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重点中学高三历史检测卷解析版.docx

    • 资源ID:2425248       资源大小:253.18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重点中学高三历史检测卷解析版.docx

    1、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重点中学高三历史检测卷解析版2019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重点中学高三2月历史检测卷(解析版)本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1.关于一战,有人认为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有人认为是民族主义泛滥而造成的,而主流的观点认为其实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的结果。1914年以前,“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最为激烈的国家是A. 英国和美国B. 法国和德国C. 英国和德国D. 美国和日本【答案】C【解析】1914年以前英国和德国在经济领域、殖民地领域的竞争是最为激烈的,所以“经济

    2、竞争”和“争夺殖民地”最为激烈的国家只能是英国和德国而非英国和美国等其他的三个选项,所以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2.1914年战争爆发后,一位德国官员绝望的评论道:“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他们是现代争端的祸根。”该“联盟体系”直接导致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掩盖了战争性质加速了战争到来,扩大了战争规模形成了国联的雏形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1914年8月”、“联盟”,结合所学可知,该“联盟体

    3、系”指的是1914年7月底,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直接导致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加速一战的爆发,故项正确;依据所学可知,两大集团的对峙无法掩盖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故项错误;国联建立是在1920年,两大军事集团和战后国联的建立没有关系,故项错误。因此正确项为,正确答案为A选项。3.现代交通和信息(铁路公路网的萌芽,尤其是电报和印刷机)的出现,不仅远没有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反而加深了分歧,唱出变革的“莎琳”之歌。这说明,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得以爆发的根本前提是A.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 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C.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

    4、立【答案】C【解析】材料中前面的叙述都在铺垫后面的设问。前面的叙述强调了科学技术对于战争的影响,说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前提,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是一战爆发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材料强调的前提;B选项是一战爆发的基础,但是不够具体;D选项材料没有强调。点睛:解答本题一定要做到忠实材料,忠实原文。我们要注意材料中前面的叙述和铺垫是有理由,有根据的,我们要围绕着这些内容来回答,不能凭借自己的判断来进行断定,得出答案。4.对下图所示战役的描述正确的是A. 使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B. 英军第一次使用坦克C. 西线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D. 协约国军队突破“兴登堡防线”【答案】C【解析】图片

    5、反映了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这次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故C正确;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故A错误;索姆河战役中英军第一次使用坦克,故B错误;1918年9月协约国军队全线出击,“兴登堡防线”被突破,故D错误。故选C。5.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和德国都是后起之秀,都是采用新技术成果的典范。可在一战后期这两个国家却成为敌人,其根本原因是A. 德国成为美国盟国的敌对国B. 美国和英国两国有着历史渊源C. 美德对外扩张的矛盾和冲突D. 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的伤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

    6、、经济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而引起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日等国,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提出了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等国,不仅要维持已有的霸权和殖民地,而且还想进一步扩大侵略势力,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一战爆发。早在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战争爆发后,美国中立,并借助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肆渔利。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因此美德对外扩张的矛盾和冲突是两国成为敌人根本原因,故C选项正确;随着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美德成为敌对国

    7、家,但这不是成为敌对国家的根本原因,故A选项错误;一战后美德两国成为敌人的根本原因是美德对外扩张的矛盾和冲突,与美国和英国两国有着历史渊源无关,故B选项错误;一战爆发后,在海上处于劣势的德国,在1916年2月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德国潜艇袭击前往协约国港口的一切船只,美国的船只也不能幸免,这推动了美国采取反德立场,但不能成为两国敌人的根本原因,故D选项错误。6.茨威格在昨天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写道:“而最糟糕的是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这表明一战A. 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B. 导致各国人员财产损失严重C.

