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论语的教育意蕴.docx

    • 资源ID:2534366       资源大小:26.92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语的教育意蕴.docx

    1、论语的教育意蕴孔子的“庶、富、教”思想 论语子路中记载道:“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认为,一个国家人口多了,就应该使他富足,国家富足了,有了物质基础,还应该发展教育,创建精神方面的文明。很显然,孔子把众多的人口、富裕的生活、发达的教育视为立国的三要素。孔子指出“富”是“教”的基础;同时,“教”又是提高人口素质和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的条件。在铁器时代的农业社会,孔子所提出的“庶、富、教”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对我们今天和和谐会的构建仍然有着借鉴意义。21世纪的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教育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但是,这些发展是不平衡的。任何时候都没有今天的中国更需要教育。我们的经济发展在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可谓一花独秀,经济发展速度仍然在8%以上。可是我们的教育支出与外国先进国家相比仍然是比较低的。我们的大众化教育、农村教育、偏远地区的教育甚至是落后的。这样,不仅人口素质难以快速提高,经济发展也受到制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富裕,一些人道德的沦丧、一些腐败现象的滋生已屡见不鲜。如此,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柱道德精神的衰萎,就会使整个民族丧失崇尚艰苦的精神与忧患意识,整个民族在与其他民族的竞争中会处于劣势。 道德精神的提升并没有完全与经济的发展同步,在此情况下,对教育就必须更加重视。两千多年前的

    3、孔子就已把教育定位于社会发展的终极因素,这无疑是一种大智慧的表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教育,但愿孔子的“庶、富、教”思想能给我们以启迪,整个社会真正把重视教育落实在行动上而不只是口头上。“启发”与“举一反三”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已经给我们的教育指明了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和教育教学方法。回望历史的烟尘,透过雾霭看到的是孔子鲜活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很多理念并不是创新,而是教育内在规律的回归。做教研员时,曾经到很多学校去听课,课堂上,很多教师都在刻意地去追求新课程理念,走新课程理念之形,而无新课程理念之实。如所谓的启发式教学被教师的满堂问所取代。如果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大套理

    4、论难以理解理解,何不回过头来,读读论语,与两千年前的孔子做一次次的心灵对话呢。孔子曾经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则不复也。”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精辟阐述。孔子认为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也要看火候,不到想求通又无法弄通的地步,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又说不出来的地步,不去启发他;举一例不能类推出其他几例就不要再教下去了。这就是孔子启发式教学和举一反三的的教育思想。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关照我们今天的教育,关照我们今天的课堂,我们定会有新的启发。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

    5、取知识、发展智能,这种教学方法就是科学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首先,将所要传授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是教者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较好地把握这个环节,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从而进行精心备课。这样,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才能有的放矢。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次,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式教育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对有见地的学生发言要充分肯定,鼓励创新思维,鼓励个性发展。对理解有失偏

    6、颇甚至理解错误的学生,不要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给以鼓励,给予正确引导,教师对所提问题在学生讨论、辩论的基础上要给予正确的归纳总结,重要问题要给予科学阐释,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再次,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这就要求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要进行艺术性设计,诸如在案例教学、场景模拟、教师语言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在怎样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都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参与学习方面下功夫让错误绽放出美丽之花作为一种职业或支配性力量,教师的公信力是被社会普遍所公认的,我国古代有“天、地、君、亲、师”的信仰认同。韩愈也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被整个

    7、古代社会所尊崇。在现代,大众普遍习惯于认为老师有知识、有能力、有修养。从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到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的权威和形象。在学生的眼里,老师更是知识的化身,是朗照于天空的日月,是闪耀于迷雾中的航标灯。然而,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教育教学是动态的,时代是不断前进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教师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没有错误。我们不仅要允许学生出错,也应允许教师出错。关键是,教师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正视错误,勇于改正错误,这样,错误也能绽放出美丽之花。看看论语是怎么说的吧。论语子张说道,“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

    8、;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论语卫灵公说道“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错而不改正,那才是真正的过错。论语述而说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多个人一起走路,之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引以为戒加以改正。一般而言,老师出现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的错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无心之错;一种是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有限,教学准备不充分,造成的错误。尤其是年轻教师出现的失误相对较多,因为他们备课的经验欠缺,备课之时往往只注意课本本身的挖掘和对资料的借鉴,而课堂教学的时候,面对即时生成性的情况难以把握,课堂出现失

