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浅析凤林村的公共空间在其空间结构中的地位.docx

    • 资源ID:260315       资源大小:5.40M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浅析凤林村的公共空间在其空间结构中的地位.docx

    1、浅析凤林村的公共空间在其空间结构中的地位第1章 引言城中村是城市郊区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是城市病的一种,是城市化进程中的“过渡形式”。城中村作为一个内含化的区域,有着独特的空间结构,其空间结构对城市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公共空间是建构空间所必需的空间类型,其开放性的特质注定了其与其他空间的不同,对空间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厦门市一个城中村非常多的城市,凤林美社区作为城中村的典型,其发展变化对城市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此为研究依据,有针对性的探索了凤林美社区的公共空间和空间结构,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第2章 城中村概述2.1 城中村的形成国内有关“城中村”的学术研究最早

    2、始于九十年代末期,当时的学者认为“都市里的村庄”即为“城中村”,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的迅速扩张,曾经包围城市的村庄突然变成了城市包围的“城中村”。随着对“城中村”研究的深入,学界对城中村的概念虽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已经达成了相对共识。2.1.1 城中村的界定城中村是指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或被列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村庄,具有农村城市转型不完全、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是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转型的加剧,在城市中逐渐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地域空间现象。城中村作为农村“城市化滞后”的具体产物,是城市化进程中的“过渡形式”。有一些学者认为,城中村是在城乡二元土地管理体制下,由于城市建设急剧扩张与城市管理

    3、体制相对滞后的矛盾所引发,是城市规划用地内仍然保留了部分农村社区的外观形态、人际网络、组织制度、管理模式、历史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特殊城市社区。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城中村具有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具有某些城市的特征,另一方面具有某些村落的特征。2.1.2城中村的形成背景及原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城市化进入了一个黄金增长期,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和局部地区的严重滞后已成为城乡发展不可调和的矛盾,城中村逐步形成。换句话说,城中村是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化发展的产物,并已经发展成为我过城乡二元体制向一元化演进过程中的典型问题集结地。作为社会转型时期城乡二元体制下

    4、形成的空间区域实体,快速城市化是城中村形成的主要外动力,除此之外,城中村的成因还涉及其他很多方面。2.1.2.1 行政管理因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又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城市用地面积不断向周边区域的农村侵入,这是城中村形成的直接原因。城市的快速发展,让前期制定的法规难以有效地作用于城市发展实践,政策的滞后性相当明显,城中村缺乏及时和可操作的规划指导。2.1.2.2经济因素:求取利润最大化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边缘的农村地区逐渐被城市包围,由于这些被包围的村庄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使得村内原著村民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获得极差地租,即通过出租

    5、村内的房屋和土地获取较高的个人收入,受利益驱使,村内乱搭乱建的违法建筑变得越来越多,房屋建筑密度也越来越大,城中村就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形成了,这是城中村形成的间接原因。但由于重新安置的经济、社会成本巨大,政府难以负担,成中村形成容易但改造困难。2.1.2.3制度因素:城乡二元体制和二元土地制度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和集体土地所有制是城中村形成的主要制度因素。我国农村土地实行的是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而恰恰是这种特殊的土地管理体制使村内的原住民有了寻租能力和出租房屋的机会,当城市化快速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并如潮水般涌入周边城市,由于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这些外来人口不能像城市居民一样享

    6、有城市的社会保障,加上外来人口的家庭收入水平都比较低,工作和居住地经常改变,自身劳动和生存技能也十分薄弱,使得大多数的低收入“移民”更愿意选择租金相对便宜的城市周边的农村居住,这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增加了对城中村的 需求,也促进了城中村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产权和村镇经济均为集体性质的城中村,在户籍、行政、住房管理和市政建设制度等方面缺乏管理监督和社会保障,导致城中村与周边的城市地区差异化发展明显。2.1.3城中村的演变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的产物,经历了从农业村落到现代村落的发展过程,而最终形成目前的城中村。城中村的空间演变大致可以分为聚落-城乡结合部-城中村三个阶段。聚落阶段

    7、,即传统农村居住聚落,内部生活的基本都是本土村民,并且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收入水平较低。城乡一体化阶段是城中村成长过程中向城市过渡的重要阶段。越来越多的村民由从事一产劳动逐渐转向非农经济活动,村民的生存空间也逐渐从村落向周围的城区扩张。城中村成熟阶段,以城乡矛盾为主要特征。虽然已完全被城市建成区包围,但因为土地的集体性质没有改变,虽然村庄居民的职业结构与生活方式与城市无异,物质空间和文化生活仍处于较低水平。2.2城中村的现状城中村作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其自身特色对中国城市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总结了中国及厦门的城中村现状,叙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概述了凤林美社区的现状。2.2.1