    8、造成一战后西欧的相对衰落D. 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故选D;材料没有提到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导致各国人员财产损失严重和造成一战后西欧的相对衰落的信息,故排除ABC。7.“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这句话反映了一战带来的影响是A. 欧洲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B. 东方各民族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高潮C. 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D. 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题干中的“东方各民族”,即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

    9、对象”,即不再受奴役,“参与决定世界命运”,即争取民族解放,说明这时期东方各民族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高潮,故B选项正确;材料中“东方各民族”指的是东方被殖民的国家,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了当时东方各民族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高潮,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但无法得出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当时东方各民族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高潮,无法得出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信息,故D选项错误。8.下表为英国女性劳动力在不同时期从事工作的统计表(单位:人)。该表表明英国女性从事行业1914年7月1918年7月增加的数量农业190000228000

    10、38000工业21786002970600792000商业505500934500429000A. 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调整B. 开始步入工业文明时代C. 妇女社会经济地位提升D. 社会经济出现全面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反映的是一战期间,男性忙于战争,英国女性劳动力数量增多,这时期女性从事的农业、工业和商业领域的数量都增加,从而使经济地位得到提升,选C是符合题意的;材料未涉及经济结构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是早已经步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一战破坏经济,社会经济不会出现全面繁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9. 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

    11、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 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A. B. C. D. 【答案】B【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不属于和约的内容,其分别是在法西斯上台执政时和二战后出现的历史现象。10.1919年6月,成千上万的德国群众在柏林胜利塔下集会(如下图),该集会的主题是A. 庆祝巴黎和会胜利召开B. 反对屈辱的凡尔赛和约C. 庆祝欧洲新政治格局形成D. 为美国不参加国联而欢呼【答案】B【解析】1919年6月,凡尔赛和约签订,该和约对德国是屈辱的和约,遭到

    12、了德国人民的一致反对,B正确,C错误;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排除A;1920年国际联盟建立,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19年6月”“德国群众在柏林胜利塔下集会”,联系所学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时间和内容分析即可。11.观察下面漫画,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能够分得“和平蛋糕”一角的关键因素是A. 中国的五四运动激怒了帝国主义列强B. 日本取得了美、英、法等国的支持C. 日本在和会上不插手欧洲事务D. 德国主动请求和会把其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漫画可知,反映的是帝国主义列强主动分给日本“蛋糕”,A项说法错误,五四运动并无此效果,应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

    13、会主宰国家是美、英、法三国,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能够分得和平大蛋糕的“一角”是因为日本取得了美、英、法等国的支持,故B项正确;C项不是关键因素,应排除;德国虽是战败国,但绝不可能主动把山东交给日本,故D项与史实不符,应排除。12.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份使“美国人得意,日本人沮丧,中国受伤害”的条约。这份条约是A. 四国公约B. 五国条约C. 九国公约D. 凡尔赛和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211922年”“美国人得意,日本人沮丧,中国受伤害”可知,这是九国公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比、法、意、日、荷、葡和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此条约扼制了日本在

    14、大战时对中国的垄断权,而代之以美国为首领和英、日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侵略局势,故C选项正确;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法、日签订了四国公约相约“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四国公约生效后,英日同盟中止,故A选项与材料不符;限制海军军备是华盛顿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于1922年2月6日签订了五国公约即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五国条约是大国间订立的第一个裁军协议,是美国外交的胜利,意味着美国与英国处于同等地位,英国海上优势丧失,同时日本海军的扩大被限制,这与材料中的“中国受伤害”无关,故B选项错误;凡尔赛和约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故D选项与材料

    15、中的时间不符。13.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正式宣告成立。它是战后世界人民对战争反思的成果之一是巴黎和会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对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A. B. C. D. 【答案】D【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战后反思战争,为了调解国际纠纷,巴黎和会通过了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合约中各国约定建立国际联盟,是巴黎和会的重要成果之一。国际联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其合作模式对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故本题答案选D项。点睛:解答本题容易出现失误的是认为叙述不正确,不论国际

