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管理学原理论文资料.docx

    • 资源ID:2770284       资源大小:89.71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管理学原理论文资料.docx

    1、管理学原理论文资料论 文 资 料请各位同学根据以下资料,也可自行查阅、搜索资料,并结合管理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如何做好工程的组织、控制或管理方面的论文。题目自选,可全面阐述,也可只详述某一个方面。要求:字数不少于4000字,手写,5月31日前提交。逾期视为缺考。封面可自行设计、打印。必须写清班级、学号、姓名。工程教育的理念与措施很感谢学校给我这个机会做一个发言。在各位老师面前,我想我的资格还不够老,没办法跟大家比。我算了一下,我教书教到现在一共才教了22年书,但是我当学生时间比当老师时间长,我做了27年学生。因为文革以前就读了研究生,文革以后改革开放,到美国去又读研究生,所以加在一起2

    2、7年,比当老师的时间多了5年。在文革以前,我们读的研究生是苏联体制的,后来再到美国去读研究生,我对这两个体系有点体会,这是当学生的体会。还有一点,就是我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西南“大三线”做工程,在工地上干得多,做过13年的技术员、工程师。所以我今天如其说谈工程教育,还不如说是和老师们交流经验,还不如说是从学生的角度,或者从工程师的角度来看看我们大学的教育有什么问题需要改进。我谈的都是个人意见,个人意见一定是不全面的,还有一些地方可能是错误的,所以只能算“抛砖引玉”作为一个讨论,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吧。我今天想谈的是关于二十一世纪工程教育的理念和措施。我是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里头是“工程教育和培训委员会

    3、”和“能力建设委员会”(Capacity Building)两个委员会的中国代表,已经有十年的功夫了。从2000年华沙第五届世界工程教育大会开始,我就作为中国代表参加“工程教育和培训委员会”的工作,第六届是在美国的Nashville。我当时也有个发言,后来因为“非典”没去成。第七届就是在布达佩斯了。在突尼斯,我代表“工程教育和培训委员会”,曾经在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的代表大会上做过发言。我的这些发言有一些稿子,会议期间跟国际上一些工程教育专家们经常交流意见,今天我想把这收获跟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我想谈的问题,无非是一个谈工程教育。讲工程教育背景,然后讲理念和措施,最后做个结语。1 工程教育在工程教

    4、育背景方面,我想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工程师和科学家不完全一样。我们在教育当中,不应该把培养工程师和培养科学家,这两件事变得完全一样,或者说,不应该把培养科学家的办法搬去培养工程师。我自己有体会,工程师和科学家有所不同,钱学森先生的老师von Karman说过:“Scientists discover the world that exists;engineers create the world that never was”。这就是说,科学家是发现一个已经存在的世界,而工程师是在创造一个不曾有过的世界。那么我认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约束不一样,科学家的约束是自然规律,而工程师的约束不但有自

    5、然规律,还有社会规律。所以一个工程师如果不了解社会,这个工程师基本是不合格的。科学家的任务是认识自然,工程师的作用是“改造”自然,当然,“改造”自然这句话有问题,现在不能说了。所以我们就说,“与自然协调地发展人类社会”。在创造性上,科学家跟工程师也不一样,科学家就要强调原创。你说我也原创,他也原创,那就看谁先发表,谁就是老大。老大通吃,老二就没位置了,老大全包,老三、老四就靠边站。但是在工程师里不一样,你在纽约建一个帝国大厦,那我在上海盖一个金茂大厦,你吃不了我,我不但比你盖得高,而且我是在烂污泥地基上盖的,你美国纽约的大楼都是在很好的岩石地基上盖的,那都不一样。所以说,对我们的工程师讲,不一

    6、定要Original Work,可以是工nnovation,Integration,也可以是Transplantation,甚至可以是Presentation,他把问题表达清楚了,这里都有Creation。但是,对工程师来讲,不管你是Innovation,还是Integration,或者Transplantation,或者Presentation,你都必须要forApplication,不能应用的那些东西实际上在工程界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所以,计算和设计是不同的,你会计算不一定就会设计。我在Stanford有一次在AI in Design的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会后跟Stanford机械系的一位

