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无锡市机械工程学会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docx

    • 资源ID:2439852       资源大小:91.08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无锡市机械工程学会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docx

    1、无锡市机械工程学会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1 气候背景无锡市地处长江下游,东邻苏州,西接常州,北依长江,南靠浙皖,中抱太湖,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工作区范围包括江阴市、宜兴市2个县级市和崇安区、北塘区、南长区、滨湖区、惠山区、锡山区、新区7个区,地理坐标北纬31073202、东径1193312038,总面积4627.46 km2。无锡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区,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1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7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全年无霜期220天左右。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048 mm,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较大

    2、,最大降雨量可达1738mm以上,降雨多集中在汛期的6-8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5%左右,汛期降雨形式多为暴雨、阵雨和连阴雨。2 地质环境背景2.1地形地貌在长期的地壳持续性上升、下降以及江河湖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无锡市以平原为主,低山、残丘为辅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势总体呈西南、北高,中间低的形态展布。宜兴南部基岩广泛裸露,崇山峻岭与冲沟谷地相依分布,最高峰茗岭黄塔顶海拔高度611.5m,为全区群峰之冠;市区西南部和江阴市北部的山丘总体上呈北东、北东东走向,最高峰为惠山的三茅峰,海拔328.98 m;除此之外的广大地区均为地势低平的沉积平原,高程一般低于5 m,局部为负地形。后经城市建设、兴

    3、修水利、设闸排水、整修圩堤,已成为建设用地和良田。2.1.1 地貌发展简史区内地貌形态经受多次构造运动而形成,印支运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褶皱运动,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隆起和坳陷,奠定了本区地形外貌的基础。 燕山期升降差异运动控制了中生代以后的沉积,区内大多数古盆和古凹陷都沉积了巨厚的侏罗系、白垩系以及第三系地层。在安阳山等地还发生了火山喷发堆积作用,填平了一部分古盆和古凹陷,形成了安阳山、狮子山等地的古火山喷发堆积地貌。早第三纪,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继承了老构造运动性质,宜兴南部低山丘陵区持续上升,受强烈的风化剥蚀作用,表现为剥蚀夷平;北部平原区以缓慢沉降为主,并接受下第三系碎屑岩沉积。晚第三纪时

    4、期,内动力作用明显减弱,因而对早期形成的地貌进行剥蚀和改造逐渐衰减。 第四纪地质时期,地壳仍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但外动力作用加强,在冷暖气候的作用下,出现了2-3次的海陆变迁,北部长江也以不同形式影响至本区,并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冲湖积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和茗岭、惠山等低山丘陵地貌形态。2.1.2 地貌分区及特征根据地貌成因和形态类型的差异,全区可划分为低山丘陵构造剥蚀区、太湖冲湖积平原区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依据次一级地貌形态、成因和高程等特征,又可分为七个亚区。2.1.2.1低山丘陵剥蚀构造区根据山体形态和出露位置分为低山丘陵、残丘、孤岛三个地貌亚区。低山丘陵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宜兴南部、市区

    5、西南部以及江阴北部。宜兴南部一带山体多呈脉状,山脉连绵不断,走向明显,九里湾山、龙池山一带山体多呈东西向和北东向展布,铜官山、离墨山一带山体则多呈南北向和南东向排列。受褶皱断裂控制,组成物主要为志留系、泥盆系砂岩以及三叠系灰岩,海拔高度100-611.5m不等。山地地形起伏较大,山势较陡,坡度一般20-35,少数山坡大于35,局部达50-60。张渚、湖父盆地岩溶地貌发育,多见石芽、溶沟、溶槽、溶洞、落水洞等。市区低山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马山山军 嶂山、摩天岭舜柯山、惠山、雪浪山龙王山以及充山等地,山体组成一个北东、北北东向的“Y”型环抱太湖,是本区主要构造剥蚀丘陵山区。山体大部分由泥盆纪石英砂岩构

