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 论文.docx

    • 资源ID:2170442       资源大小:100.23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 论文.docx

    1、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 论文正交法选取聚羧酸系减水剂制备工艺条件摘 要 根据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结构特点,采用正交试验分析法,分别研究了带羧基、磺酸基、聚氧化乙烯链酯基等活性基团的不饱和单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摩尔数比)及聚氧化乙烯链的聚合度等因素对聚羧酸系减水剂性能的影响,从而得出合成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一种最佳配方,并对试制产品进行了性能试验。结果说明,聚羧酸减水剂具有优良的分散能力,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其流动性,与不同水泥的相容性好,水泥浆体粘聚性好,配制的混凝土性能良好。关键词:聚羧酸系减水剂,正交法,合成目 录1、绪 论 42、正交试验的设计原理 42.1正交试验介绍 4 2.1.

    2、1 试验指标 42.1.2 因素 52.1.3水平 5 2.1.4 正交表的形式与代号 62.2正交试验目的 72.3正交试验表的特点 83、正交试验表数据分析 83.1指标的求和与均值分析 83.2极差分析 103.3方差分析 113.3.1方差计算 113.3.2自由度计算 123.3.3均方计算 123.3.4计算F比 124、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134.1实验材料 134.2实验方法 134.3结果与讨论 155、结 论 17参考文献 18致谢 191 绪 论正交试验设计是在科研及生产实际中比较容易掌握和最具有实用价值的一种试验设计方法,它通常适用于多因素试验条件的研究。根据试验的因素

    3、数和各因素的水平数,选择适当的正交表来安排试验,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处理数据,可以方便地找到诸多因素中对试验指标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因素,确定使试验指标达到最佳的因素水平。对于多因素、多水平的问题,人们一般希望通过若干次的实验找出各因素的主次关系和最优搭配条件,用正交表合理地安排实验,可以省时、省力、省钱,同时又能得到基本满意的实验效果。因此,这种方法在改进产品质量、优化工艺条件及研发新产品等诸多方面广泛应用。但是,很多研究人员在使用该方法时,有些细节往往容易被忽视。随着现代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标不断提高,混凝土的水胶比将愈来愈小;此外,由于建筑物向高层化及地下空间深层化的发展,使高强

    4、、超高强流动性混凝土的用量也不断地增多,同样要水胶比小于0.25、抗压强度超过100Mpa并能保持良好流动性的混凝土。高性能减水剂是获取高性能混凝土的一种关键材料,除要具有更高的减水效果外,还要求能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损失,能更好地解决混凝土的引气、缓凝、泌水等问题。目前,在众多系列的减水剂中, 具有梳形分子结构的聚羧酸类减水剂(polycarboxylic type water-reducer,简称PC系列减水剂)分散性极强,掺量低,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小,是国内外化学外加剂研究与开发的热点1,2,5。2 正交试验设计的原理2.1 正交试验介绍2.1.1试验指标 在正交设计中, 根据试验目的而选定

    5、角来考查或衡量试验结果好坏的特性值称之为试验指标。如定量指标有产量、收率等, 定性指标有颜色、光泽也可量化等。2.1.2 因素 因素也称因子,是试验中考查对试验指标可能有影响的原因或要素,它是试验当中重点要考查的内容 一般用A、B、C等表示, 如反应物的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一个字母表示一个因素,因素又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可控因素指在现有科学技术条件下,能人为控制调节的因素;不可控因素指在现有科学技术条件下,暂时还无法控制和调节的因素。2.1.3 水平 因素在试验中由于所处状态和条件的不同,可能引起试验指标的变化,因素的这些状态和条件称为水平,水平一般用1、2、3等表示。今有一化学

    6、反应X十Y=Z,已知影响Z试验指标的主要因素有3个:反应物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试验的目的就是要弄清3个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 并确定最适宜的反应条件如果按常规的网络设计方法(即全面试验),需要将所有因素和水平搭配。在上例个因素各取3个水平的条件下, 需做33=27次试验。相当于立方体上的27个节点, 如图1所示。这种设计对于因素和水平之间的关系剖析得比较清楚, 但试验次数往往太多。如果是4因素3水平的试验,需进行34=81次;若是10因素3水平,则试验次数将达到310=59049。这里还未计算为抵销误差所进行的重复试验次数。显然,这样的工作量是难以接受的。那么,能否用少量的试验在选优区内

