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组织学与胚胎学.docx

    • 资源ID:2564416       资源大小:42.12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组织学与胚胎学.docx

    1、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第一章 绪论1、掌握嗜酸性、嗜碱性、电子密度高、电子密度低等概念。1、嗜碱性:细胞和组织的酸性物质或结构与碱性染料(如苏木精)亲合力强,称嗜碱性。2、嗜酸性:碱性物质或结构与酸性染料(如伊红)亲合力强,称嗜酸性。3、电子密度高、电子密度低:被重金属浸染呈黑色的结构,称电子密度高;反之,浅染的部分称电子密度低。第二章 上皮组织1、掌握各种上皮细胞的结构特点、分类与功能。2、掌握上皮细胞的特化结构的特点及功能。分类:被覆上皮:覆于体表和衬于有腔器官的腔面 。腺上皮:分泌功能为主。一、被覆上皮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上皮类型主要分布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血管、淋巴

    2、管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其它:肺泡、肾小囊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甲状腺滤泡等单层柱状上皮肠、胃、胆囊、子宫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管道等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未角化:口腔、食管、阴道角化:皮肤表皮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男性尿道等变移上皮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1、单层扁平上皮:表面看: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核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边缘呈锯齿状或波浪状,互相嵌合。垂直切面看:细胞核呈扁平形,胞质很薄,含核部分略厚。特点:细胞游离面湿润光滑,便于液体流动及内脏运动。名词解释: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2、单层立方上皮:表面看:

    3、每个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角形。切面看:细胞呈立方形,细胞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特点:具分泌、吸收等功能。3、单层柱状上皮:切面看:细胞呈柱状,细胞核长圆形,多位于近基底部。功能:吸收、分泌。杯状细胞(又称粘原颗粒):散在柱状细胞间,形似高脚酒杯,颗粒中含粘蛋白。有滑润上皮及保护上皮的作用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杯状细胞组成,基底端均附于基膜上 。5、复层扁平上皮:近基膜:为一层为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具分裂能力,补充表层脱落细胞。 中间:数层多边形细胞,浅层:几层扁平细胞,最表层退化,不断脱落。6、变移上皮:表层:呈大立方形,胞质丰富,有的双核;中层:为多边形、倒

    4、梨形;基底:矮柱状或立方形。膀胱缩小时,上皮变厚,细胞层数较多,膀胱扩张时,上皮变薄,细胞层数减少。7、复层柱状上皮:深部为一层或几层多边形细胞,浅部为一层排列较整齐的柱状细胞。二、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游离面:微绒毛、纤毛侧面: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基地面: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1、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胞膜和胞质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内为纵行微丝。它们构成光 镜下的纹状缘或刷状缘。具活跃吸收功能的上皮细胞有许多较长的微绒毛,如小肠上皮细胞。作用是增加功能表面。2、 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胞膜和胞质伸出的较粗长的能摆动的指状突起。内为9+2微管结 构。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生殖道等腔面。与

    5、清洁呼吸道及生殖细胞运行有关。3、紧密连接(闭锁小带):为点状连接。屏障作用,阻止大分子进入;机械性连接。4、 中间连接(粘着小带):内有中等点子密度的丝状物连接相邻细胞的膜。常见于心肌细 胞(闰盘)、上皮细胞间。粘着作用,保持细胞形态,传递细胞收缩力。5、 桥粒:为斑状连接。其中有低密度的丝状物,间隙中央有一条与细胞膜平行而致密的中 间线,由丝状物质交织而成。角蛋白丝(张力丝)附着于板上,并常折成袢状返回胞质,起支持、固定作用。6、 缝隙连接:内有柱状颗粒,称连接小体。由6个杆状的连接蛋白分子围成。存在于心肌 平滑肌和神经细胞间。以上四种连接,一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接挨在一起称为连接复合体。

