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讲座 第五讲脊椎动物.docx

    • 资源ID:2896911       资源大小:315.63KB        全文页数:6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讲座 第五讲脊椎动物.docx

    1、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讲座 第五讲脊椎动物2019-2020年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讲座 第五讲脊椎动物一、竞赛中涉及的问题在中学动物学的教学内容中,并没有涉及“脊索动物”这一概念。在讲完无脊椎动物的几个门后,直接提出了“脊椎动物”的概念。这容易造成同学们对知识的不完整理解:似乎动物界就只是由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组成的。为了准确地理解动物的分类知识,适应国际IBO竞赛的要求,我们对脊索动物门的整体概况和脊椎动物比较解剖等内容进行了适当地补充,并且对脊椎动物各纲的进化特征进行了扩展和深化。(一)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1脊索位于消化道背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肠背侧的一部分细胞离开肠管而形成。能起骨骼的基本作

    2、用。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具有脊索;有的类群中,脊素则仅见于幼体。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脊索,成长时由分节的脊柱取代了。2背神经管非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呈索状,位于消化管的腹面。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呈管状,位于身体的背中线上,脊索(或脊柱)就在它的下面。背神经管由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在高等种类中分化为脑和脊髓两部分。3咽鳃裂位于消化道前端的两侧壁上,左右成对的裂孔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这是咽鳃裂。它是一种呼吸器官,在低等类群中终生存在,在高等类群则只见于某些幼体和胚胎时期,随后完全消失。(二)脊索动物门分类概况依据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胚胎发育等特点,一般将脊索动物门分为尾索动物、

    3、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三个亚门。1尾索动物亚门l脊索和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成体包围在被囊中,一般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代表动物如海鞘,海鞘的发育过程中出现逆行变态,成体失去一些重要结构,形体变得比幼体更加简单。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这三个基本特征终生保留,脊索前端超出神经管之前。代表动物是文昌鱼。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中出现,随即为脊柱所代替。依据外形及内部特征可分为6个纲: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纳、鸟纲、哺乳纲。(三)几个常见的名称1无头类 指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还没有分化出来,没有明显的头部的类群。2有头类 有明显头部的脊索动物,即脊椎动物。3无颌类 没有颌的脊椎

    4、动物,现存的类群只有圆口类。4颌口类 有颌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5无羊膜类 在胚胎发育中不具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鱼类和两栖类。6羊膜类 在胚胎发育中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四)鱼纲1鱼类的外部形态(1)体型类型纺锤形:特点是头尾轴长,背腹轴较短,左右轮最短。侧扁形:特点是头尾轴短,左右轴更短,背腹轴相对显著增加。扁平形:特点是背腹轴特别短,左右轴特别长。棍棒形:其特点是头尾轴特别长,背腹轴和左右轴很短。(2)鳍的种类及功能鱼类的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偶鳍,包括胸鳍和腹鳍各一对;另一类是奇鳍,包括背鳍、臀鳍和尾鳍。偶鳍的功能是维持身体平

    5、衡,改变运动方向和拨水划行的作用。背鳍和臀鳍的主要功能是防止鱼左右倾斜和摇摆。尾鳍有推进平衡和转向的作用。尾鳍类型有原形尾、歪形屋和正形尾等三种。(3)鳞片的类型及功能鳞片是由皮肤中的真皮衍生出来的,鳞片大致分为三类。盾鳞:软骨鱼类特有的鳞片,由表皮和真皮联合生成。从脊椎动物牙齿的发生和构造来看,它和牙齿应该是同源器官。硬鳞:这是硬骨鱼中最原始的鳞片,由真皮演化来的,见于鲟鱼和雀鳝等。骨鳞:大多数硬骨鱼的鳞片,也是由真皮演化来的,覆瓦状的排列分布于体表,有利于增加躯体的灵活性。(4)侧线的结构与功能侧线鳞有规律地排列形成一条线纹就叫侧线。鱼类的侧线器官是重要的感觉装置,能感受低频振动,判断水流

