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

    • 资源ID:2500255       资源大小:148K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

    1、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省加快皖北地区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二一二年四月目 录前 言1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第一节“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1第二节“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3第三节指导思想4第四节发展目标5第二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9第一节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9第二节大力发展服务业11第三节促进产业集聚发展12第四节大力承接产业转移12第三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14第一节 构建新型城镇体系14第二节 着力建设“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15第三节 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16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6第四章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17第一节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7第二节推进农业

    2、结构战略性调整18第三节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19第四节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0第五章 提高基础设施保障水平21第一节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21第二节加强水利保障体系建设23第三节提升信息化水平24第六章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25第一节严格耕地保护和节约利用土地25第二节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26第三节 加强环境保护26第七章保障和改善民生27第一节 多渠道扩大就业27第二节 加快城乡社会事业发展27第三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28第四节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29第五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29第八章深化改革开放30第一节优化发展环境30第二节 加大先行先试力度31第三节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31第四节

    3、 积极鼓励全民创业32第五节提高开放合作水平33第九章保障措施3334前 言皖北地区包括六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五县(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寿县、霍邱县),国土面积5.3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633.5万人,分别占全省的38%和53.5%,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皖发201015号)有关精神,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

    4、,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省人民的倾力支持下,皖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皖北地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翻了一番以上,财政收入增长近两倍。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综合运输网骨架初步形成,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9439公里,治淮十四项骨干工程全面完成。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经济优势,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重点生态工程进展顺利,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两基”攻坚计划全面完成,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

    5、步扩大。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比2005年分别增长81%和105%。广大干部开拓创新意识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精神风貌昂扬向上。皖北地区经济社会逐步转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快轨道,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充分证明,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表1 “十一五”时期皖北地区发展主要指标指标2005年2010年年均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899.64078.112.5%(可比价)财政收入(亿元)163.14862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582.22748.536.4%三次产业结构27.6:35.7:36.721.6:46.4:32工业化率

    6、30%40.3%年均提高2.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31.6%39.7%年均提高 1.6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亿美元)6.217.623.2%城镇登记失业率(%)5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82131486312.6%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320475315.4%第二节“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综合判断,未来五年是皖北地区黄金发展期,加快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从宏观政策看,国家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我省把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突出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将为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撑。从产业转移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7、,沿海发达地区向内地产业转移趋势明显,皖江示范区带动效应持续增强,南北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有利于皖北地区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和开发开放水平。从发展阶段看,皖北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阶段,持续投入效应不断释放,对外形象逐步提升,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日益凸显,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内生增长动力明显增强。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生态环境较脆弱,“水多、水少、水脏”等问题突出;淮河治理、沿淮低洼地、采煤沉陷区治理任务艰巨,水利和交通等基

    8、础设施仍较薄弱。这些制约因素,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第三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着力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开展全民创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着力培育中心城市,壮大县城和重点镇,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着力加强农业基础,改善农村面貌,强化城乡统筹;着力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走出一条“三化”协调发展的后发赶超之路,在加速安徽崛起和服务全国大局中

    9、发挥更大作用。加快皖北地区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三化”协调。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夯实城乡共同繁荣的基础,加快皖北振兴步伐,在支撑安徽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坚持特色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抢抓机遇,巩固和提升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节约集约。把实现内涵式发展作为基本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民生优先。

    10、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鼓励全民创业,积极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广大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加快改革攻坚步伐,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深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努力提高科技对发展的贡献作用。坚持开放合作。进一步强化开放合作意识,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皖北地区与省内市县及省属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经济联系,积极拓展境外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四节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

    11、总体目标是:努力实现“六个翻番,三个缩小”的战略目标,即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翻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化率、城镇化率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三化”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形成发展活力强劲、后发优势彰显、崛起态势良好的经济区域。具体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15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超过2万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省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明显缩小。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

    12、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54:32。工业主动力作用进一步强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工业化率提高到45%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00亿斤以上,在全国粮食主产区地位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率提高到46,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之内。淮河干流水质稳定达到类,主要入淮支流水质有所改善。重点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城镇污水治理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有序推进,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发展环境更加优

    13、化。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南北结对合作成效显著,与沿海发达地区和毗邻地区经济协作达到新水平。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力争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就业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到2020年,皖北地区粮食生产优势地位更加巩固,工业化、城镇化赶上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建设成为安徽加速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区域合作发展的试验区、国家重要的粮食和现代农业基地、“三化”协调发展的先导区。表

