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材.docx

    • 资源ID:2560690       资源大小:91.57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材.docx

    1、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材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材编者意图、教材内容与教法要求简介 教材编写组 2003.8 一、教材编写说明 (一)编写原则 1、体现原先“承前启后”的“启后”的总体要求,为八年级开始的分科学习作好一定的知识、态度、方法、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并将兴趣激励、自我评价、合作交流、人文关爱等方面的内容渗透贯穿于全书之中。 2、全面完成课程标准中必须完成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3、全书能体现从能力上的阶梯要求,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渐进发展。 4、为了教师教学的方便,在难以活动时提供一定量的信息资料;在容易活动处,提供足够的发挥空间;还为前节课的后续活动留有一定的时间。(二)全书结构

    2、安排的目标处理 (三)本书的一些编写特征 1、内容上力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熟悉知识与兴趣方向靠拢,以求贴切、实效。 2、语言上以学生为本为目标,努力使学生读之感到亲切、有趣。 3、观察与体验:努力做到多方位展示,注重观察、分类、整理、分析能力的培养。 4、讨论与活动:努力做到多形式展现,注重合作与交流及表达能力的培养,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辨过程的体验。 5、探索与研究:努力做到多角度激励,注重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6、思考与练习:努力做到多手段并举,注重收集筛选与归纳的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内容简介(一)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内容分类统计(总共42课时)第

    3、一章 从宏观到微观(9课时)第一节 认识宇宙(4) 宇宙的起源、演化和大小(1) 太阳系家谱(2) 天象奇观(1)第二节 物质的粒子模型(5) 物质由粒子构成(2) 粒子间有间隙(1) 粒子在运动(1) 三态的特征比较(1)第二章 地球与资源(10课时)第一节 了解地球(3) 地球的成长(1) 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1) 化石(1)第二节 品种繁多的矿物资源(4) 认识矿石(1) 矿石的元素组成(1) 我国矿物资源的特点(2)第三节 矿物资源的利用(3) 矿物资源的利用(1) 新材料的开发(2)第三章 简单的热现象(9课时)第一节 物态变化(2) 三态间的相互转化(1) 植物的蒸腾作用(

    4、1)第二节 膨胀与收缩(3) 三态热膨胀比较(1) 热胀冷缩的应用与防止(1) 水的反常现象(1)第三节 热传递(4)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1) 热的不良导体(1) 剖析保温瓶(1) 动物的保暖(1)第四章 力与空间开发(14课时)第一节 常见的力(7) 重力的由来(1) 会变化的重力(1) 弹力的作用效果(2)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1) 无所不在的摩擦(1) 减小和增大摩擦的方法(1)第二节 力和运动(2) 力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 从乘电梯的感觉谈起(1)第三节 空间开发(5) 人造卫星(1) 飞天梦的进展(1) 离开地球的日子(1) 中国的航天事业(1) 空间开发的意义(1) (二)本书

    5、对科学内容标准的安排 1、科学统一的概念与过程第一章:主要体现演变与平衡,时间与空间,系统与模型。 第二章:主要体现演变与平衡,变化与守恒,结构与功能。第三、四章:主要体现系统、组织、秩序,测量、证据、模型、解释,结构与功能。 2、物理、化学、生物与地理四门科学的节数比为215313。 3、所涉及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主题有:资源的利用,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科技在处理社会问题中的作用,技术设计活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等。 4、关于科学的本质,主要是物质的粒子模型、简单的热现象、力与运动的探索,主攻方向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尊重实验,尊重科学,推崇理性思维的科学观念与方法。 5、关于科学的历

    6、史,主要是宇宙的起源史和地球的成长史,主攻方向是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发展与人类认识不断全面、深化、正确之间的关系。 (三)几点说明1、 本册为求降低难度,没有出现一个计算公式。2、 本册为求与以后分学科学习起到良好的衔接,打下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并力求与分学科的学习内容有所区别,在全面完成课程标准中必须完成的相关内容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拓展,但这决不是学习的重点,而是时先给学生以一定的知识联系,希望能为后续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如:让学生了解重力由来于万有引力及万有引力的一些特点;地球演化的简单过程介绍;质量、密度、超重与失重概念的提出,元素周期表的出现等。3、本册内容以物理与地理学科为重头戏,主要

