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短索锚固体系.docx

    • 资源ID:2318420       资源大小:84.69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短索锚固体系.docx

    1、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短索锚固体系大跨径混凝土梁桥箱梁腹板裂缝防治技术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简要介绍湘潭欧之姆预应力锚具有限公司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简介一、大跨径混凝土梁桥现状及典型病害概述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包括连续梁桥、连续刚构和刚构连续组合体系)以其结构刚度好;行车平顺;造价相对较低;养护简单等一系列优点,备受工程界欢迎。“目前我国已建和在建的跨径超过200m的连续刚构桥已达20多座,跨径在100200m之间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已有100多座,世界范围内共有跨径超过240m的特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共18座,其中13座在中国,占世界总量的72%。然而近年来

    2、,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在施工过程或使用阶段,普遍出现各种不同性质的混凝土开裂,长期下挠等病害,这些病害对桥梁的耐久性和营运的安全性构成了威胁”1。文献2作者调查了国内180多座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总结了裂缝的类型及分布规律,其中腹板钭裂缝的出现比例高达86%,由于腹板裂缝的存在,引起结构刚度降低,导致变形增大。文献3 根据Kishwaukee.River桥荷载试验发现,由于箱梁腹板裂缝的存在,导致裂缝区结构剪切刚度降低5055%。根据大量的调研和分析认为,竖向预应力是减少主拉应力、克服腹板斜裂缝的最有效技术手段,目前我国大量现役大跨径箱梁桥腹板斜裂缝主要是由于竖向预应力在设计过程中空间效应考

    3、虑不足,加之竖向预应力采用的精轧螺纹钢筋YGM锚固体系本身存在结构缺陷和预应力施工无法有效监控施加预应力的质量,并且导至“由于竖向直线束太短,几乎建立不起有效预应力”1。进一步对竖向预应力用“精轧螺纹钢筋YGM锚固体系”分析研究后得知,该结构存在以下致命缺陷:1、精轧螺纹钢筋强度较低,预应力张拉延伸绝对值很小(特别是短束仅几毫米),在同样放张回缩值情况下,预应力损失的比例就很大,短束预应力损失很可怕(一些桥梁的竖向有效预应力与竖向预应力张拉控制力相比损失甚至达60% 6)。2、虽然桥规规定带螺母的YGM精轧螺纹钢锚具回缩值为1mm,但实际检测表明:“放张时,钢筋回缩损失:钢筋上的螺纹与螺母间隙

    4、及变形2mm左右,另外螺母与垫板的接触面与钢筋轴线成45夹角造成实际损失4mm左右”5。实际回缩损失大大超出规范。3、在实际工程中,精轧螺纹钢筋被拉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甚至有发生极端的张拉施工完至大桥通车前有30多根精轧螺纹钢筋断裂冲破桥面辅装层致使精轧锚具突出桥面(也有桥梁通车后发生极个别力筋断裂事故)。“竖向精轧螺纹钢筋一旦断裂,无法补救,危害很大”5。4、精轧螺纹钢筋YGM锚固体系由于力筋是刚性索,施工时对锚固螺母、预应力粗钢筋、垫板三者安装精度要求相当高,否则造成放张时锚固螺母拧不到位,是该结构永存应力极难保证稳定易发生随机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5、精轧螺纹钢筋YGM锚固体系,虽然应用已

    5、有二十多年,但缺少完整的施工验收规程,加之结构本身的原因,张拉施工后技术管理和监理人员无法监测判断施工是否符合(或达到)设计要求。设计、施工、监理各环节管理人员对向预应力施工质量心中无底,十分不放心。6、“目前,竖向预应力普遍存在压浆质量不好问题,主要有a、压浆不通;b、压浆很难起到粘结握裹作用,国内外对预应力混凝土桥的调查表明,管道压浆不密实几乎成了通病,而且后患无穷”5。二、箱梁桥腹板裂缝病害根除对策箱梁桥腹板裂缝病害主要是因竖向预应力不足以克服主拉应力而导致腹板混凝土开裂。通过大量的实桥调研发现:竖向预应力施工未达到设计要求而致使竖向永存应力通常小于主拉应力,更重要的是:施工的不规范或出

