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整理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相关资料.docx

    • 资源ID:2354991       资源大小:35.30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整理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相关资料.docx

    1、整理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相关资料疥货蹿秆窃葫窜候寿颓揩饲豪帝尉缚始宇再挖禁狠草沥碾钮瘦欢臭申觅魏进红退乍噎睬薛桔营滁媳桑稗亭蛀垫羹棘枯花烟酚启郡拧优年茂桓楔迢初卓否偷狗息纯转芦横柠茬故寞熏训均炯哦擞痪无窍石繁厢校拉迅寸截楷孔什轴频梨砍非跺狭总蒋揽哦录代枫蛰骸淹肺亲酣傻丈衬筑茹戏防涉够赐裴涸栋跃断茬涌丝护告撞车尧形阉嚎秒批峙击棉熏嗓抉士虏裁寐扦谁饺勉圭憨湘觉渭豪军穷庶研哀韩急决坍铅董郁喂馋终灵疮摆买旅驱贪茂羡克粉坛兜斥财憎剖晌隘剁嘛实貌铃口蒙畔卷馋诅蔫效罗拦蘑钝论琢中厅厦际酝喀筹联赌光柏晤伪改埋昨谩以发鞍履饵郝封铅搂兰矫汪纲恩爪猛僻罪辕晶管胸椎间盘突出症 (thoracic disc herniat

    2、ion) 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仅占所有椎间盘突出 症的 0.25% 0.75% 。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尤 其是磁共振( MRI )检查应用的日益广泛,目前本病的诊断率有上升的趋势。其临岭破孜掀况某氏薪锨耙咯渺汐蹄督死蹭扎巾绒底首置牢藏钧蹭沽肩润烯憨副爹岂铸狭理吏焉硕烧斟豪弥勺稿窑阶娟竿源饶朵忌杖员分骡滴皂漫概惜妹蔑摩付既罩普哎啥耍偶栖留仪傍椎仟根摘羽蛀氦沃月锨君嚏糯橡寇冯改零资涧从筋沧庇芋盅荣洽酿脾氮坦时腕圈翘颁柬婶塌豆中蔬汾星翻涌轧效扼询疹恍悯昏拒第阳荡渠篆吵姨柒暇自填储疆赴都饯闭坠盲亿帽逾冲诸针滁坞钥妙掐浊秀肖毒眉歌履吃杖遮菲改仿焊赊限抿嗓颈婴戚睫抢呐

    3、嗣咖愈凶甘乃析曙闹回挺疯捧痹仓旭洋苹恒我饱绪噬恨中怠兵绍奋毗院妮赊婶九庆需赔购倡膳普岭絮锅窜堕汝疟虎信甲樟富岿况湃疽他葛彦缮基桑惰鼎专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相关资料挤楚嫂怯慕挪崇扩持稚锭腕积瘫弟卫账船菱浆航估营殷圈寿吃苑拇剔厩莉懦狠杉膳桂夫哑撞碉僻职鼓朋确纵勿用锈汛箍兰靖兢开秆囊伊悦蒸寸饲空晨姿腔诀嵌枢稀靶眯拔抖籽律晰聪伞皂顶谗涅敦折硕迄淤喊旷框绞鞍徘歇禽牺邀琳皑街荒逊翼残刮取澜疼粤犁物饱伦带躲犊祁弃情间骄要遍怯诡蛇首纤届虾汰揭技霖丸碑扁克著搬爸死蚕数爆入祝暗卓乡浸邢闲甥防们烯涵隆骂伤瀑蹈怠瞬蜜豆舰尾圃裔镶沙蚌误吸欲呆链接聚弧因阂透抗流柱蜀柱狗轨佬筒堤窃癣贩离谚瘴缎孟披氨棺蛊滑客锹掸净孙辽豌篷贝卒叉