    6、成,多为地层产状比较和缓的单斜断块山体,海拔一般200m,惠山三茅峰可达328.98m,其次山军嶂山231m。山体走向多数为北东、北北东向,其间连续性差,似断非断,隐约相连。山顶多呈尖浑或馒头状,一般沿湖岸边缘的山坡较陡,坡角20-35,湖蚀港湾发育;北坡比较平缓,坡度一般15-20。江阴境内低山主要分布在月城、云亭、华士一带,山体多呈北东或近东西向展布。基岩主要由志留系、泥盆系砂岩组成,抗风化能力较强。山顶多呈尖浑圆状,山坡坡度多大于25。残丘主要为分布于宜兴城南、丁蜀、市区东部以及江阴西部、东北部平原之上的孤丘,呈零星分布。山体一般呈北东向展布,山脊连线不明显,山顶多为浑圆状或馒头状,其组

    7、成物多为泥盆系砂岩,次为灰岩及火山岩等。以剥蚀作用为主,在山麓地带多形成了0.2-3m不等的残坡积层,植被发育。孤岛主要分布于太湖水域中的孤山小岛,如三山岛、拖山、龟山等。岛上基岩裸露,山顶大多为馒头状,海拔高程20-50m。2.1.2.2太湖冲湖积平原区根据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类型和地形特征又可分为高亢平原、冲湖平原、湖沼平原三个地貌亚区。高亢平原地势平坦,分布于低山、残丘的山前地带以及江阴大部地区,毗邻于冲湖平原区,地面相对高程5-10m左右,其组成物大多为晚更新世冲积成因的棕黄、黄褐色粉质粘土,含铁锰结核。由于面状冲刷作用,水土流失现象普遍。冲湖平原分布于市区广大平原带以及宜兴东北部和西北部

    8、。区内地势低平,地面高程一般2.5-5m。地表以晚更新统和全新统冲湖积成因的黄色粘土、粉质粘土、粉质砂土为主。湖沼积平原主要分布于玉祁石塘湾一带、马山人工堆积区、鹅湖以及宜兴徐舍、新庄、官林等地,地面高程一般在1-2.5 m,局部为负地形。河流密布,纵横交错,形成网格状水系,渍害较重。组成物为全新统,深黑色、灰黑色淤泥质土和淤泥层较发育。2.1.2.3 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分布于江阴北部沿江一带。区内地势平坦,地面标高3-6m不等,地势向长江微倾,地表土层主要为全新世长江漫滩相沉积的粉质粘土、粉质砂土。2.2 基岩地质2.2.1 地层本区地层隶属于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及江南地层分区,中志留系至

    9、晚白垩系地层发育。地层出露残缺不全,地表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志留系茅山组及泥盆系观山组的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等,常组成区内褶皱构造背斜的核部,构成低山残丘的景观。主要见于江阴的秦皇山花山崎山定山一线、沿江君山黄山长山一线及中部的毗山、砂山、乌龟山,无锡市区的陆区阳山、惠山及太湖沿岸,宜兴市的南部山区等,余之地段的基岩多被第四系松散层覆盖。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钻孔揭露,区内基岩地层主要分布有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表1)。2.2.2岩浆活动及火成岩区内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燕山期,该时期既有岩浆的侵入,又有火山的喷发作用,喜马拉雅山期仅有小规模的火山喷发,

    10、其活动在空间上受北北东向和东西向构造控制。燕山期火成岩主要分布在区内的西南部,即宜兴市的烟山一带,主要岩性为侏罗系龙王山组的安山岩、火山碎屑岩和大王山组的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和火山碎屑岩;在市区中部的安阳山、狮子山以及南部山区的百脚山屏风山一带亦有发育分布;隐伏岩体则主要分布在北塘、安镇、张泾和严家桥等地带,形成于燕山期的第二次侵入。喜马拉雅山期火成岩仅在宜兴市的都山有小范围的分布,出露面积约0.4 km2,岩性为橄榄玄武岩,具柱状节理。2.2.3断裂构造与地震2.2.3.1断裂构造根据断裂的规模和波及深度,大致可划分为区域性(深)断裂,大断裂和一般断裂。区域性断裂:切穿下地壳(硅铝层)深达

