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信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1.docx

    • 资源ID:2163532       资源大小:43.65KB        全文页数:5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信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1.docx

    1、信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1信规划委20041 号 信阳市规划委员会 关于印发信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的通知浉河区、平桥区人民政府,羊山新区、平桥工业城、南湾管 理区,市直各单位: 现将市规划委员会研究制定的信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 术规定(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四年十月六日 信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信阳市城市建设的规划管理,规范城市 建设行为,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 市规划法、河南省实施办法和信阳市中 心城区总体规划以及国家、省有关法规、技术规范并结合我 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规

    2、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工 程(包括地下建、构筑物)。 第三条 本规定未包括的范围, 应符合国家和河南省有关 规定和规范要求 第二章 城市用地分类和建设用地适建范围 第四条 本市建设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 分和归类,参照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共分 10 大类、46 中类、73 小类(详见附录 三)。 第五条 使用本分类时,可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 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但不 得增设新的类别。 第六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 的原则,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编制详细规划应按分区 规划和本规定附录四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

    3、表(以下简 称附录四)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 凡附录四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 体核定适建范围。 第八条 建设单位征用城市土地,需征至规划道路中心 线。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附录四规定范围的, 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市城市规划 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特殊情况,须报市政府批准。 第三章 建筑容量 第九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改建、 扩建工程的建设容量控制指标(含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下同)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成片开发的建设基地,必须编制详细规划,经 批准后实施;未编制详细规划的,不予审批。其

    4、建筑容量控 制指标按本规定附录五建筑容量指标表(以下简称附录 五)的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附录五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筑基地。 对混合类型(商住、商办等)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 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 执 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和综合楼基地,应按不 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 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第十二条 对未列入附录五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 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 设施的建筑容量指标,应按有关国家标准和专业规定执行, 但不应超过附录五中相应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 第十三条 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指标已超出

    5、规定值的, 不应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新建、扩建。 第十四条 对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建筑项目,在 符合消防、环保、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章有关规定的 前提下,可按表一开放空间建筑面积补偿表在允许范围 内给予一定的面积补偿。但增加的建筑总体面积不得超过核 定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二十。 表一:开放空间建筑面积补偿表 容积率 每提供一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 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FAR1.3 2.01.3FAR2.4 2.42.4FAR3.5 2.8 3.5FAR4.5 3.2 FAR4.54.0 第四章 建筑间距 第十五条 建筑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卫生、环境、地 上地下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方

    6、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 章的规定。 第十六条 根据日照、通风的要求和本市建设用地实际 情况,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两栋平行布置的低层、多层居住建筑及面宽大于 30 米的中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朝向为正南北向的,其正向 间距未建成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 1.2 倍,建成区(空地 视为未建成区)不小于 1.0 倍;面宽小于 30 米的中高层居 住建筑, 其正向间距未建成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 0.8 倍, 建成区(空地视为未建成区)不小于 0.7 倍。建成区改造确 有困难时,经规划批准允许后可适当折减。 当建筑方位偏东、偏西时,则按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见附表二。 表二 :不同

    7、方位间距折减系数表方位0a1515a3030a45 45a60 a60折减系数1.0L0.9L 0.8L 0.9L 0.95L 其中 L 为正南向的建筑间距:方位为正南(0)偏东、 偏西的方位偏角。 (2)相互垂直布置的面宽超过 30 米的低层、多层、中 高层居住建筑。 1、两栋建筑的相对位置处于南北方位时,其间距未建 成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 1.1 倍,建成区(空地视为未建 成区)不小于 1.0 倍。 2、两栋建筑的相对位置处于东西方位时,其间距应符 合消防要求。 3、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山墙宽度大于 16 米时,其间距 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三)两栋平行布置的高层居住建筑(10 层