    6、及周围环境情况。2鱼类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征(1)身体呈纺锤形,无颈部,在游泳时大大减少阻力。(2)体表有鳞片,皮肤富有粘液腺,其分泌的粘液,能减轻游泳时皮肤与水间的摩擦力。这种粘液腺是单细胞的。(3)用鳃呼吸,浸润在水中的鳃能够完成气体交换。(4)用鳍运动,鱼类出现成对附肢提高了动物的活动能力。(5)与陆生种类不同,无眼睑、无泪腺、无唾液腺。3鱼类的内部结构以鲫鱼为例(1)皮肤 由表皮层和真皮组成。表皮层有单细胞腺,分泌粘液于体表,减轻阻力,保护身体。(2)骨骼 鱼类出现了上下颌,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椎体为双凹推,有了脊柱,脊柱的功能是支持身体保护脊髓和主要血管,脊柱分化程度很低

    7、,分为躯干椎和尾椎。附肢骨与脊柱不连接。(3)肌肉 肌肉分化程度不高,由肌节组成,肌节之间有肌隔联系,分节现象明显。有些种类的发电器官是由肌肉转变而来的,如电鳐、电鳗等;有些种类的发电器官由真皮腺转化来的,如电鲇。(4)鳃 鳃是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一个重要结构。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鳃具有不同的特点:软骨鱼类的鳃比较原始,鳃裂开口于体外,鳃隔发达,每侧具有四个全鳃、一个半鳃;硬骨鱼类的鳃裂外侧有鳃盖保护,鳃隔退化,每侧有四个全鳃。(5)鳔 鳔是胚胎发育时从消化管区分出来的突起,充满气体。有一室、二室或多室之分。缀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还有通过鳔内气体的变化改变鳔的体积,使得鱼体上浮或下沉的作用。此外

    8、还能辅助听觉,适应水中的压力。(6)循环 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和血管组成。鱼类循环系统的特点是:心脏具有两腔,即一心房、一心室,心脏中的血是缺氧血,血行属于单循环;心脏很小,血流的速度也很慢,这与代谢活动较低的水生生活方式有关;鱼类心脏的位置较其他脊椎动物更向前移,很接近头部,腹面有肩带保护。(7)排泄 鱼类的肾脏属于中肾。肾脏除了有泌尿的功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调节体内的水分,使之保持恒定。(8)神经和感觉 脑虽有明显的五部,但大脑所占的比例还很小,且硬骨鱼类的大脑背面还只是上皮组织,没有神经细胞;鱼的晶状体呈圆球形,没有弹性,其曲度又不能改变,只能靠晶体后方的镰状突起来调节晶体和视

    9、网膜之间的距离,所以鱼类是近视的;大多数鱼类没有眼睑,因此鱼眼经常张开,不能关闭;鱼类只有内耳。(9)生殖 鱼类的生殖器官主要由生殖腺和生殖导管两部分组成,生殖腺一般都成对,左右对称。都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体外发育。4鱼钢的分类(1)软骨鱼系 终年保留软骨,鳃裂直接露于体外,绝大多数种类鳃间隔发达;身体被盾鳞,歪形尾;雄体有特殊的交接器,体内受精。板鳃亚纲:主要特征包括口大,5个鳃裂直接通于体外,眼后有一上喷水孔。主要类群有鲨目和鳐目。全头亚纲:主要的特征是头大而侧扁,头侧有4对鳃裂,由鳃盖掩盖;无鳞,尾部尖,如黑线银鲛。(2)硬骨鱼系 硬骨鱼类具替代性硬骨和膜性硬骨;体多被骨鳞;鳃隔退化

