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小学教科书苏教版百问.docx

    • 资源ID:2853208       资源大小:53.09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小学教科书苏教版百问.docx

    1、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小学教科书苏教版百问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小学教科书(苏教版)“百问”系列苏教版小语教材编辑部 朱家珑 王向东拿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的编排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作为编者,请问这部分的编排有些什么考虑?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这一内容的编排,我们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是识写分流,多认少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这是因为词句是用一个个的字组成的,字识得太少,阅读和习作必然会遇到很大困难。所以说要教学生掌握书面语言,能读会写,必先打好识字的基础,认识足够数量的汉字。 这套课本按照识写分流的方法安排生字

    2、,学生学习两年语文,大约可以认识1 500个字左右。其时的识字覆盖率就可达到96,也就是说,学生阅读500字的短文,不认识的字将只有20个,识字与阅读的矛盾便大大缓解了。 令人高兴的是,我们1994年就运用的这种编排策略,与标准中“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多认少写”的要求不谋而合,并在“国标本”的编写中继续被采用。 二是注意揭示汉字的规律 学生识字,就是意味着形、音、义三个因素之间联系的形成。以往识字教学形成这种联系主要是靠机械重复,即教师带领学生循着一个固定的套路反复地去拼字音,数笔画,说部件,联词语。用这种机械重复的方法虽也能建立起形、音、义之间的联系,但事倍功半,效率很低。

    3、 我国心理学家艾伟早就指出,用“六书”去解释生字能建立牢固的形、音、义联系。教学实践也证明,深入浅出地剖析汉字的造字规律,渗透“字理”,有助于儿童的理解和记忆,符合学习的心理规律。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识字”部分便有意识地揭示了一些汉字的造字规律,尤其是形声字的规律。在2 500个常用字中,形声字占2100个。形声字一半表音,一半表义,在字形结构上都有其共同具备的基本部分。我们用转转盘的方法给一个声旁加上不同的形旁,就能够合成一串字。学生掌握了形声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加上汉语拼音的帮助,识字效率便可大大提高。 三是博采众长,运用各种方法教学生识字 用哲学观点来看,任何一种教学方

    4、法既有其长处,也会有短处。编写识字教材,如果“闭关自守”,或是“从一而终”,难免失之偏颇。我们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了各种识字教学的优秀成果:既从传统的识字教材中吸取营养,将识字材料编成韵语,又取“集中识字,提前读写”等现代教改实验中的先进成分;既有集中识字,又有随课文分散识字,形成“有容乃大”的教材特色。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基础上,我们大胆创新,编写出了专家首肯、老师欢迎、学生喜爱的“词串”,成为教材的一大“亮点”。 教材的生字是按照什么原则安排的?为什么有些笔画多、较复杂的字排在前面,而简单易写的字却排在后面? 生字的编排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因为语言是一个系统,那么,作为记录语言的书

    5、面符号文字,也必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所以为了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我们就必须构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识字教学系统。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严格遵循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尽量先安排高频字和覆盖率高的字,以利于识字的巩固和日后的读写实践活动。二是尽量先安排常见的偏旁部首及构字能力强的基本字,如一年级(上册)的“认一认”,使之成为今后学习合体字的基础。三是尽量先安排笔画较少比较简单的字,后安排笔画较多比较复杂的字,如:在一年级(上册)安排“中、青、不、村”等字,而“冲、晴、还、树”就安排在一年级(下册);一年级(下册)让学生学习“波”和“女”,二年级(上册)再学习“婆”;一年级学习“土”,二年级再学习“吐”,

    6、等等。 当然,有时我们也会遇到难题,如在确定每册要求会写的生字时,我们想先安排一些简单的常用字,课文中却偏偏没有;我们想先安排独体字,再安排合体字,却又要考虑让学生逐步学习一些偏旁。当碰到这样的矛盾时,我们便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的精神,将使用频率的高低作为首要的因素加以考虑,决定选字的先后顺序,这样也就出现了一年级(上册)安排“样”、二年级(上册)才安排“羊”的情况。所学的知识是可以迁移的,先学整体,后学部件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再说,从学生识字心理来考虑,并非字形简单笔画越少的字学生便越觉得简单易学,也不一定字形越复杂

