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及其改进办法.docx

    • 资源ID:2562323       资源大小:28.18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及其改进办法.docx

    1、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及其改进办法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及其改进办法第1章 绪论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30多年的现代化探索和发展,期间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他们的一份力,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石。而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入,以及城市的快速发展,农民工要求留在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也跟随父母来到城市。这时,农民工子女在随迁城市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不但关系着中国一部分群体的教育问题,还对建设社会主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1.2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文献查阅法。

    2、在本研究的准备阶段,小组从专业数据库中检索和查阅了有关城市农民工、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以及义务教育的数据资料和理论文献,并从国内各大网站和政府部门网站搜集了政府出台的保障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一系列措施和执行情况,这为本文奠定了牢固的基础。(2)案例分析法。本文选取了国内及国外政策实施的成功经验,总结出对于解决我国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具有参考价值的一些政策,这丰富了本文的对策研究。 思路是在明确相关理论基础上先总的分析我国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再将现存问题分为三个方面:(1)制度方面;(2)人文社会方面;(3)教育方面。针对各方面做详细分析并相互结合借鉴成功经验提出改进办法。1.3

    3、相关概念1)农民工 城市农民工主要还是包含三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制度角度上看。农民工的户籍是农民,也就是他们只有的是农村户口;第二,从职业角度上看,农民工是在城镇中从事着非农活动,并主要在第二或第三产业中劳动而获得个人以及家庭全部或大部分收入的重要劳动者;第三,城市农民工和城市职工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仅仅是劳动者,且被社会看作是廉价劳动力,他们既享受不到与城市职工一样的“同工同酬”的待遇,也无法得到城市职工的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在本文中,笔者认为城市农民工是指那些原身份是农民,但居住在城市比较久,没有常住户口,主要从事的活动有劳务、经商和服务等,并取得较少工资或经营收入的外地流动人员。

    4、2)农民工随迁子女 是指跟随进城务工父母离开户籍所在地,与父母在流入地共同生活、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流动儿童。这些农民工子女从小被迫跟随父母流动,虽生活在城市中,但其社会身份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仍属于农村户籍儿章,是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新的边缘性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和纯粹农村孩子的生活不同,也有别于城市孩子的生活。因此,无论在R常生活还是学习上,都应该是政府所扶助的对象。3)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各个国家普遍实施的一项教育制度,可它是要求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适龄儿章、少年必须接受,受法律约束的国民教育。其中,有两重含义包括在义务教育中:一是国家或政府有义务和责任提供一切必要的

    5、教育资源,包括教学场地、教材、设备及师资等等,另一是家长有义务和责任保证其子女接受完成政府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另外,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和公共性等特征。义务教育是国家给予每个儿章的福利,不管是否在本地就学,国家都要确保每个适龄儿章(包括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欧维东、李大奎第2章 现状及其问题2.1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我国流动儿童的数量约为1982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其中74%是农村户口,他们分布在中国城市的各个角落。而由于地区政策、制度不一样,一些相对较发达地区,其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比较重视,政府致力于改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条件,并对农民工家庭给予补助,这在一

    6、定程度上对农民工及其子女都有好处,在这些地区,农民工子女能比较平等的享受城市教育。然而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其不能充分考虑到农民工及其子女这类特殊人群,也就未能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这需要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上更多的照顾到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 目前,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上都存在着不公平现象,他们没有真正享受到义务教育的权利,没有得到和城市适龄儿章一样公正平等的待遇。陈洪军2.2制度问题1)政策法规的制定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 国家对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问题的规范,开始是在1996年颁发的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中体现的。其中的部分条款

    7、,明显地反映了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的城镇流动人口子女与流入地的城市居民子女在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性。如第六条规定:“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凡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的,流动期间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第十五条规定:“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在流入地接受教育,流入地学校或教学班、组,可以向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两条规定限定了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户籍与缴费。反映出流动人口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有条件的。即使他们进了城上了学,仍然被拒之于优质教育之外。 现有关于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保护的法律由于规定比较笼统,缺乏

