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市级高中生物研讨活动资料.doc

    • 资源ID:2887565       资源大小:778.50KB        全文页数:5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市级高中生物研讨活动资料.doc

    1、北京166中学教科研专刊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市级高中生物研讨活动资料一、细胞呼吸 王 蕾 01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左 旭 04 三、微生物的营养 秦 悦 08 四、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颜 菁 13 2006-07学年度年第一学期示范研究课资料一、人是什么 黄书琴 17二、二次函数试卷分析 孙 梅 27 三、超重和失重 曹洪文 36 四、青藏铁路 刘宗燕 李红颖 李云航 45 2006-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分析一、初三年级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殷晓霖 56 二、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李云航 59 课题:细胞呼吸(第一课时)教材:人教社生物(必修)第一册授课日期: 2006年1

    2、1月17日授课教师:王蕾 授课班级:高二1班授课地点:生物实验室知识目标:1 通过分析食物燃烧实验及有氧呼吸过程,辨别细胞呼吸与有机物体外燃烧过程的区别与联系;2 通过分析酵母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图解,概述两种方式呼吸的主要过程以及每个阶段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进而阐明细胞有氧、无氧呼吸的概念。技能目标:1 在学习、分析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中,培养使用图表、文字等形式准确描述有关生物学知识的能力;2 通过对“酵母菌发酵”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结果分析,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3 通过分析溶解氧对酵母菌呼吸方式及呼吸速率的影响,培养运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分析酵母菌有氧

    3、呼吸、无氧呼吸的过程,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共性相统一的观点。教学重点:酵母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过程教学难点:酵母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过程教学用具:演示实验相关装置、多媒体平台、生物传感器(溶解氧、二氧化碳)板书设计:第三章 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四节 细胞呼吸一 有氧呼吸 1 过程酶 2 总反应式 C6H12O6 + 6O*2 + 6H2O 6CO2 + 12H2O* + 能量(热能、ATP) 3 概念酶二 无氧呼吸1 产物为酒精C6H12O6 6CO2 + 12H2O* + 能量(热能、ATP)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提供资料】关于制作热量测定仪和

    4、“测定食物中能量”的参考资料【实验】1个小组制作热量测定仪并测定食物中的能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引入【问题】解释为什么光合作用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讨论、回答】巩固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细胞呼吸类型【演示实验】酵母菌发酵1 实验材料酵母菌介绍;2 介绍实验过程、分析关键步骤;3 描述实验现象;4 讨论实验变量;5 初步分析、推测导致结果的可能原因。【学生讨论、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氧呼吸【引导分析】1 食物中能量测定:引导分析不同实验方法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有氧呼吸的过程和体外燃烧的比较:食物在体外是否有释放能量的方式?燃烧的本质是什么?生物体内发生生物

    5、氧化的依据是什么?细胞内的生物氧化是如何进行的呢? 【实验小组汇报】简述实验过程、方法和结果。【学生讨论、回答】1 分析实验结果;2 对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过程与体外燃烧过程的主要区别做出假设。1 通过观察理解:有机物中蕴含能量,通过燃烧可以释放;2 引发学生对细胞呼吸的学习欲望,也有助于学生对有氧呼吸的理解。有氧呼吸【讲解】 1 细胞有氧呼吸过程;2 以有氧呼吸反应物、终产物为线索引导学生归纳有氧呼吸三个阶段主要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及反应场所;3 归纳有氧呼吸总反应式和概念。【学生活动】1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有氧呼吸过程、填写学案;2 思考并归纳有氧呼吸的概念。1培养学生用图表、文字等方式表达生

    6、物学知识的能力;2 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酵母菌无氧呼吸【讲解】 1 酵母菌无氧呼吸过程;2 以无氧呼吸反应物、终产物为线索引导学生归纳酵母菌无氧呼吸两个阶段主要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及反应场所;3 归纳酵母菌无氧呼吸总反应式。【学生讨论、回答】1在教师引导下学习酵母菌无氧呼吸过程,填写学案;2 比较酵母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1培养学生用图表、文字等方式表达生物学知识的能力;2 通过对比酵母菌有氧、无氧呼吸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酵母菌发酵实验分析1 介绍传感器及酵母菌发酵实验装置;2 提供时间-溶解氧浓度、时间-

    7、二氧化碳分压曲线,引导学生分析溶解氧浓度对酵母菌呼吸方式及呼吸速率的影响。【学生讨论、回答】对教师提供的曲线进行分析,归纳并解释溶解氧浓度如何影响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和呼吸速率。通过分析溶解氧对酵母菌呼吸方式、呼吸速率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以及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知识的能力。课题第四节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授课人左旭课型新课日 期2006-11-17班级高二4班地 点生物实验室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说明渗透作用的原理;2 解释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概述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说出原生质层的概念;3 描述植物体吸水的过程。能力目标1 通过分析渗透装置得出渗透吸水

