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Word下载.docx

    • 资源ID:2955669       资源大小:36.63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Word下载.docx

    1、(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v 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 为“小报”。关于小报的最早的记载,依据朝野类要的中说法。民间报房:明代中叶以后,首都北京等地的民间新闻传

    2、播活动日趋活跃,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主要工作是传抄和发行邸报,此外还从事报录。印卖缙绅录,鼎甲单,出版临时编印的时事小本等活动。明代邸报:在形式上有了重大发展,开始采用活字印刷(公元1638年宋祯十一年开始)小本:始于元代。在民间私自雕刻印发。它们主要来自朝廷方面消息,许多小本还有许多学术思想、科学信息以及经济领域方面的报道,印制精美,有的流传至今已成为我国书馆的珍本与善本。万历邸钞:是一种明代万历朝邸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的旧抄本,部分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天变邸抄:是明代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北京的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急选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

    3、,由雕版印刷。它的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8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为了强占中国广阔的商品市场,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 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 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但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 传教、印书,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故口头 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

    4、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v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最早的广告 告贴;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米怜:1813年伦敦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传教工作。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

    5、甲, 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任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主编。他是位出色的宣传家,主张文章要通俗简短,1822年病逝。 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麦都思创办、主编。v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 基本特征。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郭立士曾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

    6、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 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楚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新闻纸略论。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办的中文报刊共6 种,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共17种。鸦片战争前:蜜蜂华报(葡萄牙文周刊),1822年9 月12日,澳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 份外文报刊。 广州纪录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也是时间最长的一份近代中文报刊。香港公报创刊于1841年鸦片战争后:香港出现最早的报纸:香港钞报。中国之友,澳门创办一周后迁往香港,台仁

    7、特主编。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 国持同情态度。台仁特曾被捕入狱。德臣报,又译为中国邮报。肖瑞德和德臣创办,历时129 年,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孖剌报,莫罗创办。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 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北华捷报:上海第一家报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 后定为字林西报,

    8、重视新闻,在中国许多边远地区也聘有通讯员,曾一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 权;1951年3 月31日停刊,出版时间长达101 年,它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现完整保存在上海外国人在上海办的最早的中文商业报刊:上海新报,伍德主编。v 申报的创办和它早期新闻业务的特点是什么?答: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 “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 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

    9、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 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 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 案的真相。 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四是经营副业。创办文艺杂志;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年申报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 小说民报。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编印画报。1877年申报出版了瀛寰画报。 印书,开办点石斋书局,翻印出版图书。 并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 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超过创刊基金180 多倍,实现了美查的“赢利”的目的。 1893年丹福士,张叔

    10、和创办了新闻报。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 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2. 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3. 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轩在向其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一系列新闻思想:设新闻馆;准卖新闻篇;兴新闻官;只须实写。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中的论文日报提出“通民隐”、“达民情”的主张。林则徐,现代有人说他是清王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办的澳门新闻纸,它是我国最早的译报。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所用名)虽然名为报纸,但不公开发行。昭文新

    11、报:1873年艾小梅、汉口创办,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9月改名彙报,以求政治上的庇护,实际产权未变。后于1857年再次改名为益报.广州中国人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述报。v 循环日报:1874年、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王韬: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

    12、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弢园文录外编:是我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作者王韬。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他的部分政论文章被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万国公报: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受到具有威信思想的士大夫的欢迎,出版3

    13、 个月 后,由于和上海万国公报重名,而改名中外纪闻。京师强学会成立后,在1895年将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并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梁启超、汪大燮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是维新派北方的代表。中外纪闻: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1896年元月20日停刊。中外纪闻特点:1 :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 应该向

    14、西方学习。强学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南方的代表。梁启超:著名的维新派政治思想家、政论家;先后创办10多种报刊,如:中外纪闻、 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7年;创造了“时务文体”,一生著作 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人们称之为“舆论界的骄子”,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为资产阶级办报提供了基础。v 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旬刊, 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在时务报上连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其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去塞求通”的观点,认

    15、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 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 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该报发行量最高达1.7 万份。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像梁启超的文章那样谈论时务,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被人们称为 “时务文体”.维新派报刊思想:(1 )早期维新派思想家的办报主张。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早期的维新派的办报思想主要来自于王韬,郑观应,陈炽等人。 康有为的“通时务”、“知新政”是和变法维新相连的;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是中把报纸作用

    16、概括为“去塞求通”,即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还将其比作人的耳目、喉舌;谭嗣同提出报纸就是民史民口,更有民主民权和言论自由的色彩,这些都 属于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范畴。早期维新派还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2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办报思想。 梁启超在海外办报,新闻思想有所转变,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 作用”。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见。戊戌变法时期,随着办报实践的增多,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志士对报刊的认识不断深化。 其中阐述最多的仍是报刊对于国家的积极作用,他们将报刊的功能高度民主概括为“通”