    8、可操作性,难以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也没有明确的制约和惩处措施。加上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问题认识不到位,也是阻碍农民工子女实现平等受教育权的重要因素。政策、制度的不健全是很多流动儿童失、辍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农民工子女在离开农村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动,其直接后果是流入地接收的流动儿童越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就越大,所以往往以地方财政困难为由,排斥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相关政策执行不力。虽然各地都对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是实际中对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没有明确的全国统一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这类学校几乎处于

    9、自发办学状态,比较混乱。各地相应的财政拨款也往往被挪用为当地公办学校的发展。地方政府由于缺乏对义务教育的完整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导致两地政府相互推卸、缺乏合作与沟通,地方政府不作为。正是目前整个社会及政府对农民工的宏观管理不完善、存有私利而执行力不够、各职能部门没有很好完成各自的任务而使得农民工的管理工作不协调,导致教育部门很难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情况有所了解,无法进行准确统计和有效监督以做好他们的入学工作。2)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 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社会分类,而且延续至今,使得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农业人口”仍然背负着“农民工”的标签。这不仅

    10、使得他们自己不能享受非农业人口的相关福利待遇,其子女的教育也随之成为一个问题。 从宏观方面看,一是农民流动作为一种既成的社会存在,在他们实现职业的身份转换的同时,却失去了组织依托、保护和相关的制度承认;二是农民进城后,在户口、就业、社会保障、婚姻、子女就读等方面被基本排斥在城市之外。从微观方面看,目前一些企业,特别是“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只片面地强调使用民工,却忽视了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对农民工最关心的子女就学等后顾之忧缺乏人性化的思考和有效的保障措施。他们子女的入学就成为一个困难。 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流

    11、动儿童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按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政府公共服务包括义务教育主要依户籍所在地原则实行属地管理。因此,流入地的教育事业费是以当地户籍为基数划拨的,流动儿童少年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则加重流入地公办学校的负担,这些公办学校必然要求其支付借读费。所以大部分家庭还是选择把孩子送到农民工子弟学校就学(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大城市才有)。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收取的费用较低,其办学条件简陋,有些甚至根本不具备办学能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也受到很大限制。2.3 社会人文1)城乡教育差别与歧视的存在 农村儿童家长一般文化水平较低、家庭经济相对比较拮据。我国对待农村儿童的教育,却常常采用降低资源配

    12、置标准的做法,放任差距的扩大,致使最需要接受优质教育的农民子女,只能得到比较差的教育资源。如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标准、城镇流动人口子女的教学条件和授课要求等都比城市学校低。 据调查,很多已进入公立学校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享受到的教育待遇和流入地孩子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把流动人口子女单独编班、不计入考评的对象。二是在处理城乡学生的矛盾冲突中,偏袒城市孩子;在学习辅导上,对农民工子女缺乏耐心;在参与活动、参与竞争上,农民工子女评优被认为是资源的浪费。三是由于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差距,本地学生经常会从他们身上寻找优越感和虚荣心的满足。因此,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负面环境中,许多农民工子女

    13、产生了一种难以解脱的困扰和压力。2)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 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关注、积极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农民工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经济压力让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地教育孩子。 受落后传统的观念影响, 导致他们忽视教育关注眼前。虽说望子成龙是农民普遍的意愿,而相信读书没有什么用的也大有人在,或者认为现在城里的工人纷纷下岗,毕业的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他们的孩子即使读了书,今后也未必能在城里找到合适的工作,与其这样浪费钱财,还不如让孩子早

    14、点学做生意,多赚些钱,为结婚成家做好准备。 同时,家庭经济基础薄弱也影响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实现。2004年,农民工所得工资性收入月平均为780元,而农民工月均消费支出为291元。国家统计局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其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19.67%,月收入在500-800元的占33.66%,只有一成的农民工的月收入超过了1500元。农民工子女在城里读书一学年,学费平均支出2450元,许多农民工孩子上学还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等,每人平均缴纳费用为1226元。这两项费用的总和已超过了一个农民工年收入的64%,这对于农民工来说是一项十分庞