    11、上地幔(硅镁层)、控制地体的边界断裂,对沉积作用、岩浆活动有直接的控制作用。莫霍面有起伏变化,重磁物理场特征明显,遥感影像上亦有显示。表1 无锡市前第四纪岩石地层简表界系组代号厚度(m)主要岩性新生界新近系盐城组Ny465杂色砂砾岩,含砾泥岩,夹数层玄武岩,粗玄岩 。 古近系阜宁组Ef68灰白、浅紫色细砂岩、粉砂岩。产孢粉及Sinocypris funingensis .sp中生界白垩系赤山组K2c45红色粉砂岩。浦口组K2p610棕红色(角)砾岩,含砾粉砂岩。 朝川组K1c305安山质,粗安质凝灰岩,角砾岩,角砾熔岩,安山岩。侏罗系黄尖组J3h1025上部:流纹质、英安质、安山质凝灰角砾岩,

    12、晶屑凝灰岩、熔结角砾岩、玻屑晶屑凝灰岩,沉凝灰岩中含硅化木;下部:安山玢岩、集块角砾岩、流纹质凝灰岩、沉积砾岩。 大黄山组J3d2000流纹岩、凝灰岩、辉石石英粗安岩和辉石石英粗安质集块角砾熔岩云台山组J3y167凝灰质泥岩、粉砂质页岩龙王山组J3l31上段:角砾凝灰岩、晶屑凝灰岩;下段:角闪石英粗安岩和角闪石英粗安质集块角砾熔岩西横山组J3x157上部暗紫色细砂岩,粉砂岩;下部青灰色钙质泥岩,泥灰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 青龙组T1q465灰色厚、薄层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鲕状灰岩夹钙质页岩,含Claria Concontrica Eamorphotis sp.等化石。 古生界二叠系长

    13、兴组P3c44159灰、灰黑色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结晶灰岩,含Paleofusulina sp.等化石。 龙潭组P23l374550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泥岩互层夹砂质灰岩及煤,中部灰岩中含化石Neomisellina sp.等。 堰桥组P1y118-310长石砂岩、粉砂岩、泥岩孤峰组P1g20-40页岩、硅质页岩夹粉砂岩、局部有灰岩透镜体栖霞组P1q180灰黑,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含燧石结核及有机质;下部灰黑色碳质页岩,钙质泥岩。 石炭系船山组C3c37浅灰白色厚层状石灰岩,具球状结构,含生物碎屑,溶洞发育黄龙组C2h120浅灰色大理岩,下部为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底部石英质底砾岩,含F

    14、usulina sp.化石。高骊山组C1g13-88杂色粉细砂、石英砂岩、页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夹煤线泥盆系擂鼓台组D3C1l88浅灰、紫灰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夹砂质粘土;下部夹褐黄色灰岩,泥质灰岩,钙质灰岩。观山组D3g148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上部紫色粉砂质泥岩夹石英砂岩,含石英砾,产化石Hamatophyton verticillatum;Eolepidodendron Wusihense。志留系茅山组S2m1585浅灰,紫红色等杂色长石石英砂岩,细粒石英砂岩互层,夹粉砂岩,泥岩;下部产Sinacanthus fancansis化石。坟头组S1f486灰、深灰色泥质粉砂质泥岩,泥

    15、岩,泥质细砂岩,不等厚互层,含Linguln sp.奥陶系红花园组O1h812条带状粉晶、细晶灰岩、硅质岩大断裂:切穿上地壳深达康氏(conr)面,是区域性断裂的派生与配套断裂,或控制地体内次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地球物理场和遥感影像均有一定显示,地史上某一阶段对沉积作用和岩浆作用有控制作用。一般性断裂:规模较小,常常是横切隆起,凹陷的断裂组,遥感影像特征仍比较明显。推覆(逆、冲)断裂:这是工作区内较典型的断裂,深不足1km,延展较大,可能与旋卷构造或伸展构造有关。区域性断裂特征苏锡(黄姑)断裂:北西向展布,斜切工作区,重力场为一明显梯度带。区内长大于190km,主断面倾向北东,具张扭性,左旋

    16、(如图1)。图1苏锡(黄姑)断裂剖面图该断裂可能属金山川沙断裂带匹配的转换断裂,产生在中晚元古代(?)。加里东期东升西降;印支期东段平静,西段(吴江以西,苏锡段)与湖苏断裂共轭,其结点处深达上地幔,产生无锡、苏州西部岩浆房;燕山期东段控制火山岩活动,西段为侵入活动。张渚洛社断裂(江南断裂北段):从宜兴张渚、徐舍(前黄盆地北东缘)至无锡洛社,经苏锡断裂左形平移,从常州龙虎塘至江阴利港过江进靖江境内。区内长90km。HQ13线断裂面显示倾向北西,大地电磁测深-20-30km,东侧高阻板状块体向北西斜插至下地壳。大断裂特征:江阴沿江断裂:大致呈东西向展布,长约100km,航磁呈正常场,江阴长江大桥勘

