx

    1、现代化城市的开发变化历练过程和基本做法报告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做法报告1现代化城市内涵1.1现代化城市为了给城市居民提供最佳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并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不断建设及改进,最终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现代化的城市。1.2核心以人为本现代化城市是由现代人创造的,城市的现代化是为了满足现代人的需要。2城市现代化的特征2.1规模适度生产要素在空间的聚集产生了生产的外部性和知识外溢,促使生产效率提高,并且城市拥有的公共服务设施、便利的交通设施和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方面的优势,使得厂商为追逐利润最大化而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布局,使得集聚过程得以持续。聚集的同时也带来拥

    2、挤,包括通勤时间增加、地租上升、公共产品投入成本等。研究表明,城市的收益以城市产出或人均收入测度) 与城市规模呈现倒U 型关系。当城市运行在小于最佳规模时,扩大规模将提高城市效率; 当运行在大于最佳规模时,将会为规模不经济支付成本,从而导致城市效率下降。因此,现代化的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应该有适度的规模,以期达到城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城市的最优规模是由城市的专业分工所在的行业的生产函数决定的,而城市分工是与其在整个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密切相关的。此外,城市所在的区位决定了其获得资源的运输成本和市场规模,也决定了其扩大规模的成本和城市的最优规模。现代化城市应该在聚集的规模经济和因此带来的负外部性的张力间

    3、取得平衡,既充分发挥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知识溢出带来的高效率和持续创新,又避免过度聚集带来的拥塞。2.2空间结构合理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首先应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的聚集功能并同时降低聚集带来的拥塞为目标,这就要求城市居民的总出行时间最短。一方面,出行起点如居住用地、出行终点如商业和行政用地应尽量靠近大型公共交通设施; 另一方面,为了使土地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城市应采取高密发展策略,容积率从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递减,降低城市用地消耗的同时也减少居民的总出行时间20。从用地空间布局上讲,合理的空间结构应该是适当的混合和隔离。商业、居住、办公和城市绿地等用地类型恰当地混合,能够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适度并减

    4、少出行开支。具有负外部性的用地,如带来噪音或者环境污染的用地类型应与居住、商业、教育等用地类型严格隔离,尽可能减少或消除不利影响。从空间尺度上说,应该以人为本,避免“为汽车修建城市”。这就要求在居住、商业用地内以小街坊、窄街道为主,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适度。2.3城市产业高级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大城市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不再是制造业,而是服务业。以纽约曼哈顿各行业雇员占总劳动人口的百分比为例,仅1. 8% 的雇员在制造业,金融服务业雇员占12%,保险业占25%,商业服务业占7 5%,广告业占15%,其他雇员分布在公司总部和金融总部。日本东京、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的情况也是如此。实践表明,大城市由于拥

    5、有多样化的经济基础,它们在现代化的城镇体系中扮演的是高层次定制服务的提供者、创新的孵化器和商品的分销者的角色19 22。产品周期理论表明,当生产技术标准化之后,这种商品的生产将被分散到城市规模较小的城市12, 22。在实践中,制造业往往郊区化或者被离心力推向地租更便宜、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中小城市。在过去的十年中,日本、韩国、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制造业都出现了郊区化的趋势。因此,从理论和实践证据来看,现代化城市的产业安排要从城镇体系的角度进行组织安排,城市间应该加强分工与合作。大城市向服务业和研发方向发展,而中小城市利用自身在地租和工资上的优势承接来自大城市的成熟技术。2.4城市扩张形成

    6、城市群城市群产生的驱动力来自于聚集导致的外部性和规模效应8。在技术上依赖于汽车的普及使得长距离的通勤得以可能。格兰泽( Glaeser) 和卡恩( Kahn) 指出,汽车的使用根本上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更低廉的交通成本使得企业和家庭能够在更分散的环境中组织其活动13。由于人口集中导致城市拥塞,城市出现郊区化使得城市的边界不断扩大,最终使城市连绵相接而形成城市群。由于城市群的产生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先集聚后离心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产业不断向远离中心城市的方向转移,因此,城市群除了在空间上的毗邻,还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内在的联系,在一定的空间内形成了产品周期循环。可以说,

    7、城市群的出现和成熟,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2.5 国际化随着运输成本下降、通信技术日益发达,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城市的国际化或全球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高级形式,有代表性的如纽约、伦敦、东京等大都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金融资本、公司总部和研究中心,其产业结构向服务业高度倾斜,以金融、贸易、研发、广告、物流等为主,对世界经济运行发挥着枢纽作用。2.6 城市居民生活舒适城市吸引生产要素的原因是外部性和规模效应,而吸引劳动力的因素则是城市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设施和服务7。在现代化城市中,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首先体现在高度社会化的生活服务。现代化城市的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居民的生活由传统的

