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总结.docx

    • 资源ID:2902080       资源大小:39.86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总结.docx

    1、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总结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1.孟子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关于什么是教育的争论,斯宾塞认为教育就是为了美好生活作准备,而杜威则认为“教育即生活”。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明确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在动物界中也存在。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2.谢弗勒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规定性,描述性,纲领性定义3.都把教育看做“一种活动”,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4.人与动物教育的区别: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

    2、亲自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5.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6.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不仅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是人,而且活动的对象也是人,这是一种“人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培养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使每个人能更充分更真实地生活。再者,教育活动以一种特殊归训方式呈现,是在尊重生命,在发挥主题能动性的条件下使个体不断被社会同化,是自我实现创

    3、造性转会的典型方式,它不同于监狱等其他归训方式。7.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8.教育的直接落脚点:身心发展以每个具体的人为直接目标。最终落脚点:影响人类自身的发展。9.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抢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特性: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10. 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在终生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4、内涵:终身教育不排斥学校教育,也不等同于成人教育、社会教育或职后教育,而是包括从摇篮到坟墓各种年龄的人以及各种形式的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11. 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认为大教育观即“泛教育”观12. 教育的三种历史形态: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在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的教育形态划分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按照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教育的形态,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原始教育社会,古代教育社会,现代教育社会。13.家庭教育是指

    5、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一般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传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具有启蒙性,随机性,经验性,个别性。社会教育是指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具有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实用性,时间的终身性,形势的开放性。14.原始教育的特点: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具有同一性。15. 古代学校的特点: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力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段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段性,森严的等级性。第

    6、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第四,教学的组织形势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第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第六,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16. 学校产生的条件: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第二,统治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17.我国最早的学校是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西欧最早的是雅典时的弦琴学校。欧洲奴隶社会最具代表的是“斯巴达”和“雅典”18. 现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

    7、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势;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19.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终生化,教育社会化,教育生产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民主化的表现为教育的普及化,即实施全民教育政策。20.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21. 普通教育学两大任务: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22.孔子重视因材施教

    8、,基本方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重视文史只是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到家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23.人类、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学记和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近代最早的一部教学专著是被称为“教学之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教育史上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强调教师、课堂教学、教材的中心地位24.苏格拉底主张通过寻求确定知识赖建立价值标准,他肯定人人都有自求真知的能力,因此,以问答法启迪他人思想。问答分三

    9、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理想国,认为理念世界是完美的世界,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永不完美。亚里斯多德认为物以类聚,类有类的本性。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服务于社会的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2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尔;瑞士裴斯泰洛奇林哈德和葛笃德,他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论在初等教育领域里的运用,第一个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并开创了示范教育的先河;英国哲学家洛克人类理智论提出白板说。1826德国福禄培尔人的教育;1861斯宾塞教育论提出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并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美国哲学家杜威

    10、1916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了一系列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学校即社会”26.人类和我国历史上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写的教育学著作: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和1930年杨贤江化名李浩吾出版的新教育大纲。 孟宪承教育概论钱亦石现代教育原理27.1956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1963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强调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1975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1

    11、972前苏联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1970法国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概念。1972埃德加富尔完成了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建议将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28.教育学在当代发展的趋势: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方法的实用性问题;多元方法的互补性问题;方法的协调性问题)29.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类比方法,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2.比较方法与分类方法3.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4.系统方法(整体性原则,关联性,动态,综合性,最优化原则)5.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

    12、法。30.常用教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系,在行政机构和管理权限上几乎完全相对应。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是有限度的)2.政治经济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政治因素制约着教育制度改革方向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培养合格公民,早就政治人才;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促进社会政治

    13、民主化。4.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C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D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反作用: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人力资本理论5.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以来,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6.人力资本的概念: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A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科

    14、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C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反作用:A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C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D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8.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A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B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C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9.传统和新的教学观的根本分歧在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着眼点在何处10.教育和文化存在着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互为目的的和手段的交融关系11.文化的五种表现形态:物质形态文化;制度;观念;活动;心理、行为形态文化12. 文

