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年山东省宁阳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x

    • 资源ID:2350399       资源大小:71.83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年山东省宁阳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x

    1、学年山东省宁阳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宁阳一中2019级高一上学期模块考试 历 史 试 题 2019.10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总计60分)1公社所有制下,一般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为“共有地”,用来应付公共的支出。殷商时期“公田”和“私田”在法律上均属于国王,农民因领有属于国王的份地,所以其剩余劳动必须耕种属于最高统治者的“公田”。这一变化()A说明了社会性质的变化 B反映了公有制社会的延续C说明土地私有制遭侵犯 D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王朝先后有十四世、十七王,其中一次是弟之子死后王位复归于兄之子,两次是兄终弟及,其余

    2、都是父死子继。据此,下面结论成立的是()A夏朝时宗法制度已具雏形 B夏朝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C我国封建社会自夏朝开端 D夏朝的王位继承比较混乱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一股追求营利求富的风气,人们向往奢靡的生活。这种心态变化表明()A社会动荡影响价值取向 B商业经济引发观念变化C重商政策推动经济发展 D百家争鸣引发思想改变4下图是“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丛书的部分书目,其中对应的著作最有可能是()A论语老子韩非子 B论语墨子韩非子C孟子韩非子墨子 D墨子论语韩非子5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这说

    3、明()A分封制得到诸侯严格遵守 B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 C天下一家的观念成为共识 D诸侯争霸强化了宗法制6西周分封制形成等级森严的礼序,决定了人们之间相对稳固的社会关系。到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频频发生,促使孔子倡导“克己复礼”、老子向往“小国寡民”。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A社会进步与代价之间的矛盾 B先秦诸子的思想落后C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D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7荀子给儒家的“礼”赋予“法”的内容,其弟子韩非批判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老子唯心主义的“道”,改造为唯物主义的“道”。这表明战国时期()A百家争鸣中有共鸣之处 B儒学汇集了各家思想精华C百家争鸣局面归于沉寂

    4、 D诸子百家的主张基本一致8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中,代表西周时期社会发展最高水平的是()9关于炎帝、黄帝传说的史料价值,说法准确的是()A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可靠证据 B在传播中经过加工虚构已无价值C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D与史记记载相互印证因此可信10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如果破解了一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这充分说明甲骨文()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B

    5、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11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这一现象()A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 B是百家争鸣的产物C开始打破“学在官府”局面 D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12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推动了战国变法13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

    6、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A民族交融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14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吴起、商鞅推行新法不得民心 B社会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战国时期旧贵族仍有较大势力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15荀子给儒家的“礼”赋予“法”的内容,其弟子韩非批判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老子唯心主义的“道”,改造为唯物主义的“道”。这表明战国时期()A百家争鸣中有共鸣之处 B儒学汇集了各家思想精华C百家争鸣局面

    7、归于沉寂 D诸子百家的主张基本一致16司马迁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意,成就了史记这一史学丰碑,引得后世史家争相仿效。这说明()A史家阅历决定其史识之境界 B史著的写作方法决定其影响C儒家观念影响着史著的写作 D史著贯穿着史家对规律的把握17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其实质是()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 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8“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

    8、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 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19下面是史记和汉书关于汉武帝初年国家经济状况的记述史书内容史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书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据此,下列判断合理的是()A两处记载都客观描述了真实情况 B汉书缺乏史学价值C两处记载在史料上存在源流关系 D两处记载可以相互印证20东汉初年,诸将上书愿击匈奴。刘秀回答“北狄尚强”

    9、,“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由此推论刘秀当时重在()A修复民族关系,以和代战 B吸取前朝教训,防止权臣当道C远交近攻、整顿北境边防 D削弱地方兵权,遏制地方割据21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旱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理解合理的是()A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 B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C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 D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22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

    10、现()A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 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 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 D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23从下表曹操历史形象描述的变化可以得出,古代历史学家()作品曹操形象作者和身份创作环境三国志治世之能臣陈寿(西晋太子中庶子)1.以魏为正统2.陈寿基本尊重历史事实裴松之注三国志叛汉逆臣裴松之(南朝宋中书侍郎)1.受伪魏论的影响2.受儒家君臣观念影响3.裴松之根据个人调查进行考证A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 B身份立场影响历史叙述 C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 D始终受正统观念的左右24魏晋时期,人口不过汉代的几分之一,州、郡、县数却不断增殖,远超东汉。此举主要是为了()A开发江南地区 B加强控制地方

    11、 C强化君主权威 D顺应民族交融25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其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 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 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 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26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当时的长安、洛阳等地的汉人受回纥风影响,喜欢穿回纥服装,出现了“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这说明唐代中后期()A社会生活开放多元 B官营丝织业占主导 C民族交融出现高潮 D中外交流全面深入27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

