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docx

    • 资源ID:2160219       资源大小:20.2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docx

    1、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品味理解,涵泳体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背诵和默写诗歌。 2.理解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 把握三篇诗作各自的风格。 【教学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文言字词,查阅相关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文体知识介绍近体诗知识 教师教授10分钟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

    2、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

    3、定对仗。 4,诗歌鉴赏指要 (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基本要领: 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感受韵律,品味语言。 二、文学常识5分钟 介绍作者: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

    4、大的思想情怀。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板书标题、作者) 三、整体感知,诵读诗歌。 15分钟 (1)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生朗读。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齐读全诗。 四、反复熟读,争取当堂背诵。10分钟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熟识近体诗知识,对三首诗的主要内容初步把握。 B组(中等生):对三首诗的主要内容初步把握。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能背诵一首诗歌。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课前字词检测笔试小考的形式,2分钟 二、朗读第一首诗歌望 岳 5分钟 1、播放录音,学

    5、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三、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0分钟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明确:1、唐朝盛世。 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

    6、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4)合作探究: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

    7、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5)教师补充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窃比稷与契”,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喻的年轻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间,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一时期写的。诗人的背后是一个鼎盛的唐王朝,所以在他的诗里便投射了足够的“盛唐气象”。 四、朗读第二首诗歌春望。 15分钟 1、学生自由

    8、朗读全诗,要求读出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2、逐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主旨 3、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这首诗与望岳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学生合作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三。并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 (示例:望岳叙写少年志,春望抒尽家国愁)。 5、有人将“国破山河在”一句中的两个字调换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条保护环境的警示语,你能写出这个句子吗?(明确:国在山河破) 五、背诵望岳和春望 8分钟 六、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掌握背诵默写。 B组(中等生):朗读背诵,并以“我想对杜甫说,诗人啊,你”的

    9、句式,讲讲你学了望岳和春望的感受与收获。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和默写。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 从年青时期朝气蓬勃到中年目睹战乱的杜甫,诗歌中吟咏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读一读杜甫的石壕吏。 二、介绍有关石壕吏的写作背景教师介绍 2分钟 758 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

    10、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诵读品悟石壕吏 8分钟 1、多媒体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四、学生译读全诗,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并在小组内交流。15分钟 1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

    11、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2)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探究交流:杜甫曾言“语不惊人死不休”。你认为在这首诗中有哪些惊人之语?试作赏析。 3、学生自主

    12、质疑,深入理解诗意,进入探究阶段。 10分钟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临行独与老翁别,似乎也没有安慰的表示,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谁? 3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的原因是什么? 4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五、朗读背诵杜甫诗三首 5分钟 六、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是在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所作的,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作者在诗风和诗情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大家一定要细细品味,认真体会。 杜甫是我

    13、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七、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B组(中等生):辨析比较。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除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外,它们还有哪些不同点?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 分角色演出石壕吏并背诵三首诗歌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一、作者常识: 二、背景了解: 三、主旨理解: 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春望: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史: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