    7、老师谈起:设计和计算有什么不同?我们讨论的答案是:第一,设计没有唯一正确的解,第二,设计是一项社会活动,是在一系列的满意解中找出一个大家能够共同接受的解,这就是设计的方案。所以设计是一个社会活动,是一个Social Activity。而且第三,设计的方案在施实过程当中还要不断地修改。这就是设计,这和计算不一样。设计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不都是确定的,它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也有很多信息不完整的因素。由于这种不确定、不确知的因素存在,我们在工程上面做决策的时候,不是完全靠分析,很多地方需要经验,需要你的experience或expertice,用经验把这个认识空间弥补起来。因此在工程界,分析和经验总

    8、是互补的。工程有一个特点,就是“个性”一个老工程师一辈子干了很多工程,你可以问问他,有多少是靠计算解决的?这个老工程师总会告诉你,只有一小部分是靠计算解决,很多问题是要靠综合判断的。工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也就是说,它各个领域的知识都需要。所以说如果把它搞得非常单科,那问题就比较大了。在华沙会议上把过去工程师的教育大概分成五代,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教的是第六代工程师。第一代工程师是瓦特那个时代的,他们的特点就是“多才多艺”。那个时候,你说瓦特是搞计算的?还是搞设计的?还是搞修理的?反正蒸汽机要做出来,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要会算、会做,坏了你还得修。这是“多才多艺”。那么后来第二代工程师

    9、就搞“专业化”了。在早些时候,工学院有四大板块,主要就是机械、土木、电机和化工。到了二十世纪以后,第三代工程师,就搞得“非常专业化”。中国搞非常专业化”正是在我们上个世纪50年代“全盘学苏”的时候,那时候的机械系里面有焊接专业,有铸造专业,有机械制造专业。你如果到同济大学,尽管你是搞结构的,那还要看你是钢结构的?还是搞混凝土结构的?如果你是搞钢结构的,那还要看你是搞建筑钢结构?还是搞塔桅钢结构?你要搞建筑钢结构的请到教研组,你要搞塔桅钢结构的请到研究室。这一套苏联的教育体制,实际上铸定了我们解放后工科教学的基础,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基本模式。我现在看过很多21世纪全国统编教材,我说得不客气一

    10、点,不信你们仔细的研究研究,基本上还是在用第三代工程师的教育模式在教新世纪的工程师。课程非常专业化、知识面非常狭窄,这在国内几乎是共性。我到浙大去讲学,他们的老师晚上到我住处对我讲:“刘老师,21世纪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教材应该怎么写?我买了八本21世纪的新教材,看起来都是从一本抄的。”我说:那一本就是原苏联萨哈诺夫斯基的,是我们读书时候那一本,从那里延续下来的。结构力学,就是前苏联拉宾诺维奇的东西,钢结构,就是斯特列尔斯基的东西,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到上个世纪中期,国际已经开始针对第四代工程师的教育。因为有了计算机,不仅要搞本专业,还要搞“系统”。这时候正是我国文化大革命期。国际上第五代工程

    11、师的教育是出现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特点是“学科交叉、杂交”。新世纪开始,要教育第六代工程师了。什么是第六代工程师的特点呢?第六代工程师所面临的技术发展非常快,技术全球化。在这个情况下,计算机普及、信息交流也非常快。第六代工程师怎么培养?这在全世界都在探讨,而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还拿着第三代工程师教育“非常专业化”的教科书在教即将成为第六代的工程师。在21世纪全球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这样行不行?21世纪工程师需要怎样的知识技能?这在我读书的美国Purdue大学工学院(我是在这个学校拿博士学位的)大家做过一些调查。从调查出来的结果看,每个人观点都不一样。工程教育家认为,“大学最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而

