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docx

    • 资源ID:2771922       资源大小:110.01KB        全文页数:8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docx

    1、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童趣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3、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积累一点文言词汇。4、唤起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学习重点】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3、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积累一点文言词汇。【学习难点】1、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2、唤起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知识链接】1、作

    2、者简介:沈复,字三白,清代元和(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善画能文,至今未发现有关她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出任幕僚。晚年学道,直到老死。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不过前四卷,记叙家居及游历生活,文笔细腻,不做粉饰,名莹纯净,感情真挚,堪称中国文学中颇具新鲜意味的创作。2、相关背景 嘉庆十三年(1808年)五月间,沈复随翰林

    3、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原有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作者以纯朴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伉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作者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续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在浮生六记中以较长的篇幅记述了夫妇间的家庭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实属稀见。书中对山水园林、饮食起居均有独到的评述。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

    4、亦不如前。3、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

    5、,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自主学习】1、下列加点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童稚(zh ) 藐小(mio) 拟作(n )B、项为之强(jing ) 唳(l ) 怡然(y )C、土砾(l) 壑(h ) 癞虾蟆(m )D、庞然大物(png ) 鞭(bin ) 素帐(zhng )2、下列句子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花台小草丛杂处 D、神游其中,怡然自得3、对“定神细视,以从草为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聚精会神地认真观察,把草丛看做树林。B、细细地观察,一以为从草是树林。C、视看它,认为杂草丛生像树林一样。D、静

    6、下心来细看,好像是杂乱的草丛中长出了森林。4、下面对文中加点的虚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相当于“的”)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两“之”都为代词,且指代对象相同)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介词,当“被”讲)D、以从草为林(动词,当作,看待)5、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示例: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 作/青云白鹤/观 (说明:“/”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6、文言词语的解释,最常见的方法是添字组词法和换用同义词替代法,如: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昂(抬)首(头)观之。请按此方法联系

    7、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项( )为之强作( )青云白鹤观( )果( )如鹤唳云端以丛草为( )林( )为( )之怡然称快兴( )正浓方( )出神驱( )别院7、尝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把你不清楚词义的词语、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写在下面。【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读准节奏、停顿,粗知文章大意。(范读、领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正音:(1)项为( )之强 (2)鹤唳( )云端 (3)怡( )然称快(4)凹者为( )壑( ) (5)土砾( )凸者 (6)二虫尽为()所吞2、疏通文意,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逐段疏通,学生提问不理解的词语义,学生解答,师帮助,生在书上或讲学稿上做好记录,以

    8、便积累。)3、(1)你能梳理出文章的结构吗?试用简洁的话表述。(2)文章主要叙述了哪两件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能统摄这两件事的词语(主旨)是什么?4、为什么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或者说,作者是如何获得“物外之趣”的)?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沈复从小即有如此闲情,以至后来成为文学家,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5、文中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这些趣事说明了什么?【精读精练】1、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处。(1)果 如 鹤 唳 云 端(2)私 拟 作 群 鹤 舞 于 空 中(3)昂 首 观 之,项 为 之 强(4)徐 喷 以 烟2、蚊声本来细小,可文中为什么写成“夏蚊如雷”

    9、?3、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第2段描绘的两幅图画。4、第3段中哪一句与开头的“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相呼应?5、第3、4自然段中作者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这种“物怎么得来的?【拓展提升】1、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经过想象和联想,往往会变得美丽而奇特,从而获得超出这一事物或景象本身的乐趣。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体验或经历吗?请用简洁的话叙述出来。2、课文最后一段的记趣极富有情节变化。你看,二虫相斗,虾蟆吞虫,鞭驱虾蟆,尽皆历历在目。请以上面三个短语做小标题,将此段的内容进行具体、细致的扩写。3、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一定也有过许多的“物外之趣”,诸如“过家家”、“骑竹马”、“看蚂蚁搬家”请你

    10、发挥联想和想像,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一些自己的“童年趣事”。【美文欣赏】购买上帝的男孩一个小男孩捏着1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在捣乱,不由分说就把他撵出了店门。天快黑时,第二十九家商店的店主热情的接待了男孩。老板是个六是多岁的老头,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吗?”男孩流着泪告诉老头,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是被叔叔帕特鲁普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11、老头眼圈也湿润了,问:“你有多少钱?”“1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1美元。”老头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说:“拿去吧,孩子,你叔叔了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地叫嚷道:“叔叔,我把上帝买回来了,你很快就会好起来!”几天后,一个由世界上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对帕特鲁普进行会诊。他们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帕特鲁普出院时,看到医疗费账单上那个天文数字,差点吓昏过去。可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帮他把钱付清了。那老头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

    12、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头花重金聘来的。帕特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头。可老头已经把杂货店卖掉,出国旅游去了。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信,是那老头写来的,信中说:年轻人,您能有邦迪这个侄儿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您,他拿1美元到处购买上 帝感谢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教学后记七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六课理想导学案 教师寄语: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法)蒙田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领会诗人的思想感

