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2752494       资源大小:40.82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1、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林小君一、单元教材简析本组教材以“人间真情”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古诗两首、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略读课文给予是快乐的。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离别时的深情厚谊,搭石通过平凡的事物展现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用真情的笔调写出了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给予是快乐的引导学生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这四篇课文都以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为题材,体现了“人间真情”这一专题。二、单元教学目标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并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

    2、惯。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从中受到感染或熏陶,背诵或默写指定内容。4、能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5、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6、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三、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3、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

    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4、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四、课时安排20、古诗两首 2课时21、搭石 2课时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课时23、 卡罗纳 1课时24、给予是快乐的 1课时语文园地六 4课时 五、教学建议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同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精彩的语段应让学生熟读成诵。另外,应建议学生运用课上获得的阅读方法,阅读课外读物中的相关内容,重视感悟读物中的真情实感。第 六 单元 古诗两首格

    4、式( 一 ) 第 课时课题20.古诗两首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教具课件1.多媒体课件2.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教 学 过 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导入1、 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

    5、称他为“诗仙”。 生回答:李白。2、师:真棒!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生答赠汪伦。教师叫生齐背。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解题1、齐读诗题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2、指名讲题目意思。板书:李白 送 孟浩然三、初读 1、师:李白为好友孟

    6、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读古诗。3、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学生读。)4、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学生齐读全诗。5、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6、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进行以下教学活动: 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1)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学生质疑。) (2)指名讲诗意。(23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3)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

    7、意。7、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8、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12名学生讲大意。)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1、师:大家学得真好!请默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提示:第一、二行。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生:烟花三月。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学生口头描绘。3、师:我们来看看几幅图片:(出示)师:这就是“烟花三月”,你们看“烟花三月”的扬州美不美呀?生回答:美!4、师: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这是多快乐的事情啊!但今天,

    8、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提名学生回答。师:你们看,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5、师:下面我们再来品品后两行诗,这两行诗明着是写景,其实更写出了诗人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提示:“尽”的是帆船和孟浩然的身影。不“尽”的是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友情。(3)师:是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生:没有。师:他在干什么?生

    9、: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师:李白看见了什么?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4)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大家来讨论一下。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后汇报。(5)师: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五、背诵古诗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女生齐读。2、师: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来读一读。男生齐读。3、这是豪壮地送别。4、一起来吧!能背就背,不能就读。5、齐背这首诗。六、拓展延伸1、李

    10、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板书:江下行李白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来,一起读一读。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2、提名学生说一说这首江下行的意思。教师指导并相机板书:板书: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长 孟浩然 心相随七、作业1、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2、小练笔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写下来。八、总结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朗读相关送别诗句。 送元二使安西一、创设情境,由曲入诗1师:今天我们的课从音乐欣赏开始,老师

    11、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很特别的乐曲(出示阳关三叠)。请大家静静地欣赏。(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2师:这首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低回婉转,古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谱曲而成的。这首诗就是送元二使安西。3多媒体资源出示。4、幻灯片出示古诗,请大家大声地读读整首诗,注意把生字读准。指名读,强调停顿。5、过渡:想要了解一首诗,我们首先得从题目入手。指名读题。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个人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理解“使”(出使);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6、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

    12、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在古代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那你知道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吗?师: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二、知诗人,配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友人元二将要远赴安西,王维特意赶到渭城来送行。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学生先说一说他们搜集的资料(课件显示王维简介)2、过渡:王维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非常有名的画家。如果你是王维,你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会画上一些什么景物呢?(小组讨论交流点拨。)()雨:什么时候的雨?(朝:早晨;

    13、浥:湿润)淅淅沥沥的雨湿润了路面。 客舍(旅店,教学“舍”,课件出示多音字,书写本描红组词)。 柳:怎样的柳?(清新的、绿绿的“柳”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3、这些景物你是从诗的哪几句找到的?(一、二两句)谁来读一读这如画般的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个别读,齐读)4、就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王维却要送自己的好友元二远赴安西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赠别之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出示,齐读)古人常借酒抒怀,如果说“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

    14、一杯怎样的酒?出示“这是一杯( )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谁能来读一读诗的后两句,读出朋友间那种深情厚谊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个别读,齐读)5、师:“劝君更尽一杯酒”,两个好朋友是否只喝了一杯酒吗?(不是)你从哪一个词知道的?(更)是啊,一杯喝完再来一杯。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三千里漫漫黄沙,不知何时相见。即使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长途跋涉,其艰难痛苦,何以想象?(课件出示)师引: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杨柳依依,