    6、7、 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和深层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包括基板(靠近上皮) 和网板(与结缔组织相连)二层。具有支持、连接、物质交换、引导上皮移动等功能。基板主要成分有层粘连蛋白、型胶原蛋白和硫酸肝素蛋白。8、 半桥粒:为桥粒一半的结构,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第三章 结缔组织1、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成纤维细胞:光镜:扁平,多突,呈星状;核大,卵圆,浅染,核仁明显;胞质丰富,弱嗜碱性电镜:粗面内质网(RER)、游离核糖体(Ri)丰富,高尔基复合体(Gi)发达功能:合成、分泌纤维基质1)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生成三种纤维;2)糖胺多糖、糖蛋

    7、白:基质。在创伤修复时,其分裂增殖,并形成新的胶原纤维和基质,使伤口愈合。 纤维细胞:核小,长梭形,深染,RER和Gi少。当损伤修复时,其可转变为成纤维细胞。2、巨噬细胞:巨噬细胞也称组织细胞,常沿纤维散在分布。光镜:形态多样可变,常有伪足;核小深染,较圆,偏心位,核仁不明显;胞质丰富,嗜酸性,含空泡和异物颗粒。电镜:表面有皱褶、小泡、微绒毛;胞质有初、次级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和残余体膜附近有许多微管微丝。来源: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功能:趋化性定向运动:沿着某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定向移动,聚集到释放这些物质的病变部位。(1)吞噬作用:强大,包括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吞噬。伸出伪足包围细菌、衰

    8、老细胞等,进而摄入胞质内形成吞噬体或吞饮小泡,与初级溶酶体融合,形成次级溶酶体后被溶酶体酶消化分解。特异性吞噬:1)识别因子(抗体-Fc受体,补体-C3受体等)先将细菌等包裹起来 ;2)识别与粘附:识别因子与Mc表面受体结合。3)摄入:包裹颗粒摄入Mc胞质内,形成吞噬体、吞饮小泡。4)融合:吞噬体、吞饮小泡与初级溶酶体融合,形成次级溶酶体。5)杀灭与消化:吞入物被溶酶体酶消化、分解,异物颗粒残余体。(2)抗原提呈作用:当巨噬细胞吞噬了蛋白质性抗原、在溶酶体内进行分解时,能够把其最特征性的分子基团(称抗原决定基)予以保留,与抗原提呈分子,即巨噬细胞自身的 MHC-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分

    9、子复合物,运输到细胞表面。当T淋巴细胞接触到抗原肽后,便受到激活,发生免疫应答。(3)分泌功能:巨噬细胞能合成和分泌上百种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溶菌酶、补体、多种细胞因子等。3、浆细胞:光镜:卵圆形;核圆偏位,呈车轮状;胞质嗜碱性,可见核旁浅染区。 电镜:粗面内质网(RER)、游离核糖体(Ri)丰富;核旁浅染区内可见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Gi)和中心粒。来源:B淋巴细胞。功能:具有合成、贮存与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Ig),特异性地中和、消除抗原。 分布:多位于消化道、呼吸道固有层及慢性炎症区。4、肥大细胞:光镜: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而圆,居中;胞质内充满嗜碱性颗粒;电镜:颗粒大小不一,内部结构呈多样性,

    10、可有螺旋状或网格状结晶。来源:来源于骨髓,经血流迁移至CT发育而成。功能:合成和分泌多种活性介质,与变态反应有密切关系。组胺、白三烯微静脉及Cap扩张,通透性增加,局部水肿。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支气管哮喘。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到变态反应部位。肝素-抗凝血作用。 分布:广泛,常沿小血管和小淋巴管分布。第四章 血液1、掌握红细胞、各类白细胞、血小板的光镜结构特点和功能。1、红细胞:形态大小:直径7.5m,正面看呈双凹圆盘状,侧面看呈哑铃状,中间染色浅,周围染色深,无细胞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b)。功能:运输氧、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结合力比和氧大1000倍,故易引

