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从校园文化建设看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

    • 资源ID:2369576       资源大小:278.49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从校园文化建设看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

    1、从校园文化建设看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从校园文化建设看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王云玺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日渐式微,其原因主要在于办学导向的偏差、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文教育的空泛化和边缘化。高校应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实践环节、提高教师文化素质等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 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大学人的精神家园,它具有规范大学人行为,凝聚大学人精神与理想的作

    2、用,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校园文化体现在高校的方方面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育人。然而,优秀的校园文化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大学主体主动地对本校的文化进行提炼和总结,并有意识地进行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中,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涵盖人文精神、人文科学和人文教育,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学科是载体,人文教育是过程。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是以人文学科为载体,通过人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和高尚的人文精神。大学生人文素

    3、质教育,理应作为高等教育份内之责,理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应有之义。1. 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式微的原因分析 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式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办学导向的偏差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受经济利益驱使,高校更加注重科技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以市场为导向办学,的确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但体现人文精神的人文社会科学因不能直接带来经济利益则发展比较缓慢。企业在用人时,首先看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然后看其专业能力,至于人文素质如何,大部分企业并不过问。在企业这种用人导向下,学校千方百计强化外语、计算机和专业课的教学与考试,而高校中仅能反映人文精神的“两课”和几门选修课

    4、的教学,则成了学生学习外语、计算机和专业课之余的消遣课程,甚至被看成是浪费时间的课程。“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少一分窝囊废”成了不少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原则。这种情况使我们在享受自然科学带来硕果的同时,也不得不咽下因人文精神的弱化所酿造的苦酒,直接导致我国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2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一方面激发了大学生的进取意识,促进了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给现代大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从学校层面看,有些高校专业设置往往只单纯地考虑市场需求,看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忽视高校应有的价值追求;只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考虑课程设置,从而使得与市场经济不密切的人文学

    5、科受到排挤,影响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从学生层面看,市场经济强化了大学生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这也是导致大学生热衷功利价值而人文精神日渐式微的一个重要原因。3人文教育的空泛化与边缘化当前,高校人文教育更多重视的是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的政治、哲学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很多看起来没有直接用处的知识,如哲学、艺术、文学都被排斥或被边缘化,这些课程名为必修或必选,但实际上并未受到重视,远不如专业技能“实用”。目前,高校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缺少硬性指标的评价和具体的教育措施,缺乏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评价标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

    6、所占的比重不仅比较小,而且在这较小的人文教育课程中,其内容也显得过分单薄。在进行人文教育时,往往停留在书本上、课堂上,不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只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精神的内化,教学内容的单一化和方法的陈旧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知道,人文知识的传授固然是人文教育的主要方面,但在传授人文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一些学校常常忽视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忽视学生在选择、内化人文传统的校园文化中应起到的主体作用。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和内化基本上是通过被抽象化、概括化的书本知识得到的,人文教育成了空洞的说教,无味的道白。1.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7、的前提和基础 人文素质教育是在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并日益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提出的。人文素质教育力求改变以往大学教育存在的专业口径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单一、评价体系偏颇、文化陶冶淡化等问题。它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同时强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共同提高。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及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他

    8、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传统高等教育重视学科专业的系统性,相对忽视人的完整性和发展性,对健全人格、个性等培养重视不够;侧重“教书”,突出知识技能的传授,相对忽视“育人”,即对人的思想道德、综合素质能力的培育重视不够;学校建设往往侧重于硬件设施的建设,相对忽视观念和制度层面的建设,对教学观念、办学理念的探讨和总结、宣传相对欠缺。这种教育指向带有较大的偏离性,往往使教育活动参与者走进大学教育的认知误区,导致教育实践活动的僵化。从校园文化角度来看,在这种教育观念和方式下,学校没有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蕴涵,尤其缺乏学校整体形象和文化气质的设计和塑造。这种校园文化的淡薄恰恰是由于人文