    12、行政官员认为,“学出来的知识要灵活”;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新老知识都要学”;工业界的领导人要求就更多了,什么“管理、交流、系统分析、合作技巧和一般知识都要学”,你想想学生能受得了吗?家长要求是什么?“甭管怎么样,希望四年学完,毕业文凭拿到”,减轻家庭负担。不同调查对象,结果很不一样。可以看出,我们不可能按这个调查结果来设置我们的课程体系的。如果从学生角度来看,结果更是五花八门。以下是美国Purdue大学工学院校友的调查结果:刚毕业的校友需要什么?答:“实践知识”,大家觉得实践不够。毕业五年以后,问他们什么不够?答:感觉实践知识不够,基础打得不好,在大学应该“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毕业五年到十

    13、年以后的校友开始说大学管理学得太少了,大学要“加管理知识的教育和适应集体能力训练”。人到中年的校友却说,大学应该“学一些财务、投资方面的知识”。看来随着校友的年龄增大,位置坐得越来越高,需要的内容不同了。如果问快退休的校友:“大学什么没有学好?:他们就会说:“大学还是没有学到生活当中真正重要的事情。”什么是“生活当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呢?快退休的老校友会说:“那就是唱歌啊,跳舞啊”。应该“学点音乐啊,学点美术、字画啊!”如果我们这样办大学就麻烦了,不同年龄的人各有不同的要求。到底应该怎么办?新时代要求是终身学习,一生中在学校的时间还是短暂的,在大学的时间更短。所以,大家公认的获取各种知识最好安排

    14、是:在学校里主要还是基础认识,任职的时候可以增加你专业知识,但终生都要学习。这就是国际上大家的一个共识。在华沙世界工程教育大会上提到对新一代工程师的一些要求。在这些要求里面,第一条就是“对技术的热情”。所以我们每一个专业把学生招收到你的教室里并不难,要他对你这个专业有兴趣就不容易了。如果他对你的专业没有兴趣,这个课就很难讲。我和土木系的学生讲“土木工程概论”,一上来是这么讲的:“什么叫土木?是不是又土又木?我进清华大学的土木系时,是第七志愿进去的,一开始对这个系还不了解,就感觉太土太木了;但是现在再给我一辈子,我还选土木。”学生马上就想问“为什么”,下面我就给他讲这个“为什么”,这个“土木工程

    15、概论”课就开始了。华沙世界工程教育大会上提到对新一代工程师的一些要求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能力要求放在知识要求前面。能力很重要,因为知识发展很快,想把所有的知识传递完,没有这个时间,怎么办?所以要把学生的能力训练出来。因此,对学生来讲,知识、能力、素质都非常重要,但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能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知识更重要,这是我们时代对我们教育三个层次方面的要求。我想这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一点。2 教育理念下面讲一下教育理念。我觉得工程教育有几个理念非常重要。(1)我们一定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这样一种模式回到“以学生为中心”。前几年,在美国华盛顿筹办成立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的能力建设委员

    16、会时,我就跟他们讲了这样一个观点:“现在的教育应该重新回到以学生为中心。我们中国从孔夫子开始,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你别看,不管选到什么样的转世活佛或者皇太子,教出来没有一个差的。几来几个老先生、老喇嘛把你一规范,什么孩子都可以教出来。就算这孩子什么都不行,一笔字还是很不错的,断句还是很不错的。哪来的?就是这几个老先生、老喇嘛总是根据这个学生的特点制定的教育计划的,这就叫以学生为中心,这就叫Students-centered System,这就是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所以成功率很高,但是效率不一定高。但是在我们引进了西方的班级制度以后,效率高了,成功率未必很高。”我跟筹办这个会议的主席Russ讲:

    17、“西方的教育中班级制是好的,但那个班级制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把这么多的学生找在一起,由一个老师讲,用一种办法教这么多的学生,是不是都对各个学生有利?这就是一个问题。所以我说,这并不见得成功率很高。”何况,我再补充一点,在中国所有大学还搞一个全国统编教材,一统编,大学就统死了。我一直认为,交通大学就是交通大学教材,交通大学完全可以比你清华大学做得好,可以拿来比,让第三个学校来挑选。别“统”,一“统”就没有我们的创作空间了。现在是什么情况?我们有多媒体、有网络、远距离教学,更有利于“统”,能不能突出学生的个性?能不能做到在班级教育的形式下注意学生的个性?这里有很大的创作空间。比如上课。上海开