    12、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宰相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28唐朝武则天崇佛,唐武宗灭佛,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独尊儒术。这四个实例从本质上说明了()A思想服务于政治的需要 B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 C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 D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29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3、”“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爱国忧民的情怀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热爱和平的态度30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这里“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基本理念是()A文官制度 B公平公正 C品德为主 D分科考试31南北朝时,凡是出任吏部官职者,都必须精通谱学,否则便难以称职。官府编撰百家谱多卷,使官员的任命“彝伦有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 B政府加强对士人人身控制C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

    14、D顺应民族交融现象的出现32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A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 B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C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 D未得到平民的认可33唐代的常科考试并不实行考卷的封弥、誊录和考官的锁宿隔离制度。当时存在所谓的“行卷”现象,就是士子把自己的文章送给当时那些比较重要的官员,希望赢得他们的赏识,以求推荐。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A是荐举制的新形式 B存在吏治腐败诱因 C选举权旁落到地方 D运行程序混乱不堪34秦

    15、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宰相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35下表概述了唐代相关制度。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制度概述均田制计口授田,丁年十八授田,六十为老还官租佣调制项目分明,有田则纳粮,有身则服役(纳绢代役为庸),有家则征调(丝麻)帐籍制每岁一造(人口)帐,三岁一造(户口)籍,户口异动,田亩还授,一一在册A固化社会分工,限

    16、制阶层流动 B税则明确,旨在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政策简单划一,忽视地方差异 D为民制产,构建农业社会的理想蓝图36陕西西安出土了22枚银饼,其中两件錾文“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洊安县”位于今广州。旧唐书记载:成年男子每年需为国家服徭役20天,若不服役则可按每日三尺布帛折收,此即为“庸”。官府将所收之布帛,折变成金银等运往京师。据此推断() A白银已成为国家通行的主要货币 B缴纳布帛替代劳役曾经普遍实行C广州地区成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 D沉重的赋税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37下图是唐代周昉绘制的人物画代表作簪花仕女图。该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其

    17、间。浓丽的设色(指着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这反映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特点是()A构图复杂,比例失衡 B情景再现,返璞归真C以形写神,诗画合一 D对比强烈,气势雄壮38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但到了唐代形成儒道佛三家鼎立局面,还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武则天把佛教列为第一,唐玄宗又把道教列为第一。这说明()A唐文化多元共荣 B佛道社会基础薄弱 C君权的极度强化 D儒学地位相对稳固39下面是东晋至唐代有关佛教思想的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礼教有本,遂因之而成教,则功由在昔。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东晋高僧慧远沙门不敬

    18、王者论“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东晋孙绰喻道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唐代高僧慧能疑间品第三A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 B儒学思想体系日渐完善C佛教思想的中国化倾向明显 D儒佛道三教合一已出现40据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史料出处至于缮写、模勒(雕刻之文),铉(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白氏长庆集序(824年)中和三年癸卯夏(883年),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率雕版印纸,浸染不可尽晓家训序咸通九年(868年)四月二十五日,王瑜为二亲敬造普施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A文献史料有主观性须甄别使用 B不同史料导致

    19、历史真相多样化C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 D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二、材料题(41题、19分 42题21分。 总分:40分)41、材料一刘秀对王莽的倒行逆施进行拨乱反正,重建汉高祖、汉武帝所确立的大汉体制,废除王莽新设立的繁苛细密的法令,恢复汉初的法简刑轻、务用安静的局面,使得东汉光武一朝刑法宽松,社会安定;刘秀为削弱大司马大将军的权力,恢复大司马的原来名称太尉,把大司空、大司徒的“大”字去掉,削弱了三公权力。三公的职责都转移到本来替皇帝掌管文书的尚书台。皇帝通过尚书台控制中央政府,使得三公成为没有实权的虚位。与此同时,代表中央控制地方的刺史制度得到强化。刘秀把州牧恢复为刺史,扩大了它的

    20、权力,让刺史有固定的治所,使得刺史成为州一级的行政单位。在东汉初建的十几年中,刘秀六次颁布诏书,释放奴婢,效果明显。但在解决土地问题时遇到了极极大大阻力。在教育方面,刘秀恢复汉武帝时的五经博士,在太学教授学生,太学生每年都要考试。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建武(公元2555年)初,光武遣使奉币至匈奴,欲“更通旧好”,然“单于骄踞益横,内暴滋深”;光武遣大司马吴汉出击匈奴,结果“经岁无功”。二十七年(公元52年),臧宫等人又上书建议乘匈奴遭受天灾人祸之机以灭之。光武认为应以“柔抚”而非武力。“自是诸将莫敢复言兵事者”。次年(公元5

