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文系中国古代文论课件.docx

    • 资源ID:2564699       资源大小:664.02KB        全文页数:7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文系中国古代文论课件.docx

    1、中文系中国古代文论课件中国古代文论第一章 早期经典文本的文论思想一、背景介绍尚书是重要的上古典籍,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尚书中记载着关于中国上古历史的资料,是古人对于上古历史的一个资料总结和汇编。西汉之初存二十八篇,相传由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抄写,这就是“今文尚书”,这篇尧典就是今文中的一篇。后来相传的伪“古文尚书”把下半篇分出,加上的二十八个字,称为“舜典”。一般认为虞书和夏书为后人伪作。我们现在讲述的尧典一篇(又称舜典)就是虞书中的内容,近代以来研究认为这篇是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著,又经过春秋战国时人补订而成。虽然从史料文献的角度来说有一定问题,但我们还是可以把这一篇当作是中

    2、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开山之作,在中国文论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二、文本梳理帝(帝,指帝舜)曰:夔(传说尧舜时代著名的大臣,掌管礼乐,古代有很多关于夔制作礼乐的传说)!命女典乐(典乐有两解,一为“主管音乐”,一为“制作礼乐”。总之都是指掌管音乐事宜的意思),教胄子(胄子,一种说法是指泛指贵族子弟,贵胄子弟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胄子专指嫡长子,指帝位的第一继承人。无论如何,都是说贵族子弟)。(第一句首先强调了音乐的重要性,是由帝舜直接任命的,由著名的大臣来掌管的非常重要的政治事务,而且突出了音乐的教育功能,是对于贵族子弟的教育,对贵族子弟的教育负有非常重大的政治任务。)直而温(正直而温和),宽而栗(

    3、宽宏而庄严),刚而无虐(刚毅而不苛刻),简而无傲(简易而不傲慢)。(这一段讲述了帝舜对音乐从形式到内容的要求,使用了中国古代文献中常用的句式,对音乐风格而应该具有的品德进行了指导性的概括,古代最早的文论批评原则就体现在这14个字当中。而且从这里可以看出某种典型的中国文学批评特有的语言形式和批评格局。)诗言志(诗是用来表现志意的,这是尧典中提出的最重要的诗歌原则,对于什么是“志”,如何“言志”,有非常丰富的后代解释。),歌永言(歌是诗的延长了的语言,用加强音声的方法充分表现诗中的内容,突出诗中的本来意义。),声依永(声音的高低和歌声相适应。),律和声(用曲调音阶来调和歌声,按照古人的音乐曲律来对

    4、声音进行调和,使之更加具有表现性)。八音克谐(使得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相互之间和谐,各种声调和声响能够协调。),无相夺伦(不能颠倒次序,使得各种音乐元素形成整饬的秩序),神人以和(使得天神和人能够通过诗歌音乐得到交流,使得人情上达于天,人世间形成调和的秩序格局)。(这一段是整篇的中心,提出的重要的“诗言志”理论,最终归结到对“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政治伦理目标。)夔曰:於(语词,乌)!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击打石头,形成节奏,使得百兽相率而舞)。三、理论总结1、诗言志这一段尚书尧典,记录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艺术理论原则,从音乐说起,涉及到了诗歌、艺术、以及相关的各方面内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诗言志”

    5、理论。这段的主要说明,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抱负、志向的,歌声是延长了的诗的语言,突出了诗要表达的意义,声音的高低与曲律相配合,各种乐器的声音达到和谐统一,不能相互干扰,要形成整饬的秩序,不能相互扰乱。这样就可以使得天神和世人达到交流和统一,用这样的音乐来教育贵族子弟,使之收到教育和引导。闻一多先生在歌与诗中从诗的发展过程来分析,认为“志”有三方面的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志就是“心之所之也”。也就是藏在心中的思想。从总体的方面来观察,先秦人对“诗言志”中的“志”的理解,主要是思想、志向、抱负,同时也含有情感因素。在先秦诸子中,这是比较广泛的共识。诗言志,是先秦诗歌