    7、学生就觉得越难学,识字的难易度与字的复现率密切相关,字形显得规则方正的字学生会觉得容易写好。照此看来,适当来一点“由繁到简”也未尝不可。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的生字是通过哪些途径来安排的? 按照惯用的分法,教材的生字通过两种途径来安排:一是随课文识字,二是集中识字。 集中识字注意吸纳各家之长,取各种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为我所用。主要采用的是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看图读韵文识字。吸收传统识字教材(如便蒙六言杂字)的编写经验,将表示同类名物的词语集中在一起,组成似诗非诗的小韵文。如一年级(下册)的“识字”1“春天春风春雨柳树小草嫩芽布谷燕子蜜蜂桃花杏花梨花”。二年级(上册)的“识字”1“金秋烟波水乡芦

    8、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表面看,是排列整齐的几组词语;连起来读,又押韵上口,便于记诵。为帮助学生了解字(词)义,每课还配了情境图。二年级(上册)的“识字”2、5、6课也属此种形式,与前面的两册一起,分别编人了有关四季风物、动物、蔬菜、街道、军事、节日、旅游、体育、乐器等方面的词语。这样安排,不仅能使学生借助韵文形式和情境图集中识字,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有独到的效果。 二是看图会意识字。主要是用形象化的图来揭示汉字的造字规律,并附有为识字提供语言环境的相关韵文。如二年级(上册)“识字”3和“识字”7,便是通过表现“笔、灶、尖、歪、

    9、尾、看”等字的图与文字关系的比较,使小学生初步认识到会意字的组合规律。学生在识了这些字以后,再读后面琅琅上口的儿歌,不仅进一步熟悉了这几个字是怎么构成的,对于小学生的语言积累无疑也是大有好处的。 三是“转转盘”识字。先显示同一个声旁的形声字,再将这些字编进一篇韵文,为识字 提供语言环境,一年级(下册)的“识字”4和“识字”8、二年级(上册)的“识字”4和“识字”8均属于这种形式。如二年级(上册)的“识字”4,课文先以转转盘换偏旁的方式,转出了“猫、锚、喵、描、瞄”等一串同声旁的形声字,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这几个字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表示字音,一部分表示字义。之后,又配了相应的语境儿歌“船上有

    10、只锚”供学生阅读,在加深理解字义的同时,领悟到形声字的学习方法“看看偏旁就知道”。 专门安排“识字”课文,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比较集中地识一批字,并揭示汉字的造字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除此而外,大量的识字任务要靠“随课文识字”来完成,这也符合“在阅读中识字,识字是为了阅读”的整体观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识字教学原则。 无论是随课文出现的生字,还是“识字”课文中的生字,凡是要求写的字都在课文后面的田字格里出现;只识不写的字则列在田字格上面的两条绿线间,表示学生只要学会了这些字,阅读课文就会一路绿灯、畅通无阻。为了练好小学生的写字基本功,所有要求书写的

    11、生字,我们都根据国家语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的标准,一一展示笔顺,以便小学生在描红、仿影、书写时有所遵循。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非常重视写字,学生在用了这个教材以后,字确实比以往的学生写得好。请问以后的教材在这方面有没有整体考虑? 写字训练不仅仅是技能训练,还是一个形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是一个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学习做人的过程。人们常说:人能写字,字能写人。这是很有道理的。因而写字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最基本的手段之一。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写字训练作了整体考虑。 从纵的方面看,写字训练贯串小学阶段的始终。低年级段主要安排了铅

    12、笔字的训练,要求学生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中年级段主要安排钢笔字训练和毛笔字训练。钢笔字训练,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毛笔字训练,从描红、仿影到临帖,要求逐步做到写得匀称,字面干净。此外,还要安排使用和保管钢笔、毛笔、墨水、墨汁等书写工具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年级段,除了继续安排毛笔字的训练外,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钢笔字书写速度。 从横的方面看,坚持“识写结合,描仿入体”。所谓“识写结合”,就是识什么字,就练习写什么字;所谓“描仿入体”,就是通过描红、仿影,使学生的字渐“入”楷书之“体”。为了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操作,我们在生字下面设计了相应的描红练