    8、中国城中村现状及问题城中村不仅是一种聚落式的居住形态,更是一种鲜活的社会形态。但由于多数城中村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以成为约束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壁垒。2.2.1.1空间形态和内部特征与周边城市环境极不相容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约束,城中村无法贯彻实施城市法规。许多城中村的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处于真空状态,村内环境脏乱差、社会治安情况复杂、人口流动性强、消防隐患大,服务功能严重欠缺。2.2.1.2村内单位用地经济效益低,产业类型单一城中村的主要经济活动时房屋租赁及低端餐饮和小商品产业,经济活动产值低且相对封闭。2.2.1.3社会保障缺失,城乡差别巨大与周边城市相比,城中村在教育、医疗、就业竞争

    9、中处于明显弱势地位,且大部分城市还没有启动相应的城中村村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旦失地,村民难以有机会融入新的城市分工和竞争。2.2.2厦门市城中村现状厦门的城中村问题尤其突出,从卫星图中不难发现为数众多的城中村,这些城中村栖生在周围大体量的现代建筑中间,显得格格不入。厦门城中村经历了大部分城中村同样的发展过程,起先征用农业用地用作工业生产,使得传统的农业村落成为了工业村落,农业人口转化成了城市人口。现厦门岛外和部分湖里区的城中村周边都开办工厂,为城中村人口提供工作岗位。集美区作为岛外重要区域,城中村与工业区互相依存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但征收农地也同时造成了大部分居民失去收入来源,同时厦门城市的发展

    10、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口,房租的收入来源刺激了居民大量的自建活动,最终造成了今天高密度的城中村现象。城中村位于城市周边或者城市内,从表现形式来看,城中村被城市建设区、林立的高楼所包围。厦门政府原规划拆迁大量村庄,但实际集中建设安置房与货币赔偿的方式,使村庄拆迁工作非常困难。同时市政设施布置不足又使城中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脱节。2.2.3凤林美社区简介凤林美社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同集南路90号(凤林中路28号之三),社区共有五个居民小组。在我们针对凤林美社区调研的中,我们从居委会的宣传资料中,我们发现,凤林的源流确系“三王”分流,即王姓家族,这一点在后来我们与居民的攀谈中也得到了印证。从现存的普牒文

    11、献资料推算,凤林一脉到此繁衍生息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凤林村(现凤林美社区)围海造田后,粮食自给有余,文化随之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有改善。1992年凤林纳入集美台商投资区,2000多亩耕地悉数被征用,凤林村基本结束百年来以农耕为主的生活,1994年凤林村改为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凤林美居委会,2003年又改为厦门市集美区侨英街道凤林美社区居委会。第3章 空间结构概述空间结构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广义的空间结构有四个层次的涵义。第一,背景联系,如城市空间的年龄、阶段、功能特征、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及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等。第二,整体形态,如城市规模、空间形态、具体的位置与

    12、所在的交通网络等。第三,内部功能结构,如密度、多样性(同质性)、同心性、扇形、连通性、方向性或倾向性等。第四,具体的组织与行为,如组织机制、控制机制与发展方向等。3.1空间结构的界定现如今对于空间结构的研究多倾向于城市空间结构,一些学者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内部产业、资源要素与职能分布在城市空间的地域投影及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各种结构关系的空间载体理性抽象的表现。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是指城市中各种建筑、街道等物质要素以及由这些物质要素所构成的不同功能区相互之间的空间位子关系及其表现形式,其特征往往反映着城市的功能、性质以及城市的发展阶段、文明程度等。3.2城中村的空间结构城中村

    13、作为城市中的一个区域,使用城市空间结构对其进行界定就无法准确定义,于是笔者采用区域空间结构建构城中村的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是值一个地区各种要素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形式。由于各种活动的特点及由此决定的区位特征存在差异,所以它们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形态是不一样的。比如,工业、商业等表现为点状,交通、通讯等则表现为线状,农业多表现为面状。这些具有不同特质或意义的点、线、面依据其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和空间位置关系,相互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有特定功能的区域空间结构,一般地,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3.2.1点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是指某些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

    14、。一般地,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的组织在空间上因有集聚的要求往往呈现出点状,与是就形成了相应的工业点、商业网点、服务网点等,由于这些点在空间上往往是同位的,因而引起区域内的人口和社会活动也向它们的集聚地集中。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规模有大小之分,相应地,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也有规模等级之分,区域内各种规模不等的点相互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点的等级体系。人员集中活动的点状分布构成了城中村中“点”这一基本要素。3.2.2线区域空间中的线是指某些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根据活动的性质,线包括了交通线(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组成),通讯线(由各种通讯设施组成),能源供给线(有各种能源设