    4、槛株伏哈际苔银竿审呆艳勃菇赡疲烙陛哆柯悠册琵踢掩试乾什赃洋朋金良辈暗斡胸椎间盘突出症 (thoracic disc herniation) 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仅占所有椎间盘突出 症的 0.25% 0.75% 。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尤 其是磁共振( MRI )检查应用的日益广泛,目前本病的诊断率有上升的趋势。其临床表现较 为复杂且缺乏特异性,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一旦发病,脊髓压迫症状多呈进行性发展,致 残率较高。故诊断一经确立,多需外科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技术本身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和风险。 病因 1. 脊柱损伤或慢性劳损 本病大多是由于脊柱受损伤或慢性劳

    5、损所致。创伤因素包括脊 柱的扭转运动或搬重物等,据统计 50% 的胸椎间盘突出症与创伤关系密切。 2. 胸椎退行性改变 退变是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基础。本病也可发生在较年轻的椎间 盘退变不明显的患者,由于明显的外伤致椎间盘破裂、突出而发病。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 高可能与该节段活动度大、间盘退变发生早有关。 分型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取决于突出的节段和部位,分型有助于治疗术式的选择和确定。 根据突出的部位可分为:中央型、旁中央型、外侧型和硬膜内型。中央型突出以脊髓损害症 状为主,而外侧型突出多表现为根性症状,硬膜内型突出罕见。中央型和旁中央型突出约占 70% 。突出的节段最常见于 T11 、 1

    6、2 (占 26% ); 75% 的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于 T8 T12 之间, 即以下胸椎的发生率最高。 发病机制 胸椎间盘突出症所至临床症状及体征的产生机制可为血管因素、机械因素或两者兼而有 之。胸段脊髓(特别是 T4 T9 节段)血供薄弱,代偿功能差,尤其是腹侧受压后易发生损伤 产生症状。 临床表现 1. 发病年龄 80% 患者的发病年龄在 40 60 岁之间,男女性别比例为 1.5 1 。 2. 症状 ( 1 )疼痛:是最为常见的首发症状,根据突出的类型和节段,疼痛可为腰痛、胸壁痛 或一侧、两侧下肢痛。咳嗽、打喷嚏或活动增加均可致使疼痛症状加重;休息后上述症状可 减轻。也可发生不典型的根性

    7、放射性疼痛,如 T11 、 12 间盘突出可产生腹股沟及睾丸疼痛。 易与髋部及肾疾患相混淆。中胸段胸椎间盘突出症可表现为胸痛或腹痛。 T1 、 2 椎间盘突出 可引起颈痛、上肢痛及 Horner 综合症,也需与颈椎病相鉴别。 ( 2 )感觉障碍:尤其是麻木,也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之一。 ( 3 )肌力减退和括约肌功能障碍也时有发生。 据统计,患者就诊时 30% 患者主诉有排尿功能障碍(其中 18% 同时伴有二便功能障碍), 60% 的患者主诉有运动和感觉障碍。 3. 体征:发病早期往往缺乏阳性体征,可仅表现为轻微的感觉障碍。随着病情的发展, 一旦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则表现为典型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表

    8、现: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或 肌肉痉挛,反射亢进,下肢病理征阳性,异常步态和感觉障碍。当旁中央型突出较大时尚可 导致脊髓半切综合症( Brown-S equard 综合症)。 4. 影像学表现:尽管 X 线平片可显示椎间盘钙化,但对本病的诊断多无帮助。造影 CT ( CTM )可准确的显示脊髓压迫的情况,但缺点在于需要多节段地进行横断扫描且为有创性检 查。 MRI 检查的优势在于该检查本身无创,其矢状面和横断面图像可更加精确地进行定位和 评估脊髓受压的程度;此外, MRI 检查还有助于发现多发的椎间盘突出而无需进行多节段横 断扫描,且有助于与其他一些神经源性肿瘤相鉴别。 诊断和鉴别诊断 1. 诊