    6、现的偏差无论是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以及业主都无法监测到竖向预应力施工质量,最后产生可预见的风险腹板开裂。鉴于前述精轧螺纹钢YGM锚固体系的不足,广大桥梁研究、设计、施工工作者,针对精轧螺纹筋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如:采用二次张拉,建立较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强化现场管理,改进设计计算,在新桥规JTGD62-2004中将计算应力的公式乘以0.6的折减系数,用以克服竖向预应力损失大,永存压应力极不稳定的问题,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箱梁桥腹板开裂的问题。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邵旭东教授应用全新的思维,主持研发了“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彻底创新竖向预应力锚固结构,充分发挥高

    7、强度低松驰钢绞线力筋的优势,利用其柔性索、高延伸量,张拉控制应力低(不易产生塑性变形)的优点,创新锚具结构,创造性地提出钢绞线力筋二次张拉(传统钢绞线夹片锚是不允许二次张拉的)克服夹片锚回缩损失大的问题,同时,还成功实现了竖向预应力张拉施工后方便量化监测张拉施工质量,根除了竖向预应力孔道压浆质量不好的通病。通过腹板应力场试验、腹板抗剪极限荷载试验和实桥测试表明:“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能大幅度减小中短束预应力筋的放张损失,大幅提高竖向预应力效率和结构的抗剪安全度,且竖向实际永存应力能稳定达到设计要求,避免腹板开裂。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替代精轧螺纹钢筋锚固体系

    8、(以15-3G替代32精轧钢筋为例)能大幅提高实际竖向预应力水平(单束实际永存预应力由300多千牛提高到520千牛以上),预应力钢材用量减少50%,可十分方便监测到已施工预应力束的施工质量,确保竖向永存应力不会发生随机变化而非常稳定、可靠。彻底解决了孔道压浆不通(孔道无浆)、压浆不密实、压浆很难起来粘结握裹作用的问题,实现了孔道压浆密实、饱满。三、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简介(一)、“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工作原理。3.1.1“低回缩竖向锚固系统”构造如图3-1所示,它由固定端垫板、P锚、约束圈、进浆钢管、压板、压板螺杆组件、固定端螺旋筋、钢绞线、波纹管、张拉端

    9、垫板、张拉端螺旋筋、张拉端低回缩二次张拉锚具等组成。3.1.2“低回缩竖向锚固系统”的工作原理P锚与钢绞线挤压固定连接后,由压板压紧固定在固定端垫板上、钢绞线穿过固定端垫板、固定端螺旋筋、约束圈、波纹管、张拉端垫板、张拉端螺旋筋后连同固定端进浆钢管(进浆钢管一端伸进波纹管内,一端与进浆塑料管连接,塑料管引出混凝土外)一起预埋在梁体的混凝土内,浇注混凝土后,固定端垫板、张拉端垫板与混凝土一起构成承力架构。安装张拉端低回缩锚具,第一次张钢绞线至设计控制张拉力,持荷2分钟后,放张锚固;第二次再将张拉端低回缩锚具的锚杯连同力筋整体张拉至设计张拉力,锚杯下端面离开垫板513mm,持荷2分钟,向垫板侧拧扭

    10、支承螺母,直到消除锚杯与垫板之间间隙。达到克服第一次张拉产生的锚具放张回缩,降低竖向预应力损失,提高预应力筋效率的目的。图31 低回缩竖向锚固系统构造示意图(二)“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设计原则。3.2.1进行“低回缩竖向锚固系统”的设计计算时,预应力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值应符合以下规定0.75式中: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当对预应力筋进行超张拉时,不应超过0.8。3.2.2按持久状况计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时,预应力钢筋的拉应力应符合下列规定:受压区预应力钢筋的最大拉应力1)对钢绞线、钢丝按未开裂构件+0.65式中:受拉区预应力钢筋在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的有效预应力;预应力钢筋