    15、施组成),给排水线(由各种水利设施组成),还有由一定数量的小区域作线状分布所形成的线。线可以根据组成要素的数量、密度、质量及重要性等分成不同的等级,同类但不同级的线之间往往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它们相互连接,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某一种活动。就城中村而言,村域内的交通流线构成了“线”这一基本要素。3.2.3网络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式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是连接空间结构中点与线的载体,网格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使连接起来的点和线产生出单个点或线所不能完成的功能。网络可以分为单一性网络和综合性网络,前者是由单一性质的点与线组成,如交通网络、通讯网络、能源供给网络等,后者是由不同性质的点与线组成。城中

    16、村中的网络多数是综合性网络,是由交通线联系起来的各种点状要素所组成的交际网络,这种交际网络具有时空分布的特性。3.2.4域面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是由某些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最常见的有,农业空间分布所呈现的域面,各种市场所形成的域面,城市经济辐射力所形成的域面。另外,其它活动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作较密集的连续分布,也可看作是域面。在城中村中,人员短时期的活动所呈现的暂时性域面建构了“域面”这一基本要素。3.3凤林美社区的空间结构按照上文所述空间结构,笔者总结归纳出凤林美社区的空间结构,有其他城中村共有的空间结构,也存在着有自身特色的空间结构。3.3.1点凤林美社区作为以居住为

    17、主要目的的社区,很多的居民点构成了“点”这一基本要素。而除了居民点之外,还有如下可以作为“点”这一要素而存在。3.3.1.1商业点同许多城中村一样,凤林美社区存在很多或集中或分散的商业点,这些商业点构成了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经之地,为居住于此的居民提供了一些便利的条件,满足生活需要。图3.1 凤林美社区商业点(图片来源:笔者自摄)3.3.1.2分散的工作点凤林美社区与其他城中村不同的地方在于社区内还有分散的工作点,这种分散的工作点为社区提供了十分良好的生活氛围。图3.2 凤林美社区制衣工坊(图片来源:笔者自摄)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工作地点的集中是高效工作的必然条件,但这种集中所带来的居民点的

    18、分散拉远了人们与家庭的距离,也将很多本来可以利用起来的时间耗费在无意义的通勤上。亚历山大认为,住宅和工作之间的人为分离造成人们精神生活中无法忍受的创伤。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在没有父母陪伴的环境中成长,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无法兼顾家庭和工作从而导致必然有一方从工作岗位脱离出来全心全意的照顾家庭,脱离社会的这一方则会被巨大的不安和缺乏认同感淹没,最后给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带来伤害。3.3.2线凤林美社区内体现“线”这一基本元素的就是它的交通组织和巷道空间。从卫星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凤林美社区的建筑十分密集,图上基本无法看出内部的交通组织。图3.3 凤林美社区卫星图(图片来源:网摘)在针对凤林美社区的调研中

    19、,笔者无数次的因为躲避正在行驶中的汽车而不得不靠在路边,生活在内的居民也有如此的困扰。凤林美社区内的交通问题十分严重,原始的规划道路跟不上急剧发展的现代交通,交通容量严重不足。而且,由于公共空间的缺失,居民会占据道路进行自己的活动,包括儿童在道路上玩耍以及小摊贩占道经营,这些行为严重侵占了公共交通,属于私人空间侵占公共空间的问题。同时,机动车在凤林村内行驶时完全不减速行驶的行为也为居民们带去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图3.4 凤林美社区巷道空间(图片来源:笔者自摄)3.3.3网络根据上文对于“网络”这一基本要素的定义,凤林美社区内有很多这样的要素存在。3.3.3.1入口空间社区入口是整个社区空间序列

    20、的起点,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具备形象标识、文化宣传、交通引导等重要功能,看起来是属于点状或线状要素之内,但对于凤林美社区而言,入口空间属于集散地点。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根据导航软件走入社区的那个入口并没有什么鲜明的标识,只是一条与外界道路相通的小路,我们站在小路这边向里张望,发现并没与什么可以与外界区分的标识。图3.5 凤林美社区入口(图片来源:笔者自摄)但从这条路向内延伸时看到了一个挂着“隆兴岩”牌匾的祠堂,里面供奉的是药王菩萨,代表了居民对生活最基本的期望,健康平安,一世顺遂。这间祠堂的建筑形式十分特别,是闽南沿海一带才能见到的闽南大厝,而在一个社区内兴建这种祭祀类建筑也是闽南特有的风俗习惯。