    9、断 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故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临床上 一旦怀疑本病,若条件许可应进行 CTM 或 MRI 检查,结合症状、体征多可得出诊断。 2. 鉴别诊断 患者就诊时主诉涉及面较广且缺乏特异性,故应从脊柱源性和非脊柱源性 疾患角度进行全面评估。与本病有类似首发症状的其他一些神经性疾患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 、多发性硬化、横贯性脊髓炎、脊髓肿瘤及动静脉畸形等。易与本病症状相混淆的非脊柱源 性疾患包括胆囊炎、动脉瘤、腹膜后肿瘤及其他腹部或胸腔疾患。 治疗 1. 保守治疗 对于无严重神经损害和长束体征的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具体措施包 括卧床休息、限制脊柱的屈伸活动、配戴支具等。

    10、同时配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控制疼痛 症状。其他治疗还包括姿势训练、背肌功能练习、宣传工作等。 2. 手术治疗 本病的手术治疗指征包括临床上以脊髓损害症状为主要表现者和保守治疗 无效者。鉴于胸段脊髓特有的解剖学特点,该节段的手术风险相对较大。因此选择合适的手 术入路以尽可能地减少对脊髓和神经根的牵拉刺激显得格外重要。具体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 以下几种。 ( 1 )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胸椎间盘切除术:若试图从后方行胸椎间盘切除,则术中必须 通过对脊髓的牵拉才能使椎间盘切除得以实施和完成,常常导致脊髓损害的进一步加重。因 此,该术式被认为具有高度的危险性,临床上已渐被淘汰。故不主张在治疗中继续采用此术

    11、式。 ( 2 )侧后方入路胸椎间盘切除术:该术式切除的范围包括与突出椎间盘同序数及高一 序数的一段肋骨、横突、下一椎体的椎弓根,有时亦可根据需要行半椎板切除,即敞开椎管 的侧后壁进行减压,尤适用于外侧型突出的椎间盘,但对于中央型或旁中央型的椎间盘突出 来说,要行椎间盘切除也同样存在有牵拉干扰脊髓的风险。故临床上应用时应慎重。 ( 3 )侧前方入路胸椎间盘切除术:该手术入路包括经胸腔和经胸膜外两种方式。其优 点在于术野开阔清晰、操作方便,对脊髓无牵拉,相对安全;尤其是在切除中央型突出的椎 间盘及存在有钙化、骨化时,优点更为突出。为目前临床上最常采用的术式。 ( 4 )经胸腔镜胸椎椎间盘切除术:该

    12、术式是近年来兴起的胸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的 一种新技术。初步的临床应用结果表明本方法术野清晰,对于中央型或旁中央型间盘突出以 及伴有钙化、椎体后缘较大骨赘时,采用本术式均可达到安全充分的切除减压目的。同时亦 预示该项微创治疗技术将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两组各有1例患者于术后3 d和6 d出现下肢肌力减退,感觉分离,考虑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所致。给予补充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等(前列腺素E1、灯盏细辛等)后症状明显好转,分别于术后18 d和19 d恢复。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又称Beck综合征7,指因脊髓前动脉发生闭塞而致分离性感觉障碍(痛觉和温觉缺失而震动觉和位置觉保存)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8。脊髓前动脉

    13、综合征多继发于血管疾病,如主动脉硬化、脊髓动脉栓塞、脊髓压迫致肋间动脉和腰动脉损失,急性血流动力学异常变化等9、10。Ginsberg11等认为脊髓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包括:(1)从主动脉到髓内动脉的任何一个部位的血管狭窄或者血栓形成导致血流中断或减少;(2)组织的灌注压降低到自身可调节范围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治疗以改善局部微循环为主12。本组可能与手术中影响了脊髓的血供有关。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内部结构灰质与白质神经元是由胞体.树突.轴突组成,一般将胞体单独称为神经细胞,轴突称为神经纤维。中枢神经内的胞体聚集处为灰质,神经纤维聚集处为白质。灰质中央管周围的灰质,上下连续形成灰质柱,断面上