    6、批评理论的基本命题,是当时诸子百家共同的诗学观念。2、诗歌的教育功能从“教胄子”的理论表达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在后世文论传统中比较强调的诗歌的教育功能的影子。诗歌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比较强烈的教育目的,而这种教育又是为了政治统治服务的,“无相夺伦”的表达就是对这种秩序感的追求。3、文学的起源这段文字也说明了在文学发展的初期阶段,诗歌、音乐、舞蹈的紧密关系,指出在最早的观念中,这些艺术门类之间紧密的关系。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一、背景介绍诗经中某些章节中提到了作诗的基本原则和作诗目的,构成了后代文论一些基本概念的重要来源。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早

    7、期经典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一种。不仅儒家学说要引诗称义,其他各家在表达各自思想的过程中也不断的使用诗经里的诗句。诗经学传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论中比较独特的内容,一方面诗经是经书,就必须按照解经的方式进行理解,另一方面诗经里又涉及到的是典型的古代诗歌,对其所作的解释就必然涉及文学内容。这样,对诗经的理解就既是经学的,又是文学的。这两个方面的交叉和融合,构成了对诗经的独特解释,形成了诗经学的特殊理论地位。比如,诗经中的“六义”就既是经学解经原则又是诗歌的创作和文学批评原则。可以说,从对诗经的解释开始,中国古代文论就形成了经学解释与文学解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理论局面。二、文本梳理纠纠葛屦(葛屦

    8、上的鞋带子层层缠绕),可以履霜(葛屦做工精良)。掺掺女手(女子巧手,纤细修长),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一手提着领子,一手提着衣服的腰,送给嫡夫人去穿)。好人提提,宛然左辟(嫡夫人满不在乎,把脸背向一旁)。佩其象揥(摘下簪子来搔头)。维是褊心,是以为刺(这一段说明作诗的目的)。(魏风葛屦)墓门有梅(楚辞王逸注引作棘,棘是指酸枣树,多刺,作者用来比喻他所憎恨的人。),有鸮(恶鸟)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作诗歌进行谴责)。讯予不顾(警告谴责的时候不予理会),颠倒思予(最后失败了才想起作诗人说的话)。(陈风墓门)家父作诵(诗作者嘉父写这首诗),以究王讻(要彻底的谴责周王的过错),式讹尔心(希

    9、望君王能够回心转意),以畜万邦(能够安抚天下,哺育万民)。(小雅节南山)四牡骙骙(四匹拉车马健壮而有威仪),八鸾喈喈(马铃声铿锵作响)。仲山甫伹齐(周天子派仲山甫到齐地去),式遄其归(人们都盼望着他早日回还)。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尹吉甫作这首诗,如同养化万物的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希望仲山甫能够记住尹吉甫作诗之意)。(大雅烝民)三、理论总结整个诗经,较为明确的提出作诗目的的诗篇一共有十一条,其中八例是讽,三例为颂。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其实都是“诗言志”传统的直接反映,很可能古代文论的总结者就是从这样的经典文本中寻找到了“诗言志”的最初表达。通过诗歌传达了作诗者的情感思想。“寺人

    10、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小雅巷伯)“王欲玉女,是用大谏。”(大雅民劳)这些诗歌都表达了作诗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自己对于某些现实和政治现象的态度。在表明作诗意图的诗歌中,占大多数的是刺诗,这体现了诗经中比较早期的社会根源。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中得出孔子诗论中著名的“诗可以怨”的影子,“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小雅四月)在后代的文学创作和文论传统中,“告哀”的作品占有的位置是相当突出的,这也是受到了诗经文学创作意图的影响。一、背景介绍作为古代典籍中较全面刻画描绘时代的经典,左传记录了大量春秋时代的“称诗喻志”的例子。详细的记载了在各种外交活动中如何使用诗经进行外交交流,形成特殊的外

    11、交辞令,这使得我们了解了在那个时代,诗经究竟意味着什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很多春秋时代的思想家真正在什么基础上在使用着古代的文本。对我们继续学习以后的文论内容有背景性的作用。二、文本梳理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

    12、: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偪,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如