    8、在封闭家庭中完成转而由购买服务完成,进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其次,现代化的城市中可提供完善的公共产品,包括社会保障体系、公共交通设施、娱乐设施、教育和卫生设施等3、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历史回顾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起点可定在鸦片战争后,我国城市建设长期受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桎梏, 城市现代化的建设长期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而我国仅从20世纪50 年代开始, 历经曲折。实际上城市大规模现代化建设仅有20年历史,到20世纪90年代后, 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可按时间划分成三阶段。3.1.鸦片战争以后到1949年以前, 中国城市现

    9、代化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一方面由于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背景下, 城市早期现代化在沿海沿江某些开埠城市得以推进, 但全国其他绝大部分城市都呈现衰落或发展停滞的状态。这种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畸形发展导致近代中国由城市的强大集聚效应所带动的城市化动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 由于战乱、灾荒使得很多农村都衰败、破产,农民大量流向城市, 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 农业生产力不断下降, 通商口岸城市的早期现代化也难以得到内陆腹地的支持, 这对通商口岸城市早期现代化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这种过度城市化超过了通商口岸城市的吸纳能力, 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社会问题, 大量失业人口、人口恶性膨胀

    10、、社会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使城市现代化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这些都导致近代中国城市现代化呈现畸形发展状态。3.2.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 城市现代化呈现单向突进与“赶超”的特征国家更加注重城市的生产功能, 而忽略甚至限制城市其他经济功能的正常发挥。封闭的经济建设环境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国际和国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循环,城市的金融、贸易、流通枢纽功能丧失了进一步发展的外在环境, 导致了解放以来我国城市现代化在工业方面的单向突进。我国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模式。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这种重工业导向发展战略使得我国城市现代化呈现“赶超”特征, 工业脱离了劳动力剩余

    11、和资金短缺的客观实际,向着资本密集型而不是劳动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造成城市现代化对城市化的排斥。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战略,导致城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对农民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但是由于城市现代化的“赶超”发展, 难以吸纳过多的农村人口,国家通过户口制度、粮油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然流动, 从而使城市化受到前所未有的严格限制, 并最终形成了僵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其结果则是1949年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城市现代化进程。反过来,农村的贫穷落后与城市化水平的长期滞后又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现代化的长期“单向突进”式片面发展。3.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城市现代化与

    12、城市化的协调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旧的二元结构被打破, 我国开始形成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并重的双重工业化格局。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工业化, 是在“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和“三就地” (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下进行的, 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为农村地区的城市化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1984年以后, 在“三就地”基础上建立起的乡镇企业开始向小城镇集聚。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镇化大大调动了各种民间力量的积极性,中国小城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而小城镇工业、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又使城市现代化的经济中心性、多功能性、开放性及城市现代化与乡村现代化的协调互动等都在各地的小城镇得到部

    13、分的实现。同时, 小城镇在增加农村非农产业收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也显示出巨大的能量,由此而出现的以小城镇为基础的城市化趋势在我国得到大大的加强, 小城镇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1984年以后, 中国的城市改革开始启动, 出现了以大中城市为载体的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共同前进的趋势。90年代以后, 在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量有所下降的同时, 大中城市重新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化的主力。1992年以后中国大地上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民工潮”, 出现了数以百万计的民工队伍,中国人口迁移和流动速度的加快及其规模的日趋扩大, 使中国非制度性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基于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14、基础上的小城镇现代化发展与大中城市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大大推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了加速阶段。经过近代以来一个多世纪的曲折反复之后, 中国的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终于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4城市现代化的路径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主要有六个方面。4.1 经济建设a) 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实证研究及发达国家的经验,不同规模、不同禀赋的城市在城镇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不同,这就要求在产业结构上做出不同的安排。首先,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应专注于服务业、研究开发和知识创新,形成成熟和标准化的生产技术后扩散到中小城市进行生产。因此,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在

    15、城镇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是服务导向和知识导向,这就决定了在产业结构上应该以服务业和多种门类的行业为主,将制造业按产品周期所处的阶段疏散到城市边缘或中小城市。其次,中小城市则主要从事制造业。布莱克和亨德森认为,美国的制造业选址地点经历了特大城市生产、郊区化、中小城市和落后国家的过程22。就我国当前所处的阶段而言,中小城市在城镇体系中主要扮演制造者的角色。在产业结构上,除城市基本的行业,如通信、物流、信息技术服务和公共产品等行业之外,中小城市应在特定的某一个或几个行业内实行专业化。一方面要形成自身在区域内的独特地位,另一方面,充分的专业化能够为城市带来马歇尔外部性,进而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b) 市场调