    17、探孔岩芯破碎,推断系张性断裂,向北倾。东北塘长泾断裂:主要构造形迹见于无锡北东部,东北塘镇至江阴长泾镇,北东向,全长大于22km,为祝塘凹陷南侧的边界断裂,据HQ13线资料,断裂属于湖苏断裂有关的伸展构造,切割深度7-8km,沿结晶基底走滑推覆长度约80km。查桥严家桥断裂:属东北塘长泾断裂的组合断裂,分布在东北塘长泾断裂的南侧,相距8km,北东向可见长度大于10km,东北端见严家桥石英二长岩侵位,切割深度7-8km,沿结晶基底走滑,推覆长度约60km。离墨山螺蛳山断裂: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长15km,宽5km左右。由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正断层及岩脉群组成。北侧断层及岩脉都向北倾,南侧断层及岩脉

    18、都向南倾,倾角较大,构成“地垒”构造。一般断裂:除上述大断裂,区域断裂外,一般性断裂密度较大,主要有两组,北西向一组(横向断裂)更为发育,切割隆凹、切割新近系前所有地层,以张扭为主,且控制新近系沉积盆地及新近纪玄武岩局部喷发,苏锡断裂北东侧的北西断裂(湖塘里姚家巷断裂、八士荡口断裂、堰桥鸿声断裂)切割深度可能断至下地壳。钱桥冠嶂山断裂:位于梅园背斜之轴部,自钱桥至徐巷长约7km,向南西延入太湖。据太湖水上地震物探结果,可能过太湖至冠嶂山。该断裂具有宽达400500m的断层破碎带,带内观山组石英砂岩产状凌乱,岩石破碎,破裂岩、糜棱岩等构造岩,砾石磨园度好,多为次园状。断裂属背斜纵张断裂,但在后期

    19、左行压挤作用下,破裂面多呈舒缓波状,局部具片理化和硅化。阳山藕塘断裂:东西向展布,长约9km,被北西向断裂平移,由藕塘、新渎、阳山和牛郎山四条断裂组成,向南倾,以逆冲为主,破碎带数米,可能系张渚洛社断裂的派生断裂,控制了上侏罗统的火山岩分布。祝塘练塘断裂:走向300310,长约25km。该断裂北西部控制了严家桥岩体,与和尚殿断裂、虞山断裂共同控制了羊尖虞山间的晚白垩世盆地,该断裂属盆地西南侧边界断裂,呈张性,左行平移,平移距约500m左右,并且切割了NE向断裂。2.2.3.2 埋藏的基岩面形态特征复杂的区域地质构造作用,使得广阔平原区基岩面在一定的深度区间内,表现出较大的起伏变化,成为无锡市地

    20、质环境背景条件评价中,最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由于该背景特征不仅影响第四纪地层的厚度和岩性结构,含水层的发育分布等也与此密切相关,同时还直接影响到地面沉降的不均匀性,地裂缝灾害也因此而发生。地处江南断裂和湖苏断裂之间的无锡块段,相对两侧隆起,分布有较高的片状山丘,在平原区基岩面埋深也明显变浅,一般在160m深度以内表现出较大的起伏变化。其间受苏锡断裂及其它次级断裂切割控制,又可进而分列出断凸和断凹。江阴北半部、无锡东北部以及大运河以南沿太湖地带,都展布有断裂构造边界控制的断凸地块。而在江阴南部和沪宁沿线二侧地带,则为相对的断凹。断凸区多为印支褶皱基底,基岩面埋藏深度一般在120m以内,起伏变化大

    21、,潜山发育。断凹区,多为白垩系红层基底,基岩面起伏变化较小,一般在140-170m之间,成为控制中更新世古河道发育的主要因素。但在断凸断凹相间部位,基岩面易陡变,常发育断层崖。2.2.3.3 地震据历史记载,自276年至2005年,无锡市共发生有感地震48次,总体来讲,震级较低,但宜兴市曾发生过5级地震。规划区周边地震活动较为频繁,近三十年周围发生的几次地震,如1974年4月22日溧阳发生5.5级地震,1979年7月9日溧阳发生6级地震,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发生5.25级地震,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交接地区发生5.1级地震等,当发生地震时,无锡震感较强,表明受外地邻区的地震影响较大