    13、习,并设计了配套的“习字册”,供学生描红、仿影和临写。这样做,不仅巩固了所学生字,而且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练字机会,让学生通过科学训练写出一手好字。 将“成语”编进教材,应该说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显著特色,对此编者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从小学低年级就让学生学习成语? 先说说为什么要将成语编进教材。老师们都知道,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词汇积累是个大工程。众所周知,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它具有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含义深刻和富有表现力等特点。比如“青出于蓝”,原出自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说学生超过了老师

    14、或后人胜过了前人。如此复杂的意思只用“青出于蓝”四个字就表达清楚了,无怪乎启功先生将这种带有典故性质的成语比作“集成电路”。成语在言语交际中的使用频率很高,让小学生从小掌握一定数量的常见成语,对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重视成语积累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成语的文化含量高。不少成语来源于古代典籍,有的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典故或寓言、神话故事。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得好,“语文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它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它是人们表达思想的至高无上的工具,是维系民族的纽带,是“历史的宝库”。因此,学习成语不光是积累语言材料,也是在学习文化。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厚了,

    15、领悟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就自然增强了。 那么,为什么要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做这件事呢?这是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的。古人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我们就是要抓住小学阶段这一记忆的黄金时期,从低年级起就让他们积累一些成语,以打好人生的“底色”。 “成语”部分的编排有没有什么特点?对教学有着怎样的要求? 只要将教材读上两遍,成语部分的以下几个鲜明特点还是不难发现的: 1读起来琅琅上口。“儿童记诵,本以谐于唇吻为宜”(章炳麟语),根据小学生记忆的这一心理特点,将生字编成韵语让小学生记诵是传统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16、。借鉴传统蒙学的这一成功经验,我们将成语组合成了押韵合辙的“成语歌”。 2具有排列有序的特点。成语歌编入哪些成语,怎么编排,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中的每对成语,有的意思相近,有的意思相反,有的意思相承,有的可用前者解释后者。如: 日月如梭 光阴似箭 寒来暑往 星移物换 显而易见,成语歌中的前一成语与后一成语的意思相近且相承。整个的一组成语以“块”状出现,都是围绕“时间过得很快”这个意思的。 3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成语”出现在单元练习中,它没有游离于单元之外,而是与课文、与其他内容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意义与课文内容相互关联,学习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一年级(下册)练习8的一组成语: 临

    17、危不惧 多谋善断 从容不迫 方寸不乱 显然,看到这些成语,学生自然而然会将之与“司马光”联系起来。 二年级(上册)练习4是这样一组: 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学无止境 一往无前 在学了小鹰学飞这篇课文后,学生理解其大意便不会是什么难事了。 正因为“成语歌”有着押韵上口、成块成包、似曾相识的特点,因此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应是教学的重点。当然,学生会背成语歌,这只是学习成语的第一步,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不断地感悟。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要用过去那种解释词语的方法来教学成语,在“理解”上耗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只要让学生了解大意即可,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激发学生“读”和“背”的兴趣上,这就好比牛儿吃草,

    18、先把草吞下去,以后再来慢慢反刍。学过的“成语歌”要让学生经常温习,还可以让学生按义类分别列举成语。要鼓励学生平时处处留心,学课文,读课外书,看电影,看电视,跟人谈话,如果读到或听到成语歌里的成语,就要想一想,人家是在什么场合用的,是怎么用的,并要鼓励学生大胆使用学过的成语。 对于“读读背背”中除“成语”外的那一块的内容,教学时应该注意什么? “读读背背”的内容除“成语”外,包括名诗选萃、格言警句、谚语、歇后语、谜语、楹联、儿歌等。“这些语言材料是一种语言结晶体。这些语言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或哲理,反映了创始者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特征。”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精选这些内容让学生读读背背,对于学生学习语