    16、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一方面,政府调控能够纠正市场在社会公平性上的失灵。市场的作用在于使生产要素获得最有效率的配置,然而在保证生产要素效率的同时,城市的健康发展也要结合适当的调控措施保证公平。城市经济学认为,市民在城市中居住所获得的收益是其支付的房租与土地实际价值间的差,这最终导致了亨利乔治定理达到城市最优的福利需要向居民征收庇古税以抵消居民获得的那部分土地价值,用所得税费补贴城市的公共产品,以补偿劳动收入差异。另一方面,聚集带来规模经济的同时,也会带来拥塞。城市政府应利用调控政策选择城市的发展路径,恰当的安排产业尽可能消除聚集带来的拥塞、利用好规模效应和知识溢出。c) 扩大开放( 1) 对外开放

    17、国际化是现代化城市的特征之一。在现代化进程中,国际化是发展中国家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重要途径。通过国际化,发展中国家可以引进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资本和管理经验,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一些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要在国际金融、贸易中发挥自身的作用,提升国际影响力,向纽约、东京等全球城市靠拢。( 2) 对内开放首先,要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市场。在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之后,中国尚需在国内建立起统一的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使生产要素能够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劳动力在城市间自由流动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将是一个持

    18、续的、且具有长期效应的过程,因此,解决劳动力流动的问题非常必要。其次,城市间既要有竞争也要有合作。城市间的竞争依然体现在对劳动力和投资的竞争上,并且要改变目前以低地价、税收政策优惠等损害当地利益的零和博弈竞争。要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生活环境作为吸引投资和劳动力的手段,使城市间的竞争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城市间的合作则体现为区域产业链的构建和区域负外部性的消除( 如环境污染治理、碳交易市场的建立) 。4.2.现代化城市设施建设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没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来奠定坚实的丰厚的物质基础,实现城市现代化社会捉襟见肘,举步维艰,趔趄不前,甚而成为一句空话

    19、。传统式、粗放式、落后式、高能耗、高排放、高成本、低效率、低产出、低质量的经济发展方式依然存在制约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迫切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在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的建设是个核心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上。如果没有一个功能完善、高效率和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市政设施,那么,城市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现代化城市应具有工业、商贸、金融、交通运输、旅游、科学文化等多种功能,要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等进出的流畅自由

    20、,要建成以经济中心功能为主,开放度高、吸引力大、辐射力强、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城市,特别是当代城市发展更应当面向国际,并向国际接轨,要求城市建设必须是高度现代化,特别是城市交通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其城市国际性的要求。城市建设主要指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住宅和环境建设。要保障城市高效、通畅、有序地运转,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是个关键。它是城市经济、技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人工物质载体。现代化城市是人口集聚、工业集中与第三产业发达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现代化不仅能够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具有充足的供电、供水、供热等能源与水源设施,而且在供电、供热过程中应保护

    21、城市环境的清洁与城市人民的安全,具有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这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的重要条件。从50年代起,世界上一些现代化城市先后开始治理环境污染,如1956年伦敦通过了清洁空气法,要求改变燃料结构(用电、煤气代替煤) ,不仅有效地制止了烟雾的发生,而且还大大减少了伦敦烟雾发生的次数。至于泰晤士河经过40年的治理后,鲑鱼于70年代初重返泰晤士河更为世人所知。要创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城市的公园建设布局和绿地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为人们提供游憩的场所,还能有效地减轻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在这方面,北美、西欧国家不少城市的绿化、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比

    22、较好,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城市环境质量差,与现代化城市的标准差距比较4.3.民主法治建设城市法律制度是城市社会关系、公共关系的规则性确认。现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制度的复杂性、多样性。城市发展中的每一种社会关系都对应着一种城市制度。对此,不同学者对城市制度有不同的观点和分类。有学者认为,从宏观社会领域看,城市制度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或生产制度、生活制度,或生产制度、分配制度、交换制度、流通制度;从城乡关系及城市发展过程看,城市制度包括城市准入制度、发展制度、保障制度等;从城市主体需要层次看,城市制度包括生存制度、安全制度、发展制度、享受制度

    23、等;从社会管理角度看,城市制度有工商制度、税收制度、交通制度、司法制度等;从社会资源构成看,城市制度有人口制度、自然资源制度、环境制度等;从社会实际交往与日常生活看,城市制度则包括工作习惯、生活习惯、社会习俗等。从其它角度还可以对城市制度进行更多样的分类。我们认为,法治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深刻把握城市社会中市民交往行动方式的内在本质和主要特点,把握现代城市运行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把握现代城市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重要领域,制定与现代城市的性质、结构功能和市民交往行动方式相适应的城市交往行动规则,建立和完善城市法律制度体系,着力推动城市法制现代化的进程4.4精神文明建设城市建设的