    15、大的支出。3)农民工子女自身角度 在城市所遭遇的不公待遇,城乡之间巨大的社会差距使农民工子女感受到强烈不平等,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此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有些教师因为利益驱动,对借读生的学习放任不管,导致农民工子女在学习起跑线上就输给城市孩子。他们无法改变现实,只好以消极的方式厌学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歧视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伤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插班到公办学校读书,或多或少的歧视让刚刚萌生思想的孩子对自身的贫困有了认识,自卑心理从此产生。他们因此与社会产生隔膜、对抗甚至仇恨。不安全感、对环境的不适应、爱的缺失造成他们情感的匮乏。如果缺乏及时疏导和治疗,可能造成他们成年后生

    16、活的痛苦,重则会出现形形色色的反社会行为。池瑞、温丹丹、宋玲2.4 教育问题1)教育资源有限 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紧缺,公办学校大都是按照学校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预留容量,在公办学校辐射不到、流动人口密集的区域,民办学校的出现不可避免。第二,农民工子弟学校发展缓慢。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分权背景下,流动儿童教育机会的供给主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因此流入地政府财政实力直接影响流动儿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尽管部分地区在资助辖区流动儿童教育上投入了巨大热情,但长远来看,当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在当地入学时,当地财政将面临巨大压力。无论在民工子弟学校的经费保障、师资配备还是在办学条件改

    17、善等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因为财政压力往往都疏于扶持、管理和监督,使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长期停滞不前,农民工子女无法接受正常的、良好的义务教育。2)心理教育问题 城市里的大部分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较低,也不懂得教育孩子的艺术,家里也没有营造适合孩子读书的基本环境。这样,就导致了孩子由于学习遇到困难而不知向谁请教的现象。农民工跟孩子间沟通的话题主要是学习方面,其他各个方面的沟通都相对欠缺。很多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也未能重视他们的心理教育。根据一些调查数据体现,25%的农民工家长认为家庭教育较为重要,而有62.5%的农民工家长认为学校教育更为重要,12.5 %的农民工家长则认为社会教育更重要

    18、。在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1名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或组织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占调查人数的31.63%,这无疑也是学校在对待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所存在的缺失。种种问题,给这些到城市就学的农民工孩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被爱成了一种负担。农民进城后,主要从事小商品买卖,有的工作较稳定,如农贸市场的业主、小吃店店主等,但还有很多的工作和收入不稳定,如各种建筑工地的民工等,他们的收入普遍比较低。辛苦务工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付出的“巨额”投资和急于回报的殷切期待,像铅一般沉重的压在孩子们的心头,使他们感到不安、烦躁和自责。在我们

    19、的调查问卷中显示,83.67%的农民工子女对父母在外务工抱理解的态度,认为父母为了家庭,工作很辛苦。这种理解的态度无形中对孩子们的学习也产生了不小的压力。第二,成绩的压力。由于原来的教学质量较差,新入学后教材的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大多数农民工的孩子学习成绩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成了一块压在他们心中的石头。第三,尽管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学习十分努力,但由于智力、基础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成绩常常远低于自己的心理预期,不理想的成绩是他们心头的一座大山。第四,自信自尊受到一定的打击,心理变得比较敏感脆弱,长期处在紧张焦虑的状态下,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体社会化发展受到影响。性格上也容易产生变化。多表现为性

    20、格内向、孤僻、不合群,攻击性行为多、不喜欢与同伴交流,适应过程比较长。在我们的调查中也体现了这一情况。有52.04%的农民工子女认为在从农村转到城市学习后,曾因为心理落差或其它情绪反差造成其性格上的变化。这不仅给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造成了压力,也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困难,带来了困扰。 第五,心理发生变化。通过对农民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交际、身体症状、自我倾向等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城市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他们比城市孩子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和自责倾向。他们渴望能得到与本地学生同等的待遇,他们在学校里常常感觉自己是一个异类,这使他们缺乏自信,产生自卑。而调查数据显示,41