    18、国际校长教育论坛时来了一个Henry Yang教授,是美国加州大学Santa Barbara分校的校长,过去是从Purdue航空系过来的。我当学生时,他被评为Purdue大学工学院的Best Teacher,为此;我很感兴趣去听他的课,看他是怎么上课的?40个人的班。我发现,实际上他教书的方法我们哪个老师做不到?都能做到。比如,他能在上课一个多礼拜以后,基本上可以把每个学生的名字叫出来,基本知道每个学生是什么水平。所以他上课的时候,很能问问题。能让学生回答的问题,他一定尽量找学生回答。好学生回答难的问题,差的学生回答容易的。所以差的学生坐在那里,一被叫起来很紧张的,但是后来会发现问题问得很容易

    19、,自己也能回答,所以这个差的学生事后心里也非常高兴,这很好。后来我记他的上课笔记,笔记本中间都要划一根线,线这边是他的板书,线那边是他提的各种问题。他善于提问,这个课堂就是Mixed Lecture。这种办法Henry Yang可以做到,我们在课堂做不到吗?当然在200多人的班级不行,小一点的班级是可以做到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做到事我们做了吗?我们在教书当中有一个Cooperative Learning的问题,怎么样把学生Passive的被动学习搞得Active,使得师生中间互动,这很重要。(2)教学一定是既有灌输又有启发。但是,总是离不开“先学1+12,再学1+12”的规律。刚才提到的那位R

    20、uss是非常自负的,大美国主义,他也在MIT教过书。有一次在巴林开会,在宴会上我们谈起多媒体教学的问题。我讲,多媒体的应用还是有很多局限性的,他就告诉我说:“Professor Liu,you are getting older”。他没有理解我的意思,就在大家吃饭的时候当众那么说,这不行,一定要回应他。于是我就笑着说:“Wait a minute,Russ,let me tell whatis education”。我就讲,你知道中国是怎么教书的吗?我就从孔夫子一直讲起。你们不要总觉得西方怎样先进,中国的学生,到目前为止,在1+1=2方面下的功夫仍然是很大的。当然,我们在1+12方面还有些问题

    21、。我们在1+1=2方面是做得很扎实的,为什么?因为中国10文字是象形字,是image,人必须先认image,必须背上几百个方块字才能写文章,这跟西方外国人不一样,西方人会说话就可以写文章。会说了就会直接拼写出文字来,这方面俄语、德语更明显,英文还相对少一点。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中国人是需要先输入的,所以我们1+1=2做得非常好,我们的灌输做得非常好,但我们的启发不够,所以我们也有我们的弱点。我对Russ说,我到你们美国的大学去看过你们大一新生的作业和考卷,真是terrible!我讲完,Russ就哑巴了,为此我好几道菜没吃。我要讲的意思是,虽然我们的孩子被应试教育弄得很可怜,我很同情他们,但是也要

    22、看到,我们还有我们的强项。关键要完成好这个1+1=2到1+12的转换。我们中国人讲“教一、做二、考三”,所以上课、作业和考试不能都是一样的题。我们现在教学生的计算结构力学,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个结构上面加一个弯矩,怎么求这个结构各节点的转角呢?你下面就可以解一个KD=R的线性方程组。大家都知道,这里K是结构系统刚度矩阵,D是节点转角的矢量,R是节点荷载矢量。要求D就要首先求K,这就是结构矩阵的分析。我给我们班上的学生出了这么一个题目:当你在用高斯消元法在求K时,能不能解释一下,在高斯消元的每一步,结构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它实际上是在“消元”时把一个结构一步步退化到一个自由度的结构,得到解后,到“