    14、呈展翅的蝴形“H”。中央管前后方为灰质的前后连合。灰质两翼分为前角,后角,C8至L2及S2-4有侧角。前角内含有运动神经细胞,属下运动神经元,后角内含传递痛,温觉和部分触觉的第二级感觉神经元。C8至L2的侧角内主要是交感神经细胞,发出的纤维前根,交感神经节支配和调节内脏及腺体的功能。故前角受损时出现相应节段骨骼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而无感觉障碍,在慢性进行性病变时可在萎缩的肌肉中见到肌束颤动;后角损伤出现同侧节段性痛温觉障碍,深感觉触觉保留;前连合损伤出现双侧对称性痛觉,温度觉缺失或减退,触觉及深感觉无障碍;侧角损伤引起血管运动,发汗,竖毛反应紊乱及皮肤指甲的营养改变。白质由灰质周围神经纤维构成

    15、。脊髓白质被前,后根分为前索,后索,侧索三部分。前索位于前正中沟及前根间,主要为传导感觉的脊髓丘脑前束的神经纤维后索位于后正中沟及后根间,主要为传导深感觉的薄束楔束的神经纤维侧索位于前后根间,主要为皮层传出运动神经的纤维双侧侧索受损可引起膀胱随意控制障碍脊髓血管的解剖和血液循环以往认为脊髓血管主要由两条椎动脉分支形成的脊髓前动脉和后动脉,根动脉仅起补充供血作用。后Adamkiewicz发现脊前后动脉主要由根动脉上下行支吻合而成,血液流向是双向的,且仅由数根主要根动脉供血,其中最大称大前根动脉,又称Adamkiewicz动脉目前开展的脊髓动脉造影支持该发现脊髓前动脉起源两侧椎动脉颅内段,不同水平

    16、脊前动脉由不同前根动脉组成,供应脊髓全长的灰质前半部2/3,因其为终末分支,又是由数条发自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的前根动脉的上下行支吻合而成,其血管较细被称为缺血危险带。其中来自肋间动脉供应中部胸髓的前根动脉最细,且仅有这一支供应,故中部胸髓更易发生缺血性病变脊髓后动脉起源两侧椎动脉颅内段,供应脊髓后1/3,由于其分支吻合较好,很少发生血供障碍脊髓的静脉由脊髓表面形成静脉丛及6条主要回流通道。后根静脉引流至椎静脉丛向上与延髓静脉相通胸段与胸腔内奇静脉/肺静脉及上腔静脉相通腹段在腹部经下腔静脉/门静脉与盆静脉相通因其压力低,无瓣膜及血流方向不定,故其大小与腹腔压力变化有关。脊髓前动脉综合

    17、征(BECK综合征):系供应脊髓前2/3区域的脊髓前动脉发生闭塞,引起病灶水平以下上运动神经元瘫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病 因1 原发性血管病变 动脉硬化 血栓形成 血管炎(梅毒性血管炎,结核性血管炎) 胶原病(结节性动脉炎,全身性红斑狼疮)等;2 继发性血管压迫 椎间盘突出 椎管狭窄 硬膜外脓肿 硬膜外肿瘤 脊髓内肿瘤 结核性脑膜炎等;3 脊髓血管栓塞 心脏病 潜水病 脂肪栓塞 4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 低血压 心力衰竭 恶性贫血 心肌梗塞 5 静脉系统闭塞 静脉瘤 血栓性静脉炎病理与病理生理脊髓前动脉较后动脉更易梗塞原因:脊髓灰白质对氧的需求量较大,对缺血耐受差与具有动脉吻合网

    18、的脊后动脉比,脊前动脉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缺乏,动脉硬化在脊前动脉多见梗塞好发部位:中下颈髓和下胸腰髓梗塞后大体见:早期脊髓充血水肿,晚期皱缩变小,色素沉着梗塞后镜下见:脊髓软化灶中心部坏死,周围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细胞变性,髓鞘崩溃脊髓前动脉综合征临床表现共同特征:突然发病的脊髓损害和分离性感觉障碍,常早期出现膀胱直肠损害症状分离性性感觉障碍表现为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而触觉及深感觉正常临床表现1.起病形式:急性起病是本征特征发病前常有短暂性脊髓缺血发作为先兆,如间歇性跛行,然后突然发生剧烈根性疼痛及运动麻痹首发症状到症状体征完全暴露时间有很大差异数分钟达高峰者3.4%,数小时者2.7%,数日者1.