    21、3年),北匈奴遣使来朝,献名物,再求和亲。班彪上言:“今北匈奴见南单于来附,惧谋其国,故数乞和亲,又远驱牛马与汉合市,重遗名王,多所贡献。”光武帝于是对北匈奴“颇加赏赐,略与所献相当”,旨在以经济手段羁縻之,避免与其发生激烈的冲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刘秀恢复汉制的改革背景及内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秀民族政策的特点。(5分)评析刘秀对匈奴的民族政策。(6分)4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

    22、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对官员素质的期待,

    23、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3分)(2)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4分)(3)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4分)(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4分)(5)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个人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6分)宁阳一中2019级高一上学期模块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 2019.101、A解析“公田”从公社时期的“共有地”,到殷商时期属于最高统治者,说明生产资料从公有到私有的变化,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变化,故选A项。2、A解析由材料

    24、可知,夏朝时王位继承方式多是父死子继,说明夏朝时宗法制已具雏形,故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夏朝时形成了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但不能体现是否为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错误;我国封建社会开端于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夏朝王位继承已有一定规则,并不混乱,故D项错误。3、B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追求营利求富的风气,人们向往奢靡的生活”,与社会动荡不符,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特别是私商兴起,促使人们追求营利求富,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故C项错误;思想的变化是由社会发展引起的,百家争鸣是思想变化的表现,故D项错误。4、B解析中国人的圣书所对应的是先秦时期的儒家经

    25、典,论语属于儒家经典,故对应的是论语;救世的苦行者对应的应该是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墨家代表中下层民众利益),墨子属于墨家学派的代表作品,故对应的是墨子;国家的秩序对应的是先秦时期的法家学派代表作(法家强调集权统一),韩非子属于法家学派代表作,故对应的是韩非子。故选B项。5、C解析“五霸争长”“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事件正是分封制逐渐瓦解的表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五霸争长”“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事件说明分封制逐渐瓦解,周王室对地方控制逐渐削弱,故B项错误;材料中“五霸争长”“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事件均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说明在春秋时期尽管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但周天子“天下共主”

    26、的观念依然存在,故C项正确;诸侯争霸会弱化宗法制,故D项错误。6、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社会继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上出现了战乱与兼并等现象,于是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老子提出了“小国寡民”等主张,这说明社会在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故A项正确。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不全是落后的,故B项错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但材料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但材料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7、A解析材料中儒家对法家思想的吸收,法家对老子思想的继承,都反映出思想的融合,即百家争鸣中有共鸣之处

    27、,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儒家对法家思想的吸收,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当时思想的活跃,故C项错误;诸子百家的主张既有融合,也有相互的批驳,不可能基本一致,故D项错误。8、D解析中国古代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商朝和西周时已出现少量青铜农具,故选D项。9、C解析炎黄传说属于后世对华夏始祖的集体记忆,故选C项。传说不能确证,因此不能直接表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故排除A项;传说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排除B项;史记的记载也不一定可信,还要与出土材料相互印证,故排除D项。10.C解析甲骨文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故A项错误;甲骨文是记录商朝活动的重要载体,不仅仅体现其宗教信仰,故B项错误

    28、;材料“破译甲骨文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说明甲骨文是商朝文化的载体,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对商朝研究的意义,不是对中国文字研究的价值,故D项错误。11.D解析“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可知战国时期是贵族走向没落的时期,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是士阶级崛起的产物,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一些没落贵族开始在平民中传授文化,“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不是士阶层崛起的影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可知,士阶层的崛起,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故D项正确。12.C解析根

    29、据材料可知,进入战国之后,周边各部与华夏各部逐渐融合,这有利于民族交融,故选C项。13.A解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即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裔、夷是指少数民族,夏、华即“华夏”。这句话是“华夷之辨”思想的具体反映,它具有以华夏为中心、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其后孟子明确提出了“用夏变夷”的概念,发展了儒家民族思想,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说明战国时民族交融趋势日益加强,单纯强调“华夷之防”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从孔子的“华夷之防”发展到孟子的“用夏变夷”,其实都在坚持夷夏观念,并未放弃,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孔子和孟子的

    30、夷夏观念,并未涉及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的比较,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族观,适应了时代需要,并未背离孔子的民族观,故D项错误。14.C解析A项表述有违史实,故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均适应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需求,B项说法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社会转型时期旧势力仍有较大权力,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错误。15.A解析材料中儒家对法家思想的吸收,法家对老子思想的继承,都反映出思想的融合,即百家争鸣中有共鸣之处,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儒家对法家思想的吸收,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当时思想的活跃,故C项错误;诸子百家的主张既有融合,也有相互的批驳,不可能基本一致,故D项错误。16.D解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强调历史研究对象,而不是史学家自身的阅历,故A项错误;“究天


    注意事项

    本文(学年山东省宁阳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