    16、联盟在维护世界和平一直是它努力的方向,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国际联盟的合作模式,对后来的联合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4.学者资中筠说:“美国虽然没有参加国联,后来1922年在美国主导下召开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等于替代国联达成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协议。”这反映出美国A. 试图影响和领导世界B. 占据了世界道义的制高点C. 事实上为了世界霸主D. 彻底摆脱“中立主义”束缚【答案】A【解析】国联是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国家组织。由材料“1922年在美国主导下召开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等于替代国联达成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协议”,强调美国试图影响和领导世界,排除A;华盛顿会议属于帝国主义分赃会议,排除B;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彻底摆脱

    17、“中立主义”束缚,排除D。15.有人说:“把纳粹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此言论依据的事实是A. 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成为会会第一大党B. 纳粹党的对外政策得到民众的支持C. 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大多数的国人的心理D. 法西斯主义给德国人带来实际利益【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纳米党是通过欺骗性的宣传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垄断资产阶级的青睐,是通过议会选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进而组建政府,这一过程中民从的选举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选A;材料所强调的是德国的政治体制,而不是对外政策,B项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符,故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德国人自己选择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而没有强调对迫害犹太人,所以C的说

    18、法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可排除;法西斯主义最终给德国人带来的是灾难,所以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故可排除。16.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法西斯体制的措施,规定陆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中将级以上的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工具;禁止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颁布了全面侵略中国、进一步南北并进,大肆对外扩张的基本国策纲要,使日本建立所谓的“准战时体制”。以上措施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 发动九一八事变B. 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C. 亚洲出线世界大战的策源地D. 军部出现“北进派”“南进派”分歧【答案】C【解析】注意关键词“最主要”,B项是直接影响;C项是最主要的影响;A项与时间信息不符;D项从

    19、属于C项。17.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不久,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讲中说:“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或安全,恰恰相反,将是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和更为危险。”这表明丘吉尔斥责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主张制止法西斯侵略反对把战争祸水东引认为绥靖政策是在怂恿侵略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可知,丘吉尔坚决反对绥靖政策,他这段话明显表达了对这一政策的不满,故 正确;他认识到这一政策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主张制止法西斯侵略,故正确;“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可知他认为绥靖政策是在怂恿侵略,故正确;依据

    20、材料内容可知 正确,故D选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他反对把战争祸水东引,丘吉尔并不反对把战争祸水东引,错误,故包含的A、B、C选项错误。18.慕尼黑协定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共同点是纵容了法西斯侵略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使德国发动战争时避免两线作战签约各国划分了势力范围A. B. C. D. 【答案】C【解析】慕尼黑协定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都纵容了法西斯的进攻,体现出大国牺牲小国利益,满足自身的需要,故正确,选择C正确。只符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慕尼黑协定不符。排除。19.“1939年起,德国采取一连串的对外侵略行动,波兰、捷克、挪威相继为德国控制,1940年六月以后的一年里,只有一个欧洲国家与德国

    21、抗衡。”这个国家是A. 英国B. 法国C. 西班牙D. 苏联【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二战的知识。从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939年和1940年,以及国家:德国、波兰、捷克、挪威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二战。二战前期,只有英国一个国家能够与德国抗衡,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法国被德国占领,已经无力抗衡;C选项错误,西班牙没有那个实力;D选项错误,1940年六月以后的一年苏联并没有卷入二战。点睛:解答本题关键就是时间。首先能根据材料给出的时间进行史实的判断二战。其次可以根据时间来判断选项的正误,可以判断出D选项是错误的,因为当时苏联没有卷入二战,由此可以选出正确答案。20.丘吉尔传记

    22、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确认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后,丘吉尔感到十分高兴。这是因为他认为A. 英国将不战而胜B. 德国将新增强援C. 日本将称霸全球D. 美国将成为盟友【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丘吉尔之所以感到十分高兴是因为日本把美国拉入战争中来,美国将成为英国的盟友,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美国不是德国的强援,故B项错误;日本将称霸全球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21.下图是75年前的苏军阅兵式。斯大林向红军战士发表讲话:“让我们的伟大祖先的名字,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旗帜指引着你们向胜利前进!”受阅部队直接开赴前线作战。这次战役A. 使德国失去了战场主动权B. 是