    22、。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无锡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0.10g。2.3 第四纪地质2.3.1影响第四纪沉积的主要因素区内第四纪地层广泛分布,厚度由小于20m-200m不等,自西南往东北总体呈现薄厚薄厚薄的变化趋势,反映无锡市特定空间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基底构造的继承性差异沉降运动,对本区第四纪沉积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它不仅塑造了前第四纪末的古地貌格架,而且还以持续缓慢沉降影响本区,致使无锡市地面高程不断降低,由地势较高的山丘谷地向高亢平原进而演化成湖沼洼地平原,这是主导区内第四系沉积环境发生重大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冷暖交替引起的

    23、海平面频繁升降,也是直接影响本区第四纪沉积又一重要因素。据较多钻孔揭露的第四纪地层岩性和测试资料分析,晚更新世,随着全球气候的转暖,海平面的上升,本区处于海侵波及范围,海侵海退一直影响着本区,海岸线西迁一次比一次纵深。长江谷地第四纪时期的南迁,为本区第四纪沉积物提供了丰富的物源, 同时还塑造了长江下游流域地貌形态,它与海洋共同作用控制和改造了本区的第四纪沉积环境,尤其在中更新世以后,对比长江异地物源和本地物源形成的沉积物,其岩性综合特征上均有明显的差异。2.3.2 “三大沉积单元”反映出的沉积过程和沉积规律依据其岩性成因、物质组成、分布等综合特征,可将区内第四纪地层清晰地划分为三个大的沉积单元

    24、体,下部:以杂色粘土夹含砾砂层为主,水平方向上变化复杂,为地区性水动力条件下的河湖相近源沉积,其沉积时代相当于更新世早期;中部:突显区域性大河流作用,一般由黄色调粘性土和较厚的灰色砂层组成,在大范围内较稳定反映“二元结构”特征,沉积物源主要依赖古长江搬运,标志古长江已强烈影响至本区,泥砂丰富,沉积较迅速;上部:灰色夹灰黄色粘土、粉质粘土、粉细砂,层序变化清晰,其中灰色层位水平层理发育,多具“千层饼”状结构特征,岩性很松软,富含海相有孔虫、介形虫化石,反映本区平原已完全进入海平面升降变幅范围内,系海洋作用强烈的长江河口地区形成的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其沉积时代相当于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三大套地层的

    25、沉积,清楚地反映无锡市第四纪期间区域沉积环境条件的总演变规律。2.3.3第四纪地层据以往研究成果,区内第四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如下(表2):表2 第四纪地层划分及综合特征表 下更新统(Qp1)根据沉积物岩性结构特征和古气候变化,本区在局部低凹地段仅见下更新统上段。(Qp13)地层分布:岩性显示河湖相沉积特征。上部为黄褐、棕黄色粉质粘土,含铁锰质结核和少量钙质结核,其中夹有粘质粉土薄层,局部见水平层理,厚度一般5-10m。下部为灰色夹灰黄色中细砂、含砾中粗砂,分选性较好,厚度小于10m。 中更新统(Qp2)该统在本区发育分布较广,主要受区域性大河流作用控制,为一套规律性非常清晰的古河道相沉积地层,

    26、在平面展布上具汊支多、河道阔广特征。厚度一般为40-80m,厚度变化随沉积古地貌而定,在古河床区一般达25-50m,在近山体地带或河间地段,相应变浅变薄,厚度多在10-25m之间。沉积物虽遭受后期一定程度的冲刷破坏,顶界埋深变化较大,但地层结构在井下剖面中仍保存比较完整。剖面上显示特有的上细下粗古河道型“二元结构”特征,上段主要为灰黄、黄褐色粉质粘土夹粘质砂土,一般为可塑状态,可见水平层理,含较多淡水螺壳类化石,系河湖相或泛滥相沉积;下段为较厚的灰色中细砂、中粗砂,分布比较稳定,局部含磨圆度较好的细小砾石,稍密,分选较好,具水平层理,在垂向上常见2-4个粗细正韵律变化。在古河道二侧为相对较窄的