    11、起CO中毒)红细胞膜有弹性和可塑性,附于红细胞膜骨架,血影蛋白、肌动蛋白;膜上有血型抗原A(和、或 B),构成人类ABO血型系统。网织红细胞:0.5-1.5%,为未成熟的红细胞,含有核糖体。2、中性粒细胞:细胞核:分叶,25叶(23叶多见),分叶越多,细胞越老。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称核左移,表明有严重感染。细胞质:粉红色,有两种颗粒:嗜天青颗粒(溶酶体)特殊颗粒(嗜中性)数量多,积小,含有溶菌酶、吞噬素,可以杀灭细菌。功能:有变形和吞噬功能,吞噬细菌后其自身也坏死,成为脓细胞。3、嗜碱性粒细胞:核不规则,常被颗粒遮盖。胞质中有大小不等的嗜碱性颗粒。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4、嗜酸性粒细胞:核分2叶,

    12、胞质含粗大的嗜酸性颗粒,为溶酶体,含有各种酶,如组胺酶-分解组胺;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阳离子蛋白-杀灭寄生虫;抗过敏和抗寄生虫有关。5、单核细胞: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核肾形或马蹄形,核染色浅,偏于细胞一侧;胞质灰蓝色,有嗜天青颗粒;为巨噬细胞的前身。6、淋巴细胞:核大、圆形、染色深;胞质少,深蓝色;种类:分大、中、小淋巴细胞3种;免疫学分类:T细胞(75%)、B细胞(10-15%)、自然杀伤细胞(NK)(10%)7、血小板呈双凸的扁盘状,常伸出突起,不规则,成群分布无细胞核,有细胞器;央为颗粒区,周边为透明区;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数量低于10万/l为血小板减少,低于5万/

    13、l则有出血危险;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第五章 软骨和骨1、掌握透明软骨及骨组织的结构特点。2、掌握长骨骨干的组织结构特点。一、软骨组织的结构 1.透明软骨 构成肋软骨、关节软骨、呼吸道内的软骨等。特点:纤维成分主要是交织排列的胶原原纤维,由型胶原蛋白集聚而成二、骨组织的结构分类:细胞 :骨细胞:量多,位骨基质内骨祖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三者位于骨组织表面) 骨基质(为钙化的细胞外基质)1、骨基质:(1)有机成分:胶原纤维无定形基质:蛋白多糖及其复合物(粘着胶原原纤维) 骨钙蛋白、骨桥蛋白、骨粘连蛋白、钙结合蛋白(与钙化及钙运输有关)(2)无机成分:称骨盐,主要为羟磷灰石结晶,

    14、沿胶原原纤维长轴规则排列并与之结合。骨板:骨基质基本结构形式呈板层状,如多层木质胶合板。同一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的纤维则相互垂直,骨盐沉积、结合在胶原原纤维间。这种结构形式使骨基质既坚硬又有韧性,有效地增强了骨的支持力。2. 骨组织的细胞:(1)骨祖细胞:是骨组织的干细胞。细胞小,梭形,核椭圆,胞质弱嗜碱性。分为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分化方向取决于所处部位和所受的刺激性质。(2)成骨细胞:分布在骨组织表面光镜:胞体矮柱状或椭圆形,有细小突起,突起常与表层骨细胞的突起形成连接。核圆,胞质嗜碱性。电镜:大量粗面内质网(RER)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GO)。基质小泡:(膜:碱性磷酸酶、焦磷

    15、酸酶、ATP酶;泡内:钙、小羟磷灰石结晶)功能:1)合成和分泌骨基质的有机成分-类骨质。2)钙化类骨质-基质小泡。当成骨细胞被类骨质包理后,便成为骨细胞。(3)骨细胞:多突起细胞,胞体位于骨陷窝,突起位于骨小管,相邻骨细胞的突起以缝隙连接相连,骨小管彼此连通。骨陷窝和骨小管内含组织液,可营养骨细胞和输送代谢产物 。(4)破骨细胞:分布于骨组织表面,为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的多核细胞。光镜:皱褶缘,环绕于皱褶缘的胞质略微隆起,像一堵环形围堤包围皱褶缘,电镜下电子密度低,称亮区。电镜:皱褶缘深面的胞质有许多吞噬泡和吞饮泡三、长骨的结构1、骨干(骨密质):主要由密骨质构成,内侧有少量松质骨形成的骨小