    17、。可送三方面 论述。第一,维新派极力阐述并努力实践报刊的“通西情”特别是“通外情”的功能。重视报刊传播信 息和稳定国家统治秩序的作用。第二,强调并利用了报刊的开通民智的功能,因而始终把开民智作为报 纸的主要任务之一。第三,重视并自觉的运用了报刊开通风气的功能,即引导舆论的功能。对报刊性质的认识超出了早期维新派人士的程度。维新派已经把办报视为为民众的当然权 力和政治民主的体现,意识到报刊反专制的战斗作用。3 :对报章文体报人素质问题发表了见解,提出制定报律的建议。3 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国外办报的同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 治理论和新闻理论对他的新闻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18、,根据亲身的体会,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 舆论、宣传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第一,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作 用”。 第二,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1 ,“宗旨定而高”。2 ,“思想新而正”。3 ,“材料富而当”。 4 ,“报事确而速”。 第三,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报馆要造成健全的舆论必须具有五要素:一曰常识;二曰真诚; 三曰直到;四曰公心;五曰节制。 第四,提出了宣传的方法。为了提高宣传效果,梁启超总结出两种宣传方法,即浸润法和煽动 法。 梁启超这时的新闻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报刊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新闻实践的概括 和总结,此时他的新闻思想已经进到了资本主义新闻

    19、思想体系,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鉴。v 维新派办报活动的作用与贡献:作用: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维新派通过报刊陈述当前中国列强环伺的危险局势,愤怒地谴责了列强的种种恶劣行径,发出 了建设一个强盛,独立的新中国的号召,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抵御侵略,振兴中华的爱 国、激情。 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 维新报刊以相当多的篇幅介绍西学和西方情况,热情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使广大知识分子的 头脑为之一震,思想得到解放。 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各地维新派新团体的报刊活动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影响,获

    20、得了一大部分具有爱国思想 的仁人志士的支援和支持,对变法起到了很大帮助。 主要贡献还有: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创造了报刊新文体, 推动了政论写作的发展。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中国日报:1900年1 月5 日在香港创办,孙中山选择香港作为办报的基地。陈少白主编,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 传三民主义。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它对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开智录:横滨,郑贯公主编,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v 民报:中

    21、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 主要宣传阵地。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但是其宣传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过分强调了排满而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后期该报大谈佛法,进步性锐减。该报最高发行量答到1.7 万份,第6 至24期由章太炎主编。大清报律:1908年清廷为了限制报刊出版、发行,正式颁布大清报律。其中规定: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将样品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

    22、,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永远停刊;禁止发行未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在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v “苏报案”:苏报1896年6 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 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 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 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于是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士钊,邹容自动投案,后苏报也遭查封。经多次开庭,1904

    23、 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后邹容在狱中被迫害致死。这就是著名的 “苏报案”。 一个月后,即8 月7 日章士钊又在原班人马的基础上,办起了国民日日报,内容和形式都 继承了苏报的传统,人称“苏报第二”。v 大公报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

    24、“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大江报案”:大江报是武汉地区颇有影响的革命派报刊,是文学社的机关报。以新 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 1911 年7 月17日,该报发表了何海鸣写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 。7 月26日又发表了黄侃撰写的言词更为激烈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鄂督瑞徵极为震恐, 8 月1 日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自动投案。瑞徵原拟对二人判重刑,但慑于民愤,不 得不从轻判处。这就是新闻史上著名的“大江报案”。“大江报案”是清政府迫害报人,压制舆论的专 制统治

    25、的又一典型事例。郑贯公:我国近代著名报人。早年赴日留学,受知于梁启超。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开智录。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报记者。在香港先后创办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刊,其中,有所谓是当时港粤报纸中读者最广泛,发行量最高报纸。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受到爱国人士的普遍尊敬。章太炎: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1902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在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1906后赴日本任

    26、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v 于右任: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活动家。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1909年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1910年在上海创办民立报;他为报刊写了不少评论和诗词,感情炽烈,文辞丰腴,名噪一时。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保障言论出版自由的法令:1912年3 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 :“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自由新闻体制确立后,新闻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27、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全国的报纸有100多家猛增到500家,总销数达4200万份。v “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 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比1912年初的500 家少了2/3 ,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这段历史,在中国近 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v 黄远生(黄远生的新闻活动):原名黄为基,民国初年著名记者。他的记者生涯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的。最出名时,任上海时报、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为其撰写

    28、北京通讯。他善于调查研究,勤于采访交人广,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被称为“报界之奇才”。 为了躲避袁世凯的纠缠,1915年避往上海,12月到达旧金山不久被枪杀。他死后,其友人将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远生遗著,是中国第一部通讯集。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的特点表现在: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注重时效和事实。 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他报道的人物有孙中山等中国政府和中国政治的代表,善于从他们 身上发掘重大新闻,如揭示了袁世凯“权谋百出,专以手段胜”的伎俩。他报道的事件很多,如日本提 的“二十一条”等,这些事件都是当时社会矛盾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远生的通讯是当时社会 的一面镜子。 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他的通讯善于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如外交部之厨子。四是语言通俗生动,他追求通讯语言的通俗和生动。 黄远生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邵漂萍: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