    10、,鳃裂不直接开口体外;有鳔或肺;体外受精,雄性无鳍脚,属于正尾形。肺鱼亚纲:体呈纺锤形、硬骨不发达,终生残存有脊索,鳔能执行肺的功能,有内鼻孔。现存的种类主要有澳洲肺鱼、美洲肺鱼非洲肺鱼。总鳍亚纳:偶鳍为带鳞的肉叶,其内部骨骼的排列与陆生脊椎动物肢骨的排列极为相似。有内鼻孔,鳔能行气呼吸。这也是古老的鱼类,矛尾鱼是保留到今天的总鳍鱼,是动物界珍贵的“活化石”之一。辐鳍亚纳:多数种类具骨鳞,骨骼几乎全是硬骨,各鳍由真皮性辐射鳍条支持,无内鼻孔。包括的种类很多,占现代鱼总数的90%以上。(五)两栖纲1两栖纲对陆生环境的初步适应(1)两栖动物皮肤轻微角质化,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较适应干燥的陆栖环境

    11、。(2)从空气中获得氧气,上陆后可直接获得氧气,用肺进行呼吸。(3)循环系统进一步完善,有体循环和肺循环,心脏由二心房一心室组成。(4)出现五趾型肢,两栖类发展了五趾型四肢,前肢活动范围增大。(5)神经系统的进一步适应,两栖类大脑体积增大,分左右两个半球,有大脑皮层雏形。2两栖类对陆生环境适应的不完全性两栖动物获得了一系列陆生生活的特征,但还不完善,具体表现在:(1)皮肤仍依赖于湿润的环境。(2)心脏只有一个心室,血液中混合血高。(3)肺发育不完善,以皮肤作辅助呼吸器官。(4)体外受精,幼体水中发育,胚胎没有羊膜。3两栖类的主要特征(1)皮肤 两栖动物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角质层不发达。

    12、皮肤含有大量的腺体和血管,有呼吸功能。粘液腺为多细胞腺体,与鱼类的单细胞腺不同,粘液腺分泌的粘液使皮肤经常保持湿润。(2)骨骼 两栖类的脊柱比鱼类的脊柱有较大的分化,由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所组成。颈椎的分化与两栖类上陆后头部进行灵活转动有关。荐椎的分化,使腰带与脊柱连接,从而后肢获得了牢固的支持。两栖类已具有陆栖脊椎动物附肢的结构特点。头部具有两个枕髁,具有耳柱骨。(3)呼吸 两栖类成体用肺和皮肤呼吸。两栖类具一对囊状的肺,是陆地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不过结构还十分简单,肺的内壁仅有少数皱褶,呼吸表面积不大。两栖类由于不具肋骨和胸廓。肺呼吸是采用特殊的咽式呼吸完成。(4)循环 肺呼吸导致双循

    13、环怕出现,双循环提高了血循环的压力和速度。不完善的双循环和体动脉内含有混合血液,是两栖类的特征。心脏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和动脉圆锥四部分组成。左心房接受富氧血,右心房接受缺氧血。(5)生殖 雄蛙的生殖腺有一对睾丸,产生精子;肾管有输精和输尿的功能。雌性具一对输卵管、子宫。雌性的输卵管和输尿管是分开的。4两栖类的分类概述两栖纲包括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三个目。全世界有两栖动物2800余种。(1)无足类 这是原始的一类,又是营钻穴居生活的特化类型。体呈蠕虫状,无四肢。鱼螈为本目代表,主要产于亚洲热带地区,近年来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采获。(2)有尾目 这是更适合于水中生活的较低等的一目,多数种类终生

    14、生活在水中,一部分种类变态后,离开水到潮湿地上生活。体长形,有四肢或仅有前肢,尾终生存在。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也有一些种类终生有鳃而缺少肺。大鲵、蝾螈都属于本目。(3)无尾目 这是现代两栖类中较为高等、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目。成体无尾,有发达的四肢,后肢强大,适于跳跃或游泳,通常营水陆两栖生活,但生殖时必须回到水中。我国发现的种类有黑斑蛙、金线蛙、林蛙、雨蛙、树蛙、蟾蜍等。(六)爬行纲 1爬行纲的主要特征(1)羊膜卵 爬行动物都产大型的羊膜卵,羊膜卵的出现对脊椎动物完全摆脱水环境,对成功登陆产生重大影响。羊膜卵的特点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三层胚膜包围胚胎:外层称绒毛膜,内层称羊膜

