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2532569       资源大小:24.62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docx

    1、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月亮上的足迹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2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才能目的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表达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德育目的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究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教学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教学方法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

    2、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表达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报道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登陆月球?进展比照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究太空的兴趣。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及胶片、月球地貌的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训练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用圈点勾画和记录获取要点信息、概括课文内容。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如恰当的描绘、表达中有议论等。利用课堂理论活动,理解现代科技的开展和探究月球的奥秘。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多媒体显示月球地貌、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的资

    3、料老师简要讲解图片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那么,你们想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朱长超的?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作者设计二多媒体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我们刚刚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一段真实历程的呢?今天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设计三背景音乐:贝多芬的?月光曲?、阿炳的?二泉映月?同学们,“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伴着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确实,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荣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4、丰富的内蕴尽在神话传说、文章词赋、民风民俗之中。长舒广袖的寂寞嫦娥、吴刚砍伐月桂的坎坎之声,无不诱惑人们去设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梦想终于在1969年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罗11号太空雄鹰而展翅飞落月球,今天,让我们在朱长超的引领下去重温那一刻。板书文题、作者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阅读中,勾画出以下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投影:1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2畅谈chng:尽情地谈。3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开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4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5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6可

    5、望而不可即j:只可以望见而不可以接近。即:靠近、接触。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在文中挑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考虑: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开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用示意图标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注明时间、间隔 、速度等。学生讨论、答复,老师明确: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飞船升空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登月成功、飞船返回地球四个阶段。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明确:按时间顺序展开表达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拟详细地理解登月的详细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3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事件过程,要求说出详细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漏

    6、的情节。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老师明确: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以下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展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展通话等。5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挑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学生答复,老师明确: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6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7师生共同归结课文思路:文章采用“概括评说的构造方式

    7、:板书第一局部: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第二局部:评说登月全过程。第一阶段:起飞第二阶段:进军第三阶段:登月第四阶段:返航第三局部: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8想像训练:根据情况提示,展开想像,口头描绘一个片断。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分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三、精读课文,研讨细节1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其他同学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考虑:作者比拟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老师明确: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翻开了舱

    8、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究的文章,太空探究对数字的准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表达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表达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2结合课文第4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和投影显示的内容讨论: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宏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究太空的里程碑?投影:1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宏大的飞跃。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宏大的飞跃,那么是对将来的希望。32122世

    9、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消费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氦3并运回地球,并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给全地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学生畅所欲言,尽情答复,老师稍作点拨:“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外表的一小步,是事实的阐述。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技已经到达了向外层空间开展的程度,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

    10、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成功、豪迈之情。四、课堂小结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历史,重温经典,在叹服人类用聪明才智谱写壮举的同时,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着人类探究的脚步,精彩神话的创造就孕育在这坚实的探究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鲜活的现实,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将来更美妙。五、课堂练习阅读文段,完成14题。投影:阿波罗11号太空船首次登陆月球的刹那,确实令人叹为观止。但太空船得先摆脱地球强大的引力,才能飞往月球。因此刚发射的几分钟,也就是整个航程一开场的假设干公里之内,是最困难的时刻,所费的力量往往超

    11、过往后的几十万公里。习惯也是一样,它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成认罢了。要革除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阔斧地改革,便难以竟全功。“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到达理想的境地。1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关于太空船的表达,是为了说明什么?利用文中的语句答复。2第二自然段中的“习惯详细是指什么?3第二自然段中“起飞的含义是什么?4这篇短文的中心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答复。参考答案:1说明“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到达理想的境地。2详细指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3人们改变不良

    12、习惯的起始阶段。4克制不良习惯摆脱习惯的引力,就能到达理想的境界。六、布置作业1有人说阿波罗登月方案是一场大骗局。也有人说,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查阅有关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2阅读文段,完成题目。分发讲义资料7月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_喊、救、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该按方案登上月球。飞船开场作_均速、减速、加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发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

    13、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那么开场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_安稳、平稳、很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成功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快乐地祝贺他们的成功。1按照原文在短线上选词填空。2解释加线的词语。凌晨_神往已久_3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主要写了登月前夕哪几个工作程序?4这段文字分别交待了三个关键数字,分别标识三个关键的工作程序,请把两者用连线标出。7月19日晚9点32分 登月舱平稳降落月面上7月20日上午7点32分 从飞船换乘登月舱7月