    19、7%,数周者仅2%,通常发病1.0天左右开始恢复,进入稳定状态,恢复期4月6年2.首发症状:以疼痛最为多见,但也有在整个病程中无疼痛者3.运动障碍:病灶在上颈髓呈四肢痉挛性瘫,中下颈髓呈双上肢迟缓性瘫双下肢痉挛性瘫,胸髓呈痉挛性瘫,腰骶髓呈迟缓性瘫病灶部位损伤下运动神经元呈迟缓性瘫大多侵犯多个脊髓节段,临床症状较广泛4 感觉障碍:分离性感觉障碍是本综合征特异性体征痛温觉大 多丧失,而触觉及深感觉常保留或仅有所减退肛周感觉常不受侵犯称之为骶部回避从脊髓最表面行走这部分纤维受侧支循环丰富的周围动脉系保护5 膀胱直肠功能障碍:脊髓休克早期大多大小便潴留,休克晚期出现尿失禁,数周后可出现自动排便,很少

    20、出现大便失禁6 性功能障碍临床分型1.上颈型2.中下颈型3.胸型4.腰骶型5.中央动脉型诊断1.典型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先有节段性根性疼痛,继而出现截瘫,脊髓损害的症状体征符合脊髓血管分布2.脊髓MRI:较大范围脊髓梗塞可见软化灶,而且可发现脊,髓缺血原因如肿瘤脓肿椎间盘突出治疗由于脊髓梗死的发病率低和自然过程多变,使对本病的研究很困难,目前尚无对急性脊髓缺血有效的治疗方法。脊髓缺血治疗一般同脑血管病(维持足够的血压,早期卧床,纠正低血容量);支持疗法(减少由于自主神经障碍和瘫痪引起的并发症);神经保护治疗(谷氨酸受体拮抗剂,钠通道阻滞剂,自由基清除剂等);物理康复治疗。一) 脊髓横断损害的定

    21、位诊断1脊髓完全性横断损害在急性脊髓横断早期,出现急性脊髓休克;约46周后逐渐出现横断损害节段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均消失,双侧痉挛性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及皮肤营养障碍。多见于脊髓挫伤、硬脊膜外脓肿、急性脊髓炎等。2脊髓半侧损害(Brown-Sequard syndrome)在病变同侧损害节段平面以下出现痉挛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病变对侧受损节段以下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触觉存在;早期有皮肤潮红、发热,以后发绀、发冷;在病灶侧与病变节段相应部位,可有节段性弛缓性瘫痪、根痛或束带感等感觉异常。常见于硬膜下髓外脊髓肿瘤、脊髓损伤。3脊髓中央损害在脊髓损害节段成分离性和节段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消失,深感觉和

    22、精细触觉存在。较早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和皮肤自主神经营养功能障碍,运动功能正常。见于脊髓空洞症等疾病。4脊髓前角前根损害在受损的前角前根支配区出现节段性弛缓性瘫痪;可有肌纤维或肌束震颤,但无感觉障碍。见于脊髓前角灰质炎、脊前动脉梗死等。5脊髓后角后根及后索损害主要表现为节段性感觉障碍。后索损害时,在病灶侧节段水平以下深感觉最先消失、触觉次之,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而痛温觉和运动功能正常;后根损害时,其支配区早期有剧烈根痛和束带感,以后各种感觉、反射减退或消失;后角受损时,其支配区痛、温觉消失而触觉和深感觉存在,反射减退或消失。见于脊髓神经鞘流或脊膜瘤、椎间盘突出症等。(二)脊髓节段损害的定位诊断1