    9、误那就难免了。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错误,教师都应开动脑筋,利用好自己的错误,随机应变,改正自己的错误。不要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完美形象,而拼命地进行掩饰,这种文过饰非的做法,其实是欲盖弥彰。如果不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就会产生不好的效果,一是损害了学生,对学生不负责任;二是自己也会养成轻率的治学习惯,造成自我的知识疏漏;三是长久下去,造成自我人格缺失,也难以为人师表,难以成为一个好教师。当然,教师不仅要有勇于承认错误、及时改正错误的勇气,有时也可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借题发挥,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维护了教师的面子,更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音乐界有这样一个故

    10、事,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当初参加一次世界性的比赛时,曾连续三次中断了指挥,因为他认定乐谱中出现了“错误”。其实,这正是评委们故意设下的“陷阱”。事实上,对这个“陷阱”的大胆否定,正验证了小泽征尔作为音乐指挥家的真正实力,证明了小泽征尔为改正错误而不惜中断比赛的人格力量和勇气。我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于永正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堪称中国小语界的楷模。有一次于老师应邀到云南昆明上课讲学,他上的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题目叫火烧云。不知什么原因,于老师在板书课题时,把“烧”字写错了,右半部“尧”的肩膀上多了一个点儿。有位学生一下子

    11、发现了,并当众指了出来。此时,台下的几百位老师也为于老师捏了一把汗,看他怎么处理。只见于老师不慌不忙地擦去错字,又重新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个“烧”字,然后放下手中的粉笔,走到这位同学的面前,轻轻地拍着他的肩膀,真诚地说:“小同学,谢谢你帮老师指出了错误。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看来,做任何事情都马虎不得呀!”于老师真挚而诚恳的感谢和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赢得了台上台下师生热烈的掌声。特别要提到的是,温家宝总理到北京三十五中听课,在评课时,温总理把评课中说的不准确的地方及时发现、更正,并与十月十二日向新华社总编室发出亲笔书写的更正信。信中,温总理为他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讲话稿将“变质岩”写成“火山岩”更正

    12、,并向广大读者致歉。这展现出一代领袖的风范,总理用一封致歉信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获得了更多的信任和掌声。可见,总理纠正的不只是一个地质学知识,这里体现的是豁达的胸襟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带给我们的是深深地敬意和思考。当然,作为教师,错误不仅是有可能出在课堂上,在教育学生方面,或者在生活上,在与人相处等放面都可能出现错误。关键是我们如何面对,如何改正。我想,久远的论语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立志有恒孔子强调道德教育,而且把它放在培养人的首要地位。孔子认为,在道德修养中,立志是至关重要的。论语.子罕说,“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数百万军队的主帅可以被俘获,而一个普通人的坚强意志却是任何

    13、力量都不能使他改变的。论语.泰伯说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意思是,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高,意志坚,因为责任很重,而奋斗的路很长。引申为,人生中一个人的目标越远大,前进就会越努力。孔子认为,立志是人生的重要起点,但是,要实现志向,并不容易。需要恒心。孔子说,“岁寒然后至松柏之后凋也”。他教育学生要磨练自己的意志,他说“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意思是说,最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最白的的东西是染不黑的。孔子还以自身为例,强调从少年立志求学,要经过终身发展,达到人生崇高的精神境界。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远大的

    14、志向,宏伟的抱负无疑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强打精神动力。在物质社会相对发达的今天,立志思想似乎在我们的教育视野中若隐若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优厚的物质环境和社会多元开放的思想熏染之下,自我人生价值目标不明确,进取心减弱。一项调查显示,在谈到人生价值手段时,中学生的选择令不少人大跌眼镜:“甘为人梯”之类的词汇排名靠后,而“投机取巧”竟然排序居中。调查发现,中学生对身体健康、事业成功、真诚友谊、知识渊博、性别坚强、美满婚姻等词汇的选择靠前;而一些与奉献精神有关的价值目标,如奉献社会、人民幸福、服务他人、共同富裕等词汇的排序居中或靠后。这说明部分中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有所削弱。海南省三亚市红沙中学陈毓岑的对

