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docx

    • 资源ID:267187       资源大小:24.29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docx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周口市第九初级中学 李仲达教学目标:一、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二、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三、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重点、难点:一、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二、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教学设想:一、安排一课时。二、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

    2、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

    3、的心声。二、师生互动,研读课文。1.教师范读。(演示文稿1,音效,配乐)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然后概括每一节的内容。3.研读第一节。第一节写什么内容?(生答)能否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秋风破屋)这节中,你认为哪一词用得比较好?理由是什么?(怒,卷,飞)指名朗读第一节,师生评议。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你能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生齐读)4.研读第二节。指名朗读第二节。这节写了什么内容?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群童抱茅)你认为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修自家房屋,烧火,铺床)“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的是什么?(叹息自己遭天灾人欺,更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提示:“不为困穷宁有

    4、此?”又呈吴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陕西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课堂上来不及提这些了,关于叹息什么,只以“诗人究竟叹息什么,读完全诗,大家自然会有全面的理解”带过。5.齐读第三节。“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请概括这节内容。(长夜沾湿、长夜难眠)诗的前三节写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让我们再齐读前三节,体会诗人的感情。(生齐读)6.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

    5、想法?7.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可选环节:请同学们带着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饱含感情地朗诵全诗。)三、拓展训练: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

    6、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四、小结: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

    7、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可选环节: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诵。)(演示文稿:杜甫诗意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书法作品,链接瞿弦和朗诵录音)五、作业:课下背诵这首诗。说明:此设计严重参考了枇杷老师的说课稿:)打包下载引用该文发表评论转寄该文关闭窗口 此文

    8、章相关评论: 该文章有22个相关评论如下:- 絮影萍踪 发表于: 2004/10/14 07:58pm 市优质课验收的应急之作。集众家之长拼凑而成。由于规定只有三十分钟,压缩了再压缩,是现在这个样子。真的不明白,讲语文课三十分钟的规定是如何考虑滴。 顶部 毓君 发表于: 2004/10/15 11:53am 是一堂设计精巧的课,但可能是出于公开课的考虑,单就设计而言,一二三节的逐段学习,是将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意图中的。但作为公开课来说,对课堂的控制恐怕是在所难免的。若能在具体的教学中,让问题多从学生中来,而且老师能多一些追问,我想,这样控制的痕迹会降低到最小。 顶部 华山混剑 发表于:

    9、 2004/10/16 11:54pm 茅屋为秋风所破,而非为政府强制拆迁,不幸中的万幸!燕子去时,有再来的时候;茅屋破了,有再修的时候!一屋不修,何以修天下?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0/16 11:59pm “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我想问上课的老师,你让学生想想自己茅屋破了的想法,那么我也想问问该老师,你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如果是我自己回答,我会说我不会想到其他类似与我一样受苦的人,我只会想先熬过这一夜,第二天修理,以后在打算去广东打工,挣点钱,争取造瓦房。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0/17 00:01am 说

    10、上面的话不是为了引起矛盾,而是要关注教师人格魅力的建设。我认为,我们不能再说空话了,我们应该正视现实,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不应设计类似的揭学生短的问题来理解文本。 顶部 碧天藉眼 发表于: 2004/10/17 00:06am 三、拓展训练: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这部分很有创意 顶部 絮影萍踪 发表于: 2004/10/17 10:09am 下面引用由毓君在 2004/10/15 11:53am 发表的内容:是一堂设计精巧的课,

    11、但可能是出于公开课的考虑,单就设计而言,一二三节的逐段学习,是将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意图中的。但作为公开课来说,对课堂的控制恐怕是在所难免的。若能在具体的教学中,让问. 半天要验收4节课,所以教师不敢恋栈不敢在提问和答问上纠缠的。为了节省时间,甚至考虑过前三节一并说说大意而过,“叹息”“盗贼”“长夜”等“经典”的问题都不要了!这节课实际中时34分钟。最后一个环节(朗诵欣赏)本是给“打住”准备的,验收组开恩,播放完毕了。其他几位老师的课由于忽视了时间问题,准备内容太多,很多问题根本来不及展开,课件一闪一过。弄得很狼狈。哈! 顶部 絮影萍踪 发表于: 2004/10/17 10:17am 下