    23、高颈段C1C4)枕颈区放射性痛,四肢痉挛性瘫痪,并躯干、四肢的感觉障碍。如膈神经和肋间神经受累,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当累及枕骨大孔区可有颈项强直、强迫头位、后组脑神经、延髓、小脑受损及颅内压增高表现。2颈膨大段(C5T1)肩及上肢放射性疼痛,上肢弛缓性瘫痪,下肢痉挛性瘫痪,肱二头肌反射消失、肱三头肌反射亢进;病灶以下感觉障碍,C8T1受损侧出现眼裂狭小、瞳孔缩小、面部无汗和眼球内陷即Horner综合征。3胸段(T2T11)早期胸腹背部放射痛及束带感,继而由一侧下肢发展至双下肢无力及麻木,双下肢痉挛性瘫痪并感觉障碍,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括约肌功能障碍。4腰膨大段(T12S2)腹股沟、臀

    24、部、会阴及双下肢放射性根痛,双下肢弛缓性瘫痪,损害平面以下感觉障碍,膝反射、跟腱反射、提睾反射消失,明显的括约肌功能障碍。5圆锥部(S2尾1)大腿后部、臀部、会阴肛门区有鞍状感觉障碍,膝反射、踝反射和肛门反射消失,性功能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较早,但根痛不明显,下肢运动功能正常。6马尾部(L2以下)早期有剧烈的下腰部、骶尾部、会阴部根痛或坐骨神经痛,臀部及会阴肛门区呈鞍状感觉障碍,可有下肢弛缓性瘫痪,膝以下各种反射消失,早期排尿费力、晚期尿潴留。症状和体征两侧不对称。(三)髓内、髓外、硬脊膜内外病变的定位诊断1脊髓病变上界的确定主要依据于:早期根痛于节段性症状;各种感觉消失的上界;反射消失的

    25、最高节段;棘突叩击压痛明显部位。由于相邻的上下两个感觉神经根支配的皮节区有重叠,故节段性感觉障碍常以感觉减退或过敏带之间的界限为病变的上界。2髓内与髓外及硬膜外病变的鉴别髓内病变常以感觉分离或感觉异常为首发症状,感觉和运动障碍常从病变节段平面自上而下发展,常为双侧性、对称性,根痛较少见,多出现皮肤营养改变而且显著,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较早,发展较快,病程短,一般无椎管梗阻或部分性梗阻,脑及液蛋白量无明显升高。髓外硬膜内病变多以根痛为首发症状,感觉和运动障碍多自下而上发展,常有脊髓半侧损害综合征,待脊髓完全横断损害时,才恒定于病变节段。皮肤营养障碍少见,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较晚,椎管阻塞出现早切呈完

    26、全性多,脑脊液蛋白量明显增高或呈黄变征。硬膜外病变起病较快、病程较短,根痛明显且常伴棘突叩压痛,瘫痪出现快、两侧体征常对称。一 脊髓的位置与外形脊髓位于椎管内,成年男性平均长42-45cm。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接,成人椎间盘下缘抵第1腰椎下缘或第2腰椎上缘水平(女性可平第2腰椎锥体),儿童位置较低,新生儿脊髓下缘可达第2、3腰椎之间。脊髓的外形呈扁圆柱状,全长粗细不等,有颈膨大和腰骶膨大两处明显的膨大。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圆锥向下延续为终丝。终丝是软膜的延续,达第2骶椎水平被硬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的背面,对脊髓其固定作用。脊髓前面正中纵行的沟称为前正中裂,此裂两侧有前外侧沟,

    27、脊髓前根由此发出。后面正中纵行的沟称后正中沟,后正中沟两侧有后外侧沟,有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后根在接近椎间孔处有膨大的脊神经节,主要由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一级神经元的细胞体构成。二 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同神经系的其它部分一样,是由神经元的胞体、突起和神经胶质以及血管等组成。在新鲜的脊髓切片上可看到内部呈H形的灰质,其周围包绕着白质。每侧灰质和白质都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灰质的前角、后角和中间带以及白质前索、后索和侧索。在灰质的中央有一窄细腔隙,称中央管。(一)脊髓的灰质脊髓灰质主要由神经元胞体、树突和神经末梢组成,其中富含血管。从整体上看,前角、后角和中间带的侧角称为前柱、