    13、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理论总结 这一段可以看作是对尚书尧典中一些基本文学观念的继续阐发与完善化,比如对于尧典中“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音乐风格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通过季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春秋时代的士大夫当中对与诗三百的内容有着某些共同的认定,这种认定是当时在使用诗歌进行交流的前提,也是经典的教育所首先要具备的内容。从作诗、献诗、赋诗的角度说是言志和美刺;从诵诗、听诗的角度说,是“观志”“知志”和“观风”。左传襄公二十

    14、七年记载赵孟子请七子赋诗时说:“武亦以观七子之志”。昭公十六年记载韩宣子对郑国六卿说:“二三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这里就看出在春秋时期,诗经实际上意味着一种典型的政治工具和外交辞令。在“三不朽”中的“言”主要是指表现于言辞的德教、政教而言,但它也和文学有关。春秋时代没有纯粹的文学概念,穆叔的三不朽之说,表明了当时一般的对于言辞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这个看法在后世影响深远。第二章 诸子文论(一)一、背景介绍 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孔子言行说教,由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所录。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作为孔子一生思想言行精粹的论语记载了儒家的基本教义,围绕着孔子本人的思想体系对很多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论

    15、述,其中就涉及到了很多对后世文论思想有重大影响的思想片断。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思想因为千百年来被视为儒家的至高无上的经典,他的思想就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解释所包围,形成了异常复杂的思想局面,我们在这里学习论语中的文论内容主要是要从孔子本身的思想谈起,尽量剥除各种外在解释,使我们能够看到孔子思想原貌。在论语中,孔子讲到了很多引用诗经的例子,那种解经方法直接渊源自春秋时代特殊的用诗方式。联系我们在前面课程中所学到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讨论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二、文本梳理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曰:贫而无谄(贫穷而不谄媚奉承),富而无骄(富贵而不骄横粗暴),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不如贫穷

    16、而安贫乐道。这里注释家认为少了一个“道”字,郑玄注:“乐谓志于道,不以贫苦为忧。”),富而好礼者也(富贵而知书达理,雅好礼乐)。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诗句的原意是以制作手工艺制品为喻,说明君子的修养应该是不断深入,不断加强的,在道德的修习上应该精益求精。而这里子贡同样是在诗经的基础上说明孔子在上面关于个人修养言论的经典意义,从诗经本义上来说子贡把握住了诗的本义,而从孔子理论的角度来说,则说明子贡能够在非常宽广的领域里自由的使用诗经中的经典论断。孔子赞扬子贡可能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说的,稍稍侧重于后一种意义。),其斯之谓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吗?子贡就自己的思考向孔子提出

    17、询问,他从孔子的话语中领悟到了这个道理,但他又能够把这个思想加以深化。)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告诉过去就知道了未来,也就是说子贡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不断的从学到的知识中吸取营养,对于经典和老师的说教能够融会贯通。)(学而)子曰:诗三百(“诗三百”是诗经的一种称呼方式。并不指确切数字。),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在这里应该解释为一种语气助词,以“思”为语助词在诗经中比较常见。也有解释为思想的意思,在理解上歧义不大。)。(为政)(诗经的“无邪”观是孔子诗学中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代诗教观念的重要源头。对于什么样的诗“无邪”,“无邪”在诗中如何体现出来的,各家有很多的解

    18、释,基本解释方向大体都保持一致,都是从道德的角度对于“无邪”进行理解,指出诗经中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所说的无非是关于正面儒家道德的培养和建立,这一点对后世儒家解释诗经具有指导性的影响。只是从诗经中异常丰富的文本意义出发才有解释意义的不同。)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诗卫风硕人中的诗句本义是指女子的美丽,描述了女子的相貌。以一种质朴的修饰作为文采的表现。)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孔子在这里所说的依然是一种比喻,没有把诗义直接变成说教的表面内容,但是已经包含了重新解释的可能。)。曰:礼后乎?(子夏的解释把诗义就变成了说教的内容,从中直接得出了“礼教”的内

