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 资源ID:2222187       资源大小:56.30KB        全文页数:4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1、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2月28日金华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十一五”时期正处于我国新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在全省继续保持追赶态势,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发展浙中城市群,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金华市委关于制定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是今后五年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一、“十一五”发展基

    2、础与面临形势 (一)现实基础“十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要素资源短缺、环境和市场约束加大、国际贸易磨擦和公共突发性事件增多等困难,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构建大框架、培育大产业、实施大开放、优化大环境,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2005年底为1055.3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8%,人均GDP达到23302元,年均增长1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3、418.84亿元,年均增长13.1;实现财政总收入121.25亿元,是2000年的3.25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9.02亿元。全市经济开发区累计开发面积117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155亿元,入园企业5873家。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达到1372.59亿元。全市金融系统存款余额达到1559.5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9.756.633.7调整为6.053.440.6,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的48%提高到2005年的55%,中心城市和一批中心城镇加快发展,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比2000年扩大了一倍以上。市区“一中两翼两

    4、三角”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市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76.49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1倍,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32公里;电力总装机容量达160.6万千瓦,电网供电能力提高.6倍;9个县(市、区)城区全部实现水库水供水,全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10万吨,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5.5万吨。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成效明显。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基本完成,民营经济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行政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2.8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7

    5、.9倍;2005年外贸出口总值达到43.87亿美元,年均增长47.3%。专业市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集聚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义乌国际性小商品展示、信息、流通中心初步形成,经济国际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文化大市建设扎实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卫生医疗、疾病预防、公共保健为一体的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05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387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

    6、516元,年均分别增长10.8%和8.2%。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优势特色日益显现。随着杭金衢、金丽温、甬金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以及诸永、台金等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我市在全省的交通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区位优势更为突出。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和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为主要载体的专业市场,其交易规模、市场功能、国际化程度、市场影响力在省内外的优势更为明显。“平安金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市建设、和谐金华构建取得新进展。按照发展一般规律判断,当前我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升级,现代服务业将加快发展,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一体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之中。(二)主要挑战“十

    7、一五”我市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工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尚处于主要借助增量投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任务仍然艰巨;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要素瓶颈制约、环境承载压力有所加大,科技、市场、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经济发展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仍比较突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城市群功能要求还不协调,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机制还不健全;市县之间、市县内部区域之间发展不够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有待加强;社会群体间的利益矛盾增多,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更大,公共安全和社会突发事故增多,保持社会稳定的压力增大;区

    8、域竞争更加激烈,在全省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需要进一步巩固提升;政府化解财政金融风险的压力有所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相对滞后,还难以满足居民生产生活增加的公共服务需求。(三)发展机遇从国际看,和平、发展与合作仍是时代的潮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我国加入WTO承诺全面履行,使我市面临着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更多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更多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加快发展的有利机遇。从国内看,中央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确立了新的发展理念和科学的指导思想;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全省已超过3000美元,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消费结构加

    9、快升级,市场需求空间巨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展环境将更趋平稳;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成为最为开放、最具实力、最有活力的经济中心,为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省内来看,全省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出发,编制实施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和金衢丽城市群战略空间规划,地处浙中的金华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将赋予新的战略地位。全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培育金华包括义乌等城市在内的浙中城市群,这对我市“十一五”的发展将提供有利的环境。从自身条件看,区位交通优势、市场大市优势、人文环

    10、境优势、区域特色经济优势、浙中城市群优势、黄土丘陵资源优势等比较明显,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之中,民营经济、块状经济进入了加速集聚、整合、提升时期,各项发展优势结合经济增长和产业创新机制,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二、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战略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城市群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大市建设为着力点,继续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加快国际化进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

    11、增长方式转变,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力争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围绕全面小康、立足科学发展、保持追赶态势、促进社会和谐。根据这一总体要求,应把握以下基本原则: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集中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2、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促进产业转型,提升产业层次,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缓解资源、环境等要素约束,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依靠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制,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投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创