    16、梁。内外表层形成环骨板,中层形成哈弗斯系统和骨间板。内有穿通管,内含血管和神经(1)环骨板:外环骨板、内环骨板(2)骨单位(哈弗系统 ):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长骨干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单位。 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中央管内有血管、神经纤维和结缔组织,来自于与其相通的穿通管(3)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为残留部分长骨横断面上呈折光较强的轮廓线,称粘合线。伸向骨单位表面的骨小管,都在粘合线处折返,不于相邻骨单位的骨小管连通。2、骨骺:主要由松质骨构成3、骨膜:骨的内、外表面都覆有结缔组织膜,分别称为骨内膜和骨外膜。 第六章 肌组织1、掌握三种肌纤维的光

    17、镜结构。2、掌握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和心肌的超微结构特点。一、骨骼肌1、骨骼肌的整体结构:肌外膜、肌束膜、肌内膜2、骨骼肌光镜结构:长柱形,多核,扁椭圆形,位肌膜下,肌浆内为许多与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骨骼肌与基膜间有肌卫星细胞。肌原纤维有明暗相间的横纹。上有明带、Z线、暗带、 H带、M线等结构。肌节:两个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之,包括一个暗带和二个1/2明带,是骨骼肌功能和机构的基本单位。3、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肌原纤维:粗肌丝:位于肌节中部,两端游离,中央借M线固定。由肌球蛋白组成。细肌丝:位于肌节两侧,一端附着于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之间。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

    18、。肌动蛋白;球状肌动蛋白单体连成串珠状并形成双股螺旋链,上有与肌球蛋白头部相结合的位点。原肌球蛋白:由两条多肽链相互缠绕形成的双股螺旋状分子,首尾相连,嵌于肌动蛋白双股螺旋链的浅沟内。肌钙蛋白;球形,附于原肌球蛋白分子上,可与Ca2+ 相结合。 肌球蛋白:形如豆芽,分头和杆两部分,可以屈动。分子尾段朝向M线,头部朝向Z线,形成横桥,头部具有ATP酶活性。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与肌纤维方向垂直的小管网。位于I带与A带交界处。环绕在每根肌原纤维周围,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到每个肌节。肌浆网:为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间。两侧膨大呈扁囊状,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构成三联体。肌

    19、浆网膜上有钙泵和钙通道。其功能是调节肌浆中钙浓度以影响肌肉的收缩。4、骨骼肌纤维收缩原理滑动学说神经兴奋肌膜横小管终池肌浆网钙通道开放肌浆钙浓度升高肌钙蛋白与钙结合后发生构型改变而位移肌动蛋白位点暴露肌球蛋白头与位点结合,激活ATP酶释放能量肌球蛋白屈曲转动将肌动蛋白拉向M线细肌丝滑入A带使I带变窄肌节缩短。二、心肌1、光镜结构:短柱状,有分支,有横纹,(不如骨骼肌明显);核12个,卵圆居中;以闰盘相互连接成网。2、超微结构特点:、肌原纤维不明显;、横小管粗,位于Z线水平;、纵小管不发达,多仅形成二联体;、闰盘位于Z线水平,呈阶梯状,横位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有缝隙连接,使同一房室心肌结构和功

    20、能成为整体;、线粒体丰富。三、平滑肌1、光镜结构:长梭形,无横纹,中央有一个杆状或椭圆形的核。第七章 神经组织1、掌握神经元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2、掌握化学突触的光镜、电镜结构及功能。一、神经元1、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胞体(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轴突、树突2、胞体:为营养代谢中心,大小、形态不一(1)核:大而圆,着色浅,核仁明显;(2)细胞质:含大量RER、Ri、Gi、微管、微丝和神经丝;A、尼氏体:强嗜碱性,有发达的Gi和Ri构成。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以及肽类的神经调质。B、神经原纤维:嗜银,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微管参与物质的运输。

    21、(3)细胞膜:可兴奋膜,具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冲动的功能。其性质取决于膜蛋白,其中有些是离子通道,有些是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后,可使某种离子通道开放。3、树突:分支上有许多树突棘,内部结构与胞体相似。功能主要是接受刺激。 4、轴突:仅一个,轴丘区无尼氏体,故染色淡。细胞膜称轴膜,细胞质称轴质。起始段易引起电兴奋。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 轴突内的物质运输称轴突运输。 二、化学突触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 。1、化学突触结构:常见连接类型有:轴-树、轴-棘、轴-体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三部分组成。前后成分彼此相对的膜称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突触前成分一般是