    19、容,不管“礼”后于什么,总之礼总是在一种最基础的地位,强调了礼的基础性,而且对于礼的性质做了比较恰当的说明,是一种“素以为绚”的社会构成。)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于言诗矣。(八佾)(八佾中这一段比前面学而中的“始可于言诗”更明显的体现出孔子的诗学观,这里更加抛开了诗义的本来内容,直接从引诗者本人的思想立场出发来使用经典。诗经的教导是从那些最偏僻的角落中生发出来的。越能够从远处来理解诗经越能够接近诗的原意。)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快乐而不失于放纵),哀而不伤(哀伤而不失于低迷)。(八佾)(孔子讨论关雎的这一段论述形成了对“思无邪”理论的重要补充,后来在诗大序中,在很多儒家的经典理论中都强调了这种风

    20、格理论。)子谓韶(韶表现的是尧舜禅让),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武表现的是武王伐纣),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孔子在这里提出了“美”与“善”的等级问题,在稍稍作出的褒贬之间体现出孔子正统理论的影子。从其中又能看出在儒家诗学中占据主导内容的是“善”,是道德上的完满,虽然武王伐纣是正确的,却总是在道德上有某些缺陷,“美”和“善”的差别在道德是否完全完满上,“美”指形式,指现实,而“善”总是指向着最高的道德规范。)子曰:质胜文则野(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胜质则史(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浮华)。文质彬彬(文采与质朴搭配协调),然后君子。(雍也)(文质关系理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很常见的讨论问题,

    21、问题的提出就从孔子的这段论述开始。)子曰:兴于诗(修养道德锻炼人品,应该从诗开始),立于礼(安身立命确立人格,应该建立在礼教之上),成于乐(形成完善的品性,完成人格的确立应该在于礼乐的学习)。(泰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不能通于政治事务);使于四方,不能专对(不能掌握外交辞令,不会赋诗言志);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孔子在这里明确的提出了他的诗学观念,“达政专对”,这个思想直接建立在春秋时代特殊的用诗方法上,在左传中有大量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孔子集中考虑的就是这种诗经的使用方法。)子曰:辞达而已矣。(卫灵公)鲤趋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季

    22、氏)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草木鸟兽之名。(阳货)三、理论总结1、“思无邪”“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邪”,广韵云:“不正也。”正韵云:“邪思也,佞也。”在诗鲁颂駉中有“思无邪,思马思伹。”的话。朱熹集注云:“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其中又引用程子语曰:“思无邪,诚也。”何晏集解称:“归于正”。这些说明“思无邪”的主旨。要求要合乎礼教,思想纯正;还要中正平和,“文质彬彬”。2、“兴观群怨”“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社会功能与艺术价值的高度概括。所谓“兴”,何晏集解引

    23、孔安国语是“引譬取类”,朱熹集注谓:“感发志意”。所谓“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为“考见得失”。指诗的认识社会的功能。所谓“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为“和而不流”,指诗的团结教育功能。所谓“怨”,孔安国注为“刺上政”,朱熹注“怨而不怒”。“兴观群怨”中,“兴”与“怨”侧重个体心灵的抒发。“观”与“群”侧重诗的社会教化功能。一、背景介绍墨家是春秋时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儒墨在当时并称显学。墨子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在孔子之后。淮南子要略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墨子因为学习过儒者之业,所以他也喜欢称

    24、道先王,引述诗书,但他后来批判了儒家思想,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墨子一书,是墨子弟子的记录,记录了墨子本人的思想言行。现在最好的古人注本是清代孙诒让的墨子闲诂。墨子书中强调“兼爱”“尚同”“尚贤”“非攻”“节用”“非乐”,这些观点在文论史上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他指出“今天下之君子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为喉舌而利其唇吻也,中实将欲为其国家邑里万民利者也。”(非命上)为了使得文学言辞发挥有利于实用的作用,墨子认为在这方面应该讲求义法,这一点在后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二、文本梳理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当为“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25、。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非乐上)(墨子很明确的提出自己的“非乐”理论。“非乐”并不是说乐本身不好,而是这些东西不能“有用”。墨子并非不懂音乐,不爱音乐,实际上墨子本人也有吹笙的爱好。但从他的“尚用”“尚质”的角度出发,就对于音乐采取了排斥的态度。