    15、,另有尿囊膜(见右图)。羊膜腔中充满着液体,称羊水。羊膜卵外包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水的韧性纤维质卵膜。能防止卵的变形、损伤和水分蒸发,防止细菌侵入。卵壳具通气性,不影响胚胎的气体交换。卵具卵黄,保证胚胎发育的养料。(2)外形 爬行类是适应于陆栖生活的类群,具有四足动物的基本形态。体表被覆角质鳞片,指(趾)端具爪是其在外形上与两栖类的根本区别。蜥蜴和鳄的体型可做典型代表。四肢较两栖类强健,颈部外观明显,尾发达。某些类群适应于穴居及水栖生活,在外表上有较大的特化。(3)皮肤 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被有角质鳞片或角质盾片。角质鳞(如蜥蜴、蛇)是由表皮细胞角质化形成的,骨质甲(龟、鳖)是由真皮组织形成的。

    16、体表干燥,缺少腺体,比较坚硬,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爬行类动物的真皮内含有各种色素细胞,由于色素细胞的变化,使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适应。(4)呼吸 爬行动物既没有鳃,也不用皮肤呼吸,它的肺比两栖动物的发达。肺脏一对,外观似海绵状。具有喉头和以软骨环支持的长气管。肺的内壁有复杂的间隔,把内腔分隔成蜂窝状小室,可以扩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5)骨骼和肌肉 爬行类骨骼系统发育良好,适应于陆生。主要表现在脊柱分区明显、颈椎有寰椎和枢椎的分化,提高了头部及躯体的运动性能。躯干部具有发达的肋骨和胸骨,加强了对内脏的保护并协同呼吸动作的完成,头骨骨化良好,很多种类具有颞窝和眶间隔。具单一枕骨踝。肌肉进一步

    17、分化,出现肋间肌,协同完成呼吸运动,皮肤肌有控制鳞片活动的作用。(6)循环和排泄 爬行类的心脏由两个心房,一个心室组成,心室内有不完全的隔膜。血液循环为不完全的双循环。后肾成为爬行类与所有羊膜动物的主要排泄器官,后肾形成的尿液经后肾导管输至泄殖腔后排出。(7)神经与感觉 大脑半球比较发达,出现新脑皮,脑神经12对。听觉器官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外耳道。2现存爬行纲的分类现存的爬行动物,全世界有5700多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温带较少,寒带更少,它们分属于四个目:(1)喙头目 喙头目是爬行纲中最古老的类群之一,大多生存在中生代。主要特征是嘴长似鸟喙,顶眼发达,端生齿,无鼓膜、鼓室;雄性无交配

    18、器官。现今仅残存一种喙头蜥(楔齿蜥)。它的外形和大蜥蜴相似,长可达75厘米。其分布只限于新西兰东北部一些小岛上,被喻为“活化石”。(2)龟鳖目 这是爬行纲中最为特化的一类,它的身体宽短,以硬壳保护身体。壳的内层为骨质板,外层为角质甲(如龟)或为软的表皮(如鳖)。一般营水栖生活(淡水或海水),少数营陆地生活,但产卵都在陆上,常见的种类有龟、鳖和海龟等。(3)有鳞目 这是现代爬行动物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一个目,分为蜥蜴亚目和蛇亚目。蜥蜴亚目:大多数种类的前后肢都发达,眼发达有可动眼睑;具外耳道。例如石龙子、壁虎。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岛产的避役,它的皮肤能随环境的变化而迅速变色,俗称变色龙。蛇亚目:是

