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医护理学第十六章常用中医护理操作上课讲义.docx

    • 资源ID:2478588       资源大小:29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护理学第十六章常用中医护理操作上课讲义.docx

    1、中医护理学第十六章常用中医护理操作上课讲义中医护理学第十六章常用中医护理操作 第四篇 中医护理基本技能第十六章 常用中医护理操作【重点难点】一、针刺法针刺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阴阳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一)毫针刺法1、适应范围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病证。2、毫针的结构 分为五个部分: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3、针刺方法(1)进针法 右手称刺手、左手称押手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a指切进针法b挟持进针法c提捏进针法d舒张进针法(2)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分为:a直刺:针身

    2、与皮肤成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可深刺或浅刺,尤其是肌肉丰厚的腰、臀、腹、四肢部位的腧穴。 b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角,倾斜刺入,适用于骨骼边缘的腧穴,或内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部位的腧穴。 c横刺:又称平刺或沿皮刺。针身与皮肤成15角,横向刺入,适用于皮肤特别浅薄的腧穴。 针刺的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向。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程度。(3)行针与得气行针:又名运针,是指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a提插法:就是提针与插针的结合应用,即针尖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b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

    3、指与食指、中指挟持针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动作。针感:又称“得气”,是指针刺入腧穴后,针刺部位产生的酸、胀、重、麻等感觉,并从局部向一定方向传导,以及操作者针下的沉紧感。(4)补泻手法 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功能状态、腧穴的特性、针刺的手法。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的主要手段,一般轻刺激量为补,重刺激量为泻,中等刺激量为平补平泻。(5)留针与出针留针一般留针时间为1020分钟。对一些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疾病,须增加留针时间,可延长至1小时至数小时,并间歇予以行针,保持一定刺激量

    4、,以增强疗效。出针4、针刺意外的护理与预防(1)晕针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心慌,恶心,甚至四肢厥冷,出冷汗,脉搏微弱或神志昏迷,血压下降,大便失禁等晕厥现象,称为晕针。原因:多见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后,或体位不适,或操作者手法过重、刺激量过大而引起。护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迅速取出。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清醒者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如已发生晕厥,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内关、素寥、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若症状仍不缓解,可配合其他急救措施。预防:对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

    5、作,解除恐惧、紧张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对劳累、饥饿、大渴的患者,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色,询问其感觉,有头晕心慌时应停止操作或起针,让患者卧床休息。此外,应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冷、过热等因素。(2)滞针在针刺入腧穴后,操作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后局部肌肉强烈挛缩,或因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和持续单向捻转等,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护理: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操作者揉按穴位四周,或弹动针柄,如仍不能放松时,可在附近再刺一针,以

    6、宣散气血、缓解痉挛,将针起出。若因单向捻针而致者,需反向将针捻回。预防:对精神紧张及初诊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进针时应避开肌腱,行针手法宜轻巧,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过快,避免连续单向捻转。(3)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发生弯曲的现象。原因: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快;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因患者在留针过程中改变了体位;或因针柄受外力碰撞;或因滞针处理不当。护理:发生弯针后,切忌不可用力捻转、提插。应顺着针弯曲的方向将针慢慢退出,若患者体位改变,则应嘱患者恢复原来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预防:操作者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避免进针过猛、过速。患者的体位要舒适,

    7、留针期间不得随意变动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碰压。(4) 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原因:多由于针具质量差,或针身、针根有剥蚀损伤,术前疏于检查;或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或留针时患者体位改变;或遇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并强力抽拔;或因外物碰压。护理:嘱患者不要惊慌,保持原有体位,以免残端向深层陷入。若断针尚有部分露于皮肤之外,可用镊子或血管钳拔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可轻轻下压周围组织,使针体显露,再拔。若折断部分全部深入皮下,须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预防:针前仔细检查针具,不符合要求者剔除不用;针身不可全部刺入;避免过猛过强的捻转、提插;针刺和留针时

    8、患者不能随意更换体位;发生弯针、滞针时应及时处理,不可强行硬拔。(5)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肿痛的现象。表现为出针后皮肤青紫或肿起,局部疼痛。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护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出现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促使瘀血消散吸收。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针刺时避开血管;针刺手法不宜过重,切忌强力捣针,并嘱患者不可随便移动体位。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容易出血的穴位如太阳、百会、合谷、面部穴位等。 (6)气胸 凡是胸背部或锁骨上窝腧穴均