    14、2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指 标2010年2015年目标年均增长(%)目 标属 性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亿元)4078815612以上(可比价)预期性财政收入(亿元)486120020预期性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748.5684020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502.4343718预期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1604.8350017预期性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7.64420预期性引进外来投资(亿元)2158.7537220预期性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21.6:46.4:3214:54:32预期性工业化率(%)40.345%以上预期性城镇化率(%)39.746%以

    15、上预期性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52预期性人民生活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148632972612以上(可比价)预期性农民人均纯收入(元)4753950612以上(可比价)预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4.35预期性生态环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吨标煤)0.93达省控目标约束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达省控目标约束性主要污染物排放(吨)达省控目标约束性森林覆盖率(%)19.420约束性第二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第一节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做大总量、提升质量为目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投资力度,促进要素集聚、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传统优势

    16、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提升能源原材料产业。巩固两淮煤炭基地建设,重点做好中、小矿井整合和改造,稳步推进企业联合重组,促进规模化经营。依托大型煤炭企业,积极发展一批高产高效矿井,稳步扩大原煤产量。推行煤电一体化开发,建设一批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坑口电站,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加快采用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的环保、高效机组,建设一批发电、供热两用电站。以系列化、专用化、精细化为发展方向,突出发展煤基新材料产业。加快霍邱铁矿资源开发,有效整合采选企业,推动铁矿资源分区域、集约化的高效开发。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绿色食品为发展方向,加快标准化专用优质原料基地建

    17、设,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打造粮油、禽畜、乳制品、水产品、果蔬产品等精深加工产业链,积极开发方便食品、功能食品和休闲食品。尽快提升纺织服装产品档次,建设一批规模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实施林纸一体化、草纸一体化工程,加快形成集林木种植、板材加工、家具和各类木制品生产于一体的产业链。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加速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加强核心技术和系统技术开发。增强汽车零部件设计、制造、配套和整车生产能力,推进汽车零部件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提高煤机装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两淮煤矿机械装备制造基地。提升发展船舶制造、工程机械、电工电器制造业,争取在数控机床、新能源设备等领域

    18、实现突破。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有选择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比较优势突出的高技术产业链、聚集区和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育种等产业,做大做强蚌埠生物产业基地、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加快电子技术研发和应用,建设蚌埠千亿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两淮矿用电子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硅基材料、碳纤维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等,重点打造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光伏、生物质能、洁净煤等产业,建设一批新能源产业基地。专栏1 皖北六市首位产业淮南。将煤基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重点培育,力争到2015年,煤基

    19、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打造千亿煤电产业、百亿煤化工产业、百亿能源装备产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煤基产业基地。宿州。将轻纺鞋服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重点培育,到2015年,轻纺鞋服产业形成1300亿元以上的产业规模。打造千亿元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集群。蚌埠。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重点培育,着力发展新型显示、特色电子、LED、硅基新材料四大领域,力争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超千亿元的发展目标。淮北。将食品工业作为首位产业重点培育,力争到2015年,食品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建成黄淮海平原食品工业高地和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亳州。将现代中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重点培育,到

    20、2015年,产值达到310亿元。阜阳。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重点培育,到2015年,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打造华东最大的生物医药生产基地。第二节大力发展服务业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需要,统筹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壮大服务业规模,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施大物流发展战略,建设以蚌埠、阜阳为中心,淮北、亳州、宿州、淮南为节点的区域物流体系。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在皖北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市、县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皖北企业上市步伐。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提升中国(淮北)煤矿机械博览会、黄淮海经济区农博会的

    21、国际影响力。积极发展信息和科技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健康产业、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新兴业态。挖掘、整合皖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与文化、科技、体育、农业等行业的深度融合,重点打造“淮河风情”之旅和“皖北风”传奇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打造老庄文化、淮南子文化、楚汉文化、奇石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传承和发展花鼓灯、皮影戏、寿州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节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依托城区和开发园区,促进二、三产业高度集聚,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开发园区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

    22、衔接,整合提升各类产业园区,科学规划建设开发园区,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支持皖北地区符合条件的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条件成熟的地方建设省级高新区。第四节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按照“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有序承接、合理布局”的要求,完善产业配套条件,健全产业转移推进机制,重点面向毗邻地区、长三角等地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产业分工协作能力。重点面向世界500强、中央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能源资源消耗低、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鼓励外来投资投向先