    19、较为特化的一支,适于用腹部爬行,体呈圆筒形,无四肢和胸骨(仅蟒蛇有后肢的残余),腰带可能存留,但肩带不一定存在。蛇能吞食比它自己身体还要粗的大型食物,其原因是构成上下颌的骨骼间都是能动的关节,这是蛇类具有的结构特点。肋骨的腹端支持腹鳞,靠脊柱的左右弯曲和皮下肌的作用而使肋骨移动,腹鳞也随之运动,蛇体就能以腹部贴地面而爬行。(4)鳄目 鳄目在爬行纳中结构最为高等。头骨骼具有特化的双颞窝。方骨不可动。槽生齿。四肢健壮,趾间具蹼。耻骨退化。尾侧扁。泄殖腔孔纵裂,雄体具单个交配器。我国特产的扬子鳄,是鳄类中较小型者,体长约2米,吻短而钝,属于纯吻鳄。鳄类和恐龙有共同的祖先,是恐龙的近亲。因此,在科学研

    20、究上有较高的价值。扬子鳄是世界公认的濒危种和禁运种,为我国的珍贵动物。(七)鸟纲1鸟类的躯体结构概述鸟类的躯体结构特点,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对飞翔生活的适应。(1)皮肤 鸟类的皮肤薄而软,便于肌肉的剧烈运动。皮肤衍生出角质化物羽毛。表皮的角质层较薄,这是由于有鸟羽的覆盖,皮肤不与干燥空气直接接触造成的。在没有羽毛的地方,皮肤则有厚的角质鳞覆盖。(2)骨骼 骨骼多具蜂巢状,既轻又坚固,适于飞翔生活;椎体为异凹型,使关节活动的灵活性加强。最后几个胸椎、全部腰椎、荐椎和部分尾椎完全愈合在一起,称综荐骨,为腰部的坚强支柱。单一枕髁和颈椎相关节。开放式骨盆。(3)消化系统 现代鸟无牙齿;咀嚼功能通常由砂囊

    21、代替。嗉囊有贮存食物和软化食物的功能。胃分为腺胃和肌胃(砂囊),肌胃肉层发达。鸟类的直肠短,不贮存粪便。(4)循环系统 鸟类的循环系统反映了较高的代谢水平,主要表现在:动静脉血液完全分开、完全的双循环(心脏四腔,具右体动脉弓),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动脉压高、血液循环迅速,气体和营养物质运输快。(5)呼吸系统 肺呈海绵状,由大量的细支气管组成。气管分为三级:初级支气管、次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微支气管)。气体交换在微支气管中进行。鸟类的气囊是呼吸的辅助系统,分布于内脏器官,无气体交换功能。气囊还具有减轻身体重量、减轻器官间摩擦和散热的功能,鸟类还具有双重呼吸的特点,即在吸气及呼气时肺内均能进

    22、行气体交换。(6)排泄系统 鸟类的排泄系统胚胎经历前肾和中肾,成体的泌尿器官为后肾。肾小球的数目比哺乳类大两倍,这对于在旺盛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能迅速排除废物,保持盐水平衡是有利的。输尿管开口于泄殖腔中。尿的主要成分为尿酸,呈半凝固的白色结晶。鸟类不具膀胱,产生的尿连同粪便排出体外。(7)生殖系统 雄性生殖系统具有成对的睾丸和输精管,输精管开口于泄殖孔。雌性生殖系统,只有左侧卵巢和输卵管。体内受精、体外发育,有筑巢、孵卵、育雏行为。幼鸟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早成鸟,刚孵出则体被绒毛,眼已睁开,可随亲鸟觅食,如雁形目、鸡形目;另一种是晚成乌,刚孵出时体表光裸或仅具稀绒毛,眼未睁开,需亲鸟喂食,如隼形