    21、通常情况下,一个区域内的祭祀类建筑代表着这个区域的凝聚力,是一个区域的精神内核。图3.6 凤林美社区“隆兴岩”佛堂(图片来源:笔者自摄)这样的入口空间虽然没有任何标识性,但却是社区内人员集会的场所。笔者在第一次调研时目睹了一家准备喜事的过程,就在“隆兴岩”的正对面。虽然在社区内兴建祠堂祖厝是福建省的传统,但是这里的居民似乎对这种神性空间没有什么忌惮,它就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建筑一样,使用时有千万种传统礼法,不使用时也没什么礼法束缚。而在第二次进入凤林美社区时,笔者选择了社区居委会所在地的入口,虽然同样没有什么标识,但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幼儿园这种形象鲜明的公共建筑明显的表示了即将进入的空间与城市空间

    22、的不同。图3.7 凤林美社区幼儿园(图片来源:笔者自摄)这样的入口空间作为社区内的行政管理场所有着其鲜明的意义,这里根据时间段的划分有着非常明确的人员集散性质。工作时间是社区居委会的人员集散时间,而非工作时间,是社区幼儿园的集散时间。入口空间作为交通节点和交际网络的一部分,对空间结构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第三个入口位置就没有前两个这么鲜明,第三个入口空间也可称之为社区与城市的边界。3.3.3.2亚文化区边界笔者在这里引入“亚文化区”的概念。根据亚历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一书,他认为,“亚文化区”为城市能兼容并蓄许多不同的各具鲜明特色的生活方式提供良机。凤林美社区作为“亚文化区”与城市的边界是

    23、非常明确的,这边界并不是在视觉上或空间上通过实体分隔,比如通过全部围合或部分围合的栅栏将自身同外界完全隔绝,凤林美社区并没有采用此种方式彰显自己的性格。而是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氛围使凤林美社区和城市的区分清晰明了。这种边界感便是亚历山大所提出的“亚文化区边界”,亚历山大认为,亚文化区各有各的生态环境,如果它们在空间上以边界和外部分隔开,那么它们才能不受邻区的妨碍而充分显示出自己的鲜明特色。图3.8 凤林美社区与城市繁华区的边界(图片来源:笔者自摄)在针对凤林美社区的调研中笔者发现,凤林美社区与城市的交界非常清晰,也就是社区的第三个入口。虽然会有来自两个区域的小摊贩占据交界处经营生意,但这种经

    24、营方式加深了两个区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使人们打破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出固定区域给居民们带来的边界限制。虽然凤林美社区与城市的之间并没有大片的无人区域分隔,但它作为一个完整的亚文化区依旧保持了其应有的特色。这种看似模糊的边界似乎为凤林美社区形成其完整的个性提供了一种保护,更加有助于形成区域内适宜居住的环境。这种边界也是建构空间结构比较重要的一环,也起到了单独的集散点或集散空间所不能起到的作用。3.3.4域面3.3.4.1广场空间广场空间是居民日常活动的场地和聚集地,但对于凤林美社区而言,它的广场空间十分混杂,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或者我们常常见到的广场,社区内的广场或者说可以当成广场的空间非常多。在

    25、针对凤林美社区的调研中,笔者发现菜市场是社区内十分突出的交际场所。在这个几乎全天都人流密集的区域,可以发现各种交际活动,有原住民之间的交际,也有外来人员与原住民之间的交往,这里似乎成为了凤林美社区最重要的交际场所。图3.9 凤林美社区菜市场(图片来源:笔者自摄)这样的空间还有祖厝门前的运动场。笔者联络了凤林美社区老人协会的会长王约翰先生,他带我们参观了村里的祖厝,据老先生口述,这间祖厝始建于康熙年间,经过几年一次的翻修,祖厝依旧保持着它精美的面貌,以一种生机勃勃的姿态屹立在村子中间,向人们诉说着几百年的时过境迁。图3.10 凤林美社区祖厝前运动场(图片来源:笔者自绘)而且祖厝门前的运动场吸引了