    8、原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尝试通过建构模型研究问题的能力;2 通过分析细胞吸水原理,使学生初步学会探索细胞吸水原理的科学方法,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情感目标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本课的实践价值,增强学生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重点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渗透作用原理难点渗透作用原理教学用具多媒体平台、数码生物显微镜、学生实验必备实验用品等。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水,从何而来?引出本课课题【思考、回答】植物的根系如何不断获得水分来满足植物生活需求?从已知知识,引出未知,激发兴趣【演示】渗透作用的装置,并介绍装置的准备过程。【观

    9、察】培养观察能力【提问】1为什么蔗糖溶液会逆着重力方向上升?2 蔗糖溶液会源源不断上升吗?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渗透吸水的原理。启发学生思考渗透装置与细胞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学生思考、讨论,共同总结】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科学思维的能力【课题】植物细胞会有上述现象吗?【演示】利用多媒体数码显微镜演示正常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设疑】1 环境溶液的浓度为什么会影响细胞的吸水?2 细胞是否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总结】细胞渗透吸水原理【分析、讨论】通过分析细胞的吸水原理,使学生初步学会探索细胞吸水原理的科学方

    10、法,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引导、讲述】分析:相邻细胞间如何进行水分传递?讲述:土壤中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思考、讨论】培养生物的整体观念【探究】根据渗透作用原理,设计简单实验,探究百合成熟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思考、讨论】调动学生思维,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板书设计第四节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渗透作用原理:1、 渗透作用: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2、 必须具备的条件:半透膜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 细胞具有渗透条件的结构: 原生质层 土壤溶液与细胞液具有浓度差2、 细胞吸水和失水 失水:细胞液外界溶液(质壁分离现象)吸水:细胞液外界溶液(质壁分离复

    11、原现象)52007.03研究课结束后,我观看课程录像,深入思考,对自己的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想法:第一:从教学设计上 首先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即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在研究课上讲的“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设计上,我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建模思想,通过物理学中的扩散现象,引出渗透作用。在讲课过程中采取与学生共同建立渗透系统的模型,通过洋葱鳞叶外表皮细胞的观察,使学生建立起细胞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结构的观念,从而使学生将直观的模型与微观的细胞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二:从教学过程上 生物学在学科分类上属于理科,理科教育的特点是突出理性的思维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

    12、思考生物学问题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科学思想的训练。在分析渗透作用原理时,通过设问“为什么蔗糖溶液会逆着重力方向上升,蔗糖溶液会源源不断上升吗”等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物理学和化学的知识,分析特殊的扩散现象,自己得出科学结论。第三:从教学手段上既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又采用传统的黑板板书,使两者有较好结合。多媒体技术为本节课创造了真实、直观的现实情景,也为教学内容的完成创造了条件。如:运用数码显微镜师生共同观察洋葱鳞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同时利用板图,将显微镜下不好分辨的原生质层,清晰地展示出来,为本节课的顺利完成知识目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四:不足

    13、 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环节有待完善,如:制作渗透装置的环节可以再简化,这样可以使课堂的时效性更强;一些细节上引导不够,如:关于细胞壁的全透性,在课堂上只是平铺直叙地交给了学生,如果能够通过分析细胞壁的成分,由学生得出结论,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第五:进一步的设计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部分知识已经掌握,但对于为什么用蔗糖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不是很理解。对于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理解也不是很到位。因此,我觉得今后讲课时,将前半部分梳理之后,在演示了蔗糖溶液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后,加作一个浓度为57.5%的NaCl的质壁分离及自动复原实验,学生在观察了两个实验现象之后,通过对造成这两种不同现象原因的分析

    14、,可以加深对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的理解,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5-2 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 秦悦授课内容:微生物的营养 授课时间:2006.11.17 授课班级:高三3班知识目标:1、 能分析阐述微生物所需的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及功能。2、 对培养基种类自学后能完成相关问题分析回答。3、 能归纳总结培养基配置原则并在一定问题情境下合理应用。能力目标:1、在分析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及其功能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2、在分析微生物所需的碳源、氮源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及功能环节和通过选择培养基的应用环节,培养学生建立学科内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情感目

    15、标:1、 通过选择培养基的分析、应用,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与实际生产实践有关的问题,体会STS精神。2、 体会生命体在营养需要上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1、 微生物所需的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及功能。2、 培养基的配置原则教学难点:1、不同微生物所需的碳源、氮源不同2、选择培养基的应用 3、培养基配置原则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的引入资料展示1.在不同环境中生长的微生物。提问:2.不同环境下生长的微生物种类有所不同,这与什么因素有关?思考 回答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回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知识来回答问题。微生物的营养(一)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功能提