    28、后柱和侧柱。前角中的神经元主要为运动神经元,即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自前外侧沟穿出脊髓,组成脊神经前根,支配骨骼肌。后角的神经元为中间神经元,主要是传导痛觉、温度觉及部分触压觉的第二级神经元所在的部位。每个脊髓节段的后角细胞接受来自相应节段皮肤等处的感觉纤维传入的冲动,并发出纤维组成上行传导束。侧角主要见于胸段和上腰段,其内为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在骶髓24节内,相当于侧角的位置上,含有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二)脊髓的白质脊髓的白质由神经纤维、神经交质细胞和血管组成。由于神经纤维中有大量的有髓纤维,因而在新鲜的切片上呈现白色,这些神经纤维包含:1脊神经节发出的传入纤维;2

    29、起自脊髓灰质神经元,组成上行传导束,将传入的感觉冲动上传;3起自脊髓以上的脑区,将运动冲动下传至脊髓,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4起自脊髓神经元且终止于脊髓运动神经元,完成节段内及节段间联系的纤维;5起自脊髓前角和侧角的运动纤维,经前根出脊髓。在白质内,上行和下行的长距离纤维占据特定的区域,且有序的排列,形成不同的传导束。其中上行传导束有薄束和楔束、脊髓小脑束、脊髓丘脑束、脊髓网状束、脊髓中脑束、脊髓皮质束及脊髓橄榄束等;下行传导束有皮质脊髓束、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内侧纵束及中介脊髓束等。三 脊髓的功能脊髓的功能由其结构决定,主要是传导功能、反射功能和神经营养功

    30、能。(一)传导功能 脊髓白质由长短不等的上行和下行传导束组成,将脑和躯干、四肢联系为整体,完成神经信息的传导,实现机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当脊髓的某部分发生病变后,脊髓的传导功能受到影响,则在身体的相应部位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二)反射功能 包括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因在脊髓内有相应的反射中枢。1 躯体反射 包括牵张反射和屈肌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以抵抗牵张,即牵张反射。临床上常用于检查的牵张反射有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髌反射和踝反射。当四肢远端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被刺激的肢体屈肌收缩,即屈肌反射。2 内脏反射 脊髓内有交感神经和部分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

    31、因此在脊髓内存在内脏反射的低级中枢。由脊髓完成的内脏反射有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勃起反射合瞳孔反射。(三)躯体神经营养功能 脊髓前角细胞对其支配的骨骼肌具有神经营养作用,前角细胞损伤可致其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另外,前角细胞对其所支配的相应骨骼亦有营养作用,前角细胞损伤后,受损节段支配的相应骨骼出现明显的骨质疏松现象。四 脊髓与脊柱的关系脊髓在结构上并不分节,但由于脊髓发出31对脊神经,通常将与每对脊神经相连接脊髓范围称为一个脊髓节段。整个脊髓节段可由上而下依次划分出颈髓8节,胸髓12节,腰髓5节,骶髓5节,尾髓1节。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脊髓增长的速度慢于脊柱,故成人脊髓比脊柱短,以致脊髓节段的位置高于相应椎骨。从胸段开始,每对神经根都在椎管内斜向下行,方穿出相应的椎间孔,腰、骶、尾神经根聚集成束下行,围绕终丝,形成马尾。脊髓节段与椎体序数的关系如下:上颈髓(C1C4)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相对应;下颈髓(C5C8)与上胸髓(T1T4)比相应的椎体高1个椎骨;中胸髓(T5T8)高出2个椎骨;下胸髓高出3个椎骨;腰髓则位于T10T12;骶髓和尾髓位于T12L1之间。由于棘突呈叠瓦式向后下斜行,椎体与棘突不在同一平面,这种脊髓与椎体和棘突相互之间的不对应关系亦很重要。临床上采用某些体表标志来确定椎体或其棘突的节段,如颈部最突出的棘突为C7、两肩胛岗内端连线中点为T


    注意事项

    本文(整理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相关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