    22、神经元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在银染色标本中呈现为棕黑色的圆形颗粒,称突触小体。内含许多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突触小泡表面附有一种蛋白质,称突触素,它把小泡与细胞骨架连接在一起。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均较一般细胞膜略厚。突触前、后膜胞质面有一些致密物质附着。突触前膜胞质面还附着有排列规则的致密突起。突触后膜中有特异性的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受体和离子通道。2、神经信息传递神经冲动沿轴膜 轴突终末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开放 Ca2+突触前成分 突触素发生磷酸化 突触小泡脱离细胞骨架,移至突触前膜 释放小泡内容物(神经递质、神经调质)到突触间隙 与突触后膜中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膜内离子通道

    23、开放,改变离子分布第九章 眼和耳1、掌握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2、掌握角膜的结构。 一、角膜1.角膜上皮: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2.前界层:无细胞,含基质和胶原原纤维3.角膜基质:占角膜全厚度的9/10。由大量胶原原纤维平行的排列而成的胶原板层组成。4.后界层:似前界膜,但更薄。5.角膜内皮:为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二、视网膜1.色素上皮层:单层立方上皮。顶部有大量突起伸入视细胞的外节之间,但并不发生连接。上皮细胞内含黑素颗粒和吞噬体。黑素颗粒科防止强光对视细胞的损害;吞噬体内通常为视杆细胞脱落的膜盘。储存维生素A。2.视细胞层:又称感光细胞。细胞分为胞体、外突和内突。外突分为内节和外节。内节是合成

    24、感光蛋白的部位,外节为感光部位,含大量平行层叠的膜盘,是胞膜向胞质内陷形成。膜中有能感光的镶嵌蛋白。内突与双极细胞形成突触联系。视细胞分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细长,外突呈杆状。膜盘与细胞表面胞膜分离,膜盘不断更新。有感光蛋白称视紫红质,感弱光。视锥细胞:较视杆细胞粗壮,外突呈圆锥形。膜盘大多与细胞膜不分离。感光物质称视色素,有红敏色素、绿敏色素、蓝敏色素。3.双极细胞:中间神经元,其树突与视细胞的内突形成突触,轴突与节细胞形成突触。4.节细胞视网膜后极的一浅黄色区域,正对视轴处,中央有一前凹,称中央凹,为视网膜最薄的部分,只有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中央凹是视觉最敏锐的部分。视盘(又称视

    25、神经乳头)位于黄斑鼻侧,盘状,中央略凹,为视神经穿出处,有动静脉通过,称生理盲点。第十章 循环系统、掌握心壁、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联系、掌握毛细血管的类型、结构和功能一、心壁结构由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组成1、心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组成。内皮:与血管的内皮相连续,为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内层薄,C.T及少许平滑肌。外层(心内膜下层):疏松C.T,在心室,心内膜下层中有心脏传导系的分支,即蒲肯野纤维 。2、心肌膜:主要由心肌构成,呈螺旋状排列,大致分内纵、中环、外斜三层,多集合成束,束间为CT和Cap。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有心骨骼。心房的肌纤维:含电子致密的分泌颗粒

    26、,称心房特殊颗粒,内含心房钠尿肽。主要起利尿、排钠、扩血管、降血压的作用。3、心外膜:即心包膜的脏层。表面被覆一层内皮。脏、壁两层之间称心包腔,含少量液体,有润滑作用。4、心瓣膜: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二、大动脉包括主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髂总动脉。又称弹性动脉1、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胞质含杆状的 WP小体,平行细管,储存von Willebrandt因子(vWF)大分子蛋白质,可同时和胶原纤维及血小板结合,起止血作用。胞质内有丰富的吞饮小泡。2、中膜:4070层弹性膜,弹性纤维。有环形的平滑肌纤维、胶原纤维。血管的平滑肌纤维是成纤维细胞的亚型。3、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