    14、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中心发来呼叫准备登月5“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和“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是本文中两个准确到秒的时间数据,这是为什么?6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受,请实话实说。参考答案:1呼 减速 平稳2天快亮的时候 内心向往已久时间 地面指挥中心发出登月指令、两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执行登月方案、登月舱平稳降落月面、登月成功。4略5因为这两个数字有重大的历史意义。6略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1课题叫做“月亮上的足迹,好不好,能不能想出更鲜亮的?2把课文的第三局部移前至第一局部后,好不好,为什么?3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篇佳作,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佳句不少于5句

    15、,并以一句为例说说喜欢的理由,推荐给同学、朋友。4搜集、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完成一期介绍月球奥秘如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相、月食、潮汐等或月亮文化为题的手抄报。选题中以及搜求材料、办报过程中,老师要及时理解、统筹,给予指导,以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备课资料一、课文补遗太空中的日常生活失重是太空中最显著也是最奇妙的环境因素。它会使人产生某些不适反响,也会使简单的操作变得非常困难。不过它也会使航天员单调艰辛的生活充满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给航天员带来一种全新的、奇妙的感受和体验。行走人在地球上走,而航天员在太空里飘。人进入了太空,就脱离了地球的引力可以忽略不计,进入了一个无所谓上和下、

    16、几乎没有重力作用的世界。你可以轻松地飘来飘去,但你必须学会如何用手指的轻轻动作来控制好你的身体。比方只须用手指在舱壁上轻轻一点,你就能飘起来。假如有人用手指轻轻点你一下,你就会飞过整个机舱。你可以睡在天花板上。你必须习惯身体姿态的任何变化。你还必须对自己手、脚的位置特别小心,以免出现问题。服装航天器入轨后,航天员便脱掉航天服,换上工作服。他们不用穿鞋,只穿袜子。航天员的工作服一般根据飞行时间长短来准备,有专门定做的,也有在商店买来的。工作服没有固定的款式,但最常见的是连身工作服,颜色可由航天员自选。航天员的服装一般都是纯棉制品。除工作服外,还有长袖和短袖运动上衣、运动短裤、短袜和半长筒袜。空间

    17、站上的航天员一般都是要进展长期飞行的,所以工作服的种类和数量就较多。有长袖连身工作服、无袖连身工作服、防寒连身工作服、马甲式连身工作服。航天飞机的航天员,在飞机入轨后一般会换上衬衫和短裤。在他们的裤褪上有带钩的尼龙条带,以便放置餐盘和活动手袋。吃饭飞行中,每天进餐的次数、间隔时间、每餐食品量等都要根据航天员的生活、工作和锻炼情况来合理安排。早期的航天食品均制成糊状装入软管内,吃时像挤牙膏一样。如今,在航天飞机上就餐,根本上与在地面上一样。每人一个托盘当作餐桌,把托盘放在腿上,用钩刺式胶带粘住,将食品盒嵌在托盘的凹槽里,即食食品那么用托盘一角的钢夹夹住。托盘上有一块磁条,使餐具不致飞走。吃饭程序

    18、和餐具与地面上的大致一样。航天员也用叉子或勺子吃饭。这有赖于液体外表张力的作用。喝水在容积小的飞船乘员舱里,饮用水常采用增压式水箱贮存和供给。航天飞机的电力系统备有液氢和液氧供发电用,发电的副产品是水,供航天员饮用和备餐。在飞行中,航天员不能喝啤酒、葡萄酒或含酒精的果汁。在太空中喝水,不能采用我们在地面上常用的方式,而必须用吸管吸。此外,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喝水方式。因为在失重环境下,所有液体由于外表张力的作用,自由飘浮在舱内时都呈球状。因此,航天员拿起一听罐状饮料,可以将饮料往外挤,挤出的饮料迅速变成一个滚圆的小球,航天员可以飘迎过去,把它一口咽下。睡觉航天器里没有床,因为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以

    19、任何姿势睡觉,但要用特制的睡袋。睡袋每人一个,内衬可以更换。航天员将它固定在舱壁上或天花板上,然后钻进去,拉上拉链。这样既保暖又不会飘走。在太空中睡觉最有趣、最奇怪的一个现象是:人睡着了,两臂却会自己摆动。生理变化在飞行的头几天,航天员出现食欲减退,嗅觉和味觉敏感度降低,以及腹胀、排气和打嗝等胃肠道不适反响。因此,航天飞机上备有各种香辣刺激的调味品供航天员选用。当然,这些调味品都是液体状,装在像眼药水瓶一样可挤压的瓶子里。除此以外,航天员的外观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因为在失重环境中,人的各个脊椎之间会变得比拟松弛,因此身高会有所增加,所以飞行时航天员穿的航天服都比平常训练时穿的要长一些。只要你在失