    7、是因为下册内容中的能与能量、海洋开发、电磁与电信、人与自然等内容都属综合性知识,必须时先打好与此相关的基础知识所致。(四)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内容分类统计(总共42课时)节号节 名起始页码小博士观察与体验讨论与活动探索与研究信息园地拓展天地思考与练习图片加表格1-0-0从宏观到微观 (9)11-1-0认识宇宙31-1-1宇宙的起源、演化和大小312115+11-1-2太阳系家谱(2)621111128+11-1-3天象奇观101171-2-0物质的粒子模型101-2-1物质由粒子构成(2)124122114+11-2-2粒子间有间隙172111116+11-2-3粒子在运动20223131-2-

    8、4三态的特征比较23119+12-0-0地球与资源(10)262-1-0了解地球282-1-1地球的成长28111192-1-2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3011122-1-3化石3212192-2-0品种繁多的矿物资源322-2-1认识矿石3611111262-2-2-矿石的元素组成39112211+12-2-3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2)42111112-3-0矿物资源的利用422-3-1矿产资源的利用4621124+12-3-2新材料的开发(2)493112239+13-0-0简单的热现象(9)553-1-0物态变化573-1-1三态间的相互转化5723266+13-1-2植物的蒸腾作用61

    9、1111124+13-2-0膨胀与收缩613-2-1三态热膨胀比较64221153-2-2热胀冷缩的应用与防止671221113133-2-3水的反常现象7121324小计272027614732145+103-3-0热传递743-3-1热传递的三种方式74213116+13-3-2热的不良导体77112133-3-3剖析保温瓶7913112+13-3-4动物的保暖81111125+14-0-0力与空间开发(14)854-1-0常见的力874-1-1重力的由来872311210+14-1-2会变化的重力91121214-1-3弹力的作用效果(2)932342164-1-4力总是成对出现的972

    10、31132+14-1-5无所不在的摩擦1001111284-1-6减小和增大摩擦的方法103221123+24-2-0力和运动1034-2-1力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0713114+24-2-2从乘电梯的感觉谈起110123264-3-0空间开发1144-3-1人造卫星1142217+14-3-2飞天梦的进展1171111294-3-3离开地球的日子1191126+14-3-4中国的航天事业121121114-3-5空间开发的意义12311214+1小计181035911426103+12合计45306215251158248+22注:图片数量不计本书封面、扉页、每章首页等的图片。三、教学要求

    11、简介(第一章、第二章)(一)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一章、第二章)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目标要求目标课时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1-1宇宙的起源、演化和大小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由 错误到科学的过程,宇宙大爆炸学说是目前大多数天文学家赞同的宇宙形成的学说。2、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起源于130多亿年前的大爆炸,通过漫长地演化而成。3、光年不是时间单位,而是距离单位,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约130多亿光年。1、 通过查阅资料比较古代和现代的几种宇宙学说。2、 能计算光年的数据。3、 通过查阅资料或亲身体验,获取一些常见的长度、距离和速度数据。4、 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宇宙的广袤。1、 感悟宇宙空间的浩瀚

    12、、时间的无限。2、 体会宇宙空间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究。3、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越来越趋于正确。4、 初步形成科学的宇宙观。1-2太阳系家谱(1)1、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B)及其大小比较和位置关系。2、 太阳巨大的质量吸引太阳系的其它成员围绕太阳运行。3、 恒星、行星和卫星的概念。(B)4、 天文单位是指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 学会通过阅读示意图,比较太阳系成员的大小和位于关系。2、 学会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加工、整理信息,并在公众面前陈述自己的观点。1、 使学生领会观测科技的进步推动人类对宏观世界的观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1-3太阳系家谱(2)1、 月球是

    13、地球的卫星,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没有天气变化,声音也无法传播。(B)2、 月相的变化有规律可循,日、地、月三者的位置不同使地球上的人们看到月亮的阴晴圆缺。3、 彗星是太阳系中较特殊的成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观测并记载彗星的国家。1、 利用简单的小组实验活动理解较难的月相成因。2、 学会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周期变化,能根据月相判断农历日期。3、 由月球的特殊环境推导地球上有大气和水存在的意义。1、 初步养成利用一直条件推理判断的科学素养。2、 学会利用可行的实验解释复杂现象的科学方法。3、 培养耐心观察的好习惯。4、 激发对中国古代天文观测领先的自豪感。1-4天象奇观1、 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者处

