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docx

    • 资源ID:2452212       资源大小:262.62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docx

    1、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 辨析题 论述题1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无论是远洋航行,还是抗 击外来侵略,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人所称颂。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远航篇)历史将记住这个日子,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是抢掠,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

    2、人。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拒敌篇) (1)如果让你追寻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航迹,你能说出当年郑和下西洋最主要的客观因素是什么?郑和船队与外国交流的中国丝织品和饮品是什么?(2)郑和下西洋是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有什么重要影响? (3)此人所说的“海波”指什么?为平息“海波”,在何处取得九战九捷?结合所学用一句恰当的话评价此人。【答案】(1)经济繁荣,国力雄厚。丝绸 茶叶(2)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3)倭寇。台州。戚继光不计个人功名得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解析】

    3、【分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当年郑和下西洋最主要的客观因素是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第二小问,14051433年,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的瓷器、上等茶叶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因此郑和船队与外国交流的中国丝织品和饮品是丝绸、茶叶。(2)依据所学可知,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3)依据题目材料“

    4、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戚继光的诗句,所以材料中的人物是戚继光,他所说的“海波”指的是倭寇;为了平息倭寇之乱,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又到福建、广东地区抗倭,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为了保卫祖国海疆的安宁,不计个人功名得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材料二:唐太宗说:“凡事皆需务本。国以民为本,民以依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弋履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平!”材料三:唐太宗的话:“自古皆贵中华,

    5、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请回答:(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唐太宗为体现上述思想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唐太宗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民族政策?他采取了哪些办法来改善民族关系? (4)唐太宗的这些治国思想收到了什么效果?【答案】(1)要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服务。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 的魏征;重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 ;重用善断大事的杜如晦等具体事例也可)完善科举制。(2)以民为本;重视农业。(3)民族平等,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用和亲、封赏等办法笼络顺从唐朝的少数民族贵族,加强和他们的联系。(4)出现了贞观之治的

    6、局面【解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要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服务。唐太宗为体现上述思想采取的措施有: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 的魏征;重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 ;重用善断大事的杜如晦等具体事例也可)完善科举制。(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以民为本;唐太宗为此采取的措施是重视农业。(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民族平等,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他采取改善民族关系的办法是:用和亲、封赏等办法笼络顺从唐朝的少数民族贵族,加强和他们的联系。(4)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这些治国思想收到的

    7、效果是: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3隋唐时代特征:繁荣而开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片的人物是中外交流重要历史事件的代表人物,简述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请你写出唐朝中外交流的其它事例。材料二 图1、图2、图3材料三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翰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2)材料二中的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哪两个方面的进步?从图3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3)根据

    8、材料三,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答案】(1)玄奘西行;鉴真东渡。(2)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唐朝妇女骑马、打球,从事男子的活动,反映出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3)特点是: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大;;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解析】【分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因此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玄奘西行天竺。唐朝中外交流的其它事例,还有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前后12年,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才成功,双眼失

    9、明,但他仍继续努力,第六次终于成功,传授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曲辕犁,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农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进和创制的耕地工具;图2是唐三彩,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的发展,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有名,所以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从图3唐朝妇女打马球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唐代上层妇女骑马、打马球,从事男子的活动,反映出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3)根据材料三“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翰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

    10、进口货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是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大;;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4观察如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请写出图中大运河中心点C的地名。(2)和图中的长江、黄河、淮河等河流相比,大运河在走向上有何特点?【答案】(1)洛阳。(2)南北走向。【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从北往南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2)由图可以看出,和图中的长江、黄河、淮河等河流相比,大运河在走向上的特点是

    11、南北走向。5识图、回答问题(1)填写出辽、北宋、西夏的相应位置:A B C (2)填写建立辽、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的名称:辽 ; 西夏 。(3)A和B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后来两国签订了什么条约?此条约有何积极影响?【答案】(1)A辽;B北宋 ;C西夏(2)契丹;党项(3)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解析】【详解】(1)由图分析可知,A为辽政权,B为北宋政权,C为西夏政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辽”,都城上京;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辽在北

    12、宋的东北方向,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向,所以A为辽政权、B为北宋政权、C为西夏政权。(2)依据所学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后契丹改国号为辽。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夏位于宋的西北,史称西夏。所以辽由契丹族所建,西夏由党项族所建。(3)依据所学可知,辽和北宋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1005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澶渊之盟后,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