    15、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却是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6、师:想到朋友即将远赴荒凉的安西,举目无亲,孤身漂泊,王维情不自禁地对元二说(课件出示,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7、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王维情不自禁地对元二说(课件出示,生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8、面对着朋友的离去,王维是伤感的。然而前路漫漫,我们还是要给元二更多的鼓励,让他对未来的旅程充满信心,就如王勃所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课件出示,全班齐读)或者像高适所写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课件出示,全班齐读)9

    16、、师:也许此时王维内心已经有些许的预感,他再也见不到元二了,所以才写下了如此感伤的诗句。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逝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伴随着渭城曲一起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四、课外拓展:师:多情自古伤离别。古诗当中,关于送别这一主题,留下了很多名篇佳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个别读,齐读)这些古诗当中蕴含的都是一个情字。(板书情)因为有了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会被人们浅唱低吟;因为有了情,它们才被为称作民族的瑰宝啊。让我们再次诵读送元二使安西,感受这

    17、依依惜别之情。(板书:依依惜别)作业设计小练笔(任选其一)1、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写下来。2、今天我们见证了王维和元二这对好友的离别,后人将送元二使安西谱成了流传千古的阳关三叠,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也做一回小作家,根据诗歌的描绘,写一则小故事呢?板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长 孟浩然 依依惜别 心相随 情教学反思第 六 单元 搭石 格式( 一 ) 第 课时课题21、搭石课型 阅读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并理解“脱鞋绾裤、清波漾漾、理所当然”等词语的意思。2

    18、.认识了解搭石。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4.边读边想象画面,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重点1.认识了解搭石。2.让学生从乡亲们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难点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具课件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板书“搭”,问:同学们,你们都搭过什么?(预设:搭积木、搭架子、搭窝)2.师继续板书课题,问:有哪位同学搭过石头?(预设:若有学生有这种经历,继续追问:在哪里搭的?怎么搭的/为什么搭?需要经常搭吗?/若没有学生曾有过

    19、这种经历,直接跳过。)3.揭题课题。4.生据题质疑。(预设:什么是搭石?为什么要搭石?)二、整体感知,了解搭石1.自主讨论商定自学方法:同学们竟有这么多的疑问,那么大家认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是什么?(预设:自读课文)2.学生自学:3.交流自学情况:1 初步认识搭石? 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策略:运用文本回答:什么是搭石?谁用课文的句子说说?反复诵读:谁再来读?挖内涵:读着读着你发现搭石有什么特点?(从河两岸找来、平整、两尺左右等)透过这些词,你发现家乡人们的什么的优点?(用心、细心、善

    20、良)认识搭石的重要性:抓“脱鞋绾裤”: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策略:在语境中理解: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理解字义:着重指出“绾”是个生字,“绾”是什么意思?(卷起来)动作演示加深理解:大家都来绾起裤腿试试。运用角色朗读的方式,在具体语境中加深理解词语: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1:脱鞋绾裤;师:人们收工就必须生2:脱鞋绾裤;师:人们赶集就必须生3:脱鞋绾裤;师:人们访友就必须生4:脱鞋绾裤;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生齐:脱鞋绾裤。情感助推,进一步了解搭石策略:谈话启发:一次又一次的

    21、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不便、辛苦、麻烦)感情朗读:有了这样的了解,再读这句话,老师相信会有深的感受的。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三、走进文本,寻找“美”(一)紧扣“风景”,谈话激趣:在第2段里,刘章爷爷用一句写搭石很美,找一找,再用波浪线画下来。(板书)“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风景”。接下来,我们跟随刘章爷爷的脚步一起去他的家乡走走搭石,去寻找美丽的风景吧。(二)再读课文,自主寻美:要求: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3-4自然段, 用“ ”画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老师相信,会读书的同学,读着读着,眼前就会浮现一幅幅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有的画面特别感人,有的画面特别让人激