    9、应浅刺或斜刺,切忌刺入过深。(7)大出血5、针刺注意事项患者在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体弱者(身体瘦弱、气血亏虚)不宜用强刺激。孕妇、妇女行经期尽量不采用针刺法。针刺时尽量取卧位,进针后立即盖好衣被,以防感冒。针刺时严格按无菌技术进行操作,一个穴位使用一枚针,防止交叉感染。针刺时应避开皮肤瘢痕、感染、溃疡、肿瘤部位,有自发出血倾向者不宜针刺。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以及眼区、项部、脊椎部的腧穴应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针刺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患者全身状态有无不良反应。(二)皮肤针法1、适应范围临床应用于痛证、近视、视神经萎缩、失眠、高血压、感冒、

    10、咳嗽、急性扁桃体炎、慢性胃肠病、斑秃、玩癣等。2、操作方法(1)持针方法皮肤针消毒后,以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段。(2)叩刺方法将皮肤消毒后,针头对准叩刺部位,利用腕关节的弹力,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进行数10次。注意针尖与皮肤必须垂直,弹刺要准确,强度均匀。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刺激部位和刺激强度。(3)叩刺强度 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叩刺的部位,采用轻、中、重3种强度。3、注意事项皮肤针应严格消毒或使用一次性皮肤针,局部皮肤在叩刺前后都应用75%酒精消毒。皮肤针必须平齐、无钩毛。叩刺时动作轻捷,针尖垂直向下,以免造成患者疼痛。局部有溃

    11、疡、破损、瘢痕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急腹症不使用本法。叩刺局部如有出血用75%酒精消毒,并用无菌纱布包扎止血,防止感染。(三)皮内针法1、适应范围 适用于某些需要久留针的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和久治不愈的顽固性疾病。2、操作方法 皮内针、镊子消毒,皮肤用碘酒、酒精常规消毒。(1)麦粒型 用镊子挟住针柄,对准腧穴,沿经络走向横向刺入0.50.8cm,用胶布顺着针身进入的方向将留在皮外的针柄固定。(2)图钉型 用镊子挟住针圈,针尖对准腧穴直接揿入,然后将留在皮肤上的环形针柄用胶布固定。也可将针圈贴在小块胶布上,手执胶布直压揿入所刺穴位。根据病情决定留针时间的长短,一般35天,最长可达7天。

    12、夏天为防止感染,以12天为好。留针期间,可每隔4小时左右用手按压埋针处12min,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3、注意事项埋针部位适宜。关节附近不可埋针,因活动时会疼痛。胸腹部因呼吸时会活动,亦不宜埋针。埋针后,如患者感觉疼痛或妨碍肢体活动时,应将针取出,改选穴位重埋。严格无菌技术,埋针后针处不可浸水,夏季埋针时间不应过长,以防感染。(四)水针法水针法也称穴位注射或穴位封闭,是将水剂药物注入穴位,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它是将针刺对经络、腧穴的反应和药物对人体的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作用。1、适应范围 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大部分均可采用本法。2、操作方法患者取舒适体位,选择适宜的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

    13、量的药液。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提插“得气”后回抽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急性病、体强者可用较强刺激,推液可快;慢性病、体弱者,宜用较轻刺激,推液可慢。药液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向几个方向注射药液。注射剂量根据药物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作小剂量注射时,可用原药物剂量的1/51/2。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定,耳穴可注射0.1ml,头面部可注射0.30.5ml,四肢部可注射12ml,胸背部可注射0.51ml,腰臀部可注射25ml。急症患者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1疗程。每个疗程间可休息35日。3、注

    14、意事项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防止晕针、弯针、滞针情况的发生。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副作用、剂量、有效期、配伍禁忌、过敏反应等。需做过敏试验的药物必须先做皮试后再行穴位注射。副作用大或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宜做穴位注射。药液不可注入血管、关节腔、脊髓腔、胸腔内,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合谷、三阴交等禁用,以免流产。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酌减。(五)耳针法耳针是用针刺或其它方法刺激耳廓穴位或反应点,以防治疾病的方法。1、耳廓与耳穴(1) 耳廓“

    15、耳为宗脉之海”,耳廓与人体各部分存在一定的生理关系。当人体某一脏腑或部位发生病变时,可以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异常反应,表现为皮肤色泽、形态、压痛敏感及电特性等改变。(2)耳穴的分布耳穴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来说,与身体各部相对应的耳穴在耳廓的分布象一个倒置的胎儿。其分布规律是:与头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或耳垂邻近;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在耳轮脚周围排列。2、适应范围耳针适用于临床各种急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常用于疼痛性疾病,炎性疾病及传染病,功能紊乱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等。3、操作方

