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 资源ID:2344631       资源大小:75.40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1、高中历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2)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1)实行余粮收集制。(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3)取消自由贸易。(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

    2、特色。5评价(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知识点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发展。4作用(1)

    3、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误区警示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同时也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探索,不一定是成熟的经济理论,也不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必然会被其他经济政策所取代。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2)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实践(1)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2)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

    4、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3)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3评价(1)功绩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知识点拨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32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

    5、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主题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大特征,分别是如何体现的(1)“余粮收集制”“普遍义务劳动制”具有“战时”特征,如果在和平年代执行这样的政策是不可想象的。(2)“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具有共产主义特征,因为这些措施全面否定了私有制、市场和价值规律。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6、3)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3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历史作用(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3)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材料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

    7、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1)材料中失败的尝试是什么?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答案尝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2)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实际是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恢复发展资本主义。这种说法正确吗?答案不正确。新经济政策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其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将新经济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允许”主题二“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

    8、模式”形成的原因(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2“斯大林模式”的表现(1)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2)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4)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斯大林模式”的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9、。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4“斯大林模式”的主要教训(1)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2)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3)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4)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

    10、,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1)材料所说的苏联工业化与西方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的观点正确吗?答案不同:西方是从轻工业到重工业,苏联首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势力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强综合国力的道路是正确的。材料二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2)材料反映

    11、了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什么特点?这种做法有何影响?答案特点: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具有以掠夺农业来确保工业化资金,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影响: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最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历史学家评论斯大林的工业化说:“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斯大林理论上反对将农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附属,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牺牲农业的做法,为苏联发展重工业提供了资金和廉价的农副产品,促进工业发展,加快苏联工业化进程。但是以农业补工业的做法,

    12、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业发展落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不协调,是不可取的。图示法理解本课时内容1列宁曾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列宁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工业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战争条件下”“实行余粮收集制”等信息可以判断列宁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

    13、”所引发的社会危机,苏俄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颁布四月提纲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施新经济政策D推行斯大林模式答案C解析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形式,但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决定调整政策,这种政策的调整就是实施新经济政策。3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增长状况。其中19321937年工业增长尤为迅速,主要原因在于苏联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市场经济体制 D斯大林体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19321937年工业增长尤为迅速,这是由于苏联采取了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D项正确,C项错误;A、

    14、B两项与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不符。4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如下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这表明苏联将 ()A与美国展开经济战 B进行农业集体化C增加国营企业自主权 D实行实物分配制答案B解析材料中提到将“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的形式是合作社,说明了苏联正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关的内容是农业集体化。5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最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A对市场和商品货币的认识B发展农业的力度C发展工业的力度D列宁与斯大林性格的差异答案A解析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斯大林体制排斥市场和商品

    15、货币关系。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底,列宁说:“粮食税减轻了全体农民的负担,这是用不着证明的。问题不在于拿农民多少粮食,而是在于实行粮食税以后,农民觉得心里更有数了,经营的兴趣也提高了,实行了粮食税,勤劳的农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列宁全集第二版材料二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组织大生产,目的是为了加速生产力的发展,更有效地同小资产阶级作斗争。除了国家资本主义以外,还出现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沟通城乡经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消费品的需求。新编苏联史第110112页(1)根据材料一,当时苏俄实行什么政策?该

    16、政策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实施的?(2)根据材料二,说说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并解释当时苏俄实行这种政策是否改变了社会性质。答案(1)新经济政策。在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的情况下为发展经济、巩固政权而实施的。(2)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租让制和租借制。这种政策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因为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其目的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从而恢复农业,恢复整个国民经济,以便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解析从材料一中的“1921年”“粮食税”等字眼不难判断当时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

    17、前提下实行的,其目的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和部分恢复私营企业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基础巩固1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该法令表明苏俄政府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C推行农业集体化 D取消自由贸易答案A解析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苏俄的这种政策是余粮收集制,故A项正确。2下列对扭转苏维埃战争局势具有关键作用的政策是 ()A将大型工业收归国有 B实行余粮收集制C实行义务劳动制 D实行

    18、粮食税制答案B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国内战争爆发后,面临严峻的危机,特别是经济困难而采取的政策。“一切为了前线”,如何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财力、物力支援前线,扭转战争局势,赢得战争,其中最关键的是粮食问题。3有学者用“阴云密布”来描绘1920年春天苏俄农民的生活;但在描绘1922年春天他们的生活时,则用了“阳光灿烂”来形容。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实现工业化答案B解析1920年随着内外的敌人被消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的不满,引发了暴动,从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经济发展,所以才有了材料中

    19、描绘的变化。41923年,有人在访问苏联期间记录了他当时的所见所闻:“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实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由此可见,当时苏联()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小工厂租给私人”及时间1923年可知苏联实施的是新经济政策。51929年斯大林说:“当我们使苏联人坐上汽车,使农民坐上拖拉机的时候我们还要看看,到那时哪些国家可以被评定为落后的国家,哪些国家可以被评定为先进的国家。”由此可知斯大林 ()A继续推行新经济政策B对苏联工业化充满信心C反对农业集体化D帮助西方摆脱经济危机答案B解析从材料看斯大林

    20、对“苏联人坐上汽车”“农民坐上拖拉机”即苏联的工业化充满信心,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史实不符。6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某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该漫画讽刺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美国国民经济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C中国内战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D大危机之下的世界经济状况答案A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得农轻重比例失调。这属于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模式。能力提升7有学者撰写了一篇题为作用不算大,危害却不小的评论文章,以评价某一经济政策,该文的主要内容最可能涉及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时期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答案

    21、A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对于另外三项政策,其实行时间短,主要是服务于军事的,因此经济上的作用不大,在后期危害较大,故选A项。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遭受经济危机打击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C解析由“在西方的经济遭受经济危机打击”可知此时应是20世纪30年代初,此时苏联正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斯大林模式。A、B两项时间不符,D项是斯大林模式的表现。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

    22、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是推行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苏联史材料二我们原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选集材料三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苏联兴亡史材料四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列

    23、宁选集(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政策?(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3)据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4)材料四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战争需要;推行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3)变化: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心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4)由商品交换退到商品买卖,发展商品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解析第(1)问,概括“1918年”“实行余粮收集制”可得出答案;第(2)问,概括材料一、二得出;第(3)问,据“退到国家资本

    24、主义上去”可判断是新经济政策,由此得出答案;第(4)问,依据“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解答。【学思之窗】(教材第95页)思考:结合列宁的话,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示为粉碎国内外敌人进攻,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苏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它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制,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主义的配给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5、。【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97页)一、本课测评简述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提示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同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二、学习延伸在了解了这两种观点后,谈谈你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提示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客观看待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使国家统一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在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对农民的剥夺太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忽视消费品的生产,导致人民的物质生活长期没有得到重大改善;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生产自主权,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