    20、重环境里待上两小时,血液就会平均分布到身体各个部位。你会发现,腿变细了,上半身却膨胀了,每块肌肉都鼓鼓胀胀的,面部也肿胀了,长脸变成了圆脸,皱纹也不见了。选自“载人航天科普丛书之一?超凡生活?,大象出版社出版,有改动月亮上的足迹二、活动课成果展示咏月诗话天高气爽,月朗星稀,良辰美景,吟赏咏月的名诗,一定别有情趣,其乐融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这是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全诗通俗流畅,琅琅上口。诗人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深邃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月下思乡图。诗人以“静夜思为题,但全诗不着一个“静字,而是以白霜为喻,侧面写出清静幽寂的环境。“低头两字,

    21、表现出诗人深沉缠绵的思乡之情。李白还写了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通过描写、歌咏峨眉山月,抒发了诗人即将分开蜀地的依恋心情。山巅秋月高悬,江中月影沉沉。诗人一会儿仰望秋月,一会儿俯视江中明月,一仰一俯,倾注了诗人浓浓的依恋之情。船进三峡,诗人思念明月,但山高蔽月,诗人那种惆怅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是唐朝李商隐的?霜月?诗。此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巧。首句写雁来蝉无,点明时令属秋。第二句描绘了霜和月争辉的风光:凭栏远望,月光朗朗,霜色如水,霜、月交辉给人一种“水接天的感觉

    22、。三、四两句运用神话故事,青女是管霜雪的女神,素娥是月中嫦娥,她们在“月中霜里比喻各自的美姿。这种“诗意给人带来美妙的遐思。明朝的边贡写了首?嫦娥?诗:“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这首诗以神话故事中的嫦娥为题,描写清凉寂静的月宫,实际上是秋夜望月的感兴之作。三、四两句,用语平易,但蕴藉深沉,是历来吟咏月中嫦娥的名句之一。“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是唐朝刘方平的?夜月?诗。首句是绝妙好句,写得宁静如画,月斜夜深,月光照到庭园的一半,一半明,一半暗。第二句写星斗,更增添一份静穆神秘的意蕴。但诗人真正的用意不是写月,而是

    23、写活力勃勃的春意;三、四两句写诗人惊喜地感受到春天降临了,入春以来的第一声虫声破窗而入。以虫声的“闹反衬月夜的“静。后人称这首诗写得“春意盎然,是非常中肯的。“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近来数夜飞霜重,只喂婆娑树叶凋。这是唐朝戎昱的?戏题秋月?诗。秋夜赏月,天高气爽,月色如水,一片寂寥。诗人喜欢“秋宵月色胜春宵,但诗人更喜欢那婆娑的绿树,而秋夜的飞霜会使绿叶凋零。这是诗人心中的矛盾,诗虽四句,却写得有波澜,不平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唐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中秋之夜,天清气爽,圆月高悬,寒露凝珠。诗人触景生情,写出了这首望月怀人

    24、之作。但诗人没有直接写对朋友的思念,而是写月下的景物:树、鸦、露、桂花,以及洒满院中的似水的月色。通过对一系列凄清庄严的景物的描写,写出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情,又用“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作结,含蓄地写出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这和李白的?静夜思?有异曲同工之妙。选自?语文报?总第1325期, 宋子伟,有删节三、阅读知识推介关于比拟阅读法阅读一篇文章时,与另一篇相关的文章相比拟,从中发现问题,进展辨析,从而获得深化的理解,新颖的体会。这是常用的一种精读方法。比拟,从方向来说,有类比分析和比照分析;从作用来说,有比拟质疑和比拟辨析;从内容来说,有单项比拟和综合比拟。类比分析是比拟两篇文章的一样之处。比照分析是比拟两篇文章的相异之处。比拟质疑是通过比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拟辨析是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探求规律性的东西。单项比拟是就某一方面进展比拟,可以从内容、构造、写法、语言等较大方面比拟,也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乃至开头或结尾等详细方面比拟。综合比拟是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展全面的比拟,看看哪些方面一样,哪些方面不同,然后就不同的方面,追问终究,提出问题,进展辨析。


    注意事项

    本文(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