    16、法耳穴探查可分为观察法、按压法、电阻测定法三种。一是可以通过肉眼直接观察耳部的形态、色泽等方面的病理性改变。如硬结、丘疹、凹陷、水疱、充血、脱屑等阳性反应点。二是可以用探针、火柴棒、毫针柄等在与疾病相应的耳区周围进行按压寻找压痛点。三是可以用耳穴探测仪或经络探测仪在耳廓探查导电性能良好的良导点。消毒先用2%碘酒,然后用75%酒精脱碘。针刺根据需要选用短毫针、皮内针、穴位注射等。毫针进针时用左手固定耳廓,右手进针,深度以穿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穴位注射,药液每穴0.10.3ml,注射在皮肤与软骨之间,使皮肤呈一个小皮丘。皮内针的具体操作见皮内针疗法。其它还有用磁珠、菜籽、王不留行籽等作压迫

    17、刺激的。耳穴刺激时,患者可有局部疼痛或胀痛,或有热、酸、麻等感觉。留针毫针一般留针10 30分钟,痛症可留针12个小时或更长。皮内针用胶布固定后,春天可留针23天,冬天可留针710天。留埋期间每天用手指按压23次,每次13分钟,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出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必要时涂以碘酒或酒精,以防感染。4、注意事项及护理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如见针孔发红,患者又觉耳廓胀痛,有轻度感染时,应及时用2%碘酒涂擦或口服消炎药,以防引起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耳廓冻伤或有炎症的部位禁针。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耳针。年老体弱、严重贫血、过度疲劳的患者,耳针应慎用或暂不用。耳针亦可发生晕针

    18、,应注意预防和及时处理。对肢体活动障碍或扭伤的患者,在留针期间,应配合适当的肢体活动和功能锻炼,或在局部按摩、加灸,有助于提高疗效。(六)针刺治疗的配穴处方原则 1、近部取穴是指选取病痛(包括“阿是穴”)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是因为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应用广泛,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如鼻病取迎香穴等。2、远部取穴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特别是在十二经肘膝以下的部位。这是因为腧穴具有远治作用,应用亦非常广泛,具体有循经取穴、表里经取穴或其他相关经取穴等。如面部疾患取合谷,胃脘痛可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本经腧穴),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腧穴),必要时还可选取内关(其他相

    19、关经腧穴)等。3、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名“辨证取穴”,是指针对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如高热取大椎;治虚脱取气海、关元;治昏迷取水沟等。二、推拿法(一)概述推拿,又称按摩,属中医外治法之一。中医推拿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情,运用各种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态,从而达到疾病防治目的的一种方法。1、适应范围 广泛,可应用于骨伤科、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等各科疾病。2、常用推拿手法 用手或肢体其他部分,按各种特定的规范化动作,在体表操作的方法,称为推拿手法。手法是推拿治病的主要手段,其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

    20、推拿手法分为以下几类:(1)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手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2)扌衮法是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附着在一定部位,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3)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或手指指腹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和手指作轻柔缓和的摆动。(4)摩法用手掌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前臂或掌、指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5)擦法又称平推法,是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

    21、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腕关节伸直,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的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向掌下的压力不宜太大,但推动的幅度要大。(6)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摩擦。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7)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手法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8)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拇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

    22、返移动。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9)抖法用双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用力作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颤动。操作时颤动幅度要小,频率要快。(10)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力地静止性用力,产生振颤动作。用手指着力称指振法,用手掌着力称掌振法。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11)按法用拇指端或指腹按压体表,称指按法。用单掌或双掌,也可用双掌重叠按压体表,称掌按法。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按法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12)点法有拇指点和屈指点两种。拇指点是用拇指端点压体表

    23、。屈指点有屈拇指,用拇指指间关节桡侧点压体表,或屈食指,用食指近侧指间关节点压体表。(13)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操作时要循序而下,均匀而有节律性。(14)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劲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15)拍法用虚掌拍打体表,称拍法。操作时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患部。(16)弹法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3

    24、、注意事项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病位选取相应的部位,采用合适的体位和手法。操作前应修剪指甲,将手洗净,避免损伤患者皮肤。为减少阻力或提高疗效,操作者手上可蘸水、滑石粉、液状石蜡、姜汁、酒等。在腰腹部施术前,应先嘱患者排尿。治疗中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手法应柔和、有力、持久、均匀,运力能达组织深部。一般每次做1520分钟。(二)推拿疗法在护理中的应用1、头痛2、牙痛3、胃痛 4、腹胀5、便秘6、失眠三、灸法灸法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种方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阻救逆及防病保健的作用。(一)适应范围 主要适用于