    11、的应力或应力增量。3.2.3预应力筋预应力损失计算钢筋预应力损失计算按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第6.2条规定执行。3.2.4“低回缩竖向锚固系统”的构造型式,孔道压浆进浆口和排气口的布置型式,张拉端锚具槽口布置型式及尺寸等要求应在设计图中明确规定。3.2.5“低回缩竖向锚固系统”的张拉端“低回缩锚具”和固定端“P型锚具系统”应在设计图中给出大样图及尺寸等要求。3.2.6竖向预应力计算竖向预应力应进行“竖向压应力计算”、“计算竖向预应力筋纵向间距”、“验算竖向压应力值”、“竖向预应力筋(束)的截面面积计算”、“竖向预应力筋(束)钢绞线的规格、数量选用”

    12、等设计计算,具体计算方法可参阅相关的设计、施工、验收技术规范。(三)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构造3.3.1锚固系统构造见(图3-1),构造如3.1.1所述。3.3.2低回缩竖向锚固系统中孔道压浆进浆口和排气口的布置:孔道压浆进浆口、排气口宜按图3-2布置。孔道进浆连接管宜用内径1620mm的聚乙烯塑管,其一端与进浆钢管连接,(固定端波纹管口应封堵、不允许在浇注混凝土时进浆),其另一端引出混凝土外。孔道排气口宜布置在张拉端锚垫板的平面上,孔口宜设计成螺纹连接。排气孔与孔道波纹管内孔相通。进浆管与压浆机压浆管之间宜设置带阀门,且在0.21.0Mpa压力稳压时能可靠连接的装置。3.3.

    13、3.1竖向预应力筋张拉端锚具槽口应采用图3-3a所示的结构,其槽口的参考尺寸见附录B。3.3.3.2竖向预应力筋张拉端的穴模结构宜采用图3-3b所示的结构型式,以保证张拉千斤顶的拉力中心线与锚垫板平面垂直。张拉端槽口穴模的参考尺寸见附录B。图33 b张拉端锚具槽口穴模构造示意图图33 a 张拉端锚具槽口构造示意图3.3.4锚具系统3.34.1 “低回缩竖向锚固系统”的张拉端锚具应采用“低回缩二次张拉锚具”,固定端锚具应采用“P型锚具系统”。锚具性能应符合如下要求:1、钢绞线竖向预应力筋低回缩锚具和P型锚具组装件的锚固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低回缩锚具和P型锚具的静载性能,应同时符合下列要求:a0

    14、.95 (3.2.11)apu2.0% (3.2.12)式中a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静载试验测得的锚具效率系数。apu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达到实测极限拉力时的总应变。2、低回缩锚具除应符合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2007)中的通用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令锚杯螺纹与支承螺母螺纹处在5牙扣咬合的状态,加载额定工作荷载的1.5倍,并持荷5分钟,然后卸载,此时螺纹应能旋合自如,不能出现需用外力敲击后才能旋出的现象。生产厂家型式试验时,锚杯螺纹与支承螺母在5牙扣咬合长度状态下,螺纹破坏荷载应1.7倍额定工作荷载。第二次张拉锚固后,锚杯螺纹与支承螺母螺纹咬合长度应5牙扣。放张回缩值1

    15、mm。钢绞线竖向预应力筋低回缩锚具和P型锚具组装件的疲劳荷载性能、周期荷载性能和其他基本性能均应满足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2007)的要求。3.3.4.2 “低回缩竖向锚固系统”张拉端“低回缩锚具”宜采用下列构造型式:1、张拉端“低回缩锚具”,由锚杯、夹片、支承螺母、垫板、螺旋筋等部分组成,其结构如(图3.2.4a),。2、低回缩锚具的锚杯圆柱(或圆台)内设置有夹片座套,外周应为螺纹,螺纹牙距宜为24mm,支承螺母螺纹应与锚杯螺纹一致,且为间隙配合。同时还应满足锚杯高度h1h2+28(mm)。图3.2.4 a图中:1、垫板;2、支承螺母;3、锚杯;4、夹片;5、钢绞线

