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教育与教育学.docx

    • 资源ID:2787219       资源大小:60.49K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育与教育学.docx

    1、教育与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内容提要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培养人的机制,支撑着教育活动的进行。教育是存在于社会中的广泛现象,呈现出诸多形态,其中制度化教育在当今各类教育形态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一类教育是以学校教育制度为规范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所经历的时代为参照,教育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状态的教育、古代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五个阶段。教育是备受人类关注

    2、的社会现象,人们关注教育,把它作为认识对象,对它进行发问、进行研究,于是就产生了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学习教育学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做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教育学的主要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目标1识记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的概念。2理解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3简要叙述教育的发展,从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归纳教育的基本特征。4了解教育学的对象,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做出正确解释。5从历史发展中理解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识记现代教育学发展历史上的代表人物,理解和正确评论他们的主要学习观点,说明现代教育学发展的特征

    3、和趋势。6举例说明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学习教育学首先要明确教育的概念,因为教育是教育学的对象,教育学所提供的知识都是由它的对象概念所指示的事物展开的,不清楚教育的概念,教育学的学习无从进入。本节主要从三个方面帮助学习者把握教育的概念:明确教育的定义,在内涵上把握教育的概念;认识教育的构成要素,从教育赖以存在及发生的条件方面深化教育的概念;考察教育的形态,在外延上把握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定义教育活动自古即有,但什么是“教育”,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理解。(一)教育的语词定义从语词方面定义教育,旨在揭示教育这个词所表示的是什么事物,或是人类把一些什么样的存在事物约定为由“

    4、教育”这个符号来表示。明确教育的语词之义是形成教育概念的前提条件。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之句。说文解字对教育的分字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但是先秦以降到20世纪初叶,人们很少把“教”和“育”合成一个专有名词来使用,大多只单用一个“教”字来指示教育的事情。“教”的甲骨文常用写法是“”,金文的写法是“”,旧体字的写法是“敎”。拆开来解,教的左下方的“子”是小孩子的象形,表示教育对象;左上方的“爻”是龟甲纹路的象形,是占卜符号,象征事物变化之理,含有万事万物知识的意思,是教育的内容;右方的 “”(即攴,音pu)象手持鞭子或棍子击打,含有

    5、督促的意思,是教育的手段或方式;“”(音jiao),说文解字的注解是效仿,表示小孩子的学习行为,是教育的过程或途径。各个画符合成一个“教”字,表示成人手持棍棒督促儿童模仿做事或学习知识。“教”在先秦古籍中作为词来使用在意义上有一个明显的扩展,那就是被赋予了“育”的含义,表示教的目的。如中庸中说:“修道之谓教”,即以引导人的行为遵循善良天性为目的的活动叫做教。荀子修身中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即以善引导或影响人为目的的活动叫做教;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即教的目的就是助长、发扬人的长处或好的品行,纠正人的过失。从这些古文献中的说法可以看出,“教”在中国古代实为“教育”的略称,所指

    6、之事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引导人的行为向好的方向发展。“教育”是发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一种上施下效活动,旨在引导人作善。“教育”一词中,“育”是目的,“教”是手段,教育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指“教育”是引导儿童使之得到完满的发展。英语Education,就是由拉丁语而来。(二)教育的逻辑/实质定义从逻辑上定义教育,旨在确定教育一词所指事物的性质,判明教育的本质及内涵是什么。从逻辑上定义教育,首先要将教育归属于某个具有更高概括性的邻近范畴之下,以确定其基本性质或存在方式,为界定“教育”概念确定一个逻辑起点。从以上教育一词所指的事实来看,不

    7、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教育都不是实物名称,而是活动名称,都是把教育看成一种活动形态的存在,而不是实体形态的存在。所以从活动出发定义教育肯定是一个正确的取向。那么教育是一种什么活动?1教育的性质定义。关于从活动定义教育,在中外教育学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直就没有统一过,如,英国教育家斯宾赛认为,教育是生活的准备;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是对人的一切天赋力量的和谐发展的一种促进,等等。但我们认为所有的定义都与一个更基本的人类活动有关:“培养人”,因为,所有定义内容,“如生活的准备”、“生长”、“经验改组”、“促进”等都可以从