    21、.82%的农民工孩子曾担心从农村转到城市后,在学校会受到城市同学的排挤。 以上的种种因素都对农民工子女的自身学习和学校的教育带你不利的影响。陈洪军、夏贞勇第3章 改进方法及建议3.1 国内外的成功案例1)许昌县解决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 近年来,许昌县教体局紧紧围绕“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落实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中有关教育方面的工作为重点,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方向,以提高义务教育保障能力为目标,以解决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为己任,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开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绿

    22、色通道”,倾力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 随着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也越来越多,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现。为做好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从机制和体制上保证农民工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使同在蓝天下的孩子们共同沐浴爱的阳光健康成长,使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享受到了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县教体局一是纳入政务范畴,保证农民工子女正规入学;二是拓宽入学渠道,保证农民工子女就地入学;三是实行“入学绿卡”制度,保证农民工子女方便入学;四是落实同等待遇,保证农民工子女平等入学。 同时,该局还遵循“

    23、两为主”和“四统一”原则。“两为主”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根据“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管理的原则。结合学校布局设点,统筹安排,在临时户口所在社区按相对就近的原则,到指定的公办学校入学,各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收。“四统一”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和城市学生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并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升学考试及课外活动等方面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千方百计确保所有民工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据统计,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以来,全县县城学校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计4473人,其中小学3138人,初中1335人,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

    24、入学率达到100%。2)上海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海随迁子女80%以上集中在城郊结合部和郊区集镇,这些地区又面临本地农民向城镇集中、中心城区人口导入的压力。为解决这些地区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市教委要求郊区根据常住人口状况及未来增长情况,重新修订教育资源配置规划,新建公办学校。同时健全公建配套学校建设管理机制,使教育公建配套学校建设与住宅建设在规划、建设、交付使用“三同步”。2008-2010年全市共投入103.79亿元,建设363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其中义务教育学校144所,提供约15万个义务教育学位。随迁子女免费就读的条件也得到简化,凡能提供父母的农民身份证明、在沪居住证明或就业证明的随迁子女

    25、,均可在上海免费接收义务教育,城郊结合部和郊区集镇的公办学校也已把招收随迁子女的班额扩大到50人三年计划中,市、区财政共投入10亿元,用于民办小学办学设施改造和基本成本补贴。上海自2008年启动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三年(2008-2010)行动计划,到2010年秋季开学,全市42万多名随迁子女全部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的民办小学免费接收义务教育,其中30多万在公办学校就读,占总数的70%。3)美国的义务教育制度 美国义务教育12年,公立学校是真正意义上的免费,公立学校对学区内学生一视同仁。 美国当地的公共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入学承担责任,公立学校在它的学区范围内,任何一个适龄孩子都

    26、可以无条件地去就读。无条件到别的州去的人,任何一个州都可以接纳。像我们中国人去读书,是留学生,我们的孩子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教育。美国有大量的非法移民, 即便是他们的子女,也可以享受和这里任何人同等的公立学校教育待遇,条件仅仅是他必须提供一个属于该学区的居住地址。教育管理部门如何检验呢?偶尔抽查时,管理机构打个电话到学生所报的居住地,如果该学生接了电话,就证明这个地址是真的。 建立特许学校。中国民工子弟学校是1990年初刚刚开建,碰巧的是美国的第一个特许学校也是从1991年开始,到2004年1月达2 996所。特许学校是根据各个州自己的特许学校法建立的。目前还并不是每个州都有这样的法律。任