    13、自主品牌,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大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努力推进浙中城市群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树、资源共享、生态共保、优势共创,形成发展合力,推动浙中城市群共同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支持欠发达地区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分配制度,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营造社会公平环境,加强民主政治和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

    14、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努力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到2010年达到18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00元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22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工业增加值争取翻一番,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科技综合实力排名在省内前移一位,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进出口

    15、总额年均增长15%,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浙中城市群协同发展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城市群集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到2010年,基本构筑起生产力布局合理、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城市发展支撑有力,城市群、大园区、物流网有机结合的区域一体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内外联结、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发展条件明显改善,2010年末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文化支撑更加强劲。文化大市建设扎实推进,科教文化事业迅速发展,浙江中西部科教文化中心和医疗卫生中心地位进一步突出,文化强市、教育强市、科技强市、卫生强市、体

    16、育强市的雏形基本形成。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得到全面发展。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例达到95%,每千人医生数达到2.8人。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和7%,到2010年分别达到22700元和7750元左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缓解。城乡居民的居住、交通、教育、卫生、生活环境等方面条件有较大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万

    17、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争取下降15%左右;生态市建设成效更加显著,金华江流域得到全面治理,达到水功能区要求;生态公益林功能不断提升,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1.8%,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就业岗位持续增加,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能力稳步提高,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以上;政府公共财政体制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

    18、提高。“平安金华”、“法治金华”建设成效明显,经济社会生活的法制环境不断优化,基层民主更加健全,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四)发展着力点紧紧抓住当前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抓好城市群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大市建设四个着力点。城市群发展。适应经济国际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加快培育以金华市区为内核,包括义乌、永康、东阳、兰溪4个市和浦江、武义、磐安3个县及一批中心镇共同组成的浙中城市群。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分工,强化特色优势,走“规划共绘、产业共树、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生态共保、优势共创”的发展道路;以文化为纽带,体制机制为保障,加强协同配合,形成

    19、共建合力,推进一体化发展,建设成功能分工互补、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各具特色、交通快速互联、资源优化配置的浙中城市群。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按照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合理调整村庄布局,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继续推进劳动力素质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共享现代文明和改革开放成果。工业强市。充分发挥现有加工制造业的特色优势,实行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并举,传统产业改造

    20、提高与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并举,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发展并举,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文化对产业的增值作用,强化民营经济与外资的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浙中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推动大中型优势专业市场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以市场国际化促进经济国际化,以市场优势强化产业优势,以市场影响力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带动作用。文化大市建设。充分挖掘八婺文化的深厚积淀,延续历史文脉,注入时代精神,激发创新活力,以文化凝聚人心,推动我市加快发展;打响区域特色优势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发展,以文化力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繁荣文化创作,营造文化氛围,以文化形

    21、象塑造城市形象,丰富城市发展内涵;全面建设文化大市,以文化强市、教育强市、科技强市、卫生强市和体育强市来全面提升我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三、推进城市群一体发展,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 顺应城市群成为国际竞争单元的发展趋势,以整体提升浙中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取向,明确城市群空间发展策略,优化城市群功能布局,统筹城市群要素资源配置,完善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群、市场群与城市群互动融合发展,到2010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要素互通、资源共享、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力的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成为中国小商品制造基地和贸易中心、浙江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区域发展极核。(一

    22、)明确城市群空间发展策略 农村土地流转根据现有基础优势、资源环境条件、区位开发潜力,以及长三角、我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走向,集聚市域优势资源,集中重点开发区域,发挥最大带动效应,尽快形成城市群发展主轴和“增长极”,打造要素集聚高地,夯实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重点遵循“聚合主轴线、依托两市场、构筑四沿带、培育多集群、营造生态网”的空间发展策略。“聚合主轴线”。即将金华市区义乌之间高速公路(铁路)、城市快速干道沿线地区作为城市群发展主轴放在优先发展和重点开发的战略位置,集中力量进行高强度、高品位开发,推动金华市区与义乌进行相向互动、集聚优质资源、拓展产业空间、提升城市能级,突出金东经济