    14、于特殊位置时产生的天象奇观。2、 流星是流星体与地球大气摩擦产生的天象奇观。1、 能够通过小组实验分析日、月食的成因。2、 能利用摩擦生热的原理解释流星现象。1、 感受天象奇观的美妙。2、 通过天象奇观的成因分析,破除迷信观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1-5物质由粒子构成(1)1、 许多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2、 构成生物体的细胞绝大多数是肉眼看不见的。(B)3、 细胞乃至许多物质都由分子构成,分子更小,用光学显微镜都看不见。(B)4、 分子直径约为百亿分之一米。5、 汤姆孙发现带负电的电子。6、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假设。1、 在观察的基础上对现象的本质进行猜测并提出假说,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

    15、法,它一旦被众多事实所证实,就成为正确的理论。2、 为了追求真理,大胆参与假说。1、 引导学生开始有足够的兴趣去关注微观世界。2、 注意把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联系起来进行对比。3、 思维与研究的步步深入,是步步逼近真理的最佳方式。1-6物质由粒子构成(2)1、 所有物质都由粒子(分子、原子或带电原子离子)构成,原子则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B)2、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它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温度、运动状态而改变。质量的单位。(B)3、 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叫物质的密度。密度的单位。1、 联想思维与深入思维相结合,是把研究推向深化的关键所在。2、 体验联想思维与深

    16、入思维相结合的实践,并对自己作出评价。3、 学习如何深刻理解概念的思考方法。1、 理解追求真理的艰难,和求得真理的幸福。2、 激励学生去追求真理的愿望,不畏艰险的勇气和体验成功的快乐。1-7粒子间有间隙1、 构成物质的粒子间都有间隙。(B)2、 就分子间距离而言,是气体最大,液体居中,固体最小。(B)3、 气体分子在相互碰撞前后都是以一定的速度大小做直线运动。(B)4、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由于分子(或原子)间的排列不同,会成为性质不同的两种物质。1、 学习就实验中深入思考和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2、 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1、 引导学生运用自我的思维能力,积极参加到群体研究的行列中去。2

    17、、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群体辩论的行列中去。1-8粒子在运动1、 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可以彼此进入到对方中去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各种物质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微观世界也是一个运动的世界。(B)2、 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运动现象称为布朗运动,它间接地证明了各种物质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现实。1、 提高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思辩,去获得正确答案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1、 提高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去追求真理的勇气。2、 提升学生就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联想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上的自我评价。3、 让学生能享受成功与胜利感觉。1-9三态的特征比较1

    18、、 气体中的粒子相互远离,相互间的作用很小,体积容易改变,它们的快速运动能使得空间被迅速充满。2、 液体中的粒子相互吸引,并成堆地粘在一起。它们滑过来滑过去,可在附近移动。因此,虽体积不易改变,但形状却与容器形状相同。3、 固体中的粒子紧密地堆积在一起,相互吸引得很牢,所以粒子不能移动开去。因此固体体积不易改变且有一定的形状。1、 让学生学习运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气体、液体、固体三态的一些基本性质。2、 提高学生的说话与演讲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说话与演讲方面相互评价的能力。1、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投入到运用实物来说明自己观点正确的说理中去。2、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谈谈对三态

    19、微观认识的活动中去。3、 可以举行对参加说理的学生们进行评优的活动。2-1地球的成长1、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自46亿年前诞生后,一直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2、 今天的海陆分布状况是由原始大陆经过漫长的漂移形成的,这种漂移还会继续进行。1、 通过拼图活动,提高观察能力,并得出大陆漂移的结论。2、 初步学会“观察设想找证据验证设想得出科学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1、 使学生意识到科学研究活动并不只限于实验室。2、 养成大胆设想的科学素养。3、 懂得演化是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2-2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1、 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逐步趋于正确。(B)2、 地球是一个两极

    20、稍扁、赤道略鼓得不规则球体。3、 地球的自转影响地球的形状。4、 总结能够说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B)1、 初步学会“提出假设间接验证直接证实精确测量得出科学数据”的科学论证天体形状和大小的科学方法。2、 学会利用简单的实验论证天体形状的方法。1、 使学生领会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趋于准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2、 使学生感悟科学技术的不但进步是人类逐步走向真理的前提条件之一。2-3化石1、 化石是古代埋藏在地层中的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它是划分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2、 形成年代由早到晚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种类从简单、低等到复杂、高级。3、 不同古地理环境