    12、面引用由华山混剑在 2004/10/16 11:54pm 发表的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而非为政府强制拆迁,不幸中的万幸!燕子去时,有再来的时候;茅屋破了,有再修的时候!一屋不修,何以修天下? 书中暗表,要重买这些茅草,对杜甫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他在王录事许修草堂资,不到,聊小诘一诗中说:“为嗔王录事,不寄草堂资。昨属愁春雨,能忘欲漏时?”要修葺一下,也得朋友帮忙,如今要重盖,他哪能不急?(资料见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版。181页。这个问题是考虑到了的。实际上,杜甫如果有足够的银子,干吗还住这破茅屋?住亿的豪宅多舒服!哈,学生不给面子,不提这样的问题,老师也就无用武之地喽

    13、 顶部 絮影萍踪 发表于: 2004/10/17 10:25am 下面引用由东方雪在 2004/10/17 00:01am 发表的内容:说上面的话不是为了引起矛盾,而是要关注教师人格魅力的建设。我认为,我们不能再说空话了,我们应该正视现实,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不应设计类似的揭学生短的问题来理解文本。 不能把这个看作揭学生短。别说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我们大多数的成人包括那些饱读诗书的人恐怕都无法达到杜甫这种思想高度吧?大伙儿都这么想的话,我们的世界不知将会比现在美好上多少倍,而杜甫这诗怕也不会千载之下,依然光辉夺目。这个问题如果展开,那么学生无论如何回答,都好处理。教师承认自己在这种情形下

    14、也只会想到自己,也不算矫情吧? 顶部 草 发表于: 2004/10/17 12:15pm 拜读了絮影老师的课。节奏很紧凑。 导语采用聊天式是否更好。 其实学生应该很熟悉杜甫的,对于作者的情况 作品风格可由学生说出来。“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这句很好。 顶部 絮影萍踪 发表于: 2004/10/17 01:16pm 下面引用由草在 2004/10/17 12:15pm 发表的内容:拜读了絮影老师的课。节奏很紧凑。 导语采用聊天式是否更好。 其实学生

    15、应该很熟悉杜甫的,对于作者的情况 作品风格可由学生说出来。. 感谢草老师的关注。这是我同事上的课。导语在上课时作了部分修改,是从跟学生交流中秋节、国庆长假的感受谈起的。因为讲课不是在本校,老师跟学生第一次见面,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必不可少。相对于一节正儿八经的课,这节课缺少的东西太多了呢。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0/17 05:19pm 絮影兄还没有达到我的思想境界.教学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为了知识的顺利讲解,还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灵,还是其他?不管是什么吧,学生总是本.拿学生来作比较是老师自然而然的设想,基本上不带任何考虑的,但是这非常可怕.我想,还是应该换一种方式,免得学生幼

    16、小的心灵自惭而自残!不跟你罗嗦了,大道理,你是不懂底 顶部 絮影萍踪 发表于: 2004/10/17 09:05pm 下面引用由东方雪在 2004/10/17 05:19pm 发表的内容:絮影兄还没有达到我的思想境界.教学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为了知识的顺利讲解,还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灵,还是其他?不管是什么吧,学生总是本.拿学生来作比较是老师自然而然的设想,基本上不带任何考虑的,但是这 . 是没有达到,但还可以想见其高度。:)只是,说设计“你在彼时彼境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这么一个问题:“基本上不带任何考虑的,但是这非常可怕”以至使“学生幼小的心灵自惭而自残”,真玄,而且真吓住老哥了。不排

    17、除是哥哥错了的可能性,容我慢慢悟来。 顶部 2010zhang 发表于: 2004/10/17 10:16pm 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引用:“若能在具体的教学中,让问题多从学生中来,而且老师能多一些追问,我想,这样控制的痕迹会降低到最小。”请教:如何让学生自己提问,他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去提问? 顶部 毓君 发表于: 2004/10/17 10:38pm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塘边初中 毛志远 俞明建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

    18、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无从探究,无从研究。问题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也是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关键。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向学生提问,而很少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的能力,而学生也习惯了听记、读答,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从来(或很少)对老师和书本产生过质疑,问题意识严重缺乏,又如何谈得上创新呢?又如何能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呢? 因此,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开展自主思考,养成问题意识,正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人在平时教学中作了些初步的探索与尝试。 一、

    19、加强思想认识,使学生重问、好问。 根据学科特点,语文教学尤其应注重对学生自主思考质疑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开发学生思维,化大力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明朝陈献章提出: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应让学生认识这一点的重大意义,着力启发突破 。要让学生深知,“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习过程中不仅应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主动发问、积极探索是大胆创新的前提。“学者须疑”,学者必疑,学生在探索中不时产生疑问,才能不时地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而实际上,我们教