    9、素质教育的缺失。一所大学独特文化的形成,最关键的是作为学校主体的学生和老师文化意识的树立和营造。在校园文化的构成中,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都依赖于观念文化的更新和发展。传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表现在知识层面,例如学科和专业的设置、知识的结构等一些基本内容,而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两方面的培养)明显不足。其实,校园文化不仅要求体现在对知识的传授上,还要求体现在对理智和智慧的人生态度和方法的追求,对个体的品格与人文精神的塑造,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等方面。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中,无法离开人文素质教育这个主渠道。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想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除旧立新”,就不得不藉由人文素质

    10、教育的推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带动高校从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从而重组、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与育人过程,能够有效加强大学成员的人文修养和文化素质,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是高等学校从更新的角度、更高的层面上注重自身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也是高校不断突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的过程,是一个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精神理念与办学格调的过程。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前提和切入点。三、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人文素质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体现在各种具体实际的校园教育教学和文化活动中,

    11、主要内容包括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系列讲座;各种读书活动、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社团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即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着力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促进专业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结合等方面。此外,从器物层面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以及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推动实践与理论研究相得益彰、良性互动等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人文素质教育通过以上内容、途径、方法等各方面的系统构建,将无形的校园文化融入到有形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将学校的内在精神理念外化为各种可见的文化符号,从而对校园文化的培育和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平台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只是人文素质教育

    12、,但是人文素质教育天然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其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力求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赋予大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底蕴,同时有效激励学生参与到与老师和管理者共同建设校园文化行动中。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熏陶,可以有效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促进学生、老师间思想的交流。利用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创新,并通过其辐射功能对社会文化产生影

    13、响。人文素质教育所包括的人文精神不是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而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通过重构教育目标、阐释教育内容、强化师生关系以及优化校园环境,揭示与塑造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对人的价值、生存意义和质量的关注,强调对他人、社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投入奉献,要求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关心和改善,并对人类未来命运与追求进行负责的思考和探索。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不能由教师直接传授,只能通过长期的教育培养,使学生自己通过知识学习、观察、实践逐渐内化形成。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的,这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必定会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良好作用,在这种教育理念支配下的大学教育也必定可以产

    14、生优秀的校园文化。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的几个问题 1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大学生素质培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根本。高等教育要传承文明,把握时代精神,必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高校不仅要有发展科学文化的科学追求,更要有“文化成人”的人文理想,为使科学技术发展造福人类,应注重将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工具型人才。为此,迫切要求改变重技术、轻人文的教育观念,改变那种片面按照市场的需要塑造现代大学教育的理念,把追求自由、追求科学、追求创新精神作为现代大学的精神,把人格的培养和人自身的完善作为现代大学的教育目标,真正使学生成为专业与通识、个体与群体、人格与修养高度统一的全

    15、面发展的人才。2优化课程设置,充实人文教育内容人文素质教育的落实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没有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不注重专业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协调和统一,人文素质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实际上,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比如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要目的的我国历史与民族文化教育;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教育;以陶冶高尚情操为主要目的的文学艺术教育;以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目标的国际文化教育等。当前,人文课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往往停留在概论上,泛泛而谈,浅浅而论,“填鸭式”灌输,使学生不仅得不到美的享受,反而产生强烈的

    16、逆反、厌学心理。加强人文教育,就是要改变课程结构,使人文课程进入整个课程体系,确立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使课程成为把教育思想、观念、目的和宗旨转变为教育实践的中介。要改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特别是“两课”的教改,要把愉快教育、情境教育、成功教育、情感教育等纳入教学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接受,在心灵上有所触动,真正在思想上解决深层次问题,力求实效。3注重修为修德,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延续性、继承性,尤其是文化中那些人文精神更是无法割裂。传统文化是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基石。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继承传统文化,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特别是积极的人

    17、生价值取向,如自强不息、刚毅奋进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理想精神;以德治国、修身为乐的重德精神;人贵物贱的人文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济困救苦、舍己为人的高尚价值观;忧国忧民、献身国家的爱国精神;“协和万邦”、各族一家的共处协作精神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哲们反复标举、一再推崇的那些优秀的价值观念、高尚人格、民族精神正是当今许多大学生所匮乏的。4加强实践环节,注重三课堂相结合课堂教学(第一课堂)作为传播人文知识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除“两课”外,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也要渗透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活