    8、“培养人”的概念中导出或分析出来。再有只要对教育的历史作一些考察就会发现一个基本事实:培养人的活动总是通过对人的培养承担着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职能。因此可对教育从基本性质或功能层面下如下定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是教育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为教育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培养”一词分而解之,“培”的本义是“为了保护植物或墙、堤等,在根基部分堆上土”。引申后泛指增添、增益之义。“养”,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供养也”,对人而言含有给予人的身心以滋补或有益影响,使之健康成长的意思。所以,教育从培

    9、养人的层面讲,就是对人的身心发展以增进和有益影响的活动。2教育的内涵定义。教育因在时空形态上的广泛性不同,在内涵上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从广泛的意义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广义教育既包括制度化的教育,也包括非制度化的教育,它是一切教育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职场中、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它是由社会专门机构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组织的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人们日常所说的教育,多数情况下就是指这种狭

    10、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亦主要是狭义的教育。(三)教育的要素教育为什么能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搞清楚这些问题,必须清楚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教育的要素,是进一步把握教育概念,对教育进行深化认识的必须环节。教育要素是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根据对上述教育内涵的分析考察,将不难发现,任何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能够发生和展开,都必须具备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正是这三个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培养人的机制,支撑着教育活动的进行。1.教育者“教育者”,顾名思义,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由于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因此,人们对教育者外延的理解也不一致。如

    11、果从广义教育的角度理解,即一切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的话,那么任何人都是教育者,因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通过各种途径接受他人的态度、知识、技能及思想品德产生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父母是个人最早的教育者,也可以说在自己身边的人都是教育者。如果从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角度理解,那么“教育者”就专指教师了。有人将“教育”定义为“引起学习的过程”,那么,任何能够引起某种学习行为的人都是教育者,如人模仿动物的某些行为,人的学习行为由动物的动作所引起,则动物也可称为教育者。上述对教育者在理解方式上是有问题的,即从教育的某一单一性质出发理解教育者,失之过泛

    12、。因为按此种理解方式类推,那么,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影响的人,就都可成为医者了;对一个群体能够产生影响和引导作用的人,就都是领导者了,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我们认为对什么是教育者,应从教育从人类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专门领域、需要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教育活动来理解。从这个角度出发,教育者就是在社会分工系统中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据此,那些偶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不论他她从事什么职业:医生、律师、警察、军人、管理者、领导者等等,都不能称其为教育者。父母尽管对于子女的成长会产生种种影响,但是如果这种影响不是父母有意“造成的”,而是他们“无意”中形成的,那么父母就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者。根据前

    13、述“教育”的狭义定义,在专门的教育机构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学校教师。教师是受过专门培养的专业人员,他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教师要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他必须具有必要的、能够促使个体完满发展任务的知识,才能促进人的发展,而一个对人的发展过程、条件、影响因素等一无所知的人是没有资格自称为教育者的。因此,“教育者这个概念,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所以,教育者必须具备专业的资格,他应当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

    14、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对于教育者这个概念,人们既应该从“身份或职业”来把握,而且也应该从“素质或资质”的方面来把握。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支撑性要素。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使其得到培养的活动,因此,离开了教育者,就不存在教育活动。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基本任务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在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组织中学习的成年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载体,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育是因为人有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教育活动如果没有受教育者因学习需要而引发的

    15、主体意识及积极参与,不会获得实质的教育效果,所以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驱动性要素,离开了受教育者,教育活动难以发生和展开。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中介或条件。对教育影响若加以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的:指教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主要体现为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时,在德、智、体、美、劳、心等方面的发展提出的预期标准或规格。是教育影响的定向元素。是连接教育者的作用方向和受教育者努力方向的中介。(2)教育内容:指依据教育目的或目标选