    24、目的是要为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充分有效地发挥城市的各种功能, 满足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市容景观、促进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的需要, 它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而作为城市建设内容之一的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扣社会序、道德风尚、居民素质、生活情趣、卫生状况、美化绿化、管理措施等等, 对于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利用水平和保护水平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优效益娜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 木着“ 好在共建、责在坚持、重在素质” 的塞本思路, 以教育为主体,以文化、环境为两冀, 行教育、丈化、环境配套建设, 提高城市文明的综合素质。抓好教育, 提高居民素质. 随着改开放的深入, 市场经

    25、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 同时, 也引起了人们价伍观念和行业方式的矛后和冲突。因此, 抓好市民教育, 提高市民素质, 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1.教育方面:首先要建设教育阵地, 发挥党团组织的宣传作用, 有计划、有目的、有重卢、 分层次地实施, 党员、团员和各级领导要先行一步, 以带动和形响全社会宣传教工作的开展。其次, 要重视对城市广大职工的培训, 针对他们所关心的热卢 、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任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遵纪宁法教育, 并把对职工的教育同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结合起来。第三, 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力

    26、蚤和接班人, 他们是社会上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因此, 要结合青少年的特.汽, 着重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第四, 采取多种形式的途径, 形成一定的教学规模. 要建立起幼儿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干部教育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形成市民终生教育休系。2.文化方面要重视文化建设。良好的城市文化环境对于启迪市民的心智、陶冶人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要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到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统筹规化.首先, 要通过多种集道集资兴建和扩建科技宫、少年宫、工人文化宫、图书馆、休育馆子文化体育设施, 为市民不同层次开展文化活动提供空问场所. 其次, 要培养市民树立现代意识和文明生活方式. 实行

    27、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街道文化、家庭文化并举;培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群休意识, 竟争意识和城市精神, 广泛开展征集、评选厂歌、校歌、市歌、市标、市花等活动, 以推动和促进城市文化建设.3.优化城市环境. 以创造有舒适感、创优良服务有亲切感、创优良获序有安全感的为主要内容,设计、实施城市环境建设方案, 努力创造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的社会环境. 在城市建设中, 要按照绿化、净化、美化、建设花园式城市的总体要求, 统筹规划城市布局,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休现地方民俗、民情、高稚清断的城市建设格局. 大力开展优质服务竟赛活动, 以“窗口行业” 为重点, 以“ 团结、务实、拼搏、奉献” 的城市精

    28、神教育人、效舞人, 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大力弘扬社会正气, 增强市民的责任感和正义感, 开展私会治安责任区活动, 加强对社会治安重难点问题的综合治理, 为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4.5现代化城市的信息化工程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能源、人口、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专项整治监管等方面的挑战日益凸显,趋于复杂化,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城市发展已成大势所趋。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视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关键技术的突破,数字城市将由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向集成化、智能化、协调化发展。4.6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绝不象有些人士所说的“仅仅是环境保护

    29、方面的事” ,而是涵盖了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内容的新的发展理论。其核心思想是: 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民众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当代人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不受破坏,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理论,不是单纯的环境保护理论,而首先是经济发展理论。这一理论的特点是: 第一,它主张经济持续增长,因为这是社会财富的源泉,也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社会进步的实力所在。它所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予以鼓励,反之则应予摒弃。这与西方一度流行的悲观

    30、的“增长极限论”和不顾发展中国家贫困实际的“零增长论”形成鲜明的对立。第二,它主张经济的持续增长,要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它强调改善增长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率;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 要能够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命支撑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第三,它主张经济的持续增长,要以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包括改善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保持社会公正,安定,创造一个人人依法享有平等、自由、教育、劳动、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等权利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社会环境,也才能更好的保障经济

    31、的健康、持续增长。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其起点看是经济发展理论,从其整体及归结点看则是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交相融容、协调的综合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理所当然的也是城市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我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即把城市“建设成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规定了6个重点行动领域。( 1)城市化与人类住区管理;( 2)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人类住区功能; ( 3)改善人类住区环境; ( 4)向所有人提供适当住房; ( 5)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

    32、6)建筑节能和提高住区的能源利用效率。无疑,这应成为全国各城市发展建设的“共同纲领”和制定各自具体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与政策的基本依据。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现代化,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两种战略思想和目标。它们的要求和策略有许多是互通互容的。前者涉及的领域较为宽广,后者追求的重点在于现时先进水平。两者殊途同归,总的目的是一致的: 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因而可以说,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要求同时实施城市现代化,而现代化城市也应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5深圳案例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任务,作为模糊宽泛的过程性概念,“现代化”标志着人类社会发生全方位的变迁,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实现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形成了中国特色现代化的科学理论形态,有力地指导并推进了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现代化不仅是国家发展目标,也是城市发展目标。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深圳在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指导下,努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作为社会主义示范市,深圳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所


    注意事项

    本文(现代化城市的开发变化历练过程和基本做法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