    27、古漫滩地带,岩性明显变细,一般为厚度不大的粉质粘土夹薄层粉细砂。 上更新统(Qp3)晚更新世,本区全面进入海进海退沉积序列,形成了一套多层状叠置的以灰色为主的沉积物。根据地层岩性成因和沉积间断,并结合测年、孢粉、微古测试资料,将该统分为上、下两段。下段(Qp31):一般分布在24-40m深度间,厚度14-16m,以滨海沼泽相为主,岩性为灰色粉质粘土夹薄层粉砂,软塑状,富含广盐性有孔虫,如厚壁卷转虫、希望虫等。上段(Qp32):该段由二个陆相层夹一海相层组成,可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Qp32-1):区内较广泛分布,岩性主要为棕黄色杂青灰色粘土、粉质粘土,硬可塑状,局部夹粉细砂薄层。含铁锰

    28、质结核和钙质结核。顶界深度一般18-40m,厚度4-21m。中部(Qp32-2):较广泛分布于全区。岩性主要为灰至深灰色粉质粘土,局部地段含淤质土,微薄层理发育,具“千层饼”结构特征,其间夹有粉细砂。因受后期侵蚀性冲刷破坏,顶界深度自西南往北东方向梯状增加,厚度变化于10-25m之间。上部(Qp32-3):较广泛分布,并多出露地表。岩性主要为棕黄杂青灰色粉质粘土,顶部多有一层不厚的青灰色段,可塑至硬塑状,普遍含铁锰质结核和钙质结核。 全新统(Qh)由于本区上更新统黄褐色粉质粘土(Qp32-3)较广泛出露地表,全新统主要以暗沟、暗塘、暗浜相局部发育分布,但在锡西、东部鹅湖以及宜兴徐舍等地以全新世

    29、中晚期为主的湖沼积相堆积比较稳定,厚度一般在3m以内,但在前洲一带可达10-16m。岩性以淤质粘土为主,局部夹泥炭层, 14C测年都在1000-2000a之间。2.4 水文地质2.4.1地下水类型及水文地质特征本区地下水类型较多,埋藏条件复杂,而且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根据地下水赋存介质,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及基岩裂隙水三大类型。平原区以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垂向上多层叠置。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下发育多处隐伏碳酸盐岩块段,分布有裂隙溶洞水。基岩山区及孤山残丘周边,以基岩裂隙水为主。2.4.1.1 松散岩类孔隙水江阴市、无锡市区根据含水砂层的成因时代、埋藏分

    30、布、水力联系及水化学特征,松散岩类孔隙水自上而下可依次划分为:孔隙潜水含水层(组)、孔隙第承压含水层(组)、孔隙第承压含水层(组)、孔隙第承压含水层(组)。A、孔隙潜水含水层(组) 区内普遍分布,由全新世和晚更新世湖积、冲湖积相灰色、黄褐色粘土、粉质粘土、粉质砂土组成。含水层厚度一般由小于4m到15m不等。由于受沉积环境控制,含水层岩性以粘性土为主,透水性差,单井涌水量一般3-10m3/d。多为民井开采,用于洗涤。潜水含水层处于相对的开放环境中,积极参与水圈交替过程,水位埋深季节性变化于0.5-2m之间,水质较为复杂,多为淡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Ca和HCO3Cl-NaCa型。 B

    31、、孔隙第承压含水层(组)主要分布在市区东南部硕放、后宅、东港以及江阴市南部和西北部,含水砂层主要由晚更新世冲积、冲洪积相的灰黄色、灰色粉质砂土、粉砂、细砂组成,呈多层状结构特点。顶板埋深一般6-15m,总体来讲,西部浅,东部深。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2-20m,江阴市西北部、锡山区东港及坊前硕放一带大于20m。富水性与砂层厚度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在江阴市西北部、锡山区东港及坊前硕放一带富水性较好,单井涌水量超过500m3/d,沿江一带可达1000 m3/d,中部一带富水性较差,单井涌水量多小于100m3/d,余之大部地区基本缺失。水位埋深一般2-10m。大部地区为淡水,仅在中部有小范围微咸水分布。水化学类型较简单,多为HCO3-CaNa、HCO3-Na和HCO


    注意事项

    本文(无锡市机械工程学会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