    16、;6、波纹管;7、螺旋筋3、低回缩锚具的垫板材料宜为HT200铸铁,铸件不允许有砂、气孔等缺陷。支承锚杯的垫板平面应采用机械加工,垫板平面应设置排气(或压浆)孔,并与压浆孔道相通,孔道应有足够的截面积,以保证浆液的畅通,孔口应设置螺纹与排气(或压浆)管道相连,垫板内孔直径与波纹管外径相匹配。3.3.4.3 “低回缩竖向锚固系统”固定端“P型锚具系统”应采用如下构造型式:1、固定端“P型锚具系统”,由挤压套、弹簧、垫板、螺旋筋、压板、压板连接螺杆、进浆钢管、约束圈等部件组成,其结构如(图 3-5)。2、固定端P锚“弹簧”宜采用三角弹簧,其热处理硬度宜63HRC。“挤压套”宜采用优质合金结构钢,其

    17、热处理硬度宜为620HRC。3、固定端P锚垫板宜采用Q235钢板,厚度宜18mm。穿钢绞线孔的直径宜取(1.051.15)(为钢绞线公称直径)。4、压板及压板连接杆组件应将P锚压紧在固定端垫板上时无明显变形。四、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锚固系统施工图3-5图中:1、挤压套;2、弹簧;3、垫板;4、螺旋筋;5、波纹管;6、压板连接杆组件;7、压板;8、进浆钢管;9、约束圈;10、钢绞线4.1 一般规定4.1.1 本章所述的规定适用于“低回缩竖向锚固系统”的预应力筋制作、安装、施加预应力、孔道压浆和力筋封端的施工。4.1.2 竖向预应力工程施工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防止发生事故。4.1.3 “

    18、低回缩竖向锚固系统”的施工应满足本规范4.1.6、4.1.7、4.1.10、4.1.11、4.1.12、4.1.13、4.1.14、4.1.15等条文的基本规定、本章明示的条文和设计图纸中的要求。凡本规范中未明示要求的则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以下简称:2000施工规范)执行。4.1.4 “低回缩竖向锚固系统”所选用的预应力钢筋、锚具系统和管道系统均应满足本规范3.1,3.2,3.3各条文相关规定的要求。4.2 预应力钢筋材料,锚具、管道进场验收。4.2.1 预应力钢筋(钢绞线)的进场验收应按2000施工规范中第12.2.4条规定执行。4.2.2 锚具进场验收除遵照2

    19、000施工规范中第12.3.5条执行外,还要求生产厂家提供按本规范3.2.2条规定条件的型式试验报告。当质量证明文件不齐全、不正确或质量有疑点时,经外观检查、硬度试验合格后,应从同批中抽取6套锚具、并将其组成3个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进行锚固静载性能试验和按本规范3.2.2条要求的型式试验。如有一个试件不符合要求,则另取双倍数量的锚具重做试验,如仍有一个试件不符合要求,则该批锚具为不合格产品。4.2.3 管道进场验收应按2000施工规范中第12.4条执行。4.3 预应力筋的制作、安装4.3.1 预应力筋下料1、预应力筋的下料长度应通过计算确定,计算时应考虑结构的孔道长度、固定端长度、锚具厚度、一次

    20、张拉千斤顶长度和外露长度等因素。2、预应力钢筋的切断宜采用砂轮锯,不得采用电弧切割。4.3.2 预应力钢绞线与固定锚P锚的连接安装。正确地将P锚挤压套和弹簧安装在钢绞线上的适宜位置,保证挤压安装成功后,弹簧总长度的90%以上应被固定在挤压套内。1、P锚与钢绞线的连接宜用专用挤压机进行安装。采用YJ40挤压机挤压P锚时,油压表一般控制在3045Mpa之间;采用YJ50挤压机挤压P锚时,油压表一般控制在2545Mpa之间。2、应从每500套的一批次中随机抽取不少于3套P锚,使之与钢绞线按实际施工工艺安装连接后,再在现场用标定合格的千斤顶做拉断破坏试验,组装件破断后,P锚与钢绞线连接处应无滑动和滑脱

    21、现象,只允许钢绞线拉断破坏。4.3.3 预应力筋及管道安装1、按图纸要求的预应力筋束的钢绞线根数,将钢绞线、P锚组装件穿入固定端垫板,用压板和螺杆将P锚固定在固定端垫板上,同时,按图将“P锚系统”的“进浆钢管”固定在钢绞线上。2、将钢绞线力筋编束和捆扎成束。3、将预应力筋束穿入波纹管,按设计图提供的坐标,每间隔0.81.5m设置一个固定支撑点将波纹管固定在非预应力筋上,确保浇捣混凝土时波纹管不产生错位或移位。4、用钢筋搭桥,将固定端的垫板按设计坐标进行支承并固定定位,安装固定端螺旋筋。将进浆连接塑料管的一端与固定端“P锚系统”的“进浆钢管”连接,并扎紧接口,另一端则引出混凝土外,并用胶带纸封住