    19、言、积累词汇、读书明理、做人处事都大有裨益。 要求读背的语言材料,只要能认识里面的字,熟练地背诵下来就可以了。不需多讲,更不要旁征博引。只需学生粗知大意,其中不懂的地方无需深究,不必苛求。学生读得多了,背得多了,慢慢地也就懂得了其中的蕴涵。老诗人臧克家在谈到儿童读诗时说:“孩子对其中某些诗,听了能懂,读了顺口,一定会感到有趣味,立即就能成诵的,如李白的静夜思我觉得不懂也没关系,把绝句当歌唱,先把它成诵,首先被诗歌唱的音乐性所打动,由音渐渐到义。音,动听,也动心,一时不懂,早晚会懂的。”老诗人的这番话,对我们应该不无启发。问:拿到一年级(上册)的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有

    20、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请问这套教材的编写,是在怎样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有着怎样的框架结构?具体特色是什么? 答:编写出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离不开创新。因此,不搞“拿来主义”,坚持不断创新,是苏教版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永恒追求,是回响在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的主旋律。 首先,坚持思想创新。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给中国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设置了众多不可逾越的思想禁区。因而即使到现在,一提到“创新”,人们也往往只是想到技术、技巧的创新。殊不知,比之更为重要的应该是思想的创新。我们的编者在对语文教育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摆脱了“左”的思想的束缚和禁锢,提出了“语文姓语,小语姓小”、“语文教学必须削枝强干”、“加

    21、强积累,读书内化”等观点,促使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其次,加强内容创新。在教材的内容组合和呈现方式上,我们的设计充满了创新的元素。如:将习惯培养的内容编入教材,首开先河;汉语拼音采用了直观的情境图和上口的语境歌,化难为易;识字与汉语拼音双线并进,满足了儿童求知的需要;“词串识字”犹如串串闪光的珍珠,引人注目;练习中的“学用字词句”板块形式新、内容活,趣味盎然。所有这些,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尊重母语自身规律的创新,是遵循学生学习语文规律的创新。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了“两根柱子(阅读和写作)一条龙(写字)”的教材编写的总体构想。一年级(上册)教材由习惯篇、

    22、汉语拼音、识字、阅读课文和练习几个板块组成;练习这一块本着“删繁就简、强化综合”的编写理念,摒弃了烦琐枯燥的机械训练,设置了“学用字词句”、“写好铅笔字”、“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几个板块项目,意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练好“童子功”。 纵观整册教材,其特点可以用以下三点来加以概括: 一是紧扣课标。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始终注意正确领会并全面贯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科学体现并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语文教育最终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目标,因而赢得了教材审查专家“该教材为实验区语文教育实施、落实课程标准,提供了优质的凭借”的极高评价。 二是定位准确。我们始终牢记

    23、这样三句话:第一,我们编写的是语文教材。“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第二,我们编写的是小学语文教材,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的教材。教材的使用对象是不谙世事的儿童,他们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我们教材编写、教法设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第三,编写的是中国小学语文教材,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课本,必须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三是便教利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力求使教材“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

    24、兴趣和创新精神”,“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一次出现了习惯培养的内容,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为什么要用照片的形式放在课本的一开始?该内容在教学时应该注意什么? 答:习惯是较为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好习惯能否养成关乎人一生的发展。字写错了可以擦掉重写,书读错了可以从头再来,而习惯一旦养成,则会伴随终身。正如王尔德所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因此,我们十分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放在课本一开始就是要传递这样的信息。 为什么要用

    25、照片的形式加以呈现呢?其一,较之于文字,照片具有鲜艳、精美、活泼的视觉效果,从整体上增强教材的美感;其二,用照片将教学内容加以呈现,科学规范,形象直观,一目了然,更加切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其三,照片来自现实,易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可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该部分的教学应该注意这样几点:照片的作用主要在于用来指导学生的行为,不能只是将之作为引导说话、明理的凭借,从而上成了“看图说话”课;该内容置于课本开头,只是表明其重要地位,不能仅仅将之视为一课或一块内容一教了事,而应该贯串始终,常抓不懈;习惯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材安排的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对于其他方面的习惯也要予以重视,严格要求。 问:苏教版教