    15、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调查中显示: 从学生对待学习困难和遇到问题所采取的态度看出学生的意志性格。如碰到一道数学难题,答想不出就问人的占70.2%,答想不出就放弃了,何必浪费时间的占14.2%,而答一次想不出,就二次或三次,直到想通为止的占15.6%。反映了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的比例并不高;从学生的人生追求看学生的人生态度。如“我的人生追求基本上是什么”,答“衣食住行都不差或比许多人好”的占12.9%,答“不愁吃不愁穿有安全感”的占18.2%,答“有一定地位,受人尊重”的占29.3%,答“要有所创造,有作为”的占39.6%。从回答的数据看来,认识不甚正确甚至糊涂的占1/3,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值得注

    16、意。人生需要志向,如同花草需要养份。没有养份,花草就会枯萎、殆尽。即使苟活,也只不过是残红、惨绿,再也没有生机与活力。人生需要志向,需要坚韧的毅力。人生的道路固然难以一帆风顺,固然布满荆棘、充满坎坷。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总会看到希望,看到曙光。即使前路有再多的艰难困苦,即使前方的风浪再大,也会执著追求,无怨无悔。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成功后的荣光,而在于追求的本身,在于信念的树立与坚持的过程。人生如歌,志向如调。没有调的歌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歌,没有志向的人生永远都是没有意义的人生。人生需要志向。有了志向,才可以使你拨开云雾,见到光明,见到希望;有了志向,才可以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学习的几种

    17、层次学习之于人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学习的主动与被动也因人而不同。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教师群体,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过程。常言说,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今天人们更是提出,教师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因为一桶水也是有限的,是一桶死水,教师的知识应该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涓涓水流,源源不断,取之不竭,鲜活清澈。诚如是,教师的学习尤为必要。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学习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现状呢?今天续读论语,看到孔子的一段话,似乎对此有了新的认识。论语季氏中,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生而知

    18、之者是智力最上等的人,具有非凡的天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天才人物。学而知之者是勤奋好学的人,虽然没有过人的天赋,但主动刻苦学习,这类人是可以取得很大成绩的,这是第二等级的人。困而知之者是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才知道努力学习的人,“书到用时方恨少。”这种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是被动学习者。按照孔子的看法,属于第三等级的人。最后还有一种困而不学的人。明明已经在生活与工作中感到非常困难了,却仍然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这种人,按照孔子的看法,是属于最下等的不可救药的人。孔子是按照学习的主动程度来划分出学习的几种类型的人。我们反过来看,这里描述了学习的几种类型。生而知之者甚少,即使有,如古代的

    19、神童仲永由于缺乏后天的学习,也是昙花一现,灵光一闪而过。在述而篇里,孔子曾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只是勤奋敏捷地去追求知识。万世师表的孔子自己也就定位在了学而知之的行列,恐怕没有多少人敢说自己不学习就知晓一切的了。正如上所言可以看到,学而知之者应该是难能可贵的了。“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者,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我们不是生下来就掌握知识、懂得道理、熟悉技巧的,我们在生活、工作中有疑惑、有不懂的地方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我们在有疑惑的时候不去学习、不去向别人请教,那么疑惑就永远解决不了。学而知之者,把学习视为了生命的需求,把学习当成了生

    20、活的常态。长期不断持续的学习使人更加睿智,预见性、前瞻性不断加强,知识不断的转化为智慧和力量。困而学之者为数不少。我们的教学工作是繁重的,然而教育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知识的更新、学情教情的变化是常态的。在工作中诸多的困惑、疑难不断的产生。教师被迫去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面临的问题。看看我们的教师培训,再看看我们的校本研修,很多教师是被动的参与,尽管这些能够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但是,在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终身发展的过程中,这种被动局面是极为不利的。困而不学者,也不在少数。很多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绕道而行,结果永远不知道问题长什么样;或是习惯性的害怕,还没开始做就担心自己处理不了;又或是习惯性

    21、放弃,浅尝辄止或是半途而废,问题依然存在。当我们遇到问题无法理解或不懂解决,应该把它看作是努力和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担心或放弃的理由。因为不懂,所以要学习,因为不容易明白,所以要努力学习,因为学习后可以解决问题,所以要乐于学习。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主动学习应该贯穿于教学生涯乃至生命的全过程。从“不懂”到“学习”到“掌握”到“解决”,这是教师成长的过程,也是从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迈进的必由之路。古代教育智慧与现代教育理论的融通因材施教与多元智能10月18日,我为我区小学教师做了多元智能与教学专题讲座,讲座之余,再读论语,体味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不由得把多