    22、动,有的画面特别的唯美。你可以在旁边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三)深入体会,品味美。通过读文,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精美的画面?我看到很多句子画上优美的线条,接着我们来交流一下。此时此刻,你觉得哪幅画面就在眼前闪动?(随机板书)鉴赏画面一:“众人走搭石,协调有序声影美”。请你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美在哪里,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从字里行间,感受人们的协调美。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他们的动作非常协调有序?(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师:你能通过朗读把这和谐的画面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吗?先自己试试。指名读,随机点评,板书:协调有序走搭石(预设评语:你走得轻快而平稳,真棒。我能感受到你

    23、们小组走得真默契。你读得有声有色,谁能说这不是一道迷人的风景呢?你的朗读让我想到了一句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真是画一般的美)变序朗读,感受语言的诗意美。师:老师把它变成一首小诗,看多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配乐朗诵:让我们再一次随着流淌的溪水,感受那一份和谐和诗意的美。(课件出示文章第三自然段)师(描述画面,再度激荡学生的情感):啊!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这好像是一个清早,晨雾还没有散去,人们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这搭石上,没有人说话,只有这清

    24、波漾漾,人影绰绰;也许这是一个黄昏,夕阳洒下了它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欢歌笑语,身体是疲惫的,脚步却是轻快的“踏踏”,在这一块块搭石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民们配合默契的身影,也看到了他们辛勤的劳作和对生活的热爱。回归主题,诵读“风景”。(导读中心句)师:读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学生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是啊,不禁让我们赞叹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第二课时一、复习生字词语二、继续鉴赏画面的美鉴赏画面二:“两人走搭石,谦让敬老传递美”。谈话,导入:当然,走搭石时,也有“撞车”的时候,请你读读下面这一段,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找出来,先有感情地读好它,再体会

    25、体会对这个地方的感受和理解。交流:现在,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找出来,先说说自己的感动之处,再读好它。(多媒体课件展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品味:什么叫“理所当然”?“人们都把哪些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先扶后放,写话训练:是的,家乡人把尊敬老人、互相谦让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他们不把许许多多美好的行为与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你能不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写几句话。假如遇到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如果

    26、遇到,总要,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生写话,稍后交流。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画满谦让、尊老的风景。小结,指导朗读: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也深深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师: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 );假如(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4题收藏屋。课文中许多地方都使人感受到“美”,我想有感情地读一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三、走出文本,透过搭石,感悟诗人情怀。1.谈话:课文学到现在,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

    27、那它是什么?2.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结尾段: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3.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4.反复的朗读结尾段,提升情感。四、课外拓展,感悟情怀。1.设疑:现在,你觉得作者对家乡的日日思念、意炽情深,仅仅是因为家乡的山美、水美吗?2.拓展,介绍:是呀,本文的作者刘章,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后来在石家庄工作,当他看到熙攘的人流,便不自觉地想到家乡那潺潺的小溪,看到人们没有秩序地挤抢公共汽车,便想到了乡亲们走搭石的协调有序和礼让,看

    28、到马路上的石头、树杈,人们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便想到乡亲们在雨后,主动摆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在1980年,他写出了这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石。因为他由衷地感受到3.再度回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六、总结全文同学们,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协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图画,赏心悦目。然而这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眼里是那么-(理所当然),而在我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这就是-(生齐说:搭石)作业设计作业超市:(一星题必做;二星至四星题自由选做,完成得越多越棒哦!)发现美

    29、: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许多美好的事件在上演,请你留心观察,细细品味美丽心灵。颂扬美:请把你发现的美丽事件及感受到的美好心灵说给你喜欢的人听一听。记录美:请拿起笔将你发现的美丽事件及感受到的美好心灵写下来。实践美:我们不仅要做美的发现者、颂扬者和记录者,更要做美的实践者。请揣着一颗助人为乐的心,至少去帮助一位你能帮助的人。现有一批城市里的孩子,对搭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发出了许多关于搭石的许多问题(已罗列至下表),请热心的同学根据自己的所学帮忙解答一下,注意书写端正哦!(温馨提示:第1自然段中隐藏着许多信息呢!)搭石信息调查表什么是搭石?为什么要搭搭石(作用)?能成为一块搭石,是否有什么规格?搭石的原料来源于什么地方?搭搭石有什么严格要求?什么时候需要搭搭石?走搭石有什么注意点?走搭石是否有什么技巧?板书设计21、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教学反思第 六 单元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格式( 一 ) 第 课时课题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型 阅读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2、理解课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