    7、铺开而又保持全面试验的某些特点呢?正交设计就可解决这个问题。正交设计试验对于全体因素来说是一种部分试验即做了全面试验中的一部分,但对其中任何两个因素来说却是带有等重复两因素之间不同水平搭配的次数相同的全面试验。如上例3因素3水平的试验,用正交设计做9次即可。在图1所示的立方体网络中的黑点即正交试验点。从这9个试验点的分布我们可以看到:立方体的每个面上都恰有3个试验点,而且立方体的每条线上也均有一个点,9个试验点均衡地分布于整个立方体内,每个试验都有很强的代表性, 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选优区的大致情况。试验点在选优区的均衡分布在数学上叫“ 正交”。这也是正交设计中“正交” 二字的由来。2.1.4

    8、正交表的形式及代号正交法的基本工具是正交表。它是一种依据数理统计原理而制定的具有某种数字性质的标准化表格。以基本的L9 (34)正交表为例: 表的纵列数(可安排因数的最多个数) 正交表代号 L9 (34) 表示每一因数的水平个数 表的横行数(需要做实验的次数) 正交表基本上可以分为:同水平正交表和混合水平正交表。表1.1 L9 (34)正交表 表1.2混合水平正交表 通过认真分析这以下两个正交表,可以发现,每1个纵列中,各种数码出现次数相同,在L9 (34)表中,每列“1”出现3次,“2”出现3次,在表中,有4个纵列,9个横行,表示最多可安排4个因素,每个因素可取3个水平,共需做9次试验。正交

    9、表L8(41X24)中,有5个纵列,8个横行,表示最多可安排5个因素,其中有一个因素可取4个水平,其余4个因素均去两个水平,供需做8个试验。在正交表中任意2 列,每1行组成1个数字对,有多少行就有多少个这样的数字对,这些数字对是完全有序的,各种数字对出现 的次数必须相同,正交表必须满足以上两个特性,有一条不满足,就不是正交表。如L9 (34)正交表,任意1列各行组成的数字对分别为:(1,1),(2,1),(3,1),(1,2),(2,2),(3,2),(1,3),(2,3),(3,3)共9种,每种出现一次,且完全有序。以上介绍的两种正交表,同水平正交表一般以通式表示为:LN(MK),表现为K列

    10、N 行的矩阵,每个因素都分为个水平。混合水平正交表表示为:LN(M1K1M2K2) 1-3。2.2 正交试验的目的试验的目的通常是解决下述问题:(1) 在影响试验指标的许多因素中, 找出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即找出对试验结果影响较显著的因素。(2) 找出各个因素中最好的那个“水平”, 即各个因素中哪个水平对试验指标影响最大;(3) 在因素水平的各种不同搭配中, 找出使试验结果(指标)最优的水平搭配。把各个因素的所有水平一一搭配起来, 进行试验,叫做全面试验。全面试验当然可以找到较好的水平搭配,但它花时间多、材料消耗大。例如,上例全面试验次数是23 = 8 次。如果因素更多, 水平也多, 试验次数是

    11、惊人的,甚至是办不到的。利用正交表安排试验,就能挑选代表性强的来试验,使试验次数既少,又确实能反映出差别来, 还可通过比较, 得出正确结论。2.3正交试验表特点从表1.1 的正交试验表中,可以看到有如下的特点:(1) 每个因素的水平都重复了3 次;(2) 表1 中任意两个因素的水平组合后,都组成一个全面的试验方案;(3) 任意两个因素的水平组合后所得到的下标数列都相同。3 正交试验表数据直观分析3.1 指标的求和与均值分析用极差法分析正交试验结果可引出以下几个结论:(1)在试验范围内,各列对试验指标的影响从大到小的排队。某列的极差最大,表示该列的数值在试验范围内变化时,使试验指标数值的变化最大

    12、。所以各列对试验指标的影响从大到小的排队,就是各列极差D的数值从大到小的排队。 (2)试验指标随各因素的变化趋势。为了能更直观地看到变化趋势,常将计算结果绘制成图。(3)使试验指标最好的适宜的操作条件(适宜的因素水平搭配)。常见的正交试验表为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表L9 (34) ,下面以来说明数据的处理过程。表3.1 因素水平正试验数据处理编号因素ABCD实验结果1A1B1C1D1y12A1B2C2D2y23A1B3C3D3y34A2B1C2D3y45A2B2C3D1y56A2B3C1D2y67A3B1C3D2y78A3B2C1D3y89A3B3C2D1y9I1y1+y2+y3Y1+y4+y7

    13、Y1+y6+y8Y1+y5+y9Y=1/n(yj),其中(n=9,j=1,2,3.)I2y4+y5+y6Y2+y5+y8Y2+y4+y9Y2+y6+y7I3y7+y8+y9Y3+y6+y9Y3+y5+y7Y3+y4y+y8111=y1+y2+y3/312=y1+y4+y7/313=y1+y6+y8/314=y1+y5+y9/3I224=y4+y5+y6/322=y2+y5+y8/323=y2+y4+y9/324=y2+y6+y7/3331=y7+y8+y9/332=y3+y6+y9/333=y3+y5+y7/334=y3+y4+y8/33.2 极差分析表3.2 极差分析编号因素123RT111