    27、何个人、教师、团体、公司都可以依法创办学校。依法设立以后,不需要教育局来领导,学校自己决定聘任校长,雇教师,选教材。但是,特许学校仍然被认为是公立学校,它不得收学费,不得要求申请者参加考试来筛选学生,不得用任何有选择性的理由拒绝一个在该学区的申请者。学校要和教育公共管理部门签一个合同,这就是学校要对学生承担的责任,包括学习质量;公共管理部门就把本地的生活平均经费给了该学校。特许学校表明公立学校未必一定要国家来兴办,民间也可以兴办;民间兴办的学校也可以从国家那里获得公共经费。3.2 改进方法1)对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取消借读费、赞助费、转学费等一系列不合理的费用,明确责任归属,其中的关键

    28、是对教育财政的改进。为农民工子女创造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是政府行为,不仅涉及公安、物价、工商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还涉及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的协调和互助。这就要求更高层次的财政统筹规划,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这就要求由中央财政来运作教育资金,以保证教育经费流动的畅通无阻,实现专款专用。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建立进城农民工子女读书的教育经费分担机制。我国的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现实中,区县政府承担了对义务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这必然导致义务教育的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的局面。虽然国家出台了新的政策规定,明确了流动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

    29、理为主,增加了流入地政府的责任和教育投入的负担。要解决教育经费的分担问题,必须进一步理顺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加强省级义务教育经费的宏观统筹安排,使流动人口密集地区的教育经费得到分担。如由财政拨款分别建立专项补助资金,专门用于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要加快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我们应该使得户籍与其它正当公民利益相脱离,使户籍制度回归其本来的作用和面貌。户籍制度本身是我国身份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户籍只是公民的居住证明,本身并没有包含太多信息,只是政府部门逐步在户籍制度上附加了许多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并依托这些制度建立了一系列不公正的社会管理模式,才导致原本中性的户籍制度具有了

    30、歧视的色彩。要消除户籍制度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就应当加快使户籍制度与目前密切相关的劳动、人事、工资、物价、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诸多制度相分离,剥离户籍背后所附着的利益,还户籍制度以本来面目。具体来说,在教育方面就是要使户籍与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相分离,绝不能因为户籍问题而让这些流动儿童无书可念、无学可上,这不仅不是户籍制度创立的初衷,更会影响到我国未来的人才战略。另外对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流动进行跟踪登记。农民工群体平等的享有公民自由迁徙权利,他们的流动性较为频繁,导致其子女的转学情况也较多且随意,这样无形中给城市教育部门的工作增大了压力。所以一个地区在此问题的统计上应当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建立

    31、一个比较完备的数据库,使得城市农民工流动信息得到的全面统计。对于流出地,应当及时将流出本地区的农民工信息统计出来录入数据库;同样,各流入地也要对该群体流动情况应进行及时地调查和登记,以免耽误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时机。 章强、徐城3)帮助农民工子女适应学校,营造健康心理以活动为纽带拉近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社会距离感。通过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和兴趣活动,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学校教师及同伴之间的交流,特别是针对公立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通过设计和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如增进教师对随迁子女各自方言的认识,或随迁子女普通话演讲的活动)促进教师和本地学生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了解和认同,增强他们对随迁子女一视同仁的教育

    32、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要创造机会让农民工随迁子女展现自己的特长,拉近他们与学校的心理距离,达到良好的身心适应和融合。 借心理健康教育及社会支持淡化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身份困境。针对部分有交往障碍和心理适应困难的学生,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活动当中。高度重视随迁子女人格和心理发展未定性的年龄特征对于学校适应的作用,加强生命周期“上游干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形成以家庭、社区为核心的社会支持体系及支持网络,特别加强家庭作为社会支持重要因素在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的作用,促进以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为核心的学校支持体系,借助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及社会支持网络淡化农民工随迁子女因为身份困境而产生的不良的学校适应及心理健康问题。4)社会监督的构建 社会监督又称群众监督、公众监督,主要包括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和舆论监督,这种自下而上的监督本质上直接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积极维护利益的方式。由于监督机构搜集的信息具有局部性和分散性的特点,而社会监督根据自身特点可以避免使监督流于形式,


    注意事项

    本文(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及其改进办法.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