    22、管口,将塑料进浆连接管固定在非预应力筋上,塑料进浆连接管不允许有压扁、急转弯折堵内孔的现象。5、封堵固定端波纹管口(宜用水泥砂浆或环氧砂浆)。6、安装张拉端垫板,安装张拉端槽口穴模,并应保证垫板中心线与桥梁平面基本垂直。7、用胶带纸封包张拉端垫板与波纹管连接处,防止水泥砂浆从此接口处渗入管道内。4.4 混凝土的浇筑4.4.1 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预应力筋、锚具和管道的安装是否符合要求。4.4.2 浇筑混凝土应按2000施工规范中第12.7条规定执行。图4.4.51槽口护罩和固定塞安装示意图4.4.3 浇筑混凝土施工时,应特别注意不能让振动棒振打波纹管及固定端垫板、锚具,确保不漏浆、不错位。4.4

    23、.4 浇筑混凝土后,混凝土终凝25小时内,应及时拆出张拉端槽口穴模。4.4.5 拆出张拉端槽口的穴模后,应及时在原穴模位置按图4.4.51所示安装槽口护罩和固定塞,防止杂物进(掉)入穴孔内影响锚具安装、张拉、压浆工序质量。4.4.6 槽口护罩和固定塞按附录C的型式和尺寸加工、安装,也可根据施工实际选用其他构造型式的护罩。4.5 施加预应力4.5.1 “低回缩竖向锚固系统”的力筋施加预应力的工艺方法:第一次施加预应力的机具、设备准备工作均按2000施工规范中第12.8.1,12.8.2两条执行。第二次张拉应在第一次张拉放张后216小时内进行,张拉时应采用专用千斤顶和张拉连接装置(见附录D)和按本

    24、规范第4.5.4.4条规定的施工方法进行张拉作业。4.5.2 张拉应力控制1、预应力筋的第二次张拉控制应力应符合设计要求。若设计无规定时,则按1.03con控制(考虑力筋松弛、混凝土徐变损失超张拉3%)。第一次张拉控制应力宜按设计的张拉控制应力超张3%,无论任何情况,张拉控制应力值不应大于0.8fpk。2、预应力筋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以伸长值进行校核,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差值应符合设计要求。若设计无规定时,则第一次张拉的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之差应控制在6%以内,第二次张拉实际伸长与理论计算伸长值之差应控制在10%内;否则,应暂停张拉,待查明原因和采取措施以后,方可继续张拉。为确保永存预

    25、应力的稳定性,第二次张拉放张后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之间误差应控制在+10%15%内,否则应重新张拉,使之达到要求。3、竖向预应力筋的理论伸长值L可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a、第一次张拉理论伸长值LI(mm)按下式计算LI (4.5.2-1) 式中: PIP第一次张拉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L预应力筋的长度(mm);APv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mm2);EP预应力钢筋的弹性模量(Mpa);b、第一次张拉实际伸长值,L总1(mm)按下式计算L总1=L1L2 (4.5.2-2)式中:L1第一次张拉初应力至最大张拉应力间的实测伸长值(mm);L2初应力以下的推算伸长值(mm)。c、第二次张拉理论伸长值

    26、LII(mm)按下式计算LII = (4.5.2-3) 其中: PIPSPIP(1x%) (4.5.2-4) 以上各式中:PIIP 第二次张拉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PIPS 第一次张拉放张后,扣除预应力损失部份(含锚口摩阻损失和夹片回缩损失)后的剩余张拉力(N);x% 锚口部位的摩阻损失系数,一般通过试验确定,简化时可取x3;PIP 第一次张拉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L1 第一次张拉理论伸张值(mm); 夹片回缩损失系数,若要求精确时则应通过试验方法确定,一般简化时可按此式计算。d、第二次张拉实际伸长值L总IILIPS (4.5.2-5)式中:L总II 第二次张拉实际伸长值(mm);