    14、=I11-Y21=I21-Y31=I31-YR11=min(11,21,31)T1=R01-R11212=I12-Y22=I22-Y32=I32-YR12=min(12,22,32)T2=R02-R12313=I13-Y23=I23-Y33=I33-YR13=max(13,23,33)T3=R03-R13414=I41-Y24=I24-Y34=I34-YR14=max(14,24,34)T4=R04-R14如果通过试验得到的结果为T2 T1 T4 T3 ,在变化的水平范围内,可以说明因素2 (即B因素) 对结果造成的影响最大,其次依次为因素1 (即A 因素) 、因素4 (即D 因素) ,因素3

    15、 (即C因素) 对结果造成的影响最小。反之, T 越小,与之对应的那一列的因素试验的结果影响越小。设有一组实验结果为:211131 ,3212 22,23 33 13 ,1434 24 ,如果该值为某试件的抗压强度,一般希望抗压强度大, 因此根据值的大小很快可以确定对应因素水平组合为A 2 B3 C2 D1 (该组合的下标表示该因素所在的水平) ,也就是说使用A 2 B3 C2 D1 配合比试验结果是最优化配合比;如果该值为某砌块的干燥收缩值,为降低砌筑后的墙体裂缝, 一般希望干燥收缩值小而稳定, 因此同样得出组合为A 3 B2 C1 D2 ,使用A 3 B2 C1 D2 配合比生产的产品,不

    16、仅砌块干燥收缩值稳定,而且该水平值微小波动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甚小。考察指标中,如果F0.05(FA-f总)BSBfBFB.误差S误差f误差E在试验水平 = 0. 05 (或0. 01) 的情况下,分别检验各因素的显著性,如果FA F0. 05 (f A,f 总) ,即认为A 因素对试验指标有显著影响,其它因素依此类推,反之没有显著影响。在今后的试验中,我们对数据的处理可以通过直观分析方法分析试验结果, 并运用方差分析法进行验证,两种方法分析结果应该是一致的1,2,4。4 实验设计与分析4.1实验材料(1)合成减水剂的材料(甲基)丙烯酸,代号为MMA或AA,分析纯;(甲基)丙烯磺酸钠,代号为MA

    17、S或SAS,工业品;聚氧乙烯基烯丙酯,代号与聚合度为PA9或PA23或PA35,自制;过硫酸胺,代号为PSAM,分析纯。(2)水泥净浆、砂浆、混凝土试验材料水泥净浆、砂浆、混凝土的试验材料,包括减水剂、基准水泥(北京拉法基水泥公司)、天津42.5普硅水泥、中砂(Mx=2.8)、碎石((5mm-25mm)等5。 4.2 实验方法4.2.1 PC系列减水剂的制备方法使用空气浴加热。在三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先将(甲基)丙烯磺酸钠MAS或SAS溶解,不断搅拌并升温到60,再分次分批加入聚氧乙烯基烯丙酯PA9或PA23或PA35,加入引发剂过硫酸胺溶液和(甲基)丙烯酸MAA或AA,然后在80-85下继

    18、续反应4-5小时,反应结束后,以氢氧化钠溶液调整产品的酸碱度,使溶液的pH=7。4.2.2 减水剂配比的正交设计配制的引发剂与碱溶液,浓度都为30,物料的总浓度控制为30。本试验在加料顺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物料总浓度等一定的反应条件下,通过改变丙烯酸、甲基丙烯磺酸钠、聚氧化乙烯链基烯丙酯单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摩尔数比),以及改变PEO链的聚合度,研究上述四个因素对产品性能影响的显著性。在每个因素上选取三种水平,采用L9(34)的正交试验设计方案,详见表4.1。表4.1 L9(34)的因素水平表因素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溶液中MAS摩尔数比率(A) 0.5 1.0 1.5溶液中AA摩尔数比率

    19、(B) 3.0 5.0 7.0溶液中PA摩尔数比率(C) 1.0 1.25 1.5PEO的聚合度n(D) 9 23 354.2.3 减水剂含固量测定使用干燥恒重的表面皿,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其空重,再取10克左右净重的减水剂置于其内准确称量后,送入恒温干燥箱中,在85下恒温8小时至恒重,冷却后称重得出固体重量,并计算出相应的固含量。4.2.4水泥净浆流动度及凝结时间的测定先按GB8077-87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测定水泥净浆流动度,减水剂掺量为减水剂占水泥重量的百分数),再参照GB/T1346-1989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测净浆的凝结时间。4.2.5 混凝土减水率