    23、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在皖北地区设立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生产基地和地区总部。强化产业链招商,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着力做好招商项目建设过程中融资、土地、环评等方面的服务。积极向外界宣传、推介皖北地区,提升皖北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第三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走统筹城乡、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各种生产要素对城镇发展的支撑能力,有效发挥城镇化对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第一节 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推进新城

    24、新区规范建设,支持蚌埠、阜阳建成皖北、皖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升淮北、亳州、宿州、淮南城市承载力和带动力,加强各城市间分工合作,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支持县城和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镇提质扩容,成为联系城乡、服务农村的重要枢纽,力争到2015年一半以上的县城发展成为30万50万人口的中小城市。支持淮南和淮北市率先完成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提高以城带乡水平。专栏2 皖北地区重点城市新区建设淮南。加快建设山南新区,完善政务新区、生活宜居区、商贸服务区、教育园区和轻型工业区等分区功能,打造全市行政办公、文化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心。宿州。强力推进汴河新区规划建设,实现新区

    25、与老城区紧密联动。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形象、集聚人气,建成政务、文教和高新技术研发中心。 蚌埠。依托高铁站优势,加快建设高铁片区,力争打造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综合示范区;实施县城和市域同城化战略,将怀远片区打造成集居住、工贸和旅游服务业为一体的城区次中心。淮北。加快建设东部新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与城市新区及烈山主城区的高效衔接。完善中心城区水网、绿网和城乡生态网,努力打造皖北乃至黄淮海地区最宜人居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亳州。加快建设南部新区,引导优势资源向新城区集聚。着力推进现代中药创业园扩区工程,增强科技服务功能,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将南部新区建设成为配套完善的生活居住区和

    2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聚集区,阜阳。重点建设城南新区、泉北新区、颍东新区、城西新区,加快启动政务新区建设,完善新城区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加大沿河、沿路景观带建设,努力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第二节 着力建设“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水平承接、高强度投入、高效率服务、高效益产出,将阜阳合肥、亳州芜湖、宿州马鞍山三个现代产业园建设成为皖北地区“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和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区,引领和带动皖北地区加速崛起。支持蚌埠市(固镇县)与铜陵市、寿县与合肥市蜀山区、濉溪县与芜湖县、凤阳县与宁国市合作共建县域现代产业园区。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

    27、的基础上,探索现代产业园区建设用地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园区就业定居的规模挂钩,坚持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有效破解“三化”协调发展用地矛盾,统筹解决好园区建设用地问题。鼓励引导园区合作建设方在依法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创新各类指标统筹安排、以流量换增量、增量指标异地调剂的新路子。创新融资方式,鼓励多渠道投入。探索建立精简、高效的园区行政管理体制。第三节 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高水平编制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支持中心城市优化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县城和功能区为组团的空间格局

    28、。坚持精细化建设,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功能配套完善的要求,统筹建设各类城镇基础设施,加强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保护,建设集约紧凑、生态宜居、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城镇。以规划管理为龙头,全面加强和改善城镇管理。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编制村镇建设和村庄布点规划,以中心镇、村为载体,以土地整治整村推进为抓手,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配套、环境整洁的新型农村社区。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加快新一轮电网升级改造,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农村清洁工程实施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

    29、事业。第四章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持续加大投入,加强科技支撑,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健全粮食和农业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把皖北地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和现代农业基地。第一节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全面落实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一”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提升粮食作物品质。深入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持续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玉米振兴计划和科技增粮工程,建设全国重要的高产稳产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积极开展小麦、玉米千斤县和吨粮田示范县创建,以23个国家级粮食生

    30、产大县为重点,打造淮北沿淮小麦和玉米核心产区、沿淮水稻核心产区、淮北大豆核心产区。抓住国家重点扶持粮食主产区建设的契机,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发展节水灌溉,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快实施沿淮易涝低洼地治理工程。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力度,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第二节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规划,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以优质特色基地建设为重点,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扩大特色瓜果种植面积,做强林特产品,建设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和果蔬花卉生产基地。到2015年,建设优质蔬菜基地400万亩,水果基地150万亩,中药材基地100万亩以上。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建设,到2015年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0%以上。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一批畜禽良种繁育中心。重点支持水产大县名特优水产品生产。培育和引进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建设一批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集聚要素,集中资源,加快


    注意事项

    本文(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