    27、LIPS 第二次张拉初应力(PIPS)至最大张拉力间的实测伸长值(mm)。第二次张拉初应力宜采用现场试验测试平均值的方法确定,即:第一次张拉放张后,按第二次张拉工艺,将力筋张拉至力筋锚杯下端面离开垫板平面之时的张拉应力值为初应力值;但也可按式(4.5.24)估算。4.5.3预应力筋的锚固,应在张拉控制应力处于稳定状态下进行,锚固阶段张拉端的内缩量应符合下列规定。a、第一次张拉锚固回缩量6 mm。 b、第二次张拉锚固回缩量1 mm。4.5.4竖向预应力张拉施工:4.5.4.1 对力筋施加预应力之前,应检验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若设计未规定时,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等级值的90%。4.

    28、5.4.2 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规定时,可按本规范4.1.6条规定分批和分阶段地进行对称张拉。4.5.4.3 第一次张拉可用260KN前卡千斤顶单根张拉,但当单束钢绞线多于4根(含4根)或钢束长度大于10m时,则应对每一钢束中的全部力筋同时施加预应力。4.5.4.4 第二次张拉应对每一钢束的全部力筋同时施加预应力,施工方法为:采用连接杆连接锚杯,将力筋以整体拉起的方式进行张拉作业。4.5.4.5 张拉程序1、力筋的第一次张拉及伸长值的测量:a、第一次张拉时的千斤顶、限位板和锚具安装如图4.5.4a所示。安装锚具时锚杯应与垫板接触,支承螺母与垫板应有间隙,第一次张拉时支承螺

    29、母不受力。b、第一次张拉程序:0初应力1.03con (持荷2min)锚固c、第一次张拉实际伸长值的测量 在张拉至0.1con时测量千斤顶活塞杆外伸值La和工具夹片外露高度;在张拉至1.03con时测量千斤顶活塞杆外伸值Lb和工具夹片外露高度;按下式计算实测的第一次张拉伸长值:L总I LbLaL2Le (4.5.41)式中:L总I 第一次张拉实测伸长值(mm);La 第一次张拉初应力时千斤顶活塞杆外伸值(mm);Lb 第一次张拉终应力时千斤顶活塞杆外伸值(mm);图4.5.4 a第一次张拉安装示意图Le 工具夹片在张拉初应力与终应力之间的外露差值(初应力时外露高度减去终应力时外露高度)(mm)

    30、;L2 初应力以下的推算伸长值(mm)。将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进行比较,误差应在6%之内,否则,应暂停张拉,待查明原因后方可继续张拉施工。2、第二次张拉及伸长值的测量:a、第二次张拉的时间应符合设计的规定要求,当设计无规定时,宜在第一次张拉完成后216小时内进行第二次张拉。b、第二次张拉前准备。 按图4.5.4b所示安装连接套、支架、拉杆、千斤顶; 张拉支座宜支承在与垫板平行的平面上,以保证符合张拉轴线与垫板面垂直的要求。c、第二次张拉程序0IPS1.03con (持荷2min)旋紧支承螺母锚固;图4.5.4 b 第二次张拉安装示意图或00.5con1.03con (持荷2min)旋紧支承螺母锚固;式中:IPS第一次张拉放张后,扣除放张回缩等预应力损失部分(含锚口摩阻损失和夹片回缩损失)后预应力钢筋的应力值。d、第二次张拉实际伸长值测量:在张拉至IPS(或0.5con)时测量千斤顶活塞杆的外伸值Lc;在张拉至1.03con时测量千斤顶活塞杆的外伸值Ld;按下式计算实测的第二次张拉伸长值;L总IILdLc (4.5.4-2)式中:L总II 第二次张拉时的实测伸长值(mm);Lc 第二次张拉初应力时千斤顶活塞杆的外伸值(mm);Ld 第二次张拉终应力时千斤顶活塞杆的外伸值(mm);将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进行比较,其误差应在10%之内,否则,应暂停张


    注意事项

    本文(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短索锚固体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