    13、情。3、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优美,理解诗歌的主旨。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学习重难点:朗读训练。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自学引导】一、走近作者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于四川省金堂县。1948年在成都读中学时开始写作,曾任星星诗刊编辑。二、基础知识1、给加点的字注音。寂寥( ) 扒窃( ) 玷污( ) 诅咒( ) 洗濯( ) 缀连( ) 莹莹( ) 船舶( ) 蜕( ) 倔强( )2、解释下列词语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 三、整体感知1、 朗读这首诗,理解每小节的含义,写在下面。2、试着

    14、分析诗歌的结构。3、再读这首诗,分析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合作探究】1、第6节中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 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3、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4、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 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

    15、诗,回答文后问题。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个浪都打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_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望着海洋1、这首诗最恰当的题目是( )A.海浪 B.海岸 C.礁石 D.坚强者2、诗中的空缺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A.风掠过 B.水蚀过 C.刀砍过 D.雕刻过3、对诗中“它”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孤独者的形象 B.一个生活苦难者的形象C.一个坚强革命者的形象 D.中华民族的形象4、这首诗赞美的精神是( )A.敢于劈波斩浪的进取精神B.威武不屈,立场坚定,不可屈服的精神C.不畏强暴,与命运抗争的精神D.不经磨砾不能成名的启示人教版 七年

    16、级 语文 上册 第七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教师寄语:一心为了他人的事业才是神圣的;“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学习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自学引导】一、每课一得二、自学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堕落( )点缀( )苦熬( )贪婪( )牙龈( )雏形( )丰硕( )累累( )沉甸甸( )玲珑剔透( )2解释下列词语贪婪:堕落:雏形:丰硕: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玲珑剔透:回味无穷:三、整体感知行道树

    17、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写法?2.行道树是什么样的形象?在我们的生活中象征什么样的人?第一次真好1.“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2. 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合作探究】行道树1.你认为那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第一次真好1、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2. 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人教版 七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八课人生寓言导学案学习目标: 1、学习寓言,

    18、了解寓言的基本知识。2、理解寓意。3、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学习重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落难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自学引导】一、 每课一得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结构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的。西方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的寓言故事有不少保存在庄子、韩非子等作品中。 二、走近作者 周国平,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员,其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主要作品有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等。 三、自学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慷慨( ) 禀告( ) 厄运( )嬉戏( )

    19、落难( )2、理解下列词语慷慨:风韵:得失之患:厄运:【合作探究】 白兔和月亮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第一、四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说说兔子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寓意。 落难的王子1、文中“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两句和“天哪,太可怕了”分别出自哪几个人之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2、王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概括寓意。 人教版 七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九课我的信念导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的信念、

    20、人格美以及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学习本文语言的质朴美。 【学习重难点】 1.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2.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自学引导】一、玛丽居里简介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原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巴黎大学理学博士。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就贝可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1906年,居里逝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获得成就,并著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推动了原子核科学的发展。因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工作,和居里、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奖,后又获1911年诺贝尔

    21、化学奖。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其他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院士。她共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居里夫人不贪图钱财和享受,只是为了科学的发展而奉献自己。1934年7月4日,因劳累,并长期与镭接触,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二、字词积累(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问心无愧( )渲染( )闲暇( )奢望( )蹂躏( )呵责( )猝然( )眺望( ) 2.解释下列词语。 问心无愧: 专心致志: 蹂躏: 致力: 逆来顺受: 呵责: 盛名: 迷醉: 【自主学习】自由朗读

    22、,品味本文语言的质朴、真诚。【合作探究】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思想理念(宗旨):环境需求(环境):工作态度(工作): 2、大声朗读,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1)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2)“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3、品味语言,高声诵读这些信念,说说最让你受感动的是哪一条?【检测反馈】 试试吧,你一定能行!1.

    23、 阅读第四自然段。 1 用原文回答,居里夫人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从这段的叙述中可看出居里夫人怎样的人格?用四个字来概括。【拓展延伸】读了我的信念一文后,你认为人的美包涵哪些内在品质?七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十课论语十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重、难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预习提纲】1文学常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

    24、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字词。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女( )知之乎 不知为( )不知 是知( )也 3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4试翻译下面的句子。(1)有

    25、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试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三个方面归纳文章中的句子。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合作展示】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运用“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3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1)成语类:(2)格言警句类:谈学习态度的:谈学习方法的:谈修身做人的:4思考下面的问题。(1)“学而”章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

    26、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2)“温故”章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3)“诲女”章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

    27、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5)“岁寒”章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检测反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

    28、道 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6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择其善者而从之( )2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3分)3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3分)4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5分)5“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5分)6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4分)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4分)8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4分)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10翻译下列句子:(4分)人不知而不愠


    注意事项

    本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