    20、的测定参照GBJ80普通混凝土拌合物试验方法。掺入一定的减水剂后减少相应的用水量,并保持掺减水剂的混凝土与空白混凝土的塌落度相同,计算相应的减水率和检测混凝土的和易性。4.3 结果与讨论4.3.1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试验主要检测水泥净浆的初始流动度和60分钟流动度,并以此对比分析各因素及水平的影响。试验结果与分析见表4.2表4.3系列减水剂的浓度为20。表4.2 PC减水剂配方设计L9(34)正交试验方案与结果编号 MAS摩尔比率 AA摩尔比率 PA摩尔比率 PE聚合度 初始流动度 60分钟流动度 性能变化1 0.5 3.0 1.0 9 / / 02 0.5 5.0 1.25 23 265 23

    21、5 73 0.5 7.0 1.5 35 170 / 24 1.0 3.0 1.25 35 295 260 85 1.0 5.0 1.5 9 135 / 16 1.0 7.0 1.0 23 255 160 67 1.5 3.0 1.5 23 295 270 88 1.5 5.0 1.0 35 290 270 89 1.5 7.0 1.25 9 / / 0(1)性能量化为初始与1小时的水泥净浆流动度的相应分值之和。(2)水泥净浆流动度为100-150,150-200,200-250,250-300,300(mm)时随对应值为1,2,3,4,5。4.3.2 结果直观分析 表4.3 极差分析结果ABC

    22、DK1 (k1)916141K2 (k2)15161521K3 (k3)1681118K4 (r平)78420可见,丙烯酸用量过大,减水剂的合成难以控制,分散性明显下降;甲基丙烯磺酸钠的用量直接影响减水剂凝胶化趋势,用量增加有利于分散性提高,但超过一定量后则对减水剂的分散性无影响;聚氧乙烯链的长度对保持水泥浆体的流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侧链长度增加,水泥浆体的粘聚性提高,减水剂保持水泥净浆流动的性能增强。相同条件下,当聚合度n=9时,水泥净浆几乎无初始流动度,而聚合度n=35时,由于侧链过长对减水剂的塑化分散作用有一定的影响。聚氧化乙烯链基的烯基单体的摩尔数比率并不对减水剂的减水率带来重

    23、要影响,而带羧基、磺酸基单体的比例增加则有利于减水剂流动性的提高。比较四个因素对减水剂性能的影响,可知极差最大的是因素D(PEO聚合度),达到20;因素A和B的极差相当,而因素C的极差最小。可见A3,B2,C2,D2为最佳组合。表4.4 方差分析结果与分析实验号ABCD916141151615211681118SJ9.5614.22.8962因素方差S自由度S/FF显著性A9.5624.785.09B14.227.17.55C2.8921.4451.54D6223132.9误差17180.94F0.01(2,2)=99 F0.05(2,2)=19 F0.25(2,2)=3取可信度为95,由于D

    24、的F值大于F0.05(2,2),因此它具有显著性。A 、B、C的F值都小于临界F0.01(2,2),不具有显著性。因此在置信度为0.95时D是显著因素,而且显著性DBAC,与直观分析得到的结果一致。5 结 论(1)具有梳形分子结构的聚羧酸系减水剂,可由丙烯酸与聚乙二醇部分酯化获得带聚氧化乙烯侧链基的大单体,并使之与含羧基、磺酸基B的烯基单体按一定比例在水溶液中共聚而成。(2)当采用侧链聚合度n=23 的大分子单体时,合成PC23高性能减水剂所取的最佳摩尔数比为:MAS:AAS:PA23=1.5:5.0:0.25;合成聚合度n=35的大分子单体时,反应的摩尔数比可取MAS:AAS:PA23=1.

    25、0:5.0:1.0。(3)聚羧酸系减水剂的掺量较低,但具有高的减水率,并且混凝土不泌水,和易性好5-7。参考文献1 秦建侯. 分析侧试数据统计处理中计算机的应用J.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 305一3272 曾令可, 叶卫平. 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3):55一623 董如何, 肖必华, 方永水. 正交试验设计的理论分析方法及应用J.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2 卷第6期20044 朱清江.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研制及应用J.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5 李崇智. 高性能减水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混凝土与水泥品,2001(02)6 赵彦生, 吴凤龙, 马德鹏, 吴永新. 魏华聚羧酸系减水剂中间大分子单体的合成J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0(1)7 张智军. 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在泵送混凝上中的应用J. 中国建材科技: 2009(2)


    注意事项

    本文(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 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