    23、目、雀形目等。(8)神经和感觉 鸟类的大脑、小脑、中脑都很发达。大脑半球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大脑底部纹状体的增大。在鸟类,纹状体是管理运动的高级部位,也和一些复杂的生活习性相关。实验证明:切除鸟的一部分纹状体后,它的正常的兴奋和抑制就被破坏,视觉受影响,求偶、营巢等习性丧失。鸟类的大脑皮层并不发达,小脑很发达,这与鸟类飞翔运动的协调和平衡相关。中脑在背部构成一对发达的视叶。在鸟类的感觉器官中,最发达的是在空中飞翔时起重要作用的视觉器官,而嗅觉器官不发达。鸟眼依靠发达的睫状肌可以迅速地调节视力,由远视变为近视。因此,当鸟在树林中疾飞时,从未和树枝相碰,或由高空俯冲到地面觅食时,也能在一瞬间由“远视

    24、眼”调整为“近视眼”。瞬膜发达,飞行时能遮盖眼球,起保护作用。(9)恒温及其生物学意义 恒温是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体温保持相对的稳定。其意义是: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体内新陈代谢的速度。恒温减少了动物对外界温度条件的依赖性,获得夜间活动的能力和在极地大陆上存活的能力。2鸟类的进步性特征(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3744.6),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2)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造巢、孵卵和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3鸟纲的分类概述(1)平

    25、胸总目主要特征是:后肢强大,胸扁平,无龙骨突,不具飞翔能力;羽毛分布全身,无羽区及裸区之分,羽枝不具羽小钩,因而不形成羽片。常见种类有驼鸟、见雏鸟。(2)企鹅总目潜水生活的中、大型鸟类,具有一系列适应潜水生活的特征。前肢鳍状,适于划水。具鳞片状羽毛(羽轴短而定,羽片窄),均匀分布于体表。尾短,腿短而移至躯体后方,趾间具馍,适应游泳生活。在陆上行走时躯体近于直立,左右摇摆。皮下脂肪发达,有利于在寒冷地区及水中保持体温。骨骼沉重而不充气。胸骨具有发达的龙骨突起,这与前划水有关。游泳快速。该目分布限在南半球。代表为王企鹅。(3)突胸总目通常翼发达,善于飞翔,龙骨突发达,最后46枚尾椎愈合为一块尾综骨

    26、。一般具有充气性骨骼,正羽发达,构成羽片,体表有羽区、裸区之分。雄鸟绝大多数不具交配器官。该总目的鸟类种类繁多,为了研究方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它们的类群。一个方面是根据生态类型分为游禽、涉禽、鹑鸡、鸠鸽、攀禽、猛禽和鸣禽七个生态类型。游禽:喙扁阔或尖长,腿短而具蹼,翼强大或退化。涉禽:喙细而长,脚和趾均很长,蹼不发达,翼强大。鹑鸡:啄短而强,足和爪强健,翼短圆。鸠鸽:喙短、基部具蜡膜,足短健,翼发达。攀禽:喙强直,足短健、对趾型,翼较发达。猛禽:喙强大呈钩状,足强大有力,爪锐钩曲,翼强大善飞。鸣禽:喙外形不一,足短细,翼较发达。另一个方面是根据形态结构特点分成若干个目来进行研究。以下介绍一

    27、些常见的目。鹈形目:四处向前,处间具全噗;嘴端成钩状,具发达的喉囊,雏鸟属于晚成鸟,游禽类,如鸬鹚等。鹤形目:颈长、喙长、腿长、趾三前一后,四趾在同一平面上,幼鸟属晚成乌,涉禽类,常见种类有白鹭等。雁形目:嘴扁平,具加厚的嘴甲,边缘具栉状突起;腿短后移,趾三前一后,前趾间具蹼,雄性翼上常具翼镜;雄鸟具交配器;雏鸟为早成鸟,游禽类。常见种类有天鹅、绿头鸭。隼形目:嘴具利钩,爪发达,飞翔力强;视觉敏锐,猛禽类,雏鸟为晚成鸟。常见种类有鸢、红隼、金雕等。鸡形目:体结实;喙短,为圆锥形;翅短圆,善走;雄鸟头顶有肉冠,羽色鲜艳;繁殖期行为复杂,鹑鸡类,幼鸟属早成鸟。如褐马鸡、红腹锦鸡等。鹤形目:喙长,颈