    23、回代”时又一步步把结构恢复。这个问题在别人的教科书里我没有看到过。记得是80年代末在美国Virginia开会时和一位教授在晚上聊天的时候谈起的,当时我也不知道什么解释最合适,结果回来上课就和学生讨论。学生做起来可来劲了,一个星期不干别的,就做这个。几年下来,我把最好的解释在纪念张维先生的文集上发表了,非常有意思。(3)我们一定要赶快把知识传递为重心过渡到能力训练为重心。因为在新世纪知识技术的发展太快了,要想把所有知识在学校里教完是不可能的。要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能力训练上,也是那年在美国筹办成立WFEO能力建设委员会时,谈到“能力建设”,我就告诉他们,中国自古有句老话叫“授人以渔”,Teachi

    24、ng Fishing,教你怎么打鱼,不是给你鱼。这个委员会,后来无论走到那里,一谈到“能力建设”一定有Teaching Fishing这张片子,一定有“授人以渔”这几个汉字。前两天他们还给我发Email说,中国这个说法很好。美国教育界流传几句学生的话,说是来自中国的。我不知道,可能各位老师经验多,可以告诉我。学生讲:“Teach me,I will forget。Show me,I may remember。Involve me,I willUnderstand。”你怎么把学生get involved?这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事。我记得十多年以前,我到台大把他们的结构大奖赛引到大陆来的时候,我发现

    25、学生真有意思,可以把很忙的课停下来去做模型。去年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举办结构设计大奖赛,交大去了两个队,拿一个第一、一个第二。这个劲头我不知道哪里得出来的?这可以看出来,你真正把学生的潜能挖出来后,可不得了!另外,我带过的一个博士生宋晓冰,现在是交大很好的年轻教师。他的博士论文是搞钢筋锈蚀的,到上海交大以后,承担的第一个工程就是在昆明世界博览园的文化艺术广场建一个动态模12结构。这个工程2006年的时候,得到了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的ChinaAward。搞钢筋锈蚀的搞到动态模结构,这个跨越本身就反映能否把自己的能力挖掘出来。研究生毕业后多半不会再做原来学位论文所做的研究,研究生的训练主要是能力的训

    26、练,要你有能发现问题并且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4)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完整的知识结构包括实践训练、理论训练和计算训练,这是一个三极的结构。在这里,实践训练是最重要的。例如一个简支梁,一边的支撑是钦,另一边是滚轴,梁在跨中承受两个对称的集中荷载。如果我们是在做抗剪破坏试验,你就可以问学生:“哪边容易坏?”因为从书本学的力学上看完全是对称的。但是你如果有试验的经验,你就能够回答有一边就容易损坏。所以在做研究时,要告诉学生:“Most mistakes in philosophy andlogic occur because the human mind is apt t。take

    27、 the symbolfor the reality”。这就是说,逻辑和哲学上大多数的错误是来自人们有一种倾向,总是想用符号代替现实。一个已有的理论,甚至是成功的理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符号”,它毕竟不能完全代表现实,最大胆、最有雄心壮志的研究是盯着Reality,而不是完全盯着前面几个老前辈的Symbol,这样,你才可能在老前辈的基础上往上起。1995年我在美国洛杉矶开会ASCE年会的时候,南非一个搞继续教育的教授给我看一本教材,我一翻,翻到里面有一张毛主席像和毛主席的一段语录,我非常吃惊。上面写着“一切真知来自于直接经验”。我们现在还有多少记得毛主席的这段话?现在我们“一切真知”来自于Te

    28、xt Book,我们“一切真知”是根据某个权威写的几篇文章。因此,常常可以在Symbol上面花几年的功夫,就是不会把矛头去对准Reality。真正的雄心壮志是对准Reality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它。我们希望加强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方面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有工程分析的课程,而且还要有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的课程。过去,后两方面的课相对比较少,因此看问题从工程分析本身看得多,从系统和社会看得少。比方说,通往纽约曼哈顿南部Brooklyn桥的修理问题上就可以看出来,一个桥绝对不是一个桥的问题,是整个牵涉到曼哈顿岛南部区域的问题。像现在,香港为什么要从香港机场的大屿山修好几座桥到大陆?这里牵涉到整