    23、苏德战争中最激烈战役C. 宣告德军“闪电战”破产D. 发生了规模最大的坦克战【答案】C【解析】从材料“75年前的苏军阅兵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所示为莫斯科保卫战,德军遭到沉重打击,标志着闪电战的破产,故C项正确;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也是转折点,排除A、B两项;规模最大的坦克战是库尔斯克战役,排除D项。点睛:首先通过材料“75年前的苏军阅兵式”分析出这次战役是莫斯科保卫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正确答案。22.为了抗击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反法西斯国家军民浴血奋战,逐渐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下列各次重要战役,按其开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斯大林格勒会战中途岛战役诺曼底

    24、登陆柏林战役A. B. C. D. 【答案】A【解析】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而进行的战役,时间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中途岛战役于1942年6月4日展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柏林战役是1945年4月16日,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故选组合,故选A。23.把历史的镜头回放到1943年,假若你作为一名中国外交官,和蒋介石、宋美龄等人一起代表中国出席开罗会议,在这次会议上

    25、,你应该会看到A. 英国和法国操纵了这次会议B. 斯大林率领苏联代表团参加会议C. 签署了要求日本归还中国领土的文件D. 杜鲁门总统代表美国签字【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开罗会议是由中美英三国召开的,参加者是蒋介石、罗斯福和丘吉尔,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协调三国对日作战,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C项正确。开罗会议与法国、苏联无关,排除A、B。杜鲁门总统代表美国签字发生在1945年之后,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24.下列各项中,由二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决定的内容是英、美、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朝鲜南北分别为美苏受降区旧金山召开联

    26、合国制宪会议不能单独与敌方停战或讲和A. B. C. D. 【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参加的会议有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其中英、美、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属于雅尔塔会议的决议,故正确;朝鲜南北分别为美苏受降区是美国和苏联秘密决定的,故错误;不能单独与敌方停战或讲和是苏美中波茨坦公告中的内容,故错误。由此可知,A项正确,BC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二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参加的会议,然后找出错误的项目,再次排除含有该项目的选项即可。25.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进行了

    27、历时31个月的“东京审判”。期间公开庭818次,有419名证人出庭作证,受理证据4336份,英文审判记录48412页,认可、采纳证据3万余页,完成了1231页的判决书。由此表明A. 日本侵略覆盖亚欧、北美地区B. “东京审判”建有复杂性和严谨性C. 战后远东国际新秩序得以确立D. “东京审判”根除了日本右翼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京审判历时时间长,审判次数、证人、证据、审判记录多,体现了东京审判的艰巨性、复杂性同时兼具严谨性,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略地区集中在太平洋和亚洲地区,没有涉及欧洲,故A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

    28、本战犯,没有涉及战后远东国际新秩序得以确立,排除C;“东京审判”没有根除日本军国主义,排除D。26.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二战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新局面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正确;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逐渐进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两极格局,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史的

    29、新局面,正确,故B选项正确;二战并没有消除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 ,错误,故A、D选项错误;二战之后世界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并不是帝国主义在世界殖民统治的终结,错误,故C选项错误。27.“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A. 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B. 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C. 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D. 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答案】D【解析】据材料“原子弹并用于实战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并

    3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科技发明都与二战的需求有关,说明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故D项正确;科技革命不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往往是重大的或突发性的政治军事事件,故A项错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战争双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对比,故B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在二战末期,故C项错误。故选D。28.下表是中日历史教科处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不同描述,我们从表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摘编自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2007年第三版)1937年7月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入全面作战。日军以为如果攻陷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蒋介石就会投降,隧于12月占领南京。(这时,由于日军占领,有许多民众死伤,即南京事件)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均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注意事项

    本文(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重点中学高三历史检测卷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