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docx

    • 资源ID:2749864       资源大小:267.06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docx

    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第2讲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命题规律】本讲内容多属高频考点,常考不衰。就题型上,选择题与材料题并重;在考查的内容上,郡国并行制、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内阁、军机处均反复考查。【命题趋势】2017年高考对本考点内容的考查仍将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为主;但考查角度新颖多变,重点关注两个

    2、方面内容,一是从君权和相权矛盾的角度理解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二是从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角度综合归纳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理解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重大意义。在复习中,要善于联系现实中的民主、法制、改革等时代热点,重视从文明史观视角,多角度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及成就。【考点过关】 考点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基础梳理】1. 郡国并行制(1)时间:。(2)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在部分地区分封诸侯王,地方上并存。(3)后果:诸侯王势力,动摇。(4)解决:时期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2. 唐朝三省六部制(1)职能: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和,尚书省下设六部。(2)评价:三省

    3、的长官都是,分散。三省相互,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3. 元朝的行省制度(1)措施:中央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管辖西藏等藏族地区,其余地方设(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行使权力受节制;实行省、路、府、州、县行政区划。(2)作用:便利了,加强了,巩固了;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省制的开端。4. 选官制度(1)汉朝:主要实行,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时期:采取,世家大族子弟依靠即可步入仕途。(3)隋唐至清末:科举制隋朝创立,唐宋完善,为历代沿用;进步性有利于打破,扩大,提高。【要点突破1】历代王朝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1. 加

    4、强君主专制历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核心或原则是皇权至上,主要方式有分散或分割相权、重用地位不高的近臣或设立皇帝直接控制的新机构、使各权力机构相互牵制、改革选官制度、强化监察体制等。2. 加强中央集权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核心仍为强化皇权,主要方式有变革选官制度以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直接监控、进行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或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开创新制度)、分割地方机构及官员权力并使之相互牵制。【典题演示1】(2015北京卷改编)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 唐朝的门下省 B. 唐朝的尚书省C. 明朝的内阁

    5、 D. 清朝的军机处【解答指导】审题干有效信息:“皇帝同意了”而“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辨选项据材料信息可知给事中的职权为封驳,据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唐朝门下省,A项正确唐朝的尚书省是执行部门,B项错误明清时期已无宰相,C、D两项错误定答案思维升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趋势和特征1. 主要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分权体制中央集权体制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盛行时代西周秦朝确立,整个封建社会元朝确立,沿用至今地方与中央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受中央控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长官受中央节制作用影响在西周早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容易造成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

    6、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 演变的趋势和特征(1)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分散或收回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2)特点: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方法指导 图示法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特别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本质完全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要点突破2】中国封建时代主要选官制度的

    7、演变有哪些趋势?如何评价科举制?1. 主要选官制度制度时期概述选官方式选官标准察举制汉朝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科目繁多,“孝廉”(即儒家重视的品行和才能)是最重要的一科。东汉时逐渐成为大地主大官僚的工具地方官推荐道德品行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由中正官(往往由出身世家大族的高官担任)分九等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世家大族(士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出身低微的人极难出任高官专职中正官推荐门第科举制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设立科目,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它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

    8、性格与形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分科考试择优录用考试成绩知识能力2.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趋势(1)制度上,由简单到复杂,日趋完备健全。(2)方式上,由征召、荐举到考试,日益强调择优录用。(3)标准上,越来越重知识和才能,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愈益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开放性和竞争性。(4)作用上,越来越有利于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3. 对科举制的基本评价(1)进步性它打破了门第等限制,通过考试公开竞争,为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步入仕途打开方便之门,有利于选拔人才。它把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结在一起,政治上,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

    9、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局限性其本质上属于皇权控制知识分子的有效工具,而且科举考试的内容狭窄,在封建政治影响下日趋腐朽,人才的选拔日益受到干扰,这些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及创造性,扼杀了人才(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典题演示2】(2015安徽卷)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 地方无选官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 察举制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解答指导】审题干有效信息:“推举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辨选项察举制是由下而上推荐的,地方有一定的选官权,A