    23、开发区的节点作用,形成两市功能互补、融合发展,使这一发展主轴成为浙中城市群“城镇人口集聚最为密集、城市服务功能最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最为先进、主导产业升级最为快速”的黄金发展轴线,并辐射带动其他市县的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 “依托两市场”。即充分发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全国最大的五金产品交易市场等对城市群发展的带动作用,强化作为区域“产品销售平台、产业共树载体、招商引资窗口、来料加工基地、商贸物流中心、旅游购物天堂”的功能,大力增强市场国际竞争力;以贸兴工,以工促贸,进一步提升市场辐射力,将两个市场建设成为带动浙中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依托。“构筑四沿带”。重点是突

    24、破行政区划局限,优化空间布局,促进集聚发展,重点开发杭金衢、甬金、金丽温、诸永、浙赣、金温铁路等高速公路及铁路、城际快速干道沿线区域,构建四大产业带。金义产业带。主要沿杭金衢、甬金高速公路、浙赣铁路、03省道、金义东快速干道,依托城际公路、铁路枢纽和义乌机场,实现金华义乌区际相向发展,打造浙中产业黄金轴线。重点开发金华经济开发区、金东经济开发区、义乌经济开发区、义乌国际物流中心、金华仙桥物流综合枢纽等,发展商贸物流、小商品制造加工、针织服装、五金工量具及绿色食品等产业,着力打造国际性商贸物流中心。义东浦磐产业带。主要沿甬金、杭金衢、诸永高速公路和浙赣铁路,依托义乌经济开发区及重点城镇工业功能区

    25、、东阳经济开发区、东阳横店工业功能区、浦江经济开发区、磐安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日用小商品、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材料、农村土地流转水晶饰品、挂锁、塑料制品等产业,着力打造中国小商品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金兰产业带。主要沿杭金衢高速公路、330国道、浙赣铁路布局和婺江两岸开发。依托金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婺城新城区、金西经济开发区、兰溪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发展豪华客车、重卡及汽摩配件产业、现代医药及中医药、氟化工等精细化工、食品加工、棉纺织、电力能源、新型建材以及电子信息、应用软件、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造浙中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和重工业基地。永武东产业带。主要沿金丽温、金温

    26、铁路和43省道等,由永康经济开发区及重点工业功能区、武义经济开发区、磐安新城区和东阳西南部组成,重点发展汽车摩托车及配件、五金机械、家用五金、文教用品、休闲旅游产品等,打造国内重要的五金机械制造和研发基地、物流中心。“培育多集群”。即充分利用现有块状经济优势,从中择优培育多个有发展潜力、国际竞争能力的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是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生产、小商品制造、五金机械制造、现代医药与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新型建材、新兴高附加值产业等八大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完善核心制造平台与物流体系,强化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与营销网络,配套加强信息、人才供给等服务功能,继续强化产业集群的服务平台支撑,促进部分

    27、区域块状经济转型为国际性产业集群。“营造生态网”。依据自然生态环境特征和城市群布局,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水体、河网、绿地等,在城市之间、城市各组团之间、城市与重点园区之间,构建“一心一环八带二廊”城市群绿色开敞空间,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和谐统一、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有机融合的绿色生态空间网络。“一心”:城市群绿心。即规划建设金华市区、义乌、武义、永康、东阳等市围合而成的城市绿心,建成浙中城市群中心山地丘陵组成的绿色生态空间。“一环”:生态外环。利用城市群外围丘陵山地生态公益林,构建环状绿色生态屏障,成为生态外圈,形成边缘山区对城市群的生态辐射功能。“八带”:城市间的楔形绿色开敞空