    15、化对教育的作用:A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B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C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D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教育对文化的作用:A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C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13.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4. 学校文化的特征: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B是一种 整合性较强的文化,是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已仁D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15

    16、.校园文化的概念: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种类: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16.学校精神文化的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17. 学生文化的成因:A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B同伴群体的影响C师生的交互作用D家庭社会经济地位E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的特征:A具有过渡性B非正式性C多样性D互补性E生成性1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的作用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表

    17、现在: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制度、组织形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性)B教育具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滞后性,超前性)。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1. 个人身心发展含义: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特殊性:a.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b.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2.主观能动性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的心理倾向和实际行动3.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含义及代表人物:a.内发论者认为,人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

    18、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柏拉图、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b.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包括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与训练等。(荀子、洛克、华生)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4.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a.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b.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c.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d.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e.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6.遗传的概念: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

    19、等,也叫遗传素质。成熟的概念: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标志: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7.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8.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9.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对人价值的发现;对人潜力的发掘;对人力量的发挥;对人个性的发展10.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

    20、发展中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11.少年期又叫“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总体性阶段特征:身体状态的巨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帮助少年起飞是比喻初中阶段的教育12.高中阶段的特殊任务是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为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成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的便是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主体对受教育者的

    21、期望或理想设计,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2.协调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3.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4.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

    22、时代性的动态结合;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3.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5.教育目的的特性: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更具有鲜明的积极性 6.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和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7.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反映的是理想的未来新人形象8.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三种理论:a.柏拉图、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本位论”,他们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的促进社会进步的人。b.卢梭、福禄培尔、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和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

    23、最完善的发展。c.狄尔泰、斯普朗格为代表的“文化本位论”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围绕文化进行9.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就是人的身心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人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展和人的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和谐中。10.马克思主要内容:a.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b.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可能条件c.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11.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始终没有改变的共同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

    24、原因:a.我国教育目的的哲学基础始终没有改变b.我国教育的根本性质即社会主义性质没有改变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3.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在于:首先“以人为本”,把人当作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其次,把全面发展的完人培养成现实社会所需要的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体现在: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培养现代

    25、人的品质1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解:a.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b.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c.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d.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1. 学生的本质属性:a.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b.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c.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 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2. 学生具有社会人的共同特点,特定含义:1.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2.具有思想感情;3.具有个性特征。3. 学生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特

    26、点:1.具有发展的潜在可坑行和可塑性;2.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化俄日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4.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就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5.学生身份三个层面: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公民;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青少年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的公民6.宪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青少年享有的主要权利: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受教育权7.学生应尽的义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27、的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8.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职业产生的根本原因9.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是一门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10.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教书育人业务水平四个层次:技术,技能,技巧,技艺 成为教师要求:教师要达到规定的学历;教育要具备相应的只是;教师要符合与其职业想称的其他有关规定。11.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角色有:1.人类文化的传递着;2.人类

    28、灵魂的工程师;3.示范者的角色;4.管理者的角色;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角色。12.当代教师质量集中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素养13.教师的职业专业化条件:A.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B.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a.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学活动观)b.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c.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科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 C.教师的人格特征【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

    29、广泛的兴趣】D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14.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15.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内涵:一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彼此所处的地位,由此构成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二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交往,由此构成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16. 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民主平 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7.建立新型师生伦理关系: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

    30、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爱护学生;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第六章 课程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斯宾塞首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2.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其中不仅包括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家庭作业,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3.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

    31、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4.课程分类:a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b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c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总和课程;d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课程,隐形课程。5.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课程;我国古代“六艺”古希腊“七艺”属于学科课程6.隐性课程特点:潜在性;整体性;持久性;非预期性;7. 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有:社会,知识,儿童等。8. 课程目标是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A时限性B具体性C预测性D操作性9. 课程目标的依据

    32、主要有三个方面:A对学生的研究B对社会的研究C对学科的研究10.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1.课程设计概念: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编制。 12.课程设计的意义在于以下:A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教育的课程改革B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课程设计基本要求:A合目的性B合科学性C合发展性13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四个步骤:A确定教育目标B选择经验C组织经验D评价结果14.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指: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D教科书15.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A强制性B普通性C基础性16. 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设置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