    10、项错误据“推举孝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朝的察举制,察举制选拔官吏以“推举”为主,而非以“品评”为主,B项错误“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反映了察举制下,权贵容易干涉控制选官,C项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D项错误定答案方法指导 古代中国主要选官制度的演变示意图 考点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基础梳理】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1)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直接对皇帝负责;(2)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宣告废除,空前强化内阁制度(1)起源: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2)形成:时“内阁”出现。(3)演变: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首辅权压众臣(4)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只

    11、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机构。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清朝设军机处(1)初为办理西北军务之需,后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为清朝辅助皇帝最重要的中枢机构。(2)特点:机构简单、;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制度发展到顶峰【要点突破】如何比较中国明朝和近代英国的内阁制?历史条件内阁地位影响明朝内阁制明初废宰相,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职权地位完全取决于皇帝强化君主专制近代英国内阁制权利法案颁布后,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中央最高行政

    12、机构,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首相实际上控制国家大权促进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发展易错易混 “内阁首辅”、军机大臣“宰相”宰相内阁首辅、军机大臣地位法定,制度赋权明代内阁仅仅是内侍机构;清朝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权参与决策无决策权作用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不能制约皇权,反而强化皇权【典题演示3】(2014江苏卷)(14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

    13、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审题指导 (2)据材料二,

    1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分)审题指导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5分)审题指导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分) 【考点过关答案】第2讲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基础梳理答案】一、 1. (1)西汉初期(2)郡县、封国(3)逐渐强大中央集权(4)汉武帝2. (1)决策审议执行(2)宰相相权牵制和监督3. (1)宣政院行中书省中央五级(2)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 (1)察举制孝廉(2)九品中正制门第(3)特权垄断官吏人

    15、才来源官员文化素质二、 1. (1)六部宰相制度君主专制2. (2)明成祖(3)票拟权(4)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侍批红3. (1)雍正(2)有官无吏(3)君主专制【典题演示答案】【典题演示1】A【典题演示2】C【典题演示3】(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3分)(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3分)(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5分)(

    16、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3分)【随堂验收】一、 单项选择题考向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 (2015南通考前)西汉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朝廷令诸王不得治民,官员皆由朝廷任命,不得自置王侯,在封地仅能收取租税,成为一批不劳而食的寄生虫。由此可推断西汉政府()A.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 彻底解决了分裂问题C. 强化了郡国并行体制D. 消除了地方割据根源2. (2015苏锡常镇一模)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这样做的目的是()A. 加强政府办事能力B. 减

    17、少皇帝决策失误C.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D. 帮助皇帝处理政务3. (2015常州一模)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A. 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B. 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C. 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D. 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4. (2015泰州一模)据金华集记载,元朝在“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江浙、湖广、江西地区设置了行省。据此判断,这些地区设置行省的主要意图是()A. 方便军事上的控制B. 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C. 搜刮财富D. 加

    18、强对边远民族地区的管理考向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5. (2015盐城三模)“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A. 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 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 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 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6. (2015南京三模)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A.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B. 升降由皇帝决定C. 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D. 巩固

    19、了中央集权7. (2015泰州二模)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A. 极具机密性 B. 参与军政决策C. 办事效率高 D. 办理军政要务二、 非选择题8. (2015宿迁期中)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1905年结束,历经1300年。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

    20、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材料二由于考试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所以帝国实际上是由儒家学者根据儒家原则来进行治理。实际上,文职人员的选拔视功绩而定,是中国帝国制度从秦始皇起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一个主要因素。不过科举考试制度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常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千世纪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船出现时中国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着重强调儒家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如

    21、法律、教学和政治时事等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随着生气勃勃的西方的侵入,它转而起了阻止中国人作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的作用;直到1905年最终被彻底废除为止。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2)尽管科举制在近代中国难逃被废除的命运,但它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科举制与中国社会发展”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趁热打铁,事半功倍。请同学们及时完成配套检测与评估中的练习。