    26、材的汉语拼音这一板块很有特色,比之传统教材有诸多突破。这一部分的编写有什么特别的考虑?针对这个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该注意什么?对学生如何评价? 答:长期以来,汉语拼音难教难学已经被大家所公认。怎么才能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在教材的编写上颇费了一番脑筋。首先是注重情趣。儿童长于形象思维,我们便“投其所好”,设计了有一定情节的“情境图”,且配置了与之相应的琅琅上口的“语境歌”;除此而外,还将识字穿插其中,双线并进,增强了趣味性。其次是回归生活。“情境图”除了具有增强情趣的功能外,它还为汉语拼音提供了一个生活化的背景,其作用是让学生明白,拼音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再次是蕴含人文。汉语拼音

    27、本来只是一个符号系统,没有形象,没有内涵;但我们独辟蹊径,变字母以形象,寓拼音以蕴含,设计了突破定势的“表音表形图”,使汉语拼音人文化。最后是降低难度。课程标准从实际出发,调整了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将其定位在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上。我们的教材紧扣“标准”,力求使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都能达标。要提高汉语拼音教学的效率,有两点很重要:第一是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如果我们能够用好教材,巧妙利用教材的“情趣”和“人文”因素,无疑可以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第二是要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可以采取看图片、看多媒体、听录音、看手形等多种手段,以歌谣、游戏、故事、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汉语

    28、拼音教学的功能有所调整,只要求准确拼读,未作“默写”规定,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也要作相应的变化,传统教学所采用的那种书面的“过关检测”、“拼音竞赛”无疑是拔高了要求,应该坚决摒弃。总之,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必须严格遵循“标准”中所作的“读准”的定位,千万不可越位。另外,学生在集中学习汉语拼音期间未必能够一步到位,有可能需要经过后来的“不断见面”才能掌握,对此就应该采用“延时评价”的策略,在学期中途乃至学期结束再作评价。问:“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小短文,都是“新面孔”。编写者为什么不将现成的“名家名篇”拿来“为我所用”,而是花费很大气力去搜寻?对此是怎么考虑的?答:能否

    29、有所创新,关系到教材的生命力。因此,创新应该说是我们编写教材的立足点。既是这样,我们就不能搞“拿来主义”,不管花多大气力,不管用多少精力去编选,都要朝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方向努力。众所周知,不少名家名篇虽然堪称经典之作,但是有些离学生生活太远,有些风格明显、个性太强,若是将之选进教材,学生未必爱读。而一些短小的现代诗文,语言规范优美,富有童真童趣,有熏染功能和积累价值,我们便从中挑选精品作为学生阅读的材料。这是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的实际出发,在尊重语文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是“学生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文学典籍浩如烟海,我们没有理由只

    30、盯着那些名家名篇,应该拓宽视野,将孩子最应该读的、最喜欢读的、读了最有用的文化精品选出来并加以改编,奉献给我们的孩子。“认一认”中有学问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二附小 马建明手捧着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简称“课标本”),顿时被那精美的页面、清淡的墨香、鲜艳的插图、隽秀的文字吸引住了。这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了,简直就是学生的精神家园。让学生徜徉在这知识的海洋里,品味着童年的幸福时光。给他们的一生留下美好的回忆当我翻开“课标本”,“认一认”的内容让我耳目一新,细细品读,不觉已琅琅上口、意趣盎然,还品扶出其中蕴含的道理与学问来呢!一、“认一认”创新了教材的体系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和

    31、阅读教学在原来教材编排上是相对独立的,即从拼音到识字再到阅读单向运行,使许多人都存在着认为要识字必须先学会拼音,要阅读必须先识字的误区。一年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用整整6周的时间学习汉语拼音,但拼音字母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很苦,一开始学语文学生就碰上了一大难关,很容易让他们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知道学生在学前教育中主要以识字为主,通过念儿歌、听故事、读卡片等多种形式进行识字,并产生了浓浓的识字兴趣,喜欢上了识字。我们过去的教材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个过渡,而是人为地将识字与拼音分隔开来。拼音教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保持识字的热情,不要让拼音教学的难关过早地扼杀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现在,苏教版“国标本”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汉语拼音中穿插编排了“认一认”这个内容。通过实践证明,这种科学的编排体系,不仅让学生拼音学得非常轻松,而且保持了识字的热情;不仅分散了拼音和识字教学的难点,而且提高了拼音与识字教学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入学时能保持学习


    注意事项

    本文(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小学教科书苏教版百问.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