    8、以上高度大 于 24 米的建筑)。 1、处于南北方位的,高度在 60 米(含 60 米)以下部 分,面宽大于 30 米的,其正向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 0.8 倍,且其最小距离不得小于 24 米;面宽小于等于 30 米 的,其正向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 0.6 倍,且其最小距 离不得小于 24 米;高度在 60 米以上部分,每增加一层,间 距递增层高的 0.3 倍。 2、处于东西方位的,高度在 60 米(含 60 米)以下部 分,按较高建筑高度的 0.4 倍控制,且其最小距离不得小于 18 米;高度在 60 米以上部分,每增加一层,间距递增层高 的 0.15 倍。 (4)相互垂直布置的各类

    9、居住建筑,当高层居住建筑 在南侧时,按高层建筑高度的 0.6 倍控制。 (五)在符合以上各间距规定的前提下,南北向平行布 置的低层居住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为 8 米;低层居住建筑与 其北侧的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不应小于 10 米; 多层居住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为 15 米;多、低层居住建筑 与北侧高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不得小于 15 米。 (六)居住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1、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 30 度时,其最窄处间 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2、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 30 度小于或等于 60 度时, 其最窄处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 0.8 倍,未建成区不小

    10、于 1.0 倍。 3、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 60 度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 直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第十七条 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居住建筑低层、多层之间不宜小于 6 米,中高层 与低层、多层之间不宜小于 9 米,高层与各种层数居住建筑 之间不宜小于 13 米。 (二)侧面同时有居室窗户的各种层数居住建筑之间间 距应考虑视线干扰因素,低层、多层之间不宜小于 8 米,中 高层与低层、多层之间不宜小于 11 米,高层与各种层数居 住建筑之间不宜小于 15 米。 第十八条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疗养房、托儿所、 幼儿园的生活用房、小学教学楼以及对建筑间距有特殊要求 的公共建筑,其

    11、间距不小于建筑高度的 1.4 倍,最低不小于 12 米。 第十九条 非居住建筑(第十五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 外)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1、两栋建筑位于南北向的,其正向间距按南侧建筑的 0.5 倍控制,且不应小于 18 米。 2、两栋建筑处于东西向的,其正向间距按较高建筑的 0.4 倍控制,且不应小于 15 米。 (二)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 间距不应小于 15 米。 (三)低层非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 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其最小值不应小于 10 米。 以其他形式布置的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根据具体情况参 照上

    12、述规定酌情处理,但不应小于消防间距。 第二十条 规定: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间 距按第十六、十七条的规定控制。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 (二)居住建筑(第十八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位 于非居住建筑南侧的,其建筑间距按第十九条的规定控制。 (三)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消防间距的 规定控制,但居住建筑山墙有居室窗户的,其山墙间距按第 十七条的有关规定控制。 第五章 建筑退让 第二十一条 沿用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 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保护区范围以内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 除必须符合消防、防汛和交通

    13、安全等各相关规定的要求外, 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二十二条 沿用地边界的建筑物,其退让用地界的距 离按以下规定控制,但离界距离小于消防间距时,应按消防 间距的规定控制。(1)各类建筑主要朝向的离界距离,按建筑间距的规 定决定退让。低层最小离界距离不小于 4 米,多层最小离界 距离不少于 6 米,中高层、高层最小离界距离不少于 12 米。 (二)各类建筑次要朝向的离界距离,按建筑间距的规 定决定退让。次要朝向建筑低层最小离界距离不小于 3 米, 多层最小离界距离不少于 5 米,中高层、高层最小离界距离 不少于 9 米。见附录七建筑离界距离图示。 (三)地下建筑的离界距离不得小于建筑物深度(自

    14、室 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的距离)的 0.6 倍,且不得 小于 2 米,并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要求。 第二十三条 沿街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要求 1、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的建筑物,其后退道路 红线的距离应视道路红线的宽度、道路性质以及交叉口视距 三角形和平曲线路段会车视距来确定。道路红线外有绿 化 隔离带,按绿化隔离带外侧控制。具体指标见附录八建筑 后退道路规划红线控制表、附录九视距三角形用地控制 表、附录十城市道路会车视距用地控制 表。在视距 三角形用地以内不得有高于 0.8 米的视线障碍物。 2、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 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建筑,其主要出入口