    16、择出来的知识、经验等,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和教科书中。是教育影响中的对象元素。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信 息传递的中介。(3)教育途径:指为达成教育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方式,在教育活动中主要体现为教学过程。是教育影响中的方式元素,是连接教育者教的行为和受教育者学的行为的中介。(4)教育方法:指使受教育者掌握所传递的内容、以达成教育目的而采用的活动方式。如讲授、讨论、自学等。是教育影响中的方法元素。(5)教育手段:指教育活动中传递或呈现教育内容的物质载体及使用。如实验器材及使用、电教器材及运用、口耳相传等。是教育影响中的载体元素。(6)教育环境:主要指教育的物质环境。如

    17、场地、设备等。是教育影响的空间支持元素。 上述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和存在的根据;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不同教育要素的时空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对人的发展以多渠道、多方位的影响。(四)教育的形态及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形态是不同教育要素

    18、组合所表现出的式样。如,教育者通过多种形式教学与成人受教育者组合而形成了不同于基础教育形态的成人教育,教育者借助非常手段与身心异常的受教育者组合而形成的特殊教育等都属于不同形态的教育。考察教育形态,回答教育有那些种类,旨在从外延上认清教育概念所适用的对象范围。1.教育形态的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将教育形态进行不同类型的区分。(1)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这种分类是依据实施教育的空间所作的分类。家庭教育以家庭为空间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对儿童、少年进行教育是家庭的一种重要功能。在中国,传统上的“家学”对

    19、培养人才、保存和发展中国文化曾起到过突出的作用。今天,家庭教育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特别是健全青少年人格方面,是学校教育无法取代的。社会教育指在广泛的社会空间中由各种组织或群体实施的教育。如社区教育、职业组织(工、商企业、事业单位等)教育、文化组织(少年宫、图书馆、展览馆等)教育等。 “广义的社会教育,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的则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社会教育也是自古就有,原始社会人们所举行的各种礼仪或宗教活动,都具有社会教育活动的意义。社会教育的突出的特征是教育影响渠道的广泛性,在社会教育领域,社会传统及风尚对个体行为习惯

    20、的养成具有很强的教育影响力,对人的“国民性”具有塑造作用;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对于个体的态度、行为和信念也有一种塑造作用。社会事件或活动对参与其中的个体形成社会生活经验和适应技能具有学校教育无法匹敌的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其教育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学校教育指以学校为空间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也就是前述狭义的教育。在各种教育形态中,学校教育是一种目的性最强、组织化程度最高,因而对青少年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教育形态。“但是自从学校产生以来,思想家对于学校的批评从来没有中断过。他们告诫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利于青少年的发展;为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健康发展,我

    21、们必须不断地改良我们的学校。”(2)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这种分类是依据教育的形式化或规范化程度所作的分类。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按照社会的统一规定运行,有独立于其他社会系统的教育形式和体系的教育。制度化教育的核心是由各级各类学校组成的教育系统及运行规范,即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学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制度化教育,但不排除非制度化教育对制度化教育影响的研究。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形式”和稳定规范的教育。这种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要素或一个环节,是一种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进行的教育。如人类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就属于非制度化教育,当今,在社会各种职业机构中进行的教育、在

    22、家庭中进行的教育等也都属于非制度化教育。2.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在教育形态方面,制度化教育由于是相对独立于其他社会活动形态的一种教育存在形式,是在各种教育形式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形态,因而是教育学的主要对象。制度化教育一般是指在学校教育制度规范下进行的教育。因此认识制度化教育,必须清楚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及运行规范。学制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系统,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小学、中学、大学,各种专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业余学校等;二是学校系统的运行规范,是指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它们之间的关系

    23、所作的具体规定以及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存在和运行的管理规则(如教育法律、规程、条例、办法等)。在历史上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曾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演变过程,并呈现出继续向前发展的趋势。 (1)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在生活和生产中进行的教育,定型于实体化教育。实体化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一些社会机构(实体)承担起了教育职能(教育职能可能只是该机构的职能之一)。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因此教育实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教育的实体化具有以下特点: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传播的文化逐步规