    28、间隔离带。成为城市群绿心与外围山地生态屏障的联系通道,以及城镇密集轴带区域的城市间绿色开敞空间隔离带,有利于形成城市群整体的生态系统,并将城市边缘和组团之间的绿地及自然景观引入城市。“二廊”:永康江武义江金华江沿江绿色生态长廊,东阳江义乌江金华江兰江衢江沿江绿色生态长廊。(二)优化城市群空间功能布局按照功能互补、协作共赢、错位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城市群内各城市、县城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提升金华市区在城市群中的内核功能。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城市群发展内核,继续按照“一中两翼两三角”的战略布局,积极推进金华经济开发区、婺城和金东新城区、金东和金西经济开发区建设,着力强化工业基础,提高产业能级和开发

    29、强度,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建设品位,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着力培育现代科教文化功能与人居功能,打造浙江中西部的金融服务中心、交通信息枢纽、汽车及现代医药和精细化工基地、现代服务业及人居休闲中心、高新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科教人才高地,全面强化城市的服务功能、集聚功能、生产功能、创新功能和行政功能。发挥义乌在城市群中的市场辐射作用。以国际商贸城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带动作用和空间扩散效应,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着力提升小商品商贸流通和制造的优势,推进市场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水平,加快提升商贸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增强对全市的产业带动辐射能力,引导优势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积极提升

    30、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会展等服务功能,逐步成为集商贸物流、日用小商品制造、购物旅游为一体的国际性商贸城市和重要商贸旅游城市。做强兰溪、东阳、永康三个中等城市。兰溪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用高新技术改造和培育现代医药、机械、纺织、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加强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与金华市区的产业协作和功能互补,建设浙江中西部地区重要工业基地、休闲旅游胜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生态城市。东阳市。加强区际之间的功能互补与分工合作,提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借力宁波、绍兴等,积极发展轻工纺织、医药化工、机械电子、影视文化等产业,建设中国影视文化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浙中先

    31、进制造业基地。永康市。充分发挥“中国科技五金”品牌优势,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培育,配套发展商贸物流和旅游休闲功能,建设国内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五金机械工业基地、重要的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制造基地和产品与原材料交易中心、中国五金名城。培育浦江、武义、磐安三个特色城市。浦江县城。积极发展水晶工艺、挂锁、绗缝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及新兴产业,充分发挥要素资源、生态环境优势,全面融入城市群、接轨杭州湾,利用好义乌国际小商品贸易功能,建设集传统工艺和现代工业为一体的工贸城市,以旅游和休闲为特色的山水城市。武义县城。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区际协作,实现产业、市场和城市接轨,积极培育五金机械、文旅休闲用农村土地流转品、汽

    32、摩及配件等特色优势产业,利用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品牌,建设以五金机械等为主导的特色工业基地,以温泉旅游和历史文化为特色的宜人居住的生态旅游城市。磐安县城。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保护江河源头水系,积极融入城市群、借力甬台温等周边地区,加快新城区和东北台地开发,利用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品牌,培育发展塑料制品、五金工具、工艺品加工、休闲居住等生态型特色产业,建设具有生态特色的旅居休闲城市。扶持发展一批优势中心镇、中心村。探索完善中心镇管理体制,积极扶持人口规模较大、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明显、交通条件优越的中心镇,培育成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城镇,成为连接城乡的节点和繁荣农村、服务农业、集聚农民的重要载体,乡镇工业集聚和农村服务的中心。重点有婺城的汤溪、白龙桥、安地、罗店、琅琊,金东的孝顺、曹宅、岭下,义乌的佛堂、大陈、苏溪、上溪、赤岸、义亭,东阳的巍山、南马、歌山,永康的古山、龙山、象珠,兰溪的梅江、游埠、马涧,武义的柳城、桐琴、王宅,浦江的白马郑家坞、黄宅、郑宅,磐安的尖山、新渥、方前等。同时,要加快一般建制镇的环境整治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扶持一批交通条件较好、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心村,加快农村人口集聚,建设新型农村集中居住社区。(三)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区划 根据资源禀赋、


    注意事项

    本文(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