    15、面临城市道 路时,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城 市设计有特殊规定外,均不得小于 25 米,并应留够临时停 车或回车的场地且不得影响城市的交通。 3、通透式护栏、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及建筑 基础等均应在划定的建筑控制线范围内建设。允许建筑物在 沿路一侧外挑出的雨蓬、阳台、挑檐、招牌、灯饰等其底部 标高应大于 4.5 米。允许在道路红线与建筑红线之间设置的 围栏、花坛、建筑小品、地下室外出入口及建筑物照明地灯 等设施,应在建筑平面设计中明确,经规划部门严格核查后 实施。否则,不予批准建设。 第二十四条 在城市建成区范围之外的公路规划红线 两侧应划定隔离带,隔离带的具体规定如

    16、下: (一)国道、快速公路、红线以外两侧各 50 米。 (二)主要公路,红线以外两侧各 20 米。(三)次要公路,红线以外两侧各 10 米。 公路规划红线和隔离带内,不得新建、扩建、改建任何 建筑物,但可耕种或绿化造林;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 准,也可以开挖沟渠、埋设管道、架设杆线、开辟服务性车 道等。 第二十五条 沿河道规划蓝线两侧新建建筑物,已有规 划的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没有详细规划的,其后退河道 规划蓝线的距离除有关的规划另有规定外,其后退距离不小 于 1015 米。 第二十六条 规定: (1)铁路干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 得小于 30 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建筑

    17、工程与轨道中 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 10 米;铁路两侧的围墙与轨道中心线 的距离不得小于 10 米,围墙高度不得高于 3 米;沿铁路两 侧需建铁路配套设施的,另设专项报批。 沿铁路两侧新兴建建筑工程应符合以下 (二)在铁路道口附近进行建设的,须符合铁路道口管 理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 在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建建筑 物。电力线路保护区的范围规定如下: (1)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指导线边线向外两侧延伸 所形成的、两平行线的区域。 1、一般地区各级电压的架空电力线路,其每边向外侧 延伸的距离: 1-10 千伏 5米 35-110 千伏 10 米 154-330 千伏 15 米 500 千伏 20

    18、米 2、市区和城市人口密度较大地区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 的宽度可略小于上述规定,具体标准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 门会同电力管理部门确定。 (二)电力电缆保护区,指地下电力电缆线路向外两侧 延伸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其每边向外延伸距离不得小 于 0.75 米。 第二十八条 10KV 配电线路依据城市道路网分布情况 架设,其预留走廊和电缆廊道为南北向道路设置于东侧,东 西向道路设置与南侧。 第二十九条 通信线路全部采用地下管道,电缆敷设于 市区南北向道路的西侧,东西向道路的北侧。 第六章 建筑高度 第三十条 建筑物的高度除必须符合日照、建筑间距、 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三十一

    19、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的控制 高度除明确规定外,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沿路一般建筑的控制高度(H)不宜超过道路规 划红线宽度(W)加建筑后退距离(S)之和的 1.5 倍,即: H1.5(W+S)(二)沿路高层组合建筑的高度,按下式控制: AL(W+S) 式中: A-沿路高层组合建筑以 1:1.5(即 56.3 度)的高度在地面上投影的总面积 L-建筑其地沿道路规划红线的长度 W-道路规划红线宽度 S-沿路建筑的后退距离 第三十二条 建筑物临接两条以上道路的,其主要立面 可按较宽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 第三十三条 城市主要道路和中心地段的建筑高度,应 视建筑空间环境、天际轮

    20、廓线等要求决定;已编制修建性详 细规划或修建设计和城市设计的按已批准的规划执行。 第三十四条 在气象台、电台、电讯、微波通讯、卫星 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文物保护单位和建筑保护单位等附 近有净空限制和城市景观高度控制要求的地区,新建建筑的 高度必须符合国家、 省以及本市有关净空限制或高度控制。 第三十五条 高层建筑顶部的附属天线、铁塔等构筑物 要按城市空中通道规划要求实行严格限制,经相关部门同意 后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第七章 建筑绿地 第三十六条 各类建筑项目基地内的绿地控制应按本 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本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等,必须安排 一定的绿化用地,其所占建