    28、长和腿长,趾三前一后,趾间蹼不发达,后趾着生位置较高,与其他三趾不在同一平面上,幼鸟为早成鸟,涉禽类。常见种类有丹顶鹤、灰鹤等。鸽形目:嘴短、具蜡膜;四趾位于同一平面上,足短健、善走;嗉囊发达,雏鸟为晚成鸟或早成鸟,鸠鸽类。常见种类有原鸽、毛腿沙鸡等。鴞形目:嘴爪强大而钩曲;头大,眼大向前,眼周羽毛形成面盘;耳孔大,具耳羽,听觉敏锐;第四处能向后反转;幼鸟属晚成鸟,属猛禽类。主要种类有长耳鴞、短耳鴞 等。鴷形目:嘴呈锥状,适于啄木;舌长具角质小钩;趾两前两后;幼鸟属晚成鸟,攀禽类。常见种类如斑啄木鸟。雀形目:鸣管及鸣骨发达;足趾三前一后,在一个平面上,适于营巢,幼鸟属晚成鸟,鸣禽类。常见种类有

    29、云雀、家燕等。(八)哺乳纲1哺乳动物的进化特征(1)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摄食的能力。(3)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4)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5)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2哺乳类的一般特征(1)皮肤及其衍生物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皮又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韧性强。哺乳动物皮肤的衍生物主要属表皮衍生的角质结构,如毛、爪、缔和各种皮肤脂腺(如汗腺、皮脂腺等)。毛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可分为粗毛、绒毛和触毛三种类型。粗毛长而稀少

    30、,有毛向,耐摩擦,起着保护作用。绒毛细短而密,覆盖于皮肤上,造成一层不流动的空气层,起保暖作用。触毛长而硬,在嘴边,有触觉作用。哺乳动物一般每年换毛两次:春季和秋季换毛。换毛是哺乳动物对季节变化后的适应。乳腺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是一种管状腺与泡状腺复合的腺体,也可以认为是特化的汗腺。(2)骨骼系统总的来说,哺乳动物的骨骼相比鸟类的已有明显的发展,支持、保护和运动功能进一步完善。如肘关节方向向后,膝关节向前,提高了支撑和运动的能力。头骨全部骨化,骨片数目减少并且愈合,可以增加坚固性。具有2个枕骨髁与颈椎相连接。椎体为双平型,增强了脊柱的负重能力。颈椎7枚,以长颈而闻名的长颈鹿也不例外。(3)肌肉

    31、肌肉主要特点表现在四肢肌肉强大,以适应快速奔跑。此外,皮肤肌发达,咀嚼肌强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具有特殊的隔肌,能将体腔分隔为胸腔与腹腔。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发生运动改变胸腔容积,是呼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4)呼吸系统哺乳动物的呼吸系统十分发达,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空气经呼吸道而进入肺。肺为海绵状,由很多微细支气管和肺泡组成。肺泡数量特别多,呼吸面积非常大。(5)循环系统心脏由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组成。具有左体动脉弓。左房室间有二尖瓣,右房室间有三尖瓣,瓣膜的存在可防止血液倒流。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6)消化系统哺乳类消化系统,在进化过程中有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消化管分化程度较高,消化腺较发达,消化酶多样化,同时出现了口腔消化。哺乳动物的牙齿分为门齿(切牙)、犬齿(尖牙)和臼齿(磨牙),齿型和齿数是哺乳动物分类的依据之一。大多数哺乳动物无泄殖腔,具有肉质唇。(7)胎生、哺乳哺乳动物一般具胎盘。如兔胚胎的卵黄囊中含卵黄很少,对供给胚胎发育的营养所起的作用不大。尿囊膜发达,和绒毛膜愈合在一起,其上产生许多分枝的突起,称为绒毛。尿囊膜、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壁的结缔组织相连共同形成了胎盘。胎儿借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产出的幼儿以母体的乳汁哺育。胎生方式对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为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条件,使外界环境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讲座 第五讲脊椎动物.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