    25、虚证、寒证。(二)操作方法1艾炷灸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施灸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施灸时,每壮必须燃尽,然后除去灰烬,继续易炷再灸,一般灸79壮。此法灸后局部起泡化脓,愈后留有瘢痕,叫瘢痕灸。此法疗程依情况而定,可隔日灸1次,亦可10日或30日灸1次,1个月或2个月为一疗程。每壮不必燃尽,当燃剩25左右,患者有灼痛感时,即易炷再灸,连灸3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润为度。此法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叫无瘢痕灸。一般隔日1次,10日为一疗程。(2)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上某种药物而施灸的方法。根据不同的病证选用不同的隔物,

    26、如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2艾条灸 将艾条一头点燃,距施灸皮肤约23cm进行熏灸;或与施灸部不固定距离,而是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一般灸35分钟。3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2cm左右的艾条插在针尾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三)注意事项1灸时应防止艾火脱落,以免烧伤皮肤和点燃衣服被褥。2施灸的顺序一般为先上部,后下部;先腰背部,后胸腹部;先头身,后四肢。3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法;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粘膜附近、颜面、五官和大血管的部位

    27、不宜采用瘢痕灸;4灸后局部出现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局部出现水泡,小者可任其自然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针挑破,放出水液,涂以甲紫,并以消毒纱布包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阻救逆及防病保健的作用。四、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罐内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使之造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使施术局部产生瘀血和药物透入,致使瘀滞、凝结之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之营养,调整阴阳,输通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愈疮之功效。采用的罐有竹罐、玻璃罐、负压吸引罐等。(一)适应范围 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外感风寒、咳嗽、喘逆、跌打损伤、胃肠功能失

    28、调及神经、血液、妇科等疾病。(二)操作方法施罐前必须查明病情,明确诊断,令患者位于合适的体位,选准穴位或部位。仔细检查罐口有无残缺和破损、是否光滑。操作者一手持止血钳夹95%酒精棉球点燃,另一手拿火罐,伸入罐内中下端,绕12周后迅速抽出,立即将罐口按扣在选定穴位或部位上不动,待吸牢后撒手。般留罐1015分钟,留罐过程中,随时检查罐口吸附情况,局部皮肤以红紫为度。同时,询问患者感觉,如患者感觉疼痛、过紧,应及时起罐。留罐时间到,操作者一手持罐体,另一手拇指按压罐口周围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顺利起罐。(三)注意事项1拔罐时患者体位应舒适持久。2选择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拔罐。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

    29、处不宜拔罐。3选择大小适宜的罐,罐口应平滑、无裂纹。4避免烧伤或烫伤皮肤。忌罐内酒精过多。五、刮痧法刮痧法是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人体一定部位的皮肤上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痧斑或痧痕,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它具有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疏通腠理,排泄瘀毒,扶正祛邪,退热解凉,开窍益神,提高人体免疫能力之功效。(一)适应范围 主要适用于急性热性病引起的神志模糊、头昏脑胀,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所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四肢厥冷、四肢挛紧等都可使用,亦可用于中暑、日射病和各种中毒性疾病等。(二)操作方法操作时先选好部位,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伏坐于椅背之上,充分显露。术者右手持拿刮痧工具,蘸油或清

    30、水,在被确定之部位从上到下、由里向外,轻轻在体表皮肤上刮动,并采用均匀腕力,逐渐加重刮力。一般刮痧1520分钟,以皮肤出现紫红色斑点或斑块为度。脊柱两旁沿肋间隙由内向外呈弧线状抓刮。(三)注意事项1室内空气流通,忌对流风,以防复感风寒。2操作中用力适中、均匀,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方向单一。3刮痧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4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六、中药湿敷法中药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通调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一)适应范围 肢体关节扭挫伤、筋骨劳损、疮疡、肿毒、红肿疼痛等证。(二)操作方法根据患部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下垫一

    31、次性中单,局部涂以凡士林。将药液倒入容器内,置敷布于药液中浸透,用镊子拧干、抖开、折叠后敷于患处(温度以不烫手为度)。每隔510分钟以无菌镊子夹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度,每次湿敷3060分钟。湿敷完毕后,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协助患者穿好衣服。(三)注意事项及护理1冬季注意保暖,防止受凉。2药液温度不宜过热,避免烫伤。3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4敷布应大于患部。5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泡、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治疗,并作相应处理。七、熏洗法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开沸后,利用药液所蒸发的药气熏洗患部,待药液稍温后,再洗涤患部的一种外治治疗。由于药与热力的共同作用于人体患部,可使人体络脉流畅,腠理疏通,营卫御强,从而达到活血化瘀、去腐生新,消除血肿水肿,祛除病邪之目的。(一)适应范围 熏洗法主要用于治疗体表急性炎症及风湿肿痛等病症。(二)操作方法根据熏洗部位,制定好中药配方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护理学第十六章常用中医护理操作上课讲义.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