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资源ID:226928       资源大小:191.10KB        全文页数:8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10个百万是多少万?2. 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3. 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仧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三、巩固练习1. 说一说,拨一拨。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2. 第2、3、4、5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

    2、,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3. 第6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4. 第7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直观的图像结构作支撑。所以,在开展本题的活动时,可以运用计数器的直观性特点,从计数器上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四、作业布置1. 阅读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2. 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3.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二次备课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靖煤小学教师备课教案设计认识更大的数 1.通过练习使学生更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的体会较大数字的意义。 实际操

    3、作一、激情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亿位的数,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十10个10000是多少,10个100000是多少,10个1000000是多少一亿等于十个一千万一千万等于十个一百万一百万等于十个十万二、亲身实践,巩固新知1. 指明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5万,7个一千万 ,教师强调认准计数单位2.在计数器上拨出三千七百万,然后一百万一百万的数,数到四千二百万。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归纳出“满十进一”的原则。3.一千万一千万的数 数到一亿。4.从九十五万起一万一万的数数到一百一十万;从八百六十万一万一万数数到一千万;从四千万起,一万一万数数到一亿借助计数器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抽象程度上使学生了

    4、解大数,明白“满十进一”原则5.十万里有( )个一万一百万里有( )个十万一千万有( )一百万一亿里有( )个一千万有关这个题,使学生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6.在计数器上拨出2345678,再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百万,几个十万,几个万,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三、总结不管数有多大,都要记住每相邻两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还要记住亿内数的数位顺序四、学生互相评价 二次备课数一数十万里有(10 )个一万一百万里有(10 )个十万一千万有( 10)一百万一亿里有(10 )个一千万人口普查(一) 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2. 会正确读多位数,并能比较大小

    5、会正确读多位数比较大小1.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较大的数据,教师板书2.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二、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人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 香港约有七十八万人澳门约有四十四万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全国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数”的读法)提问:你能读出以上城市的人口数吗?小组讨论:1. 讨论亿以上数的读法2. 出示数位顺序表亿级万级个级.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12653874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一千三百八十万;六百七十八万;四十四万;一千零一万观察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有什么

    6、特点3.让学生读表格里的数4.教师任意出几个数,让学生用分级线的方法来读2320000 445584122 16584412136你们发现这样读数有什么好处呢三、比较数的大小 1.比较表格内数的大小2.你是怎样比较的四、巩固新知。联系实际出示挂图,(1) 说说这些国家个各有多少人(2) 将这些国家人口数据按大小排列顺序人口普查(二)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2.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3.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会正确读、写多位数。一、读、写更大的数1.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7、。(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2.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根据大小进行分类,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自己归纳读数的方法;接着与学生讨论“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学生在进行读数时,必须与数位顺序表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同样,在写数方面,也可以分两步进行,先写“亿以内的数”,再写“亿以上的数”。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读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4.总结讨论。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二、完成试一试,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8、第7页“试一试”第1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说一说”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有关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以便于学生能体验到大数据的实际意义。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产值、城区面积等,通过一些具体的、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第2题,组织一组组可以对比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写数的基础。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是有很大的帮助。三、实践练习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第3题,本题的练习首先安排学生进行读数练习,接着让学生观察所读的数与哪一个数是对应的,然后用线连接起来。练习

    9、本题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从较复杂的背景中会善于观察,懂得会用排除的方法寻找对应的数。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数据安排的干扰性可以更大一些,以促使学生认真地观察,并让他们说一说寻找对应数的方法。大数的读、写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1 2 6 5 8 3 0 0 0 0 读作: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国土面积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1.教学时师可以出示一组改写的实例,让

    10、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2.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1) 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2)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3)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X K b1. C om(4)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二、实践练习第

    11、10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

    12、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 = 960 万 10000000000 = 100 亿近似数 1. 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2. 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3.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一、交流收集的数据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2.出示“填一填,说一说。”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

    13、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二、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3、作业 练一练1、2、4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2001年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 万公顷 亿公顷:约2亿公顷。练习一 1.会正确读

    14、、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1、回顾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幻灯片总结主要内容)二、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先回顾数位顺序表,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说说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再根据幻灯片展示的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三、读写游戏 同桌间进行游戏:第1步 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

    15、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四、多位数比大小(一)说说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二)幻灯片出示多位数数据,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数的出大小比较的方法。五、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一)说说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的方法。(二)学生进行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练习。六、闯关练习 幻灯片出示练习题,学生进行闯关竞赛 。 练习一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1 3 8 2 0 0 0 0 计数单位 一千三百八十二万第二单元 线与角教学内容:线的认识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

    16、段。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出示第15页的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1.画一画:

    17、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2.练一练: 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 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 射线: 线段: 无限长 无限长 有限长 无端点 有一个端点 有两个端点相交与垂直(一)1.借助实际情况

    18、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则,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认识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你们相信用两枝铅笔或两根小棒相交,可以搭很多的图形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二、摆一摆、量一量1.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2.让学生观察P20的第一行图形、讨论这些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并引出其中的特殊角直角。3.你们知道哪些是直角吗?知道用直尺怎样检验直角吗?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亲自演示。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如P20第二行图中AO垂

    19、直于OB,O是垂足。三、折一折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相互垂直(请大家用三角尺的直角量一量两条折痕的关系,看看哪些线是相互垂直的?)四、巩固知识1.你能说说教室或生活中相互垂直的线段吗?2.说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相互垂直的?五、实践操作1.学生两人一组,你说我摆,相互交换角色,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让学生自己探索检验垂直的方法。 相交与垂直相交与垂直(二) 1、认识垂直,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则,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 题能用三角尺画垂线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则,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你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垂线,那么你们知道应该怎

    20、样来画垂线吗?二、画一画1.用三角尺画垂线(1)已经有一条直线,你们知道怎样画出它的垂直线吗?(2)教师示范:先用直尺画一条直线,再用三叫尺的一个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再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样就画出了已知直线的垂线。两条直线相交的点就是垂足,一般用O表示 O过A点分别画直线L的垂线这道题与上道题有什么不同处?你们想想该怎么画? AO请同学在练习本上画后面的两小题三、小实验出示P22的小实验题过直线外一点的垂线最短四、回家后在本上各画一条过直线外一点、直线上一点的直线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平移与平行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

    21、平行线。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一、平移平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二、平行1.移一移: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

    22、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3.说一说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4.画平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二、实践活动: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 平移 平行 旋转与角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认识平角、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到过旋转与平移吗?请大家说说。以前我们都学习过哪些角?二、探究新知1.用自己的旋转学具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个锐角、直角、再旋转到一个平角、周角。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平角和周角有什么特点?3.小结: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角,平角和周角及它们的特点。三、试一试1.说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2.出示P22的2,图中是围绕哪一点转的?四、练一练1.让学生做P22的12.在钉子板上做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五、课后实践回家观察,除了钟表外,还有别的计量表,它们是否也有和钟表的共同点,它们都是围绕哪点转的。 旋转与角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钟表上时针与分针


    注意事项

    本文(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