    29、个香港的安全问题。反过来看我们的东海大桥,为什么就一根线32.5公里直伸进去到大小洋山?这么长?它最大的危险就是被袭击。这就是说,它会影响到作为国际最大的海港之一上海的整体安全问题。(5)多媒体教育是好的,但是我认为,多媒体教学有一定优势,也有不足,必须看到这一点。我们现在教学多半是在教室里面,是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教学。如果是在同样的地点、在不同的时间教学,那就要多媒体的课件室。如果是在同样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教学,那就远距离教学。实际上我们教学还有很多地方要学习总结,我们最熟悉的是在教室里,同时间、同地点的教学,而对多媒体的课件和远距离教学还不太熟悉。例如远距离教学,老师和学生的眼睛不能

    30、交互沟通,师生的互动也不容易,这些问题都要研究。对于逻辑教育为主的课,可能是老师用板书比较好,如果是以形象教育为主,那么用多媒体比较好。我自己是教研究生弹塑性力学的。开始我是用板书教的,后来学校说要用多媒体,于是就改多媒体,我用多媒体后,就找听我板书教的学生重来听一遍。问他们哪个好?答:板书好。我的助手最近去美国教书,教了一年回来说:没有看到在国外用这么多多媒体的。要知道过分强调多媒体也有一定的危险。那就是我们的老师可以不备课,上课就把PPT放出来。讲一个问题的推导,“看,这个问题很简单嘛!”,“就是这样的嘛!”是吗?如果我们真请这位老师推导给我们大家看看?他自己也不一定就能推出来,因为他没有

    31、备课。而学生呢?你用多媒体讲推导,我们反正下载你的课件,笔记也不要记,轻松!上力学课,你笔记都不记,就像看“拉洋片”,力学能学好吗?3 教学措施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全民教育的阶段。早在2004年网上就做了调查,问学生对大学课程体系和教材是否满意?总的来讲,不满意比例是相当高的。思想教育缺失是一个问题,刚才讲的学生自己组织去做“临终关怀”,是非常好的思想教育的载体,我非常佩服。我有一个学生,他是全国优秀班集体标兵的班长,他毕业时就跟我写了一封信讲:“现在大家最缺乏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国家、民族发奋的精神,以及可以发扬这种精神的环境和氛围。它比起大楼来更能够让知识精英们魂牵梦萦、欲罢不能。只有有了这样

    32、的精神,追求真理才成了一种具有崇高意义的人生价值取向,学术自由才不为金钱和世俗所站污。”这个大家都理解,都有共同的感觉。另外我们有些交换生去港大,我请你们回来后给我写个总结,一定要总结一下讲讲大陆和港大有什么不同。他们说,港大的课程没有我们这么多。最近,港大的土木系的系主任Peter Lee告诉我,他们刚刚请了Stanford等名校的教授又重新检查一下课程设置,说他们的课程还太多,还要减少。所以他们的课程数基本是我们的一半。所以学生对我讲,“我们学习能力都很强,强到我们在什么都不会的情况下,用很短的时间,学会我们完全不懂的知识,并获取高分”。我看了以后告诉他们,我说:“你还应该再加上一句”。加

    33、一句什么?应该加上:“然后在更短的时间内,把它们从我们大脑里全部忘掉!”所以一个书教得好不好,不是说老师在课堂灌了多少,而是他上完你的课,过了一个春节,过了一个假期带走了多少东西,这才是我们衡量的指标,而这个东西又难以考核的。其实,过多少年以后,学生都会记得,我们哪一门课教得最好。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有三点。一是我们正处在一个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我们的教育还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二是,原苏联的教育传统还影响着我们。三是,文化大革命停止教育十年造成的影响还存在。现在还有抄作业、作弊的事情,我们三令五申,弄得这么费劲,在文革前不会有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1)思想教育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注意事项

    本文(管理学原理论文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