    21、筑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以下简称 绿地率)为: (1)居住区绿地面积占总 用地面积的比率未建成区 (空地视为未建成区)不低于 35%,建成区不低于 30%。在 建筑用地内,必须建设一定比例的集中绿地,其中在居住用 地中不小于用地总面积的 10%, 其他类别用地中应不小于 5%。 (二)单位附属绿地面积占单位总用地面积的比率为: 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不低于 25%;产生有 害气体及其它污染的工业企业不低于 30%,并且在其外围设 置不小于 30 米的绿化隔离带;机关、中小学校、部队、公 共文化设施等单位不低于 35%;高等院校、宾馆、疗养院等 不低于 40%。 (三)城市主干道不低于

    22、25%,次干道不低于 20%。 第三十八条 居住小区内每块集中绿地的面积应不小 于 400 平方米,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绿地面积在规定的建筑 间距范围之外。小区内公共活动场地按 1/2 计算绿地面积, 水面计人绿地面积,建设用地内的软硬铺装按面积的 1/2 计 算绿地面积。沿城市道路的两侧的绿化隔离带不得作为集中 绿地计算。 第三十九条 整片开发的街区内的集中绿地可按规定 的指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综合平衡。在 符合整个街区集中绿地指标的前提下,可不在每块建筑基地 内平均分布。 第四十条 位于建成区的建筑基地,确实难以达到绿化 指标,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将屋面地栽绿化面

    23、积(每块不得小于 100 平方米)折算成地面绿地面积,屋面 地栽绿化需与主体建筑同时竣工,否则不得通过。其折算公 式如下: F=MN 式中:F=地面绿地面积; M=屋面地栽绿化面积 N=有效系数(见表三) 表三:有效系数控制表 屋面标高与基地地面的高度 H (米)有效系数 N 1.5 1.0 1.5H5.0 0.70 5.0H12 0.5012H18 0.3 180 第四十一条 城市各项建筑项目的设计均应与环境绿 化相结合,大型公共建筑周围应开辟绿化广场和绿化景点, 报建的规划绿地不得改变使用性质。 第八章 停车场地 第四十二条 停车场地包括室外停车场和室内停车库。 停车场、库的最小停车位应不

    24、少于本规定附录十一停车车 位控制表的控制指标,并且保证有不少于 20%的室外地面 停车车位,经审定的室内、室外停车场地建成后不得改做它 用。 第四十三条 在规划用地计算指标时,机动车地面停车 每车位不小于 25 平方米,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库车位不小于 30 平方米;摩托车每车位不小于 2.5 平方米;自行车每车位 不小于 1.5 平方米;在场地设计时,必须按规范要求排出车 位。 第四十四条 本章中规定的汽车停车用地指标不包括 单位拥有专业车队所需的机动车停放面积。 第九章 特别地区补充规定 第四十五条 在特别地区内的建设工程应按批准的详 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以及本章的补充规定执行。 特别地区主要包括

    25、:浉河两岸、312、107 国道市区段、 城市出入口、车站广场、文物旅游景点等。 第四十六条 浉河两岸基地 (1)范围浉河源头至京珠高速公路及两岸纵深外沿 100-300 米。 (二)本地区用地性质以旅游、金融、商业、居住、文 化、娱乐、体育为主,不能建设有污染环境的项目,该区域 各项建设按详细规划设计要求进行。 第四十七条 312 国道、107 国道市区段道路红线两侧 各规划 100 米控制带, 控制带内的建设按详细规划规定执行。 第四十八条 城市出入口 中心城区外环交叉口形式为立交的,距交叉桥边线 100 米范围内的建设按详细规划设计要求进行。 第四十九条 车站广场 按车站广场专项详细规划

    26、进行控制建设。 第五十条 规划控制建设。 文物旅游景点及历史文化街区按文化保护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本规定是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河南省实施办法的具体技术规划。 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和各类总平面设计、城市设计应符合本规定。 第五十二条 本规定由信阳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三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附录一: 术语说明 1、征地面积:征地红线范围内的土地面积(其中包含 水体面积)。 2、建设用地面积:规划征地范围内,除城市道路、河 道、 电力走廊、 绿化隔离带等规划控制用地外的净用地面积。 3、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规划控制线。4、河道蓝线