    18、动(第二课堂)对大学生是一种教化、一种示范、一种熏陶,起着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须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活动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健康向上、充满活力、富于创新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风尚统领校园。社会实践活动(第三课堂)让学生在了解社会中完善自己,也有利于把学到的人文知识内化为人的内在品质,使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依照做人做事的道理去身体力行,逐渐把这些道理内化为自己为人处事的准则、价值观等。5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文化素质教师是全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和基本保证。教师的示范作用是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它极大地影响人、促进人、改变人。人才的品德和智力培养要靠教育者本身的思想道

    19、德素质、人格力量、业务水平以及渊博知识的影响,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高尚人格的化身。师生之间学识上的传递,思想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最为直接、亲切,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大学生精神世界和道德风貌。我们要注重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充分发挥教师人格力对学生的感染启迪作用,强化大学教师的人文教育自觉意识,使他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透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的思想倾向、理想追求、精神风貌、治学态度和气质修养等,亦即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力,在无形中给学生以影响。应该说,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史知识贫乏,师德修养不高,艺术修养不够,人文精神缺乏等。有些教师

    20、授课平淡无味,课堂气氛沉闷,还经常因为缺乏人文常识而闹笑话。因此,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成为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对教师而言,丰富人文基本知识固然必要,但更需要从所从事的专业出发,学习一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相结合的范例,从中得到启发和引导。这样不仅能为教师提供强大的追求真理的动力和精神支柱,还能引发他们追求科学、探索科学真知的实践活动,最终养成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主要参考文献:1 柯文进. 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 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3).2 王明清. 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反思学校的人文教育 J.

    21、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4).3 高天琼, 谭本湘. 大学文化建设视野下的文化素质教育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7(4).4 师帅. 试论人文教育在我国大学教育中的意义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2).5 王培军.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10).以科学发展观视角浅析人文校园建设的内涵发表于2010-4-11 20:42:00 回复(0) longzhi2009年11月重庆市正式启动“五个校园”建设,努力建设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营造出高品位、高质量、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22、将学校建成城市和乡村最美丽的风景。“五个校园”建设是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助推“五个重庆”建设的重大举措,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五个校园”中很多层面上是学校硬件和环境的改善和升级,而人文校园则重在提升学校的内在品质,回归学校教育的本位。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教育的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校园建设应该是“五个校园”建设的基础和核心。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个性张扬且正处在成长历程中的人,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23、,也不应该成为盛装前人经验的工具。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也是人,也需要成长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样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高度关注师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终点,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我们要让教育不断发掘生命潜能,增强生命能力,提升生命质量,使教育回归生命的发展。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创建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机制,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和融洽宽容的人际关系,使全校师生得到主动、积极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自身也得到发展,并

    24、形成人文气息浓郁的学校文化特色,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校园。从“以校为园”到“以人为圆”-人文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早在将近一个世纪前,面对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相脱离的状况,美国教育家杜威就说过:“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的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从这些现代教育先驱的言论里,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最朴实的真理:教育要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源。然而审视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数次的教育改革,却依然游走于各种外在的需求而无

    25、法返璞归真,也无力践履其成全人生的终极使命,因此,我们有必要继续呼唤“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为了师父和师弟们的安全,孙悟空在他们身边用金箍棒划了一个圈,将他们和外界隔绝开来。这样一来,师父和师弟们是安全了,妖精进不来,可他们也不能越池半步。分析现实,我们的校园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园”,一垛垛高大的院墙将学校和学生圈在其中,校园内外各是一片天地。院墙该不该有,这是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如果院墙是为了防止外来闲杂人等的随意出入,那说明我们的社会文明程度不够,人文教育还得加强;如果是为了防止学生随意外出,就说明学校存在问题,学生不能把校园当成生活、学习的乐园,学校不

    26、如网吧、游戏厅让人快乐,人文教育更得加强才行。不是说学校没有讲人文,反倒是大会小会都在讲,老师学生都在学,花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将校园精心布置,让它的一草一木“皆能说话”、每一面墙“都能育人”,然后课堂上讲“增广贤言”,课间还背“三字经”、“千字文”学生在学校的时候特别是有领导检查或其他单位观摩时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的人文素养,尊敬师长、注重礼仪等等,但如果就此认为学校就是人文校园了,还评个什么“十佳”“百佳”的,个人认为并不妥当。学生回到家里、出身社会表现如何,学生是否将学校视作开心的乐园,学生是否将学校、老师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人格魅力等等,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如果将某些重在外形、缺失内涵的东