    16、问:1.人为代表的动物和高等绿色植物需要从周围环境中获得哪些营养物质才能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2.真正利用这些营养物质完成合成、转化、分解的生物结构是什么?3. 这些物质的作用?4.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所需营养物质哪一类存在很大差别?这决定了生物代谢类型的什么特点?5.微生物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哪些营养物质?这些物质的来源、作用?回忆、思考、陈述 动物和高等绿色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功能;自养型和异养型的本质差别引导学生回忆自养型生物和异养型生物的生命物质基础的知识,理解同化作用的本质是利用碳源类型的差别;引出碳源和氮源的概念。从生命的物质基础角度思考微生物所需的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

    17、的种类和功能;学生理解微生物作为生命的类群之一,应具有生命的共同代谢与营养特征作铺垫。6.微生物从环境中都要吸收哪些营养?这些营养物质的功能?这些营养物质与动植物所需营养的差别是什么?材料展示验证细菌广泛存在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配方提问1. 从此培养基的配方可知细菌的培养需要哪些营养物质?2. 牛肉膏和蛋白胨的作用?3. 微生物所需的碳源和氮源还有何来源?功能?材料展示:四种微生物同化作用类型、碳源、氮源和能源的比较表格提问1. 自养型与异养型微生物利用的碳源有何不同?2. 利用有机氮源也是异养型微生物的特点吗?3. 氮源能否为微生物功能? 问题情景培养破伤风杆菌时,即使提供合理的碳源、氮源

    18、、水和无机盐依然不能满足其生长。思考与回答1细菌培养所需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碳源和氮源。2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思考回答自养型和异养型微生物碳源和能源来源的不同,所需的能源类型,氮源类型。3笔记小结自养型微生物和异养型微生物在碳源、氮源、能源来源上的差别。4生长因子的概念、来源、功能。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自养型和固氮微生物碳源、氮源和能源来源的不同;碳源、氮源的概念、来源、作用;生长因子的概念、来源、作用;5.水和无机盐的作用(不再赘述)(二)培养基的种类1.进行微生物培养的培养基有哪些种类?各自主要用途?自学培养基的种类和用途(三分钟)阅读、获取相关信息能力2.给出问题情景:(1)常用工业生

    19、产的培养基?它的优势?(2)选择培养基与鉴别培养基的差别?(3)常用分离、计数的培养基?(4)如何分离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思考、回答检测自学结果:培养基种类和功能的应用(三)培养基配置的原则总结在配置培养基之前,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哪些问题?思考与陈述小结培养基配置原则对微生物的营养、培养基种类知识的应用板书设计:5-2 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一、微生物的营养(一)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功能(表)(幻灯片)1. 碳源2. 氮源3. 生长因子4.水5.无机盐(二)培养基的种类(注:自学划书)(三)培养基配置的原则1.目的明确:(1)培养对象(2)培养目的2.营养协调:(1)营养物质

    20、的浓度适宜(2)营养物质的比例适宜3.PH适宜2006年11月17日在由我校协助举办的北京市生物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承担了一节高三生物课,题目是“微生物的营养”。反思当日的教学过程,感受如下:一、比较成功之处:1、 课堂引入环节使用的两篇小资料起到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一篇是描述火山口海底10000米生活的硫细菌,一篇是介绍在微生物法勘探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中经常利用的甲烷氧化菌和乙烷氧化菌的资料。2、 讲微生物的营养问题,我先通过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回忆以人为代表的动物和高等植物的所需营养物质的类型和作用,带领学习认识到生命摄取营养物质尤其是含碳的化合物和含氮的化合物的本质是重新构建细胞中

    21、的生命物质,如核酸、蛋白质、糖类等等,由此认识到生命在营养需求方面的统一性。二、不足之处:1、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欠合理。在以四种微生物为代表,引导学生依照它们的同化作用类型分析各自的碳源、氮源和能源之后,我又在演示文稿中分别给出了微生物所需碳源和氮源在概念、来源、常用来源、作用和说明几方面的比较表格,预设目的是让学生根据上一环节的学习,一起来总结碳源和氮源的知识,显然教学内容设置有些重复了,不但让学生进入了学习疲劳状态,而且浪费了下一教学环节的时间,使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未按教学设计完成。2、 忽略了章节间的联系,使得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做相关知识构建时遇到了困难。具体来讲,“微生物的营养”和上一节内