    20、师总习惯于把课前就设计好的问题在课堂上抛出来,好让学生理解,这客观上养成了学生被动、依赖的心理,而忽略了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爱因斯坦语),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诱发学生养成主动思索质疑的习惯。每篇课文的学习,课前预习阶段可要求学生至少提出两个问题;课中安排一些质疑环节;课后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里,从平凡无奇处,从司空见惯中,从理所当然间多加发问,去开启智慧之门。 要让学生懂得:经常发问,思维就会更加敏捷,反应就会更加迅速,理解就会更加透切,能力也会得到更快地发展提高。从而让学生养成重视发问、好于发问的习惯。 二、创设有利情境,使学生想问、敢问。 古人

    21、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而问题就来自于好奇与思索。要利用好文本所拥有的丰厚博大的人文意蕴,感染熏陶,去吸引学生,感化学生,打动学生,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抓住小说的人情悬念,散文的思想意境,戏剧的场景冲突,诗歌的风韵音律,去激起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好奇 ,引发学生 思考,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多的问题想问。 学生有问题想问了,但较多的是缺乏胆量,具有畏惧心理。这当中既有一向少于思索,不提(或很少提)问题的通病,也有惧怕一旦说错引来众人嘲笑的心理障碍。针对这一状况,应大胆鼓励学生,要有勇气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告诉学生:课堂本身就是出错的地方。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

    22、畏惧错误。课堂上谁都不提问题,谁都不出错误,那还需要老师吗?有问题师生一起来探讨,有错误大家一起来指正。对能大胆质疑,积极发言的同学,要细心呵护他们敢于质疑的心理。不论问题是深是浅,是否有价值,都应给予肯定;要多发现和挖掘学生质疑中的闪光点,不时地进行表扬激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及异想天开的设想要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宽容和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眼光和会心的微笑,而不能横加指责,更不能讽刺讥笑。从而构建心理安全区域,消除学生的心理恐惧,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大舞台的演员,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个引导者、主持人,是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者,不是什么权

    23、威。教师尊重学生,师生之间具有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直接影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产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索,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宽容、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创设活泼、互动、和谐的有利情境,还学生以主体。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诱发学生在阅读中质疑问难,促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想探究问题,让学生敢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疑难和设想提出来,并能放心大胆地站起来,无所顾忌地说出来。这样,要比教师讲有效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包含有创新的思维,这正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同时,

    24、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查找思考、讨论解决,让每个学生都有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的机会,而不是等什么权威来给他们做定论。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重视方法指导,使学生会问、善问 学生敢问了,多问了,我们呵扬并赞赏他们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又要重视问题的质量。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研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以由教师适当进行筛选、整合,启发诱导学生来评鉴、判定;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比较、评议,去粗取精,看看哪些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不断地质疑问难中体会: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或不需要问,什么样的问题都有价值,怎样去求异思维,怎样“于疑处见疑”,等等。人时学生

    25、难免会说出个别逾越了道德底线,或有悖于正确的价值以观念的想法,教师应该说“不”。从而强化学生提问的质量意识,在元认知的层面上,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问题水平。 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让学生走出单向思维的死胡同,学会进行多角度地发散思维。既能按定势、惯性思考,也能变向、换位思考。使学生既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顺向思维,也有“反弹琵琶成新曲”的逆向思维,更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向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讲解要得法、精当,更多的是要点拔、引导,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见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本人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

    26、去诱发学生,引导学生发问。 1、课文题目开导思索。很多课文,我们可以单刀直入,抓住课题,让学生多作解析,引发一些问题;再围绕提出的几个好问题去阅读课文,使课文阅读更有目的性、针对性、连续性。例如陋室铭的教学,板书课题之后,让学生看着课题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结果学生就提了“题目中的铭怎样理解?”“文章是怎样描写陋室的?”“陋室有什么值得颂扬呢?”“作者笔下的陋室简陋吗?”、“作者有怎样的生活情趣?他是什么样的人?”等问题。显然,这些问题已经抓住了文章的学习要点。“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就简易快捷多了。这样,以题析文,能激起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为学习文章引路,引导学生探索。 2、课文内容展开自问。具体讲析内容时,教师不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发问,提出问题,再共同开展讨论分析,作出解答。如白杨礼赞第七段的精读,分层之后让学生自提问题。第一层,学生就会提出:“好女子与伟丈夫各有什么样的内涵”、“作者为什么这样说白杨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等问题;第二层,学生也提出了“白杨树有哪些象征意义”、“一步步(或一句句)是怎样揭示的”“这几句话为何能产生这么好的效果”、“为什么可以这样象征”等问题。尔后展开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课堂上学生讨论生疑、质疑索明,自主解决问题,学得主动、积极、有效、深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2下一页


    注意事项

    本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