    27、西美其名曰 “人文的教育”,反倒让学生学会了虚伪和敷衍,倒不如不要为好。我们不能忘记最重要的一点,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教育唯有反映社会生活的需要,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才能帮助学生认识、参与社会生活,学会生活和生存。“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也受恋爱的教育。”人文校园应当追求的是人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建构,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教育必须回归生活,根植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并成为联结其可能生活的桥梁,教育才会永远焕发生命的蓬勃和活力,充盈生

    28、活的多彩与真切。对于我们来说,人文教育是一种美好的教育理想,更是一项艰巨的使命,一次艰难的探索。学校和教师要关注学生生活,把教育内容从教科书拓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构建开放的课程体系,选择和运用开放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使学校从孤立的、封闭的、与外界脱离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切实促进学生素质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提供的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发展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占有人类共享的普遍价值观,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具备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学会认知、学

    29、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四大价值支柱。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轨迹是一个无穷的“圆”,它与社会相连,与生活相通;它与文明相连,与文化相通;它与生存相连,与发展相通。而其圆心就是“人”社会生活中现实的人、文明气息中健康的人、与时俱进中发展的人。从“人文的教师”到“人文的教育”-教师人文发展如何跟上一所学校人文品位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群体素质。加强人文校园建设,焕发校园人文生机,最根本、最迫切的是加强教师队伍人文素养建设。只有拥有了“人文的教师”,才有实现“人文的教育”的可能。教师要真心实意的欣赏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培养的良材,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价

    30、值,开发自身潜能,发挥材质极限,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还应该坚定学生的道德信念,引导学生避恶趋善,辨别假丑恶、追求真善美,抵制平庸粗俗、怀抱远大理想,厚德而能载物,品高而后才茂。我非常赞同这种说法:“人”字的一撇是人格,一捺是才能,出色的才能加上健全的人格,才能支撑起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字。人文教育的最低要求是使其成为“人”;较高要求是使人成为“较完整的人”,即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最高要求是使人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当然是一种理想追求。要想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首先必须成为这样的人,即使现在还不是,也应努力追求,使自己有健全的人格,有人文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

    31、仅要善待自己,善待学生,善待他人,善待社会,还要善待自然,善待我们今天生存的环境,做一名充满人性化的教师。去年实施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本是一件提高教师物质生活的大好事,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发放之前怨声载道、发放之后消极怠工的现象屡屡出现,究其原因除了学校的管理水平滞后、分配方案有待进一步合理化等因素外,部分教师存在“不患贫而患不均”、“不作为”的思想也值得关注。这些教师不能善待他人,不能善待社会,同时也不能善待自己,又如何能做到善待学生呢?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建设人文校园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很多学校为了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规范教师行为,不断强化制度管理,以制度

    32、来约束教师,使老师们变得“听话”,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结果却可能导致教师不是潜心研究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而是诚惶诚恐地面对那些管理条例。把教师变成 “工具人”,这种偏离人文精神,过分注重统一要求严格控制的所谓“科学管理”,以简单量化取代了人文关怀,以单向的服从指令代替了民主合作,严重地抑制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事实上,即使是最严格的考勤制度,也往往只能在形式上“管”住教师,至于教师是否真正发挥了工作主动性与创造性,我看未必。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了对他们的劳动投入很难予以确切量化,以上课为例,同样一节课,虽然都是40分钟,但精心备课者所花的时间、精力要超过随意上课者的几倍乃至十几倍。由此可见,学校管理需要有规章制度,但更需要先进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学校的发展建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基础上,在学校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领导要注重施行人文领导,不仅抓教职工的工作,更要关心他们的愿望和需要。管理制度要提倡感情化强制,既保证学校的总目标,保证学生的发展,又体现人情味,刚柔兼顾,最大可能化解或减轻对教师造成的伤害。要让全体教职员工感受到学校是为他们搭建的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舞台,从而在学校这个充满激励而不


    注意事项

    本文(从校园文化建设看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