    22、元智能理论与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联系在了一起。惊喜的发现,孔子的古老的教育智慧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现代教育理论里竟是光芒闪烁,感觉多元智能理论就是因材施教古老教育智慧的延伸和拓展,古代的教育智慧与现代的教育理念是那样的融通,是那样的相得益彰。朱熹对孔子的评价有这样一段话:“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特色。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和做法,其实就是平等的看待人的不同个性和特长,并且有针对性的施教。现在风靡全球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有八种智能,每种智能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强弱是不同的。多元智能关注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强调个人富有个性发展,重视智能的运用性,主张智能的可塑性。了解和

    23、研究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孔子非常重视了解和研究学生,他对学生的心理、个性的观察很细致。他在教育中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指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注:论语季氏)这种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分析是符合当今心理学理论的。他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注:论语为政)的观察方式,全面掌握学生的性格态度、知识智能、兴趣特长。比如他曾多次分析学生的特点:“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注:论语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师也过,商也不及。”(注:论语先进)“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注:论语公冶

    24、长)“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注:论语先进)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长处、偏向等,指出他们适宜干什么工作,如“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注:论语公冶长)。正是孔子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细致分析,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巧妙地实施因材施教。注意方法,扬长避短,是因材施教的核心。因材施教的核心是在发现其兴趣、优势后正确引导,扬长避短。俗话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顺着这个“长”发展下去,其能力就会得到很好地展示。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让他在自己所“短”的方向上做出成绩,是绝对不可能的。由于每

    25、个人的“长”“短”不一,因此,他们绝对不可能成为同一类型的人才。这点,论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生动的个案。子路是孔子很喜爱的一个学生,他生性鄙俗,崇尚武力,但品行优良,诚心向善,孔子便从多方面对他加以引导、感化。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意思是,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扬长避短的因材施教思想和方法。多元智力理论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教师应当让学生积

    26、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地发展。古老的论语,闪烁着永恒的教育理念的光芒。多元智能与因材施教虽是不同时代提出的,但他们是融通的,相得益彰,交相映辉,都在给教育教学提供着思想武器和方法论,对教育教学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作为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职业精神表现为,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教师职业精神的实践内

    27、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等几个方面。我们常说的师德、师能、失魂其实就是对教师职业精神的高度概括。职业精神已经成为了今天教师职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古代,孔子已经对职业精神做了很好的诠释。论语述而记载: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认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把不懈努力地去做,不厌烦地不间断地学习,教诲别人从不感觉疲倦

    28、视为达到了“圣与仁”的境界。这里就包括了一种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和职业责任。首先,树立职业理想,做到敬业。教育是人类崇高的事业,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大业。而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教师要对教育事业有一种敬畏,有一份挚爱。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做好本职工作,对学生倾注自己的心血,言传身教,教育和影响学生,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同时努力提高修养,以良好的心理素质、饱满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学生。其次,端正职业态度,做到勤业。教师的工作重复性很大,有可能很长时间甚至一辈子就教一门课程,而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又要求教师时刻更新知识,进取创新。教师只有自

    29、身具备了不断学习提高和创造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将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第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做到进业。时代在飞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替。适应时代,适应教育发展,就要像孔子一样,做到学而不厌。魏书生说的“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高度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新的光芒和声音。懦夫每天都在重复着自己的言行,因循守旧像一层层厚土,深深掩埋着他的才能。他只是在这土的下面叹息,抱怨。”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必然趋势。教师要想取得深厚的素养

    30、,扎实的专业,渊博的知识,就必须抓住每一个时机和场所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校内外老师学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集百家所长,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使自身专业得到发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形象概括出的治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教师要站得高,看得远,立志高远。要甘于寂寞吃苦,踏踏实实的努力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通过大量的自主学习,不断积累、碰撞、总结、反思,最终成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发展之道路,并成为教育家。第四,以诲人不倦的职业精神教育学生。学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的生命个体,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方面也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对学生的教育是一个持续的、反复的过程。孔子的诲人不倦已经改我们做出了榜样。作为教师要心里充满爱的阳光,用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去培养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教育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困难,但是坚守教师的职业责任,以诲人不倦的操守支撑自己的教育行动,我们的事业就会在困难的前行路上,不断的超越,也会成就自己,发展学生。让“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古老教师职业精神发扬光大,沿着孔子的精神之旅,成就我们今天的教育生涯。


    注意事项

    本文(论语的教育意蕴.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