    21、下形成的化石,其纹理不相同。4、 形成化石的条件主要是大量的动植物尸体被埋藏在地下且不与空气接触。1、 使学生能够通过读图分析不同地质年代形成的化石是判断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2、 学会利用实验分析不同古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化石的纹理不同。3、 学会利用课本中的信息和自己收集的信息归纳化石形成的条件。1、 使学生领会利用不同方法判断地质年代的科学研究方法。2、 培养学生利用提供信息及自己收集的信息归纳、推理的科学素养。2-4认识矿石1、 矿物、矿产、矿石这三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 认识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矿石。3、 矿石的外观(光泽、透明度、颜色、形态)各不相同,人的感官可以对此进行比较。4、

    22、 矿石的硬度不同,可以通过实验来比较。1、 让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中自己去作出判断,去发现,去学习。2、 让学生能利用身边的简单的用品做简单有效的实验,在实验中学习。1、 激发学生对事物(如矿石等)的探究兴趣,引发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2、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2-5矿石的元素组成1、 矿石是由各种各样的元素组成的。2、 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矿石称为单质矿,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矿石称为化合物矿。3、 矿石还可以根据被利用元素种类分为金属矿和非金属矿。4、 把地球上发现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可排成元素周期表。5、 生活中的物质也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1、 培养学生从特殊归纳出一般,再由一般推理出特殊的思

    23、维能力。2、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研究事物由表及里的能力。1、 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生活中的事物相联系,消除科学冷冰冰的刻板印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1、 培养学生由外部向内部的探究精神。2-6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1)1、 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小。(B)3、 我国矿产资源品位低,单一矿和大型矿少,贫矿多、富矿少,不利于开采和冶炼。(B)1、 学会从数量、质量和人均等多个角度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优劣。2、 学会通过计算,用定量的科学方法分析我国矿产资源贫旷多的弊端。1、 养成辩证的看待问题的科学素养。2、 通过我国地大物

    24、博、矿产资源丰富的国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3、 通过我国矿产资源缺点的介绍,激发学生树立献身开发我国矿产资源之志。2-7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2)1、 我国矿产资源分布集中,既有利于大规模集中开发,又由于长距离运输,不利于经济发展。2、 我国煤炭主要分布在北方,有色金属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3、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耗能大,但煤炭和油气资源极其贫乏,急需“西气东输”和“北煤南运”。(B)1、 学会阅读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2、 学会利用我国矿产分布国情,选择建厂位置,并分析矿产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1、 通过学习我国矿产资源的国情,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3、 通过选择冶炼厂选

    25、址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建设的分析,培养学生为祖国建设献计献策的热情。2-8矿产资源的利用1、 矿产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人类对矿物进行加工,获得了各种各样的产品。2、 矿产资源是一种在短期内很难再生的资源,开发一点就少一点。3、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着盲目开采、浪费严重、破坏环境等问题。4、 我国要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利用和开发矿产资源,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1、 列举生活中由矿加工而成的产品,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的能力。2、 学生对图表资料进行分析、对文字材料进行归纳,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1、 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启发学生了解矿产资源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

    26、加深学生对 “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理解。3、 资源的利用,环境的变化,科技在处理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中的作用。这些认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科学的热爱。 2-9材料的新开发(1)1、 对矿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新材料是提高矿物利用价值的有效手段。2、 超导材料是指在某一温度下导体的电阻为零的一类材料。电阻为零的温度被称为临界温度。3、 高温超导材料一般是指在液氮温度下电阻接近零的超导材料。不断提高超导温度至常温是科学家共同奋斗的目标。4、 超导材料的优点是其制成的器件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1、 通过想象未来的超导城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 锻炼学

    27、生陈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1、 理解科技进步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2、 我国超导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10材料的新开发(2)1、 当物质的微粒小到一定的程度纳米时,物质就会有一些特殊的性质。2、 由尺寸范围在1nm-100nm超细颗粒构成的具有小尺寸效应材料被称为纳米材料。它具有高接触表面、高强度、高韧性及电、磁等方面的独特性能3、 在纳米水平上对材料进行研究处理的技术称为纳米技术。4、 人们用纳米技术一个一个地将原子组装起来,使各种原来体积庞大的机器变成具有特异功能的微型机器纳米机器。1、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思考、获得结论的能力。2、 通过对纳米机器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5、 纳米技术


    注意事项

    本文(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材.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