    22、【随堂验收答案】【随堂验收答案】1. A【解析】本题以西汉郡国并行制为考点,解题关键在于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为“诸王不得治民,官员皆由朝廷任命”“王侯在封地仅能收取租税”,由此可见七国之乱以后地方诸侯的权力已削弱,中央集权大为加强;当时仍保留王侯的封地,而古代中国地方割据的主要根源在于分散性的封建自然经济,“彻底”“消除”不符合史实。故B、D两项错误;C项则是对材料和史实的误解。2. C【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在三省长官外任命其他地位较低的官员为相,这明显是为了牵制、削弱相权,故C项正确;增设宰相不一定能提高效率,故A项错误;B、D两项均非材料主旨。3. D【解析】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都属于推荐制

    23、,主观随意性较大,对荐举者更是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故D项正确;A项只符合九品中正制;B项为科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操作难度并不大,而且操作难度并非走向反面的原因,故C项错误。4. C【解析】“物产富穰”“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等信息说明江浙等省份富裕,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军事控制、加强政治统治、管理边远地区的信息,故A、B、D三项错误。 5. B【解析】“部权尽归内阁”说明内阁权力逐渐加大,故B项正确;明朝时内阁始终不是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制度上不能统辖六部,故A项错误;明朝内阁制本质上加强了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D项错误。6. A【解析】题干材料的主

    24、旨在于说明一些内阁大学士以辞职迫使皇帝不得不接受谏疏,故A项正确;材料的重心在“帝勉从之”,故B项错误;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没有决策权,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7. A【解析】据“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等信息可知,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保密性强,故A项正确;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但只跪受笔录,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并非强调军机处办事效率高和办理军政要务,故C、D两项错误。8. (1)原因:传统的科举考试无法培养近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实用人才。(2)主要观点:科举制

    25、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但不利于中国近代化。 论据:有利: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为封建君主选拔人才;有利于社会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 不利:束缚了思想,不利于民主政治建设;愚昧自大,无法及时有效抵抗外来侵略;无法培养、选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等信息来说明;第(2)问属于历史小论文,回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概括出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所概括出的观点进行论证,同时要表述成文。在论证过程中应注意综合材料信息从积极和

    26、消极两个方面去论证作答。【课后检测】第2讲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A卷)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题5分,共75分。1. (2016启东中学)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2. (2015江苏高考压轴卷)据江苏尹湾汉墓出土的考古文物集簿记载,当时东海郡有“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乡百七十

    27、,百六,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亭六百八十八,卒二千九百七十二人”。此记载 ()A. 说明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B. 佐证了西汉时期曾在地方分封诸侯C. 表明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D. 填补了县以下基层机构的史籍空白3. (2015盐城摸底)后汉书章帝纪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材料体现的制度是()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4. (2015南通三模)东汉会要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汉代选官制度的这

    28、一调整()A. 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B. 奠定了九品中正制的基础C. 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D. 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5. (2015盐城期末)“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则材料说明唐朝三省制()A. 不能节制和约束君权 B. 诏令须由政事堂决议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 D. 门下省单独决策国事6. (2015南通二模)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监督伺察)。”其目的在于()A. 缓和三省矛盾 B. 分割宰相权力C. 评议皇帝得失 D. 加强君主

    29、集权7. (2015苏州一模)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A.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B. 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C. 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D. 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8. (2015无锡期中)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 分科考试 B. 以德治国 C. 公平竞争 D. 学而优则仕9. (2015宿迁期中)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了“唐宋变革说”,把五胡十六国至唐中叶定为中世纪,宋以后为近世纪,认为这一时期的变革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贵族政治的衰落和君主权力的确立”。下列制定变革可作为其论据的是()A.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B. 从世卿世禄制度到官吏任免制度C


    注意事项

    本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