    26、制造乐器不如制造舟车,不能解决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物质生存问题。组织乐队耗费大量的劳动力,欣赏音乐“废君子听治”,耽误国事,又“废贱人之从事”,浪费了生产时间。完全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非乐”的主张。) 子墨子言曰: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在旋转的轮子上放置测量日影的日晷,指没有根据,没有抓住事物的重点。);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三种标准)?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考其本始”),有原之者(“察度其事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读为“发”,实施之义)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

    27、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非命上)(“三表”是墨子提出的立言的法则,“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则不可不先立义法。”(非命中)这是墨子对于言辞文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和法则。他要求立言以古圣先王之事和百姓的实际需要为依据,要求能够产生有利于国家人民的良好政治效果。) 辟也者(譬喻,借用具体的事物说明一件事情或某个道理。),举也物(他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用同样的东西直接说明论点),比辞而俱行也。援也者(援引前面的例子或者对方的话作为类比推理的前提),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推也者(由已知的事物推出未知的事物),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犹谓也者(他者)同也,吾岂谓也者(他者)异

    28、也。(小取)(墨子论文诸种论辩的逻辑性,以具体的事例和浅显的道理为根据,由近及远,层层推论,作出令人信服的推论。)三、理论总结1、“非乐”墨子的非乐,并非完全不考虑和否认音乐的功能和美感,而是在人民的直接需求面前反对大力提倡音乐,反对统治者对于音乐的奢侈享受。他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民的物质生活问题,主张“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强调“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在这一点上,与孔子的“文质彬彬”观相对立。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文学言辞在实际功能方面的次要性,一方面这是墨子思想与儒家思想较量的产物,另一方面这也是在春秋时代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实际性的思想。2、“三表”法墨子以“三表”为论

    29、文之三个标准,以古代文献为本,以百姓需要为原,以国家人民利害为用,从这里出发来议论是非曲直,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批评标准。3、论辩法墨子的逻辑推理方法在古代文论传统中独树一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体现出传统文论中重视逻辑的一方面内容。但是也要注意到墨子理论的局限,过分强调论辩,往往使得文辞在形式上过于单调,平板乏味,墨子一书中的文风就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三章 诸子文论(二)一、背景介绍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现在山东邹县东南)。战国初期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相传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孔彶)的门人(见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孟子学成以后,以孔子继承者自任,招收门徒,在各诸侯国中游历,到过齐国、宋国、鲁国、滕国、魏

    30、国等处,均不被任用,退而从事著述。史记本传中说:“当是之时,天下方务于和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我们知道,孔子的论语是孔门弟子与再传弟子所记,而孟子却主要出自于孟子本人的手笔,万章、公孙丑之徒是助手与参与者。孟子议论宏博,纵横捭阖,有战国时代纵横家的特点,比较注意文辞修饰,雄辩滔滔,风格鲜明,锋芒毕露,在这一点上与论语差别很大。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东汉赵岐孟子章句注了七篇,孟子题辞中说:“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弘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说明在东汉时

    31、代人们认为七篇是内篇,四篇是外篇,外篇出于依托,大不可信。后来这四篇也已亡佚。现存所谓孟子外书,系明代伪作。翟灏四书考异称这四篇的篇目应该是性善辩文说孝经。其中文说或辩文应该包含有一定关于文学言辞的讨论,即使是伪作,也是秦汉时代人的手笔。孟子自称“知言”(孟子公孙丑上),在当时有“好辩”之名(孟子滕文公下),他十分注意辩论游说的艺术,外篇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孟子注本有赵岐注和托名宋代孙奭的孟子注疏、朱熹孟子集注、焦循孟子正义、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杨伯峻孟子译注等。二、文本梳理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用义来养育这种浩然之气,不以非义之事来伤害到它。),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这种浩然之气,于义和道相配合);无是,馁也(没有这种气,就会生饥馁,就会有不满足。)。是集义所生者(积累聚集各种善行义事来成就它。),非义袭而取之也(并不能够通过外在的手段


    注意事项

    本文(中文系中国古代文论课件.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