    26、笔者的注意力,据王约翰老先生说,这里被用来做社区内的友谊赛场地以及晚间广场舞的场地。随着广场舞的兴起,广场舞社交也是居民日常交往中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样的广场空间作为“域面”这一基本元素非常恰当。同时还有上文笔者提到过的“隆兴岩”门口准备喜事的空间,以及居民们的宅前空间。这些空间构成了组成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3.3.4.2闲置空间凤林美社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中村,社区内有很多闲置空间,有的为平整闲置,有的是居民堆放杂物使用的空间。这样的闲置空间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很多种可能。有的平整闲置空间成为了社区内小朋友的玩耍场地。图3.11 凤林美社区平整的闲置空间(图片来源:笔者自摄)有的闲置空间成为了居民

    27、堆放杂物的地方。图3.12 凤林美社区杂物存放空间(图片来源:笔者自摄)但不变的是这些闲置空间作为“域面”这一基本元素为凤林美社区的空间结构贡献了一份有着其空间特色的力量。第4章 公共空间概述公共空间以其开敞性和交际性成为空间建构中最重要的空间类型,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同时也起到集散和避难的作用,城中村的公共空间也是其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4.1公共空间的界定公共空间是能容纳不同社会群体活动的空间,甚至是边缘社会群体,如妇女、老人和没有消费能力的儿童等的空间。一般来说,“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被理解为对立而又相互补充的两个概念。私有空间是具有私密性的、受个体支配的空间,而公共空间则是受到社会监

    28、督的、他律的空间。公共空间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动态的现象。4.2城中村的公共空间乡村公共空间是随着乡村聚落的发展,由村民通过生活经验自组织形成,包括聚落中的街巷、广场空间等,用来满足村民日常生活、交往、集会等需求,有利于传承当地文化、促进村民日常交往和加强公共参与,是乡村空间最为核心的部分。与城市公共空间不同,村落是熟人社会,古村落公共空间多为自发性形成,并受到村民长年累月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的影响,带有浓烈的生活气息与历史痕迹,是社会与人际交往作用下形成的产物。4.3凤林美社区的公共空间在笔者的调研中,发现所有可以产生交往的空间都可以称之为公共空间。虽然在社区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居民在精

    29、神层面上对文化、舒适、运动和休闲的需要,但是来自民间的智慧并没有使这类活动减少,居民们自发性的开发了很多可以进行多种交往活动的公共空间,也符合“熟人社会”的典型特征。比如,祖厝,市场,闲置空地等。第5章 凤林美社区的公共空间对其空间结构的影响根据凤林美社区所提取出来的空间结构和公共空间,笔者发现,凤林美社区的空间结构的组成中有一大部分是公共空间,可见公共空间对于凤林美社区的重要性。就空间结构的建构而言,公共空间是建构结构的重要一环。5.1影响空间结构的优化对于凤林美社区而言,存在着建设无序、扩展失控、建设密集、缺少基础设施等问题,影响了空间结构优化,对社区形象造成负面的影响。而公共空间的建构和

    30、改善将明显改变无论是居民还是外来人员对于社区的印象,从而提升整个社区的形象,对于社区的空间结构优化也是大有裨益。5.2影响空间结构的自发性生长空间结构是可以随着居民的日常生活而自发生长的,对于凤林美社区而言,公共空间有目的性的缺失是非常大的问题。虽然看起来公共空间很多,但实际上对于居民们来说,无目的性的使用空间很少,大部分的公共空间都是居民们带有目的性的集散场所,缺乏居民们日常“漫无目的的游荡”的场所。这样的场所有着多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缺乏这样的公共空间会使可能性缺失,便没有了空间结构自发生长的可能性。第6章 总结城中村改造是城市走向未来的一条必经之路,正逐歩由自上而下的闭门规划向多方参与共

    31、同协商的开放模式转变。只有让新的方法、新的价值融入城中村改造,让更多的公众、更多的知识有意识、战略性的社会协作;才能真正实现更具包容性的协商治理,实现城市社会高效率、讲公正、聚活力、促开发、求包容的可持续发展。在整个城市变迁的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主题的文化遗存对于整个城市的文化网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城中村的修补不能就城中村本身谈更新,更应该挖掘城中村内部的空间结构和多样化的空间,综合考虑它的更新改造修补策略,使城中村成为联结城市与文化的沟通桥梁。参考文献1叶亦青,张娜,黄金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整治初探以渭南市华州区村庄公共空间整治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12):12

    32、8-129. 2邹明妍,周铁军.“社区营造”模式下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12):149-150. 3吕娜.近代城市规划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现状与未来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11):44-45. 4刘畅. “城市修补”导向下的城中村更新策略研究以景德镇城中村更新为例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8:16. 5杨悦. 基于多元主体参与的城中村改造模式比较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8:9. 6孙嘉乐. 包头市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内蒙古工


    注意事项

    本文(浅析凤林村的公共空间在其空间结构中的地位.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