    27、:指城市各级河、渠道用地规划控制线。5、绿地绿线:指城市各级绿化用地规划控制线。 6、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7、建筑容积率(容积率):指建筑物地面以上各层建 筑面积的总和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值。 8、建筑密度:指建筑物底层占地面积与建筑基地面积 的比率(用百分比表示)。 9、低层建筑:指高度小于、等于 10 米的建筑,住宅建 筑指一至三层。 10、多层建筑:指高度大于 10 米,小于等于 24 米的建 筑,住宅建筑指四至六层。 11、中高层住宅建筑:指七至九层。 12、高层住宅建筑:指十层以上,其他建筑指高度大于 24 米的建筑。 13、单元式办公建筑:指由根据使用需要确定一种

    28、或数 种平面尺寸组成带专用卫生间的单元式办公室构成的且面 积大于等于 150 平方米的办公建筑。 14、一般办公建筑:指非单元式小空间划分,按层设置 卫生设备的办公建筑。 15、商业建筑:指综合百货商店、商场、经营各类商品 的专业零售和批发商店,以及饮食等服务业的建筑。 16、商住综合楼:指商业和居住混合的建筑。 17、商办综合楼:指商业和办公混合的建筑。 18、裙房:指与高层建筑紧密连接,组成一个整体的多、 低层建筑。裙房的最大高度不超过 24 米,超过 24 米的按高 层建筑处理。 19、视距三角形:指为使司机驾车驶至道路交叉口能看 清交会车辆,以避免可能发生碰撞而需的最小停车视距在交 叉

    29、口平面图上而构成三角形。 20、会车视距:指在城市干道上对向行的车辆在同一车 道上互相见到而又来不及错让时,必须双方均采取制动刹车 所需的最短安全距离。 21、停车视距:指车辆在同一车道,突然遇到前方障碍 物(如横越车道的行人、等维修的路面坑洞,违章堆料以及 不正常的非机动车临时占道等)而必须及时刹车时,所需的 安全停车距离。 附录二 计算规则1.建筑面积计算按国家有关建筑面积的计算规则计算,对高度在2.2米以下(含2.2米)的设备层,可不计算建筑面积,对设备层兼作避难层,其高度可适当放宽,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2、建筑容积率计算 (1)在计算容积率时,地下室的建筑面积不计、屋顶层建筑面

    30、积不超过标准层建筑面积1/8的不计:用作开放空间的建筑面积不计。 (2)半地下室在室外地面以上部分的高度超过1米的,按下式计算建筑面积: A=KA 式中: A折算的建筑面积 K半地下室地面以上的高度与其层高之比 A半地下室建筑面积(3)商办综合楼的容积率控制指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比例换算合成,其建筑密度指标按(附录五)的规定执行。高层商住楼商业用房的建筑面积应至少占建筑面积的10%,不足10%的,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按高层居住建筑的规定执行:多层商住综合楼商业用房应至少占两层以上(含两层),仅设底层商店的,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按多层居住建筑的规定执行。3、建筑基地面积计算建筑基

    31、地的面积以规划管理部门正式划定用地范围的面积为准:城市道路规划红线和河道控制线内的面积不得计入。4、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 (1)开放空间是指在建筑基地内,无偿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绿地、通道、停车场(库)等公共使用的室内外空间(包括平地、下沉式广场和屋顶平台)。 开放空间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a、沿城市道路、广场留设。 b、任意方向的净宽在5米以上,实际面积不小于120平方米。 c、以净宽1.5米以上的开放性楼梯或坡道连接基地地面或道路,且与基地地面或道路的高差在+5.0米以内(含+5.0米) d、提供室内连续开放空间的,其最大高差为5.0至+12.0米,且开放地面层。 e、向公众开放的绿地、广场的应设置座椅等休息设施。 f、建筑竣工后,应设置相应的标志,并交有关部门管理或经批准由建设单位代行管理。 g、常年开放,且不改


    注意事项

    本文(信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1.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