    24、范化、知识化;有相对稳定的教育活动场所和教育设施等;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当这些形式化的教育实体的特点比较稳定并形成教育的简单要素时。教育初步定型。因此,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是形式化的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和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近代以前,教育实体并不具有专门的教育职能,只能是学校的雏形,是一种不完备的学校形式,因此就叫做“前学校”。前制度化的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个重要阶段。它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并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2)制度化教育开启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

    25、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近代学校教育系统。它是专门为教育职能而设立的,它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培养人而进行。同时它在各方面均有严格的规定:入学资格;修业年限;教学组织(分年级分班授课);课程设置;管理制度;专职教育人员;固定教学场所。这些特点表明,近代学校的本质是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场所。制度化教育也叫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机构设置。从这一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中国近代

    26、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随着学历社会的出现,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制度化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化教育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各个方面,甚至可以用学历社会来描述制度化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制度化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对于社会、政治、文化乃至个人发展的影响,已经为社会普遍接受。(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人类学校教育演变到现代,形成“制度化教育”,既显示出它的成熟,也暴露出它的

    27、弊端,甚至连学校本身的存在也成为争议的问题。任何制度与规范之所以具有普遍适用性,在于它本身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性,即假定这种制度与规范适合各种具体的教育情景和教育对象,而这种制度与规范又是社会意志的表现,学校和教师不能不执行社会意志。当他们机械地执行社会意志时,他们的工作就有脱离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可能,他们同自己教育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有可能更加疏远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激起的事态发展,特别是电脑与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给教育组织的变革开辟了新的前景。人们似已发现未来教育组织形式的曙光。1971年,美籍奥裔学者伊里奇(Ilich,ID,1926-)在学校教育的抉择中指出

    28、:长期以来,人们企图通过提供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可是迄今为止,这种努力失败了。相反,人们已懂得:驱使所有儿童去爬没有尽头的教育阶梯,非但无助于增进平等,而且必然偏袒那些启蒙较早、更为健壮或有较好准备的人;强制性的教学消灭了多数人独立学习的愿望;知识被看成是一种商品,成包批发出售,一旦购得,便被视为私有财产,并且总是那么稀奇。他认为,理想的教育形式是“教育网络”,包括:教育媒体的咨询服务、技艺交流、同伴切磋、非专职教育家的咨询服务。伊里奇的主张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性观点,他所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针对了

    29、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如果他离开这个教育体系,他也不至于被迫终身放弃利用各种教育设施的权利。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4)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以信息、生命、能源、环境保护和管理等领域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从而给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带来一系列变化。为了与整个社会变化相适应,各国都在进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使得现代教

    30、育制度呈现出某些共同发展的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国际上普遍认为人的智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教育。36岁的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都很重视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学前儿童的入园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但现在很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为了使学前教育顺利地过渡到小学教育,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加强学前儿童入学的准备,使他们在进人一种新的学习活动前具备一定的发展条件,在教学内容上,不只是去适应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而偏重于教给儿童读、写、算的知识技能,而是要遵循这一年龄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促进和完成这一过渡。强

    31、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因其“法律规定”,故具有强迫性;二是因其“必须保障”,故具有免费性;因其是“国民基础教育”,故具有普及性。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中有23以上实行了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逐步相互渗透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各国普遍

    32、推行为升人高一级学校做准备和为就业做准备的教育制度,这种制度被称为双轨制,双轨之间几乎是不通的。双轨制主要弊端是,学生缺乏重新选择的机会,不能升人高一级学校的学生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二战后,社会要求人才应该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综合化趋势。综合化是指对多样性的选择。综合化是基于中等教育的系统性之上的多样化倾向,它使得在同一学校机构中可以兼容多样化的教育,使得受教育者能力倾向的多样性获得现实的发展,并使发展具有连续性。在课程设置方面,既有学术课程,又有职业课程,并谋求两类课程一定的融通;在学校机构方面,破除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的截然二分,谋求综合中学的发展;在分流取向方面,兼顾升学和就业,而不是一旦进入某一类学校,就只能进行一种选择。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与教育学.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