    27、构成,细胞成分以成纤维细胞为主。三、中动脉管壁的平滑肌相当丰富,又名肌性动脉1、内膜:内皮下层薄,内弹性膜明显。2、中膜:平滑肌纤维组成,一些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3、外膜:中膜和外膜交界处有明显的外弹性膜。四、小动脉管径0.3mm1mm的动脉称小动脉,也属肌性动脉。较大的小动脉有明显的内弹性膜,中膜有几层平滑肌纤维,外膜一般无外弹性膜。五、微动脉管径小于0.3mm的动脉称微动脉。六、动脉管壁结构与功能关系心脏的间歇性收缩导致大动脉内血液搏动型流动中动脉可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和各器官的血流量。小动脉和微动脉能显著地调节局部组织的血流量,外周阻力的变化主要在于小动脉和微动脉平滑肌收缩的程度。七、毛细

    28、血管结构内皮的基膜只有基板。在内皮与基膜之间散在分布一种扁而有突起的周细胞。主要结构为一层内皮细胞,外有基膜及少许CT。Cap横切面由一个、二个或三个内皮细胞围成。八、毛细血管的分类连续Cap有孔Cap血窦管腔小小大且不规则管壁较厚薄较薄细胞连接TJTJ不明显吞饮小泡多少无内皮窗孔无多较大基膜连续完整连续不完整或无通透性小稍大最大分布肌、CT、肺、中枢神经系统、胸腺胃肠粘膜、内分泌腺、肾血球脾、肝、骨髓、内分泌腺九、毛细血管的功能毛细血管管壁薄、管壁面积大、血流缓慢,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毛细血管通透性:物质透过毛细血管壁的能力第十二章 免疫系统1、掌握淋巴结的组织结构及功能

    29、。2、掌握脾脏的组织结构及功能。一、淋巴结淋巴结表面有薄层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数条输入淋巴管穿越被膜、与被摸下淋巴窦相通连。淋巴结一侧凹陷为门部,有血管和输出淋巴管。被膜伸入实质形成小梁。构成淋巴结的粗支架。淋巴结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1、皮质又浅层皮质、副皮质区和皮质淋巴窦构成(1)浅层皮质:含淋巴小结及小结之间的弥散淋巴组织,为B细胞区。(2)副皮质区:位于皮质深层,为较大片的弥散淋巴组织,其淋巴细胞主要为 T细胞,又称胸腺依赖区 。还有交错突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 B细胞等。有许多高内皮微静脉,是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重要通道。(3)皮质淋巴窦:包括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小梁周窦的末端常为盲

    30、端,仅部分与髓质淋巴窦直接相通。 淋巴窦壁由内皮细胞围成,内皮外有少量网状纤维和一层扁平网状细胞。窦内有呈星状的内皮细胞支撑窦腔,其中有巨噬细胞,淋巴在窦内缓慢流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淋巴内的各种细胞(如面纱细胞)和淋巴浆不断穿过或渗过内皮,进人皮质淋巴组织;而淋巴组织中的细胞等成分也不断进人淋巴,这样淋巴组织便成为一种动态的结构,有利于免疫应答。2、髓质由髓索和髓窦组成。(1)髓索:为索条状淋巴组织,含浆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索状淋巴组织,含B细胞和巨噬细胞。浆细胞来自皮质淋巴小结,在此分泌抗体。 (2)髓窦:与皮质淋巴窦的结构相同,巨噬细胞较多。3、淋巴通路 渗入皮质淋巴组织 (渗入)输入淋巴管被摸下窦小梁周窦(部分)髓窦 输出淋巴管4、淋巴结的功能(1)滤过淋巴:淋巴结对细菌的清除率可达99.5%。(2)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时,淋巴小结增多增大,髓索浆细胞明显增多;细胞免疫应答时,副皮质区明显扩大,效应性T细胞输出增多。二、脾红髓和白髓构成脾的实质1、被膜与小梁 由弹性纤维及平滑肌纤维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表面覆有间皮。被摸伸入脾内形成小梁。平滑肌纤维收缩可调节脾的含血量。小梁动脉。2、白髓由


    注意事项

    本文(组织学与胚胎学.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