    13、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材料三:下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材料四: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主要阐述了什么关系?他为处理这一关系采取了什么措施?(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3)材料三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吐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4)材料四中,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有何重要意义?【答案】(1)君和人民的关系;措施: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中华:汉

    14、族,夷狄:少数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3)和亲、会盟;藏族(4)促进了吐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汉藏两族间的友好关系。【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唐太宗用“舟”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民的巨大力量。为了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注意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割除民少吏多的弊政,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等。(2)材料二“自古皆贵( 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

    15、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其中的“中华”指汉族,“夷狄”指的是少数民族。(3)根据材料三“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正式会盟”可知,材料三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和亲、会盟。吐蕃是我国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4)根据材料四“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促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发展,维护了和平,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唐太宗唐玄宗政治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重用贤

    16、能,整顿吏治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注重文教,编修经典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材料二 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

    17、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摘編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请回答:(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据此,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答案】(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2)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3)后果:社会危机严重;认识: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

    18、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是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2)根据材料二“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

    19、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等内容可知,唐玄宗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是社会危机严重,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据此得到的认识是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8读图,回答问题。(1)图一、图二所示工具发明于哪一朝代?写出它们的名称。(2)图三所示工

    20、具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农具。它是用来种植哪种农作物的?它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3)概括上述工具发挥的共同作用。【答案】(1)唐朝;图一:曲辕犁、图二:筒车。(2)水稻;背景: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越南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等。(3)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推动农业发展等。【解析】【分析】【详解】(1)图一、图二所示工具发明于唐朝;图一是曲辕犁,图二是筒车。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2)图三所示工具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

    21、广泛使用的一种农具,它是用来种植水稻的秧马;它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越南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等。(3)上述工具都是古代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其发挥的共同作用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推动农业发展等。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下表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中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中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材料二: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22、回答问题:(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2)这种变化是何时开始的?何时完成的?(3)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列举两点即可)(4)你认为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何启示?【答案】(1)经济中心南移(2)唐朝中后期 南宋 (3)1、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3、南方社会相对稳定;4、南北方人民一起共同努力 5、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任意两点即可)(4)维持和平安定的环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政府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合理即可)【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 一表格内容,材料二“苏湖熟(丰

    23、收),天下足。”,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完成于南宋。(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方地区人口的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北方人民一起共同努力,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等。(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维持和平安定的环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政府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10阅读

    24、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材料三:下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材料四: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主要阐述了什么关系?他为处理这一关系采取了什么措施?(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3)材料三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吐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4)材料四中,唐与吐

    25、蕃“和同(为)一家”有何重要意义?【答案】(1)君和人民的关系;措施: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中华:汉族,夷狄:少数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3)和亲、会盟;藏族(4)促进了吐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汉藏两族间的友好关系。【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唐太宗用“舟”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民的巨大力量。为了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注意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割除民少吏多的弊政,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等

    26、。(2)材料二“自古皆贵( 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其中的“中华”指汉族,“夷狄”指的是少数民族。(3)根据材料三“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正式会盟”可知,材料三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和亲、会盟。吐蕃是我国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4)根据材料四“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促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发展,维护

    27、了和平,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宋太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也”。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钱穆国史大纲(1)材料一中的“宋太祖”指的是谁?(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移换屯驻”。(3)材料二、三体现宋代哪一个治国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答案】(1)赵匡胤(2)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3)重文轻武的政策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

    28、国以来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宋太祖”是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北宋,取代后周,赵匡胤就是宋太祖。(2)据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结合所学知识,宋初统治者“移换屯驻”,让军队定期调动,是为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3)根据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可知,材料二

    29、、三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即重视文臣、抑制武将,这一政策的积极影响体现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点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12 乾隆时,内阁大学士胡中藻的诗里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乾隆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罪及师友。 请回答: 这个案子叫什么? 这种文字狱,你知道清朝还有哪些? 简析文字狱的影响。【答案】(1)“胡中藻狱”。(2)明史案、南山集案等。 (3)文字狱是一种文化专制

    30、政策,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使许多知识分子逃避现实,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铜了思想,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解析】【详解】(1)依据题干乾隆时,内阁大学士胡中藻的诗里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罪及师友。结合所学知识,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实行文字狱,故意挑剔文字的过错,罗织罪名。题干中体现的是清朝乾隆时期的“胡中藻狱”。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清朝时期的文字狱事件还有:康熙年间的明史案、南山集案等。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文字狱的影响是:文字狱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使许多知识

    31、分子逃避现实,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铜了思想,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13材料: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答案】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水利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分析概括可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