    22、容“微生物的类群”在知识上的联系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在上一节课教学过程中未清晰体现,所以本节课中,在提及不同的四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时,学生表现出对已学知识的不熟悉,也耽误了教学时间。3、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不足。本节课前,我预设在培养基的类型自学后的反馈环节会出现一些生成性问题,会是本节课的小高潮。但由于上一教学环节的拖沓未来得及充分展现。三、再教设计:1、 针对第一和第三点不足,在再次教学设计中,我会把对碳源和氮源的总结表格留作学生课下完成的作业,在下一节课作为反馈检查的内容。这样一方面节省出本节课的教学时间,使得下面预设的教学高潮有较充裕的时间,以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

    23、进入深度学习,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的内容作课下复习和梳理。2、 针对第二个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会更加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章节间内在的知识联系,加强这种章节间承上启下联系的问题预设。比如在讲“微生物的类群”一节中,可以以小结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作为“微生物的营养”一节课的知识铺垫。四、真诚致谢:真诚感谢为我们做课倾注巨大帮助的张华老师、朱立祥老师,感谢东城区教研中心的杨建国老师、郑近老师、李弢老师对我们的帮助和支持,感谢生物组每位帮助我的老师,感谢我校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微生物的生长规律颜菁授课内容: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授课时间:200

    24、6.11.17 授课班级:高三4班知识目标:4、 说出测量微生物种群的基本方法5、 说出人工培养条件下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6、 找出“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种群增长曲线”的联系能力目标:1. 通过绘制微生物生长曲线提高处理数据、用图表表达数据能力2. 运用曲线的规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情感目标:运用曲线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从而体验生命科学的价值观教学重点:1. 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2. 微生物生长的主要测定方法教学难点:细菌生长曲线的分析教学用具:多媒体平台、自制的发酵产品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的引入【介绍实验】自制酸奶【分析】发酵时间不同,引起酸奶的

    25、酸度不同的原因【提问】我们制作酸奶是发酵时间是越长越好吗?观察、思考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讲述】微生物生长概念、研究的对象、主要内容听讲【提问】如何获得随时间发展微生物群体的生长数据? 思考设计实验 做出预期强化探究实验的方法【提问】如何测定微生物数量回忆提出测定的思路将生态学的知识与微生物的知识联系起来【介绍】红细胞比例计数法【给出】模拟绘制的一个视野中乳酸菌的分布情况,请学生计数。尝试计数、计算 复习:标志重捕法【归纳总结、板书】听讲、笔记数据处理【给出】不同生长时期的乳酸菌密度, 带领学生绘制生长曲线根据所给数据绘生长曲线,发现问题与J型曲线的联系引出对数曲线【给出】对

    26、数曲线的做法分析其优越性听讲、利用数学知识思考、理解,与S型曲线的联系(本质同)微生物的生长规律【给出】细菌生长的对数曲线【提问】分几个阶段来描述曲线?各阶段微生物群体的生长有特点?【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衰退期?【提问】自然界的各种种群为何能较长时间维持种群数量动态平衡?分析曲线的走势与拐点,思考其中的生物学含义落实微生物生长规律与S型曲线的联系(异:有衰退期)规律的应用【提问】在人工培养时是否数目越多越好?思考、回答板书设计三、微生物的生长(一)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1. 微生物生长测定的常用方法:基本思路样方法1) 直接计数(例:红细胞比例计数法)2) 间接测定(例:称重法、比浊法等)2. 细

    27、菌的生长曲线时间微生物数目的对数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2006年11月17日,我在市教研、区教研、全组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了市研究课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一节的教学,现将此课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一、成功之处1. 引入部分利用品尝酸奶的实验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分析制作酸奶的原料、条件做到了承上(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启下,通过分析酸度变化,能尽快将学生带入到讨论微生物的数量变化的情境中。2. 在细菌生长的对数曲线中,纵坐标含义使用“细菌数量的对数”的必要性讲解得比较直观、易理解。过程:让学生利用已有数据绘制细菌生长曲线,在绘制过程中会遇到纵轴的单位取值大小的问题,也会遇到即使绘出图形也不能表现数量变

    28、化规律的问题。由解决此矛盾的必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用“细菌数量的对数”作纵轴的处理办法,并演示出做好的曲线,说明该曲线的好处。此部分的讲解突破了以往讲该曲线纵轴含义时的难点,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科研中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的重要性。3. 在分析细菌的生长曲线时提问:“稳定期与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围绕k值波动的本质是否相同、为什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人工培养微生物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物种单一,营养、能量来源有限、物质不能循环,稳定期的结果必定导致衰亡期的出现;而自然界的种群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发展能量可由生产者不断提供、物质循环使用、物种间的制约关系使某一个物种不会恶性占据环境中全部资源,因此只要非生物因素没有剧烈改变,种群数量围绕k值的波动从理论上讲可以长期维持下去。尽管当时由于课时的限


    注意事项

    本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市级高中生物研讨活动资料.doc)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